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慧雯
研究生(外文):Chen, Hui-wen
論文名稱: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制模式之法律政策分析:以代理孕母之管制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Law and Policy Analysis of Regulation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f Surrogate Motherhood
指導教授:林子儀林子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zu-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代理孕母管制模式設計人工生殖技術倫理指導綱領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人工生殖法告知後同意
外文關鍵詞: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surrogate motherhoodregulatory regimeregulation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ctinformed cons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14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自從「人工生殖法草案」於今年(一九九九年)三月由「人工生殖技術諮詢委員會」初步草擬完成並對外公佈之後,隨即引起贊成或反對開放代理孕母的人士和團體激烈的討論。而目前國內對於代理孕母議題的討論,由於贊成與反對者對於各自價值信念的堅持,常常造成正反雙方分別佔據光譜的兩端,相互對峙,卻又都無法對於代理孕母在現實上所遭遇到的困境提出適當的回答。因此,本文嘗試回到實際政策面與制度面的討論,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關心的重點在於代理孕母本身權益的保障,那麼,究竟該有怎麼樣制度條件與決策機制的配合,才能使代理孕母不至於在資訊欠缺、甚至錯誤的情況下做出不利於自己的決定,並使相關當事人可能面對的風險減到最低。
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本文重新檢討目前對於代理孕母所採取的禁止政策,並思考代理孕母管制政策在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制度抉擇,以求適切地為了回應代理孕母議題的特殊性以及其所引發的管制上的難題---特別是台灣目前禁止政策下造成代理孕母地下化黑市交易的不利處境、且完全不受法律保障的情形。
面對代理孕母這個新興管制議題,管制制度設計的良窳將深刻影響管制目的能否順利達成,而「誰」是管制發動者與決策者,亦決定了管制制度能否有效的運作。因此,本文採取以管制制度設計的觀點為中心的研究取向,分別對於「禁制模式」、「私法自治模式」以及「機關的管制模式」這三大類管制制度設計進行總體制度的分析與評估。本文主張,具有前瞻性管制制度設計特質的「機關管制模式」,最能適切地回應代理孕母議題的特殊性,有效地達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的明確化、確保當事人(尤其是代理孕母)的「告知後同意」、保障代理孕母於懷孕期間的身體完整性、以及確定法律上親子關係的認定等管制目的。
基於現階段台灣管制環境制度條件的侷限,管制強度更強的「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將是未來台灣在思考代理孕母議題的管制制度設計時較為妥適的選擇。掌握了代理孕母的基本政策取向之後,本文接著分析衛生署人工生殖技術諮詢委員會於一九九九年三月草擬完成的「人工生殖法草案」。本文認為,屬於「禁制模式」的甲案並不足取,而採取「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的乙案,其基本規範架構與政策方向則為本文所贊同。
本文最後指出,除了框架性的實質法規範之外,組織面向與程序面向等相關制度性措施的建立,亦是未來管制制度能否順利運作的重要關鍵。因此,本文建議,在組織面向應注重「人工生殖管理局」的組織架構與人員組成,並對於代理孕母個案的最終決定機制應採取共識型的專家委員會予以決定。程序面向,則應該配合未來「行政程序法」的施行,在「人工生殖法草案」中規定相關行政命令的訂定應該進行聽證程序,讓關心此議題的社會團體與個人能夠參與實際制度設計的過程,使得管制制度的建置更為完備。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問題提出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範圍
1.5. 本文論點
1.6. 本文結構
第二章 人工協助生殖之內涵與代理孕母之特殊性:以台灣經驗為主軸
2.1. 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制在台灣之發展歷程:以科技與法律互動為中心
2.1.1. 技術發展面向:生殖過程醫療化的程度增強
2.1.1.1. 人工授精時期:一九八五年之前
2.1.1.2. 試管嬰兒時期:一九八五年至今
2.1.2. 制度規範面向:國家管制強度的漸次升高
2.1.2.1. 無管制法規的放任階段:一九八六年之前
2.1.2.2. 具機關內部法效果的綱領階段:一九八六∼一九九四年
2.1.2.3. 具外部法效果的行政命令階段:一九九四年至今
2.1.3. 小結
2.2. 台灣人工協助生殖技術規範的管制分析
