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書目】
丁乃非. (1996). 淫婦、淫書、淫水--讓閱讀成為慾望書寫. 騷動, 創刊號, 51-57.
王志弘編譯. (1994). 空間社會文化身體與性別翻譯文選. 台北:自印.
王志弘編. (1995). 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 台北:自印.
王志弘. (1996a). 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的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95-218.
王志弘. (1996b). 空間的社會分析. 台北:自印.
王雅各. (1996). 在校園中成立同志團體所遭遇的困難和議題:台灣和美國的比較. 拓邊、扣邊研討會論文.
王貴祥. (1998).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 台北:田園城市.
王蕙瑛. (1996). 高中女校的過去進行式:再現自傳與歷史書寫.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
尹美琪. (1995). 同性戀的坎坷路. 諮商與輔導, 114, 46-48.
平路. (1996). 傷逝的周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 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發表.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 (1995). 我們是女同性戀. 台北:碩人.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 (1994). 同性戀邦聯. 台北:號角.
台北市政府. (1997). 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期計劃路網圖.
朱天心. (1981). 第39版. 擊壤歌. 台北:三三書坊.
朱天心. (1992). 春風蝴蝶之事.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第189-210頁). 台北:麥田.
朱天心. (1984). 浪淘沙. 方舟上的日子. (第93-115頁). 台北:時報.
伊塔羅.卡爾維諾. (1994). 看不見的城市. 台北:時報.
何金山等. (1990). 台北學運1990.3.16-3.22. 台北:時報.
何春蕤主編. (1997). 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 台北:張老師文化.
何春蕤主編. (1997). 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元尊文化.
汪成華. (1995). 黑色蕾絲. 台北:號角.
沈湘縈譯. (1995). 同性戀案主的諮商與挑戰. 輔導月刊, 23(1), 115-118.
沈楚文. (1986). 談同性戀. 臨床醫學, 17(1), 22-27.李先群. (1983). 談中學生的同性戀. 輔導月刊, 19(3), 29-34.李啟澤 & 李孟智. (1996). 青少年同性戀. 健康世界, 249(新版129),6-10.阮慶岳. (1998a). 一夜魚龍舞:試看同志空間.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 5,3-8.阮慶岳. (1998b). 出櫃空間. 台北:元尊文化.
邱妙津.(1994). 鱷魚手記. 台北:時報.
周華山 & 趙文宗. (1995). 「衣櫃」性史.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華山. (1995). 同志論.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水福. & 林燿德編. (1997).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台北:時報.
林立樹. (1995). 一九五○年代美國同性戀團體理念與發展之探討. 輔仁學誌(文學院), 24, 57-71.
邱天助. (1998).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台北:桂冠.
吳東寧. (1987). 孽子的愛:青少年同性戀行為. 師友月刊, 246, 18-23.吳密察. (1994). 台灣近代史研究. 台北:稻香.
房樹生改寫. (1994). 同性戀是天生遺傳嗎? 科學月刊, 25(7), 522-528.
洪淩. (1997). 身份政治終結/及其(自身的)匱乏:從台灣異度空間的網際交感到酷兒/身份政治的張力互現. 第二屆四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洪雅琴. (1997). 女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歷程之研究. 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初稿.
紀大偉主編. (1997a). 酷兒狂歡節. 台北:元尊文化.
紀大偉主編. (1997b). 酷兒啟示錄. 台北:元尊文化.
孫瑞穗. (1996). 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珊卓.哈定(Sandra Harding). (1995). 從女同性戀者生活的角度思考. 殷寶寧譯.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190-211.
夏鑄九. 張景森 和孫義崇. (1987). 台北都市轉化研究的一個早期摘要. 都市發展與文化傳統國際研討會.
夏鑄九. (1992). 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 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2.
夏鑄九 和 王志弘編譯. (1994).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台北:明文書局.
夏鑄九. (1997). 再理論公共空間. 都市與設計學報, 2、3合訂,63-76.
徐西森. (1990). 餘桃斷袖南風戀:談同性戀問題與輔導. 輔導月刊, 26(5),7-11.梅奎爾. (1998). 陳瑞麟譯. 傅柯. 台北:桂冠.
張小虹. (1996). 慾望新地圖. 台北:聯合文學.
張娟芬. (1998a). 姊妹戲牆. 未出版手稿.
張娟芬. (1998b). 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 聯合文學, 168, 137-141.張學善. (1996). 同性戀個案諮商的倫理課題. 輔導季刊, 32(3), 51-58.張騄遠. (1993).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輔導人員對同性戀的態度研究. 民意研究, 186,10-67.
陳財順. (1986). 內隱性同性戀症個案輔導研究. 輔導月刊, 23(1), 70-73.陳朝興. (1984). 1945年以前台北市城市輚化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陳儒修. (1996). 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 中外文學, 25(5), 47-57.
