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文琪
研究生(外文):WU WEN-CHI
論文名稱:台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t Behavior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李蘭李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 Lee-L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公共衛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暴力行為溝通技巧青少年國中生PRECEDE MODEL
外文關鍵詞:violent behaviorscomminucation skillsadolescence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RECEDE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0
  • 點閱點閱:6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分布,以及溝通技巧運用的
現況,並進一步探討溝通技巧與暴力行為的關係。
本研究資料取自台北市國中生危害健康行為調查,屬次級資料分析。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立國民中學八十六學年度一至三年級學生,採隨機集
束抽樣方式抽樣,共收到有效樣本1477位之資料。
結果發現:
(1)曾有暴力行為的頻率分布按比率高低之排序是講髒話(83.6%)、頂
撞(73.1%)、生氣時摔東西(58.1%)、打架(33.7%)、破壞公物
(29.3%)、 性侵害(15.4%)、欺負及勒索(12.6%);
(2)研究樣本傾向經常使用溝通技巧;
(3)高年級學生、男生、學業成就低者、內控傾向低者、對暴力行為的
態度傾向贊同者、家人及朋友從事暴力行為頻率愈高者及溝通技巧
運用頻率愈低者,其暴力行為的發生頻率會愈高。根據本研究結果,
溝通技巧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之後,對暴力行為仍有顯著的預測力,
所以建議相關單位研擬暴力行為的預防介入計畫時,可強化溝通技
巧的訓練課程。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violent behaviors and the frequency of u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2)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t behavior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 secondary analysis data drawn from a study entitled "The Health Risk Behavior Investig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was analyzed. A procedure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ubject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re were 1477 stude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included that: (1)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violent behaviors ranking in order were swearing (83.6%), verbally offending parents or teachers (73.1%), breaking things when getting mad (58.1%), fighting (33.7%), destroying public equipment (29.3%), sexually assaulting others (15.4%), and threatening and extorting (12.6%); (2) the stu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used communication skills frequently; (3) the students had more violent behaviors were those who were higher graders, males, had lower academic achievement, had lower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tended to approve of violent behaviors, had parents whose marriage was uncongenial, had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ho had violent behaviors, and had lower frequency of u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After controlling other related factors about violent behaviors, the frequency of u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wa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having violent behaviors. It was thus suggested that ou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department could integrate a communication skill training in an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ng violent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暴力行為的界定4
第二節 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現況6
第三節 青少年暴力行為之相關因素7
第四節 溝通技巧與暴力行為的關係11
第五節 探討青少年暴力行為之相關理論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19
第二節 研究架構20
第三節 研究假設21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意23
第五節 研究工具25
第六節 資料收集過程28
第七節 資料處理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31
第一節 樣本的特質31
第二節 前傾因素、增強因素、使能因素與暴力行為及溝通技巧的關係42
第三節 溝通技巧與暴力行為的關係62
第五章 討論72
第一節 暴力行為的發生頻率與溝通技巧運用的現況72
第二節 暴力行為與前傾因素的關係73
第三節 暴力行為與增強因素及使能因素的關係74
第四節 溝通技巧與前傾因素的關係75
第五節 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75
第六節 研究限制7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結論78
第二節 建議80
參考資料82
附錄一 問卷內容86
附錄二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92
. 李天建:新竹少年虐殺事件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1997;101:62-69。
. 彭芸芳:竹東少年事件 傅惠蘭處無期徒刑 其餘六名被告一人在逃 五人各處十五年到一年不等徒刑。聯合報1999,2,11。
. 曹俊漢:女友遭調戲 亂刀殺人焚屍 國中生林景偉命案偵破 主嫌幫兇兩人落網。中國時報1997,8,19。
. 謝明俊:為錢抓狂 輸想翻本 窮想翻身 涉案兩少年 一欠賭債一百五十萬 一將贓款孝敬父母。中國時報1998,11,6。
. 帥稚英,王融見:校園喋血 國中生殺死學長 陳建富抱不平被殺重傷不治 歐性少年自首。中國時報1998,2,11。
. 馬尚斌:為了一根煙 要了一條命 陳姓應屆畢業國中生為了要菸未果 竟憤而持刀殺死高職生林嘉心。中央日報1997,8,2。
. 黃樹德:手刃雙親 如此狠心 林清岳 砍了父母一零六刀 硬生生剁斷父親三隻手指 下手之重 刀刀足以致命 冷酷兇殘 幾近全無人性。中國時報1998,10,15。
. 簡獻宗、李光展、林昭彰:一年前計畫 兩行兇腹案 獨子謀財砍死親父母 19歲林清岳 作案後兩度欲引爆瓦斯毀屍未果 同夥五人最大20歲 約定得手後平分財產、保險金和奠儀。聯合報1998,10,13。
. 吳文良、林家琛:清大命案偵破 女生洪曉慧凌晨收押 坦承為情殺死許嘉真。聯合報1998,3,12。
. 羅浚濱、邱國堂、陳愛珠:洪曉慧面對鐵證 俯首認罪 現場模擬作案過程 道出與許嘉真爭風吃醋的經過 許女父母難過落淚 洪女隨後還押。中國時報1998,3,13。
. 方健龍:許嘉真遇害後才遭王水毀屍 洪曉慧供詞與鑑定報告吻合 14可望偵結起訴。中央日報1998,4,9。
. 謝淑芬,人際問題解決之認知歷程、攻擊信念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Michael B. Greene, Youth Violence in the City: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998; 25(2): 175-93.
