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祥明
論文名稱:「一個分治的中國」?「戒急用忍」、「新三不」與「戰區飛彈防禦(TMD)」的深度報導
指導教授:周陽山周陽山引用關係王曉波王曉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戒急用忍新三不戰區飛彈防禦區域戰略地位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1996年飛彈危機,象徵兩岸關係的決裂。1998年六月,柯林頓在上海宣示「新三不」,一方面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不希望捲入台海衝突,另一方面,則重創了台灣的獨立運動。
中共在台灣四周水域試射飛彈,是對「務實外交」背後的分離意識一種嚴重的警告,同時,也是為了遏阻國際勢力過度干涉兩岸事務。
兩岸經貿關係,在「戒急用忍」與「三通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之間擺盪。而「戒急用忍」政策,代表了領導者企圖以微觀的政治手段制衡宏觀的經濟法則。
官方推行的兩岸政策,始終服膺於與中共「分治」暨「對立」的意識領導,而「兩岸的對抗」,恰好為強權提供了介入兩岸事務的正當性。然而,人民必須警覺像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很可能反而僵化了解決兩岸問題的多元思路,「對等與尊嚴」變成無可挑戰的權威符號,很可能異化成為將台灣推向戰爭的招魂幡。
處在是否建構TMD系統爭議中的台灣,應有一種認知:「有效嚇阻」不應該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因為即使保有了平衡,軍備競賽不會因此而停滯,我們應該尋求說服中共撤離M族飛彈瞄準台灣的對策。台灣用外匯購買的尖端武器只要用不上,總有一天會變成廢鐵,可是,兩岸經得起使用這些武器的後果嗎?
台灣在後冷戰時期,應積極思索自主之道。從台灣、中共與美國的戰略三角而言,台灣應逐步平衡美國因素與中共因素對台灣的影響,尋求一種趨向平衡的架構,避免過度倒向任何一邊。雖然,日本、台灣與中共三者之間,缺乏足以形成所謂戰略三角互動的條件,但是,如果將日本、中共與美國同時納入東亞區域戰略架構下考量,台灣應嘗試在此一區域戰略架構中,為自己找到一個新而平衡的定位。那就是採取,以台灣為圓心,將中、美、日放在圓周上相應的三個點的扇形多邊等距外交戰略。
「改革開放」成功後的中國,已經確立了成為「一超四強」的霸權之一。不認識中國,不可能了解兩岸。
「對等談判」已經成為台灣面對兩岸協商的至高原則。然而,台灣應該有勇氣承認兩岸實力不等的事實。畢竟,低估大陸在兩岸競賽過程中具有的潛力,正是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
論文第一部份(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壹、 採訪報導的動機與目的
貳、 研究方法
一、 資料蒐集方式
二、 「深度報導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與寫作方式
三、 會議記錄與訪談對象
參、 文獻探討
第一章 「認識中國」與現階段的兩岸關係
第二章 「分治的中國」?─ 從「整合理論」看兩岸的統一策略
第三章 「戒急用忍」的理論與實務辯證
第四章 國際因素與中共「大國外交」對「新三不」政策形成的影響
第五章 「戰區飛彈防禦」爭議的啟示 ─ 建構以台灣為中心點的區域戰略地位
附錄追求「兩岸整合」的心理建設
參考書目
論文第二部份(深度報導)
序曲
第一章 「分治的中國」?