2.2.1. 具多重角色的管制主體
2.2.1.1. 作為框架性規範訂定者的行政機關
2.2.1.2. 作為醫療機構監督者的行政機關
2.2.1.3. 作為整體資訊整合者的行政機關
2.2.2. 以三方行動者之互動關係為中心的管制事務
2.2.2.1. 三邊關係互動結構的管制事務
(1) 醫療機構與受術夫妻間的關係:以醫療服務為本質
(2) 醫療機構與捐贈者間的關係:以無償捐贈為特徵
(3) 受術夫妻與捐贈者間的關係:以匿名性措施為原則
2.2.2.2. 雙階構造的管制架構
(1) 以醫療機構為直接管制對象
(2) 個案決策由個別醫療關係決定
2.2.2.3. 對於三方行動者採取「命令控制式」(command and control)的管制手段
(1) 對於受術夫妻之資格限制
(2) 對於捐贈人之條件規定
(3) 對於醫療機構之要求
(A) 施術場所的條件
(B) 施行人員的條件
(C) 醫療機構的其他義務
2.2.3. 以現行民法認定親子關係
2.3. 尋找代理孕母的定位:代理孕母的特殊性
2.3.1. 代理孕母的意義與態樣
2.3.2. 重新思考代理孕母的定位與策略選擇
2.3.2.1. 代理孕母相較於其他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制的特殊性
(1) 代理孕母的非匿名性與複雜的法律關係
(2) 對於代理孕母身體的侵入性增強與商品化之疑慮
(3) 對於現行民法有關生母認定標準的根本性衝擊
2.3.2.2. 代理孕母在台灣之現況
(1) 法規範上以禁止作為管制手段
(2) 現實上存在地下化的黑市交易
(3) 立法推動上以完全代理孕母為訴求重點
2.3.2.3. 從基本權利論證到管制模式分析的策略選擇
第三章 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的模式分析與總體評估
3.1. 代理孕母制度的憲法許容性評估
3.2. 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REGULATORY REGIME)的三種模式
3.2.1. 禁制模式
3.2.2. 私法自治模式
3.2.2.1. 自由放任的私法自治模式
3.2.2.2. 專業主導的私法自治模式
3.2.3. 機關管制模式
3.2.3.1. 機關間接調控的管制模式
3.2.3.2. 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
3.3. 三種管制制度設計於代理孕母事項上的適用與評估
3.3.1. 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的管制目的分析
3.3.1.1. 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的明確化
3.3.1.2. 確保當事人(尤其是代理孕母)的「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
3.3.1.3. 保障代理孕母於懷孕期間的身體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
3.3.1.4. 確定法律上親子關係的認定標準
3.3.2. 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的評估與選擇
3.3.2.1. 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的評估標準
3.3.2.2. 以現行法體系為框架規範前提的管制制度設計
(1) 禁制模式
(2) 私法自治模式
(A) 一般性制度分析
(a)法院作為決策機制的制度性侷限
(b) 個案決定機制的制度性侷限
(B) 個別制度分析
(a)自由放任的私法自治模式
(b)專業主導的私法自治模式
(3) 小結:以現行法體系為框架規範前提的侷限
3.3.2.3. 針對代理孕母議題特性的前瞻性管制制度設計:機關管制模式
(1) 一般性制度分析
(A) 行政或立法部門作為主要政策形成者
(B) 法院依據政治部門的決策解決事後紛爭
(2) 個別制度分析
(A) 機關間接調控的管制模式:個別醫師作為個案的決定機制
(B) 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行政機關作為個案的決定機制
3.3.3. 小結
第四章 台灣對於代理孕母管制的法律政策分析
4.1. 未來代理孕母管制制度設計選擇的基本評估
4.1.1. 以「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作為基本政策取向
4.1.1.1. 以行政或立法機關作為主要政策形成者
(1) 法院系統具有制度性的功能障礙
(2) 缺乏有效的醫學專業團體與自治規範
4.1.1.2. 以行政機關作為個案決策機制
(1) 過度商品化的醫療關係
(2) 倫理性商品市場的資訊媒介不足
4.1.2. 以「漸進式開放」為策略
4.2. 人工生殖法草案管制面的總體分析
4.2.1. 人工生殖法草案的立法過程與背景
4.2.2. 人工生殖法草案對於一般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之管制:機關間接調控的管制模式
4.2.2.1. 以行政或立法部門作為普遍準則/標準訂定者和主要政策形成者
(1) 原則框架性的立法方式
(2) 設立專責管制機構
(3) 國家管制強度更為升高
4.2.2.2. 以個別醫療關係作為個案決策機制
4.2.2.3. 親子關係認定基準之規範明確化
4.2.2.4. 小結
4.3. 人工生殖法草案關於代理孕母規定的結構分析
4.3.1. 基本管制制度設計取向的分析評估
4.3.1.1. 甲案:禁止模式
(1) 內容
(2) 評估
4.3.1.2. 乙案:機關直接介入的管制模式
(1) 行政或立法機關作為普遍準則/標準之訂定者
(2) 行政機關直接介入個案決定過程
(3) 明定代理孕母獨特的親子關係認定基準
4.3.2. 未來立法規範制度性措施的建議
