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3: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博南
研究生(外文):Bo-Nan Chen
論文名稱:以網路效應觀點思考有線電視寬頻網路策略
論文名稱(外文):The Broad-Band Network Strategy of Cable TV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Effects
指導教授:江炯聰江炯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ng-Tsong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商學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網路匯流網路外部性網路效應有線電視
外文關鍵詞:Network ConvergenceNetwork ExternalityNetwork EffectCable TV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3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首先整理網路匯流的成因及經過,探討數位化技術、網路傳輸技術、電信傳播政策、以及網際網路應用等主要課題,並從整個產業發展歸納出許多以網際網路作為運作型態的資訊、多媒體服務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由於網際網路的應用型態與傳輸網路不再存有緊密依附關係,因此在概念上可以分離為實體網路與虛擬網路。本研究進一步分別探討實體網路以及虛擬網路中網路外部性及網路效應如何形成,找出兩者的價值累積在不同產業參與者。
為了讓實體傳輸網路價值能夠增加,必須考慮獲得實體網路競爭的勝利,以及設法創造與虛擬網路的合作關係,藉此擷取部分虛擬網路上的收益。本研究根據此一觀念,提出有線電視寬頻網路可以利用其區域寬頻的特性。
儘管如此,就整個產業發展而言,實體傳輸網路所能獲得的價值將遠不如以往,加上各國電信、傳播法規逐步走向開放競爭,業者收益受到競爭的擠壓,同時為因應未來資訊、多媒體的需要,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實體網路。網路經營者更需要注意如何吸引用戶增加使用基礎,藉以獲得資金流量維持營運,並且搶有先佔優勢與整合者合作,進一步吸引更多用戶,亦即造成網路效應。
This thesis first discusses the driving forces for and the loci of the convergence of networks with main topics covering digitiz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elecommunications and broadcasting policy, and applications on the Internet.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ies all points to a fast emerging sector of Internet-based information and multimedia services.

Because of the neutralization of content and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on the Internet are gaining more independent status from transmission networks. This leads to a conceptual separation of physical networks and virtual networks. The thesis studies how network effects and externalities develop in various networks, and how major parties create and accumulate value in the networks. For cable TV players, it is essential to be competitive in their physical networks on the one hand, and to exploit their local-area broad-band advantage to establish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with virtual networks on the other.

More specifically, the global policy trend toward open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is squeezing business revenues, and, in the meantime, broadband services demand huge investment in physical construction and upgradation. To survive and prosper cable TV players must take preemptive action and fast-mover advantage, enlarge the installed base of customers, cooperate with or even integrate packagers or integrators, and, in a word, create strong network effec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資訊多媒體網路的產生:科技匯流 4
第一節 科技匯流(TECHNOLOGY CONVERGENCE) 4
第二節 資訊多媒體網路 11
第三節 網際網路在資訊多媒體網路產業中扮演的角色 13

第三章 資訊多媒體網路產業的結構 23
第一節 運用分層的觀點(LAYER APPROACH)分析產業結構 23
第二節 採取整體的觀點 27

第四章 實體與虛擬網路之網路效應分析 31
第一節 網路種類與網路外部性 31
第二節 網路效應分析 36
第三節 實體網路之網路效應分析 38
第四節 資訊多媒體網路之網路效應 43

第五章 網路價值與策略分析 50
第一節 整合者(PACKAGERS)的價值創造 52
第二節 實體網路的價值與策略分析 57
第三節 實體網路競爭 6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研究結論 80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82

參考文獻 84
中文部份 84
英文部份 85
網際網路資料 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工研院電通所ITIS計畫,互動視訊與多媒體產業發展策略,1996年6月。
2. 工研院電通所ITIS計畫,從數位視訊網路服務發展看我國之機會∼廣播服務及接取產品,1998年6月。
3. 甘尚平、唐維敏、謝奇任譯,Thomas F. Baldwin、D. Stevens McVoy、Charles Steinfield原著,大匯流:整合媒介、資訊與傳播,台北市:亞太圖書,1997年。
4. 行政院,第八次電子資訊與電信策略(SRB)會議資料,1998年7月。
5. 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自由化政策白皮書,1997年12月。
6. 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事業網路互連管理機制 委託研究報告,1998年7月。
7. 交通部電信總局,固定通信業務管理規則草案總說明,1998年12月。
8. 李信宜,資訊產業之系統產品競爭策略分析─以網路電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9. 林素儀,「銀行業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通訊雜誌,1998年2月,頁88-89。
10. 拓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路通訊產業專論,1998年10月。
1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Internet風潮下的產業發展機會分析,1997年6月。
12.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多媒體通訊網路應用與發展趨勢,1996年6月。
13.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有線電視與通訊整合對產業發展之影響,1997年6月。
14.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與我國業者機會分析,1997年6月。
15. 陳坤銘、李華夏譯,R. H. Coase原著,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
16. 黃文昇,在網際網路的旅遊業經營型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7. 黃介信,多媒體網路的競爭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一月。
18. 黃耀輝,電子商務之資訊不對稱與因應機制:以網路書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9. 劉見東,「CATV業者跨營電信現曙光」,通訊雜誌,1998年4月,頁52-56。
20. 譚天譯,Frank Koelsch原著,資訊媒體狂潮,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
21. 蘇采禾、李巧云譯,Kevin Maney原著,大媒體潮,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英文部份
1. Besanko, D., Dranove D. and Shanley, M. (1996), Economics of Strategy, John Wiley & Sons, Inc.
2. Bradley, Stephen P. and Richard L. Nolan, eds. (1998), Sense and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in the Network Er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3. Economides, N. (1996),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14, pp.673-699.
4. Economides, N. and L.J. White (1994), "One-way Networks, Two-way Networks, Compatibility, and Public Polic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10012-1126.
5. Hagel, John, III and Arthur G. Armstrong (1997), Net Gains: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6. Heldman, Peter K. (1997), Competitive Telecommunications: How to Thrive under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McGraw-Hill, New York, NY.
7. Kalakota, Ravi and Andrew B. Whinston (1996),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s Guide,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8. Katz, M.L. and C. Shapiro (1994), "System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8, No.2, pp. 93-115.
9. Kotler, P., Siew Meng Leong, Swee Hoon Ang and Chin Tiong Tan(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Singapore.
10. Milgrom, P. and Roberts, J. (1992),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07632.
11. Rayport, J.F. and J.J. Sviokla (1995),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pp. 75-85.
12. Shapiro, Carl and Hal R. Varian (1998),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3. Stabell, C.B. and O.D. Fjeldstad (1998), "Configuring Va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Chains, Shops, and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pp. 413-437.
14. Whinston, Andrew B., Dale O. Stahl and Soon-Yong Choi (1997), 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 Indianapolis, IN.
15. Yoffie, D.B. (1996),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38. No.4, pp. 31-53.
網際網路資料
1. 2300科技投資(http://www.2300.com.tw/)
2. PC Home(http://www.pchome.com.tw/)
3.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4. 中華電信研究所(http://www.tl.gov.tw/)
5. 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http://www.stic.gov.tw/stic/policy/policy_new.htm)
6. 多媒體與網路產業研究中心(http://www.mba.ntu.edu.tw/netcenter/)
7. 和信超媒體(http://www.giga.net.tw/marketing/)
8. 東森多媒體(http://www.etmc.com.tw/)
9. 華允電訊(http://www.asiacast.com.tw/index2.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