第二章 「戒急用忍」的理論與實務辯證
第三章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第四章 後「新三不」的兩岸關係
第五章 台灣是否加入「戰區飛彈防禦」(TMD)系統的爭議
第六章 結論 台灣的自主之道 - 從TMD爭議論起
建構以台灣為中心點的區域戰略地位
參考書目
論文第一部份(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石之瑜(1995)大陸問題研究。台北,台灣:三民書局
石之瑜(1994)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三民書局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學。台北,台灣:揚智文化
李英明(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揚智文化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台北五南圖書
周陽山(民82)蘇東劇變與兩岸互動。台北,台灣:東大圖書
徐正光、宋文里(民7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台灣:巨流圖書公司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北京,中國:今日中國出版社
許信良(民84)新興民族。台北,台灣:遠流出版公司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台灣:天下遠見出版社
陳春山(1994)兩岸經貿政策解讀。台北,台灣:月旦出版社。
陳毓鈞(1997)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台灣:環宇出版社
張茂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台灣:業強出版社
張樹軍(1998)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外交實錄。北京,中國: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力宇、朱永德、陳博中主編(1990)海峽兩岸關係文集。香港:新亞洲出版社
鄭竹園(1997)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台灣:致良出版
魯賽、史塔(Bruce Russett & Harvey Starr)(1995) 國際政治,張明澍(譯)。台北,台灣:五南圖書
賴麗秀(1994)新德國(Neue Deutschlandkunde)。台北,台灣:中央圖書出版社
羅生亮、黃永榮合編(民八一)財政學。台北,台灣:高點文教機構
蘇嘉宏(1992)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台灣:永然文化出版
中文學術報告、論文
包宗和(1998)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吳玉山(1998)台灣的大陸政策。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台北,台灣:台灣大學
林武郎(民82)「產業空洞化」問題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
柳金財(民88)台灣法律地位問題與「一個分治的中國」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
高朗(1998)從整合理論分析兩岸間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台北,台灣:台灣大學。
殷天爵(民88)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
黃有光、劉淑香、鍾琴(民85)針鋒相對。經濟前瞻61期,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黃志鵬(民86)大陸貿易政策與措施之研析。台北,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
中文報紙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1.27.
聯合報,一版 & 中國時報,一版 & 台灣日報,一版,88.05.09.
中國時報,一版,88.04.28.
中文雜誌
中國評論,1998年十二月號。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
遠望,123期,1998年十二月號。台北:唐山出版社
求是雜誌,1998年第20期等。
英文書籍
Goldstein, Steven M. & Mathews, Jay(1985)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Normalization. New York, U.S.A.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Madson, Richard. (1995)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 Los Angeles,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mbaugh, David (1993).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U.S.A.: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德文書籍
Lexikon-Institute Bertelsmann(1989).Tatsachen ueber Deutschland. Verlagsgruppe Bertelsmann GmbH
英文學術報告、論文
Chou, David S. (1996).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U.S. Roles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 10) 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Dittmer, Lowell (1986). Sino-American Relations: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In: Robert A. Scalapino and Chen Qimao(Eds), Pacific-American Issues: American and Chinese Views.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Taiwan Affairs & Information Office(1993). The Chinese White Paper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 Edited by Jean-Marie Henckaert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reprinted)
Wu, Yu-Shan (1996).Exploring Dual Triangle. In: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10) 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日文報紙、雜誌
朝日新聞,二版,1999/05/05
日本經濟新聞,二版,1999/05/05
英文報紙、雜誌
Financial Times, p. 2. 1999.May 5
論文第二部份(深度報導)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民87)探索台海經貿脈動。台北,台灣:中華徵信所
丘宏達(1998)現代國際法(頁259)。台北,台灣:三民書局
王曉波(1988)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王緝思主編(1995)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田弘茂等(1992)國防外交白皮書。台北,台灣:業強出版社
朱高正(1998)「台灣意識」的困境與出路。朱高正參選北市南區立委後援會議
辛文主編(1995)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研究(頁.56.始)。四川:四川大學出版