4.3.2.1. 組織面向
4.3.2.2. 程序面向
第五章 結論
(一) 華文部分
(1)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15卷第22號,1986年7月25日,頁28-29。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19卷第5號,1989年11月10日,頁9-11。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24卷第17號,1995年5月10日,頁44-51。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24卷第20號,1995年6月1日,頁50。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24卷第7號,1994年11月23日,頁3-5。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26卷第15號,1997年4月10日,頁3。
《行政院衛生署公報》,第27卷第7號,1997年11月24日,頁18-25。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九)》,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6年6月初版。
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不孕症資源手冊》,台中:作者自刊,1998年5月。
行政院衛生署,《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總說明暨條文說明對照表》,1994年12月。
行政院衛生署,《辦理捐贈精卵資料處理作業說明(修正版)》,1998年12月。
(2)書籍
王海南等著,《法學入門》,台北:月旦,1993年初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台北:作者自刊,1998年9月初版。
吉娜.科拉塔(Gina Kolata)著,洪蘭譯,《基因複製:從桃麗羊看人類的未來》(Clone: The Road to Dolly and the Path Ahead ),台北:遠流,1998年初版。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台北:巨流,1999年初版。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作者自刊,1993年7月增訂版。
吳宗正,何文榮,《生命複製》,台北:大塊文化,1998年初版。
宋永魁等編著,《不孕症及生殖內分泌學》,台北:合記,1998年3月初版一刷。
李.希爾佛(Lee M. Silver)著,李千毅,莊安祺譯,《複製之謎:性、遺傳和基因再造之謎》(Remaking Eden),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月初版二刷。
李聖隆,《醫護法規概論》,台北:華杏,1991年3月二版。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1998年初版。
許宗力等,《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1997年初版。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台北:三民,1988年5版。
黃丁全,《醫療、法律與生命倫理》,台北:宏文館,1998年初版。
黃思誠等編輯,《台大醫院婦產科:百年史料輯錄》,台北:台大婦產科同門會,1995年。
葉俊榮,《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99年初版。
鄒濟勳編著,《試管嬰兒》,台北:黎明文化,1985年初版。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1995年初版。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1998年初版。
羅思瑪莉.佟(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初版。
(3)學位論文
楊慧鈴,《醫師說明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90年6月。
陳美伶,《人工生殖之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94年6月。
郭銘松,《共和價值作為廣電媒體管制基礎的功能極其侷限:以「第四權理論」的檢討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97年6月。
林燕翎,《夾縫中的女人:探討台灣代理孕母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99年6月。
邱礪磊,《醫療品質促進之管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93年6月。
高麗華,《人工生殖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1987年6月。
(4)期刊論文
生物醫學法律研究室,〈英國人類授孕及胚胎學管理局〉,《生物技術與法律研究通訊》,第2期,1999年4月,頁52。
李宇宙,〈醫學社群的專業話與社會化〉,《醫望》,第19期,1997年4月,頁19-21。
李宇宙,〈人工代母與現代醫學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期,1998年1月,頁32-36。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3月,頁39-83。