. Linda L. Dahlberg. Youth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Major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Approach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998; 14(4): 259-72.
. Jason Dura, Expressive Communicative Ability, Symptoms of Mental Illnes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7; 53(4): 307-18.
. Julia C. Babcock, Jennifer Waltz, Neil S. Jacobson, John M. Gottman. Power and Viole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Power Discrepancies, and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3; 61(1): 40-50.
.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台北市警務統計年報,1998。
. 鄔佩麗:校園暴力行為之診斷與處理策略的轉變。行政院較改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29,1996。
. 黃明明:電視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初探。新聞學研究,1994;48。
皮玉鳳: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宋宗德:從教學生涯談校園暴力行為處理策略的轉變。中國心理學會:校園暴力、藥物濫用與兩性關係研討會,1994。
鄭鈞元:國中校園暴力行為之研究--高雄市實證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1997。
.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台北市青少幼年統計(人口、犯罪及輔導),1997。
. 馮莉雅:國中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1997;39(2):171-92。
. 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陳木金、楊順南: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1995。
. Beth S. Warner, Mark D. Weist. Urban Youth as Witness to Violence: Beginning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Factor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6; 25(3): 361-77.
. 陳玉書: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Hirshi 社會控制理論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 黃拓榮: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97;41(3):114-34。
.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1996;2:1-14。
. 陳麗欣:從被害者學觀點探索校園暴行被害經驗、加害行為、與被害恐懼感之關係-以國中學生鬥毆現象為例分析之。犯罪學期刊1995;1:77-112。
. 張麗梅: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 盧蘇偉:青少年偏差行為輔導實務。福利社會1996;56:11-6。
. 賴佳菁:被同儕拒絕、攻擊行為與兒童內外控信念、自尊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國小四、六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劉玲君: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1995。
. 謝文彥: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的研究。警政學報1996;28:139-56。
. 許春金、孟維德: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1997;30:225-56。
. 吳武典: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1997;29:25-50。
. 李昱陽:國中學升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 陳嫈郁:國中生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歸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 孫東顯:青少年電視暴力訊息接觸與暴力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王政彥:溝通恐懼-面對人際溝通的焦慮與害怕。遠流出版公司。
. Gordon Macdonal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Health Promotion. Bunton:182-201.
. Chris Segrin, Lyn Y. Abramson, Negative Reaction to Depressive Behaviors: A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4; 103(4): 655-68.
. Betty Black, Arliss Logan, Links between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Mother-Child, Father-Child, and Child-Peer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1995; 66: 255-71.
. Monica Ramirez Basco, Gary R. Birchler, Beth Kalal, Richard Talbott, Mark A. Slater, The Clinician Rating of Adult Communication (CRAC): A Clinician''s Guiding to the Assess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1; 47(3):368-80.
. 蔡培村、張玉鈴:新新人類的人際關係。教師天地1997;87:8-15。
. 林以正:人際與自我。學生輔導36:46-51。
. Daphna Oyserman, Eli Saltz, Competence, Delinquency, and Attempts to Attain Possible Sel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2): 360-74.
. 林適湖: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1。
. Lawrence W. Green, Marshall W. Kreuter.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2ed.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1-43.
. 李蘭、翁慧卿、曾東松、孫亦君: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排版中),1999。
. Kenneth N. Corvo. Community-Based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 A Framework for Planners and Funders. Youth and Society 1997; 28(3): 291-3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