莫尼克.維蒂格. (1993). 魏淑美譯. 異性戀思維(法統)(The straight mind.). 島嶼邊緣, 9, 48-54.
曹麗娟. (1999). 童女之舞. 台北:大田.
莊永明. (1991). 台北老街. 台北:時報.
莊永明. (1995). 台灣第一. 台北:時報.
郭立安. (1994). 同性戀者的諮商. 輔導季刊, 30(2),50-57.
梁濃剛. (1989). 快感與兩性差別: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 台北:遠流出版社.
甯應斌 和 何春蕤. (1997). 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教育就是性教育,性教育就是教育. 第二屆四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傅柯. (1992). 規訓與懲罰. 劉北成、楊遠嬰譯.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長苓. (1997). 虛擬空間與情慾論述的流動. 第二屆四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麗英. (1993). 情字這條路. 談高中生的感情世界. 學生輔導通訊, 26, 82-84.路況. (1990). 後現代及其不滿. 台北:唐山.
廖春生. (1988). 台北市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鄭敏慧. (1998). 女同志網站的一些側寫.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 5, 135-145.鄭敏慧. (1999). 在虛擬中遇見真實: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中的女同志實踐.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詹明信. (1998). 吳美真譯.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台北:時報.
董啟章. (1997). 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台北:聯合文學.
德雷福斯 & 拉比諾. (1995). 錢俊譯. 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 台北:桂冠.
賴正哲等. (1998). 「孕育」同志心中夢公園─總統府前廣場同志活動箜間的規劃與設計.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 5, 89-94.
顏忠賢. (1998). 「學園魔界變體類」色情動畫的女體與場所越界─以「美少女聖戰士」淫魔舞踏會篇為例.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 5, 251-260.藍迪.席爾茲. (1994). 陳秀娟譯. 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 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趙莒玲. (1993). 台北城的故事.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趙彥寧. (1996). 束胸、性與性愛: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政治美學. 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47-60.
趙彥寧. (1997). 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 騷動, 3, 59-64.鄭美里. (1997). 台灣有個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 台北:女書.
謝佩娟. (1996). 性慾特質的空間演出--新公園意義的多重解讀與同性戀主體的空間演出. 慾望新地圖:文學、文化與性慾取向研討會引言稿
簡家欣. (1996). 九十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 性批判研討會論文集.
簡家欣. (1997). 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薩拉.德拉蒙特. (1994). 錢璞譯. 博學的女人:結構主義和精英的再造. 台北:桂冠.
蘇子中. (1996). 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 中外文學. 25(5):60-75.
露茜掰. (1996). 朱天心筆下的掰女子. 破報, 54:33.
是「誰」殺了同性戀:關懷青少年同志座談會. 同志諮詢熱線《Hot Line》主辦.
第二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 中壢:自印.
學術.校園.性座談會. 桃社主辦. 引言稿.
大台北都會百科全圖--98年最新情報. (1998). 台北:戶外生活圖書有限公司.
TVBS周刊. (1999). 75期
女朋友. (1994). 創刊號.
今周刊. (1999). 130期.
北一女青年. 第55(1985)、64、65、68、70、71、72、74期(1994).
北一女中畢業紀念冊. (1990). 第四十八屆.
破週報. (1996). 54期.
島嶼邊緣. 9號(1993)、10號(1994)、12號(1994)、14號(1995).
婦女新知 (1994). 《女學生之死》專題, 148, 4-10.
愛福好自在報. (1995). 給北一女高三良班. 3:29.
聯合文學. (1997). 《非常愛戀:同志學.同志文學》專題, 148, 40-99.
Castells, M.(1997). 王志弘譯. 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 城市與設計學報,1,1-15.
Clough, P. T. (1998). 夏傳位譯. 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 台北:巨流.
Corraze, J.(1992). 陳浩譯. 同性戀. 台北:遠流.
Garnham N. and Williams R. (1992). 鄭明椿譯. 波笛爾的文化社會學. 當代, 77, 32-41.
Honneth, A. (1992). 劉維公譯. 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笛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 當代, 77, 14-31.
WALE小組. (1996). 台大黑函強迫曝光事件. 台北:自印.