李從業,張昇平,陳嘉琦,〈不孕夫妻的困擾程度、壓力感受及因應策略的比較〉,《護理研究》,第5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425-437。
李震山,〈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6月,頁18-25。
李鎡堯,〈談人工授精〉,《健康世界》,第49期,1980年1月,頁16-18。
李鎡堯,〈國內人工生殖科技之現況〉,《月旦法學雜誌》,第二期,1995年6月,頁6-8。
周漱芳,〈不孕症門診病患之護理〉,《護理雜誌》,第34卷第2期,1987年4月,頁13-18。
林芳玫,〈新科技是傳統的幫兇:代理孕母與母親身份的問題化〉,《騷動》,第2期,1996年10月,頁48-51。
林芳玫,〈人工生殖法應以「醫療民主化」為前提〉,《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紫色姊妹通訊》,第58期,1999年4月8日,頁2-3。
林國明,〈國家與醫療權力:台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1期,1997年12月,頁77-136。
孫效智,〈代理孕母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1997年10月,頁8-11。
張碧芬,〈試管嬰兒技術的倫理考量〉,《護理雜誌》,第42卷第3期,1995年9月,頁30-36。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0年代台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1998年12月,頁39-82。
郭碧照,李茂盛,〈護理措施對不孕症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社會心理反應與壓力感受之效果探討〉,《護理雜誌》,第39卷第1期,1992年3月,頁95-105。
陳信孚,〈我想要一個小孩----從試管嬰兒談起〉,《台大醫院院務通訊》,第881期,1999年2月1日,頁5。
陳美伶,〈人工生殖子女婚生地位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6月,頁25-37。
陳惠馨,〈人工生殖技術對親屬法的衝擊〉,《高雄律師會訊》,1996年12月,第1卷第12期,頁29-40。
程明修,〈遺傳基因工程之公法規制----以人工生殖技術(無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為中心〉,《全國律師》,第2卷第3期,1998年3月,頁27-39。
黃俊元,陳維昭,楊銘欽,〈剖腹產對產婦健康之影響〉,發表於婦女健康政策學術研討會,1995年6月,台北。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一):從「試管嬰兒」談起〉,《健康世界》,新版第46期,1989年10月,頁49-50。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三)----「禮物」?「嬰兒」!〉,《健康世界》,新版第49期,1990年2月,頁94-96。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四)----神奇的輸卵管︰談輸卵管內胚胎植入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0期,1990年2月,頁27-29。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五)----從冰箱裡走出來的娃娃︰談「冷凍胚胎」〉,《健康世界》,新版第51期,1990年3月,頁26-29。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六)----移花接木:談「借卵生子」〉,《健康世界》,新版第52期,1990年4月,頁48-50。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七)----男性不孕症之福音︰談「精子顯微授精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4期,1990年6月,頁98-101。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八)----談「胚胎之顯微操作技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7期,1990年9月,頁66-68。
葉俊榮,〈我國因應氣候變遷的立法策略〉,宣讀於環境變遷趨勢對我國之衝擊與適應策略評估研討會,1999年5月10日,台北,收錄於《環境變遷趨勢對我國之衝擊與適應策略評估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5月。
雷文玫,〈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月,頁245-309。
劉仲冬,〈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1997年10月,頁23-29。
劉仲冬,〈從「代理孕母」事件談婦女健康運動〉,《醫望》,第23期,1998年1月,頁120-122。
劉仲冬,〈醫學裡的性別問題〉,發表於生命倫理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1998年6月16-19日。
劉仲冬,〈代理孕母的省思〉,《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紫色姊妹通訊》,第58期,1999年4月8日,頁4-5。
