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7-137,台北:女書文化。
王綺華等(1998),「徵求子宮,待遇從優?!--代理孕母法律問題初探」,法律學刊,第26期,頁31-62。
吳嘉苓(1998)「產科醫學遇上『迷信』婦女?--台灣高剖腹產率論述的知識、性別與權力」發表於第三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李鎡堯、楊友仕(1981),我倆為何不孕?,台北:健康世界。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何春蕤(1997),「工具化─身體的新抗爭 回應顧燕翎「出租身體的新舊行業」一文」,中國時報,9月17日,15版。
沈征郎(1992),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台北:聯經。
林芳玫(1996),「新科技是就傳統的幫凶:代理孕母與母親身份的問題化」,騷動,第2期,頁48-51。(1999),「人工生殖科技報喜也應報憂」,中國時報,5月26日,15版。
林佳佳(1998),快樂求子指南,台北:墨刻。
林菊枝(1996),親屬法新論,台北:五南。
林金鳳(1998),「人工生殖問題叢生」,中時晚報,7月19日,8版。
洪淑惠(1998),「人工生殖成功率36%」,聯合晚報,9月30日,3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1996),「從『代理孕母』事件談婦女健康運動」,醫望,第23期,頁120-122。
陳玉慧(1998),「複製人秘密進行,可能五年後出現」,聯合報,8月2日,10版。
陳美伶(1994),人工生殖之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人工生殖之代理孕母衍生問題對現行民法之衝擊」發表於「代理孕母合法化之探討」國際婦女法學會。
陳美霞(1999)「是醫療政策大躍進,還是性別歧視白手套?代理孕母的省思」,台灣日報,3月18日,32版。
「公共衛生問題不應醫療化」,中國時報,3月21日,15版。
陳美華(1999)「物化或解放─女性主義者關於代理孕母的爭論」將於月旦法學發表。陳昭姿(1996)「萬水千山求子行,一路顛簸滿行淚」民生報,4月14日。
陳惠馨(1998),「人工生殖之代理孕母衍生問題對現行民法之衝擊」發表於「代理孕母合法化之探討」國際婦女法學會。
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9-70,台北:女書文化。
黃國恩(1993),「第八屆世界試管嬰兒大會紀實」,成功孕育月報,第1卷第5期,頁1-3。
張玨(1993),「由出生性比例談墮胎與婦女健康」,婦女研究通訊,第29期,頁1-3。
張昇平(1996),「近代人工生殖面面觀」,政大法學評論,第57期,頁189-193。曾啟瑞、常玉慧(1995),走過不孕,台北:時報。
詹森林等(1996),民法概要,台北:五南。
楊哲銘(1996),「代理孕母的法律問題─誰是媽媽?」,法律與你,第36期,頁161-167。楊佩玲(1997),「陳昭姿:別剝奪想作媽媽者的權利」聯合報,6月9日。
(1997),「台灣代理孕母大事記」,聯合報,9月13日,3版。
劉仲冬(1997),「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頁23-29。(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
劉志鴻(1991),與婦產科醫師對談,台北:健康世界。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
蔡秀美、陳彰惠(1998),「從母育護理談代理孕母合法化」,護理雜誌,第45卷第3期,頁21-25。人工協助生殖法草案計畫小組彙編(1996),人工協助生殖法草案各國相關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3),衛生白皮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8),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衛生統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薛瑞元(1998),「『代理孕母』所生子女的身份認定」,月旦法學,第38期,頁65-76。
顧燕翎(1997),「出租身體的新舊行業─代理孕母與娼妓」,中國時報,9月15日,15版。
Allen Rubin& Earl Babbie著,趙碧華、朱美珍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
Alvin Toffler著,蔡伸章譯(1994),未來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
Andrew Kimbrell著,新新聞編譯中心譯(1996),器官量販店,台北:新新聞。
Lee M. Silver著,李千毅、莊安祺譯(1997),複製之謎,台北:時報文化。
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1998),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英文部分
Anleu, Sharyn Roach(1992).“Surrgacy: For love but not for money?”Gender&Society.6(1):30-48.
Corea, Gena(1985).The Mother Machine: Reproduction Technologies from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to Artificial Wombs. New York: Harper &Row
Firestone, Shulamith(1979).The Dialectic of Sex . London: The Women’s Press .
Gimenez, Martha E.(1991).“The Mode Of Reproduction In Transition: A Marxist-Feminist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Gender&Society. 5(3): 334-350.
Oakley, Ann(1987).“From Walking Wombs to Test-tube Babies”,pp.36-56 in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Gender, Motherhood, and Medicine. Oxford: Polity press.
Rothman ,Barbara Katz(1989).Recreating Motherhood: Ideology and Technology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Shanley ,Mary Lyndon(1993).“Surrogate Mothering and Women’s Freedom: A Critique of Contracts for Human Reproduction”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18(3):618-639.
Tong, Rosemarie(1997).Feminist Approaches to Bioethics: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estview Press.
Zipper, Juliette &Selma Sevenhuillsen(1987).“Surrogacy: Feminist Notions of Motherhood Reconsidered”,pp118-138 in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Gender, Motherhood, and Medicine. Oxford: 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