吳玉山(1996) 遠離社會主義。台北,台灣:正中
吳惠林、周亞貞(民87)放權讓利。台北,台灣:中華徵信社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台北五南圖書,
李思民等四人主編(199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施敏輝(1989)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台灣:前衛出版社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馬洪主編(1988)中國所有制結構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許介鱗、蕭全政、李文志(1994)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
黃光國(民84)民粹亡台論。台北縣新店市,台灣:商周文化發行
陳春山(1994)兩岸經貿政策解讀。台北,台灣:月旦出版社
陳墇津(1988)商品經濟與中共的社會主義道路。台北,台灣:蒲公英出版社
陳鋒主編(1996)中美較量大寫真(上下冊)。北京,中國:中國人事出版社
張樹軍(1998)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外交實錄。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麥朝成主編(民88)1999全球經濟展望。台北,台灣:中華徵信社
程建人主編(民83)媒體與兩岸談判。台北,台灣:台北論壇基金會,
鄭竹園(1997)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台灣:致良出版社
潘兆民(民85)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結構群文化公司
中文學術報告、論文
民進黨中央黨部(1999)一九九八年兩岸情勢報告。台北,台灣:民進黨黨部
任東來(1998)當代中國外交。亞洲評論1998年秋冬卷(頁422)〈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中的台灣問題〉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74期,4, 54-59頁。
冷則剛(1998)大陸經貿政策的根源。台北,台灣:The Symposium on Cross-Strait Studies
林武郎(1995)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台灣:陸委會
洪源(1998)日本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對中國安全的影響。台北:亞洲評論1998年秋冬卷
俞劍鴻(1998)兩岸關係的最新演變與台海安全。台北:亞洲評論1998年秋冬卷
高朗(1998)從整合理論分析兩岸間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台北,台灣:TheSymposium on Cross-Strait Studies
郭大元(民85)從一九九五、九六年中共飛彈試射演習看台海危機及未來因應之道。台北,台灣:台灣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鵬(民86)大陸貿易政策與措施之研析。台 北,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峰君(1998)台灣拖延政治談判之探討─兼析台灣優勢論(註16)。台北,台灣大學:兩岸政治談判國際學術研討會馬凱(1998)整體評估我國政府的大陸經濟政策。台北,台灣:新黨大陸政策座談會
經濟部(1998)1997大陸經濟情勢評估。
新黨立法院黨團辦公室(民88)TMD可怕而瘋狂夢魘式的施政總預算。台北,台灣
劉國基(民83)從「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塑造到「階段性兩個中國論」的完成。台北,台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文報紙
人民武警報,一版,1999.03.20.及人民日報,一版,1999.03.10.
中國國防報,一版,1999.03.19.
中國時報,二版,88.04.09.
中國時報,十四版,88.04.03.
中國時報,十四版,88.03.03.
中國時報,十四版,88.02.11.
中國時報,十三版,88.01.13.
中國時報,十四版,88.01.02.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1.27.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1.13.
中國時報,六版,87.11.04.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1.04.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0.13.暨其他綜合剪報資料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0.08.
中國時報,四版,88.02.24.
中國時報,十四版,87.02.19.
台灣日報,十三版,88.02.15.
台灣日報,四版,87.12.12. & 台灣日報,三版,87.06.16.
台灣日報,四版,87.09.27. & 中國時報,十四版,87.10.08.
台灣日報,一版,88.05.05.
聯合報,十四版,87.10.12.
聯合報,二十一版,87.10.10.
聯合報,民意論壇,87.03.06.
聯合晚報,二版,88.02.16.
中文雜誌
海峽評論,1998年三、四、五月號。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兩岸雙贏,1999年二月創刊號。台北,台灣:中華兩岸和平發展策進會
問題與研究,1996年第35卷第七、十、十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英文書籍
Grasso, June(1987).Truman's Two-China policy. New York .U.S.A.: M.E. Sharpe, Inc.
英文學術報告、論文
Bush, Richard (1998).The United States Role in the Taiwan Strait Issue.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IS-BUSH.htm, /12/24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The Executive Yuan, R.O.C.(1994). The Taiwanese White Paper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 Edited by Jean-Marie Henckaert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reprinted)
Ren, Yue(1997).China's Dilemma in Cross-Strait Crisis Management. In: Asian Affairs(Fall 1997, vol. 24, No. 3). Contemporary U.S.-Asia Research Institute, New York
Van Vranken Hickey,Dennis (1999).The US and Cross Strait Rivalry: Strategic Partnership & Strategic Ambiguity..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Yang , Philip Y.M. (1998)From Strategic Ambiguity to Three Noe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U.S. and Its Allies" Conference, Tel Aviv, Israel, Nov., 9-11
英文報紙、雜誌
Central News Agency(1999) Mainland Threat Pushes Taiwan to Study TMD Feasibility. Mar. 20.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China News(1999). May 6, P.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