蔡益堅,劉怡妏,〈台灣地區不孕盛行狀況調查初步報告〉,《家庭計畫通訊》,第149期,1995年4月,頁1-13。
蔡篤堅,〈醫療新聞報導所呈現的歷史記憶〉,《醫望》,第19期,1997年4月,頁22-25。
戴東雄,〈孩子,你的父母是誰?:論人工生殖之子女,尤其試管嬰兒在法律上之身分〉,《法學叢刊》,第125期,1987年1月,頁13-29。
顏厥安,〈國家不應禁止代理孕母的法哲學與憲法學依據〉,《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1997年10月,頁34-35。
(5)報章資料
《大成報》,1997年11月1日,11版。
《中央日報》,1997年9月29日,8版。
《中國時報》,1987年4月23日,3版。
《中國時報》,1996年10月20日,5版。
《中國時報》,1996年2月22日,5版。
《中國時報》,1997年9月13日,5版。
《中國時報》,1999年3月4日,1版。
《中國時報》,1999年3月4日,3版。
《中國時報》,1999年3月9日,5版。
《中國時報》,1999年3月18日,9版。
《中華日報》,1998年10月1日,10版。
《民生報》,1995年8月14日,21版。
《民生報》,1999年3月5日,23版。
《民生報》,1999年3月9日,23版。
《民眾日報》,1997年9月26日,6版。
《聯合晚報》,1988年1月11日,6版。
《聯合晚報》,1994年9月5日,5版。
《聯合晚報》,1998年3月3日,3版。
《聯合晚報》,1999年3月3日,3版。
《聯合報》1988年1月11日,3版。
《聯合報》,1988年2月10日,3版。
《聯合報》,1992年2月17日,5版。
《聯合報》,1997年9月19日,19版。
《聯合報》,1999年3月9日,6版。
平路,〈代理孕母合法化「搶第一」?〉,《中國時報》,1999年3月5日,15版。
艾立勤,〈割裂母職,侵害親子倫理〉,《中國時報》,1999年3月11日,15版。
李聖隆,〈開放代理孕母的法理上爭議〉,《自由時報》,1999年3月5日,15版。
林芳玫,〈身體自主權的不足與濫用〉,《中國時報》,1999年3月7日,15版。
孫效智,〈代理孕母與身體自主權〉,《中國時報》,1999年3月6日,15版。
陳昭如,〈從助產士到醫生:西方醫療體系霸權的形成〉,《立報》,1996年5月15日。
陳昭姿,〈一個沒有子宮女人的「深閨怨」〉,《民生報》,1991年10月23日,19版。
陳昭姿,〈萬水千山求子行,一路顛簸滿行淚〉,《民生報》,1996年4月14日,23版。
陳昭姿,〈求子路迢遙難行,不孕婦女誰來憐〉,《民生報》,1996年4月15日,23版。
陳美霞,〈公共衛生問題不應醫療化〉,《中國時報》,1999年3月21日,15版。
陳美霞,〈是醫療政策大躍進還是性別歧視白手套?:代理孕母的省思〉,《台灣日報》,1999年3月18日,32版。
陳雅惠,〈從兒童福利的觀點看代理孕母〉,《自由時報》,1999年3月10日,15版。
劉志鴻,〈請留給「借腹生子」一線生機〉,《民生報》,1991年10月17日,19版。
劉志鴻,〈傷心檔案,多少「子」望夢碎〉,《民生報》,1996年4月24日,23版。
薛瑞元,〈平均健康與個體健康的拔河〉,《中國時報》,1999年3月23日,15版。
顏厥安,〈談代理孕母問題之論證〉,《民眾日報》,1997年10月18日,15版。
顏厥安,〈法律不應削弱不孕婦女地位〉,《中國時報》,1999年3月11日,15版。
(二)英文部分
(1)書籍
Annas, George J. Some Choice: Law, Medicine, and the Market. (New York,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Arras, John. and Nancy Rhoden eds. Ethical Issues in Modern Medicine.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U.S.A.: Mayfield, 1990).
Atwood, Margaret. The Handmaid''s Tale.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oughton Mifflin ,1986).
Beauchamp, Tom L. and James F. Childress.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New York,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eauchamp, Tom L. and LeRoy Walters, 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Belmont, California , U.S.A.: Wadsworth, 1994).
Bellamy, Richard. and Dario Castiglione eds. Constitutionalism in Transformation: Europea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U.K.: Blackwell, 1996).
Berman, Harold J. 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Blank, Robert H. Redefing Human Life: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Policy. (Boulder, 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 1984).
