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90c8:68ff:e28a:b3d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8: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敏
研究生(外文):Chen, Li-Min
論文名稱: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與服務流量之研究
指導教授:周義華周義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延滯模擬模式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北市的七條公車專用道實施至今,已屆滿兩年以上,然而其服務水準如何仍不得而知,就連如何評估亦無前例可循。根據調查發現,公車行駛於專用道上的時間中,因路口紅燈而須停等與在站區內、外的排隊現象而造成之阻塞,分別為19.02~46.27%和0.31~25.37%,除了導致公車運轉率降低外,也增加乘客在時間上的損失。因此,欲達成此交通管制措施改善交通之目的,或欲作為未來擴大實施的參考基準,均有必要對公車專用道的服務品質發展一評估之方法。
  為建立分析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之基本架構,本研究首先參考國內外評估道路服務水準的文獻,並深入探討現有公車專用道的車流特性後,選擇延滯(包括發生於站區內、外之延滯情形)作為評估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的指標,另以因子評點法劃分各級之界限。
  此外,若專用道上的公車流量過大,則易導致各類延滯的產生,進而影響到公車的服務品質,但若流量太小,便失去設置專用道的意義。所以,在重新調查資料、予以判讀和分析之後,再修正孫千山所建立之專用道模擬模式的缺失,使其能更接近真實車流運行狀況,並分別獲得延滯、流量的推估式及與服務水準間的關係式。
  本研究除具體建議改善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之策略外,所建立的服務水準評估準則,可作為乘客、業者與政府三方合理判斷公車專用道實施績效的基礎,亦可提供其他欲規劃施行公車專用道都市之參考依據及期望目標。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1-1
1.2 研究目的與內容1-3
1.3 研究範圍1-3
1.3.1 研究對象1-3
1.3.2 時間範圍1-4
1.3.3 空間範圍1-4
1.4 研究方法1-5
1.5 研究步驟與流程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道路服務水準之定義2-1
2.2 道路服務水準分級與界定2-2
2.3 歷來主要研究之發現2-5
第三章 評估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之指標與方法
3.1 公車專用道之特性3-1
3.2 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之評估指標3-2
3.3 延滯之定義與分類3-2
3.4 訂定各級服務水準之方法3-5
3.5 影響延滯之因素3-8
3.5.1道路特性3-8
3.5.2站區特性3-9
3.5.3交通特性3-11
3.5.4號誌時制設計3-11
3.5.5車輛特性3-12
3.5.6營運特性3-13
3.5.7乘客特性3-14
3.6 延滯與流量-15
第四章 模擬模式之修正、確認與驗證
4.1 原模擬模式之架構及程序4-1
4.1.1 模式之前提假設4-1
4.1.2 車流運行處理之說明4-2
4.1.3 號誌及路口車輛行止4-6
4.1.4 模式之邏輯結構4-7
4.2 模擬模式之修正4-8
4.3 資料調查與分析4-10
4.3.1 調查方法與流程4-10
4.3.2 調查目的與項目4-11
4.3.3 資料統計與分析4-12
4.4 模擬模式之確認4-21
4.4.1 模擬程式之除錯4-22
4.4.2 亂數產生器之檢定-4-22
4.4.3 分配函數之檢定4-24
4.4.4 車輛運行軌跡4-27
4.5 模擬模式之驗證4-31
第五章 延滯與容量之推估式
5.1 影響變數之篩選5-1
5.2 實驗設計5-15
5.3 延滯之推估式5-16
5.4 容量之推估式5-21
第六章 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之評估及改善策略
6.1 各級服務水準之訂定6-1
6.2 延滯與容量之關係式6-4
6.3 各級服務水準之服務流量6-6
6.4 改善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的策略6-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7-1
7.2 建議7-4
參考文獻一
1. Hony, W. F., and Levinson, H. S., "Bus Capacity Analysis.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546,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 C., 1975, pp.30~43.
2. JHK & Associates, "HCHRP Project 3-28: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TRB Circular 212, 1980, pp.3~36.
3.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Special Report 209, TRB, Washington D. C., 1985.
4.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Special Report 209, TRB, Washington D. C., 1994.
5. 宋有堂,「市區道路公車專用道條件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6. 周義華,「公車設站位置與行駛時間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第十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年三月,49~63頁。
7. 龍天立、周義華等,「台北市道路系統服務水準評估及近程改善計劃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委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辦理,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一日。
8. 陳武正等,「台北市道路交通瓶頸改善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委託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辦理,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9. 魏建宏,「混合車流狀況下市區道路V/C比值與車流延滯之關係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六
月。
10.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技術報告:第二部分」,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11. 龍天立、吳盟分、張學孔,「都市幹道服務水準評估方法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六年六月,287~318頁。
12.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非號誌化交叉路口容量影響因素與服務水準分析」,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
13. 黃聖源,「駕駛行為因素對於市區幹道系統服務水準影響分析之初探」,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14. 王子蓓,「都市地區幹道系統服務水準指標之探討」,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1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民國七十九年十月。
16. 許添本,「服務水準專題研究─台北市道路系統服務水準評估及近期改善方案補充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打印。
17. 謝中週,「公車專用道實施方式評估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18. 王明堂,「都市交通效率指標之建立-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9. 謝惠雄,「號誌化交叉口安全導向服務水準評估方法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20. 蘇志強,「公車優先通行與調適性交通號誌整合控制之研究」,八十四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四年四月,265~279頁。
21. 任維廉等,「公車專用實施前後之公車營運調查」,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委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辦理,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22. 賈毓虎,「公車專用道之容量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23. 常華珍、「台北市公車專用道實施績效評估」,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24. 張學孔,「台北市公車專用道及棋盤式路網功能加強之研究」,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委託中華民國運輸學會辦理,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25. 孫千山,「公車專用道容量推估方法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