【剪報資料】
日期 報類 版次 標題 作者
1991.05.15台大學生報校園 《一對戀人.兩種風情》貝拉
1994.01.27中國時報 43版 《本土同性戀運動史前史》
1994.07.26聯合報 3版 《北一女兩學生留下遺書告別人生》
1994.07.27民生報 18版 《尊重生命才是人生大智慧》
1994.07.27中國時報 11版 《勿以道德觀詰責早逝的少女》
1994.07.28中國時報 11版 《兩位資優生為何自殺?》卡維波
1994.07.29聯合報 11版 《那記憶的十七歲》余德慧
1994.07.30中國時報 11版 《女學生之死勿迴避同性戀話題》
1994.07.31中國時報 11版 《避免誘發同性戀建議女校招男生》鄭彥文
1994.09.02中時晚報 23版 《她們為什麼不能是同性戀?》
1994.10.23聯合晚報 15版 《無性別愛情觀》
1996.06.06中國時報 43版 《彩虹旗下的同志國度》
1998.03.22中國時報 7版 《大學生情慾自主 挑戰性禁忌》
1998.03.22聯合報 5版 《校園來電 性不性由我》
1998.09.12中國時報 37版 《異性戀注視下的性異議分子》 鄭美里
1998.11.02中國時報 43版 《驕儌日大遊行》 王慧蘭
1998.11.22聯合晚報 1版 《錯愛?同性戀大學生墜樓死》
1998.11.23中時晚報 5版 《同志墜樓案.他的他缺課》
1998.11.30聯合報 10版 《少年同志紀錄片.台北首映》
1998.11.30聯合報 10版 《同志家人.辛苦張開包容雙手》
1998.12.01中國時報 18版 《同志人權勞工政策.馬扁善意回應》
1998.12.03中國時報 21版 《玻璃圈內成長的苦悶》 張學岭
1999.01.27中國時報 5版 《勇敢出櫃:少年同志的美麗與哀愁》
1999.03.21中國時報 36版 台北很字戀活動徵文《台北同志通》女同志
1999.04.25中國時報 43版 《戀女絮語─關於紀錄片2,1》 夏鑄九
1999.05.29自由時報 13版 《男孩女孩都說兩性教育不夠》
1999.06.08中國時報 10版 《擁抱家庭價值 同志仍在努力》
【英文參考書目】
Bell, D. & Valentine, G.(Eds.) (1995). Mapping desire. NY:Routledge.
Bentham, J. (1995). The panopticon writing. NY:Verso.
Best, S. (1995). Sexualizing space. In Grosz, E. & Probyn, E. (Eds.) Sexy bodies--the stranger carnalities of feminism(pp.181-194). NY: Routledge.
Betsky, A. (1997). Queer space: architecture and same-sex desire. NY: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Bourdieu, P. (1993).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urgin, V. (1992). Perverse space. In Colomina, B.(Ed.) Sexuality & space (pp.219-240).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Y: Routledge.
Butler, J. (1993). 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Y: Routledge.
Califia, P. (1997). San Francisco:revisiting ”the city of desire”. In Ingram,B.G., Bouthillette, A. & Retter, Y.(Eds.). Queers in space: community, public places, and sites of resistance(pp.177-198). NY: Bay Press.
Castells, M.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stells, M. (1996). The informational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capitalism. In Fainstein, S. & Campbell, S.(Eds.). Urban theory(pp. 72-101). MA: Blackwell.
Duncan, N. (1996). Body space. NY: Routledge.
Grosz, E. (1995). Space, time ,and perversion. NY: Routledge.
Hall Carpenter Archives(HCA). (1989). Inventing ourselves-lesbian oral history. NY: Routledge.
Hayden, D. (1984).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e future of hous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NY: Norton.
Hayden, D. (1995). 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 as public histroy. MA: The MIT Press.
hooks, b. (1990). 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Jacobs, J. (1996). The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es. In Fainstein, S. & Campbell, S.(Eds.). Planning theory (pp. 103-120). MA: Blackwell.
Keith, M. & Pile S. (Eds.). (1993). Place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NY:Routledge.
Krieger, S. (1983). The mirror dance--identity in a women‘s commun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assey, D. (1994). Politics and space/time, In her Space, place and gender. Cambridge:Polity Press.
Rose, G.(1993). Feminist & geography-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Sedgwick, E. K. (1993).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dgwick, E. K. (1994). Tendencies. London: Routledge.
Sennett, R. (1974). The fall of the public man. NY:W. W. Norton.
Soja, E.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London: Verso.
Soja, E. (1996). Third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imons, F. (1995). Foucault & the political. NY:Routledge.
Wakeford, N. (1998). Urban Culture for virture bodies. In Space, body & gender.(pp. 176-190) NY: Routledge.
Wekerle, G.R. & Novac, S. (1991). Developing two women‘s housing cooperative. In Franck, K. A.& Ahrentzen, S. (Eds.). New households new housing(pp..223-239). NY:Van Nostrand Reinhold.
Weintraub, J. (1995). Varieties and vicissitudes of public space. In Kasinitz, P.(Ed.). Metropolis:center and symbol of our time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Werlen, B.(1993). Society, action and space. NY:Routledge.
White, P. (1992). Female spectator, lesbian specter: The haunting. In Colomina, B (Ed.). Sexuality & Space.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