Blank, Robert. H. and Janna C. Merrick. Human Reproducti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Conflicting Rights. (Washington, D.C., U.S.A.: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5).
Bonnicksen, Andrea 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Building Policy from Laboratories to Legislatures. (New York, New York,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Cantor, Norman F. Imaging the Law: Common La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New York, New York, U.S.A.: HarperCollins, 1997).
Charlesworth, Max. Bioethics in a Liberal Socie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Clayton, Cornell W. and Howard Gillman eds. Supreme Court Decision-Making: New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es. (Chicago, Illinois,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Cooper, Susan Lewis. and Ellen Sarasohn Glazer. Choosing Assisted Reproduction: Social Emotional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dianapolis, Indiana, U.S.A.: Perspectives Press, 1998).
Corea, Gena. The Mother Machine: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from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to Artificial Wombs. (New York, New York, U.S.A.: Harper & Row, 1985).
Dutton, Gail. A Matter of Trust: The Guide to Gestational Surrogacy. (U.S.A..: Clouds Publishing, 1997).
Eisenstein, Hester.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London, U.K.: Unwin Paperbacks, 1984).
Freedman, Warren. Legal Issues in Biotechnology and Human Reproduction: Artificial Conception and Modern Genetics. (New York, New York, U.S.A.: Quorum Books, 1991).
Friedman, Lawrence M. American Law: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ew York, U.S.A.: Norton, rev. ed. 1998).
Gostin, Larry ed. Surrogate Motherhood: Politics and Privac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S.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Holmes, Stephen. Passions and Constraint: On the Theory of Liberal Democracy. (Chicago, Illinois, U.S.A.: 1995).
Holmes, Stephen and Cass R. Sunstein. The Cost of Rights: Why Liberty Depends on Taxes. (New York, New York, U.S.A.: Norton, 1999).
Hull, Richard T. ed., Ethical Issues in the New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Belmont, California, U.S.A.: Wadsworth, 1990).
Jasanoff, Sheila. Science at the Bar: La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meric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hn, Ronald. The Supreme Court and Constitutional Theory, 1953-1993. (Lawrence, Kansas, U.S.A.: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1994).
Keane, Noel P. and Dennis L. Breo, The Surrogate Mother. (New York, New York, U.S.A.: Everest House, 1981).
Kimbrell, Andrew. The Human Body Shop: The Engineering and Marketing of Life. (New York, New York, U.S.A.: HarperCollins, 1993).
Kuhse, Helga. and Peter Singer. eds. A Companion to Bioethics. (Oxford, U.K.: Blackwell, 1998).
Lidz, Charles W. et al. Informed Consent: A Study fo Decisionmaking in Psychiatry. (New York, New York, U.S.A.: Guilford Press, 1984).
Mashaw, Jerry L. Bureaucratic Justice: Managing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Claims.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cGee, Glenn. ed. Human Cloning Debate. (Berkely, California, U.S.A.: Berkiley Hills Books, 1998).
McLean, Sheila A.M. ed. Legal Issues in Medicine (Brookfield, Vermont, U.S.A.: Gower, 1981), pp.96-113.
McLean, Sheila A. M. Patient''s Right to Know: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Doctor and the Law. (Brookfield, Vermont, U.S.A.: Dartmouth, 1989).
McLean, Sheila A.M. ed. Law Reform and Human Reproduction. (Brookfield, Vermont, U.S.A.: Dartmouth, 1992).
Merrick, Janna C. and Robert H. Blank, eds. The Politics of Pregnancy: Policy Dilemmas in the Maternal-Fetal Relationship. (Binghamton, New York, U.S.A.: Harrington Park Press, 1993).
Nussbaum, Martha C. and Cass R. Sunstein. eds. Clones and Clones: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Human Cloning. (New York, New York, U.S.A.: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Overall, Christine. Ethics and Human Reproduction: A Feminist Analysis.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Allen & Unwin , 1987).
Posner, Richard A. 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U.S.A.: Belknap, 1999).
Radin, Margret Jane. Contested Commodit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bertson, John A. Children of Choice: Freedon and the New Reprouctive Technolog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Shalev, Carmel. Birth Power: The Case for Surrogac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Singer, Peter. and Deane Wells. Making Babies: The New Science and Ethics of Conception. (New York, New York, U.S.A.: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5).
Snowden, R., G. D. Mitchell and E. M. Snowden.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 Social Investigation. (London, U.K.: 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Spallone, P. Beyond Conception: The New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London, U.K.: Macmillion Education, 1992).
Sunstein, Cass R. The Parti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Sunstein, Cass R. Legal Reasoning and Political Conflict. (New York,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unstein, Cass R. One Case at a Time: Judicial Minimalism on the Supreme Cour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Tong, Rosemarie. Feminist Approaches to Bioethics: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oulder, 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 1997).
Turner, B. S. Medical Power and Social Knowledge.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1987).
Warnock, Mary. A Question of Life: The Warnock Report on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1985).
Weisberg, D. Kelly. eds. Feminist Legal Theory: Foundation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Wieacker, Franz. A History of Private Law in Europe. tr. by Tony Weir, (Oxford, U.K.: Clarendon,1995).
Zweigert, Konrad. and Hein Koetz.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aw. tr. by Tony Weir,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期刊論文
Allen, Anita. "Surrogacy, Slavery and the Ownership of Life", 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 13(1990): 139-49.
Anderson, Elizabeth S. "Is Women''s Labor a Commodit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9(1990): 71-92.
Andrews, Lori B. "Beyond Doctrinal Boundaries: A Legal Framework for Surrogate Motherhood", Virginia Law Review 81(1995): 2343-2375.
Areen, Judith. "Baby M Reconsidered", Georgetown Law Journal 76(1988): 1741-1758.
Benshushan, Abraham. and Joseph G. Shenker. "Legitimizing Surrogacy in Israel", Human Reproduction 12(1997): 1832-1834.
Bonnicksen, Andrea L. "Creating a Clone in Ninety Days: In Search of a Cloning Policy", Jurimetrics 38(1997): 23-31.
Brandel, Abby. Comment, "Legislating Surrogacy: A Partial Answer to Feminist Criticism", Maryland Law Review 54(1995): 488-527.
Brinig, Margaret F. "A Maternalistic Approach to Surrogacy: Comment on Richard Epstein''s Surrogacy: The Case for Full Contractual Enforcement", Virginia Law Review 81(1995): 2377-2399.
Charo, R. Alta. "Dealing with Dolly: Cloning and the National Biothics Advisory Commission", Jurimetrics 38(1997): 11-22.
Davis, Dena S. "What''s Wrong with Cloning?", Jurimetrics 38(1997): 83-89.
Dolgin, Janet L. "In a Pod", Jurimetrics 38(1997): 47-55.
Eggen, Jean. Macchiaroli. "The "Orwellian Nightmare" Reconsidered: A Proposed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Advanc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Georgetown Law Journal 25(1991): 625-710.
Epstein, Richard A. "Surrogacy: The Case for Full Contractual Enforcement", Virginia Law Review 81(1995): 2305-2341.
Freeman, Michael. "Is Surrogacy Exploitative?", in Sheila A.M. McLean, ed., Legal Issues in Human Reproduction. (Brookfield, Vermont, U.S.A.: Dartmouth, 1989), pp.164-184.
Hill, John Lawrence.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Parent"? The Claim of Biology as the Basis for Parent Right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66(1991): 353-420.
Jervis, Herbert H. "The Beneficial Aspects of Cloning: A View from the Plant World", Jurimetrics 38(1997): 97-102.
Johnson, Martin H. "Should the Use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Be Deregulated? The UK Experience: Options for Change", Human Reproduction 13(1998): 1769-1776.
Kahn, Jeffrey P. "A Temporary Halt: National Bioethics Commissions and NBAC''s Cloning Report", Jurimetrics 38(1997): 33-38.
Lessig, Lawrence. "The Regulation of Social Mean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62(1995): 943-1045.
Lieber, Katherine B. Note, "Selling the Womb: Can 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Surrogacy Be Answered?", Indiana LawJournal 68(1992): 205-232.
Note, "Human Cloning and Substantive Due Process", Harvard Law Review 111(1998): 2348-2365.
Olsen, Frances E. "The Family and The Market: A Study of Ideology and Legal Reform", Harvard Law Review 96(1983): 1497-1578.
Quinn, S.J., Kevin P. "Human Cloning after Dolly: What Sort of Creatures Might We Become?", Jurimetrics 38(1997): 91-96.
Radin, Margaret Jane. "Market-Inalienability", Harvard Law Review 100(1987): 1849-1937.
Raymond, Chris Ann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nters Stormy Adolescence as Experts Debate Od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59(1988): 464-470.
Robertson, John A. "Wrongful Life, Federalism, and Procreative Liberty: A Critique of the NABC Cloning Report", Jurimetrics 38(1997): 69-82.
Satz, Debra. "Markets in Women''s Reproductive Labor",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21(1992): 107-131.
Schneider, Carl E. "Surrogate Motherhood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Law",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13(1990): 125-131.
Schuck, Peter 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Baby M Cas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76(1988): 1793-1810.
Shuck, Peter H. "The Social Utility of Surrogacy",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 13(1990): 132-138.
Segal, Nancy L. "Behavioral Asp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Human Cloning: What Twins Tell Us", Jurimetrics 38(1997): 57-67.
Shultz, Marjorie Maguir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Intent-Based Parenthood: An Opportunity for Gender Neutrality",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0): 297-398.
Steinbock, Bonnie. "The NBAC Report on Cloning Human Beings: What It Did-and Did Not-Do", Jurimetrics 38(1997): 39-46.
Sunstein, Cass R. "Social Norms and Social Roles", Columbia Law Review 96 (1996): 903-968.
Wadlington, Walter. "Artificial Conception: The Challenge for Family Law", Virginia Law Review 69(1983): 465-514.
Wertheimer, Alen. "Two Questions About Surrogacy and Exploitation", Philosophy & Pubulic Affairs 21(1992): 211-239.
Wieacker, Franz. "Foundations of European Legal 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38(1990): 1-29.
Wu, Lawrence. Note, "Family Planning Through Human Cloning: Is There a Fundamental Right?", Columbia Law Review 98(1998): 1461-1515.
Wikler, Norma Juliet. "Society''s Response to the New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59(1986): 1043-105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仲冬,〈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1997年10月,頁23-29。
2.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七)----男性不孕症之福音︰談「精子顯微授精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4期,1990年6月,頁98-101。
3.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六)----移花接木:談「借卵生子」〉,《健康世界》,新版第52期,1990年4月,頁48-50。
4.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五)----從冰箱裡走出來的娃娃︰談「冷凍胚胎」〉,《健康世界》,新版第51期,1990年3月,頁26-29。
5.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四)----神奇的輸卵管︰談輸卵管內胚胎植入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0期,1990年2月,頁27-29。
6.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三)----「禮物」?「嬰兒」!〉,《健康世界》,新版第49期,1990年2月,頁94-96。
7. 戴東雄,〈孩子,你的父母是誰?:論人工生殖之子女,尤其試管嬰兒在法律上之身分〉,《法學叢刊》,第125期,1987年1月,頁13-29。
8.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一):從「試管嬰兒」談起〉,《健康世界》,新版第46期,1989年10月,頁49-50。
9. 李震山,〈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6月,頁18-25。
10. 李從業,張昇平,陳嘉琦,〈不孕夫妻的困擾程度、壓力感受及因應策略的比較〉,《護理研究》,第5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425-437。
11. 李宇宙,〈人工代母與現代醫學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期,1998年1月,頁32-36。
12. 楊友仕,〈生殖科技之新進展(八)----談「胚胎之顯微操作技術」〉,《健康世界》,新版第57期,1990年9月,頁66-68。
13. 陳惠馨,〈人工生殖技術對親屬法的衝擊〉,《高雄律師會訊》,1996年12月,第1卷第12期,頁29-40。
14. 顏厥安,〈國家不應禁止代理孕母的法哲學與憲法學依據〉,《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期,1997年10月,頁34-35。
15. 陳美伶,〈人工生殖子女婚生地位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6月,頁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