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台灣地球日,1990年。
2.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二期,1995年,p17-56
3.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1996年。
4.王甫昌,「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民主鞏固或崩潰》,月旦出版社,1997年,p117-132。
5.卡內提,《群眾與權力》,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6.石計生,「宜蘭縣產業與經濟的基本面-『停滯』與『轉換』的歷史分析」,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1994年。
7.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19987年7月,增定4版。
8.仰山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第三屆第五次董事會議手冊》,1998年。
9.曲兆祥,《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永業出版社,1992年。
10.尼柯拉斯.艾夫提麥爾斯著,李豔譯《中國情報系統》,明鏡出版,1998年8月。
11.李世傑,《特務打選戰》,敦理出版,1989年10月。
12.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掌握參與亞太營運中心的契機:策進資訊產業之建立-以長期發展觀點為研究基準」,1996年6月。
13.宜蘭縣政府,《宜蘭縣總體規畫簡介》,1997年3月。
14.宜蘭縣議會,《宜蘭縣議會第十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至《宜蘭縣議會第十四屆第三次大會議事錄》,1982-1998年。
15.林茂賢,「蘭陽戲劇團的營運-公立本土劇團的運作模式」,《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教育部出版,1993年,p177-196。
16.林志恆,《蘭陽之子游錫昆》,天下文化,1998年11月。
17.林錫銓,《政府組織對應外在體制性環境之策略-宜蘭縣政府「觀光立縣」政策之施政研究》,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1月。18.周家安,「鄉土史館的先河-宜蘭縣史館籌備處簡介」, 《宜蘭文獻》,第一期,1993年,p16-17
19.海德著,單國璽譯,《獻身與領導》,光啟社,1991年5月。
20.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原出版,1992年10月。
21.孫曼蘋/金溥聰,「尋找宜蘭精神」民意調查報告,1996年。
22.黃國禎,《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3例》,臺大城鄉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23.陳定南,「工程弊端抓得到」,遠見雜誌,1994年月,p110-111
24.陳定南,《陳定南六戰郝柏村-立法院精彩總質詢》,1992年。
25.陳定南,《電視上看不到的陳定南-國會問政輯要》,1993年。
26.陳定南,縣市長選舉海報:打破國民黨40年縣長專利,1981年。
27.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1995年,p13-34
28.陳明通,「國民黨政權與宜蘭地方派系的發展」,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1994年。
29.許介鱗,《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業強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30.黃盛璘主編,《宜蘭》,遠流,1992年初版。
31.陳賡堯,《宜蘭‧文化‧游錫》,遠流出版社,1998年7月,台北
32.教師聯盟編印,《冬山河-把冬山河與陳定南獻給台灣人民》,1994年10月。
33.程詩郁採訪,「實踐人文精神與社區主義的綠色淨土」,當代設計雜誌46期,1996年9月號。
34.張景森,「地方政府、民眾組織與地域計畫:九0規畫的政治經濟學」,《國土規畫的挑戰》,民間國建會專輯,1990年。
35.張漢裕,《西洋經濟發展史》,自版,民國73年9月再重修訂版。
36.游錫,《民主路,鄉土情》,1989年10月。
37.游錫,縣市長選舉海報:用我心血,建我家鄉?1989年。縣市長選舉文宣:跨世紀縣政系列四,1993年。
38.游耀長,《等天光》,1985年9月。
39.鄭生、陳雪,《陳定南前傳》,商周文化出版,1994年11月。
40.劉守成,《再創高峰》,1989年9月。
41.劉守成,縣市長選舉海報全部,1997年。
42.鄭達文發行,《造園》雜誌,革新第三期,1990年秋。
43.鄭達文發行,《造園》雜誌,「冬山河故事」,革新第三輯,1990年秋。
44.瑪蘭雜誌,1986年5月-1990年9月。
45.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業強,1997年4月初版。
46.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桂冠,1994年10月再版
二、英文部份
1. Allison, Graham,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G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2. Castells, Manuel, 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ional Proces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3. Castells, Manuel, The Power of Identity,Information , Oxeford:Basil Blackwell Age,Vo.2,1997.
4. Dobson, Andrew & Lucardie, Paul, edited The Politics of Na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5. Doherty, Brian & Geus, Mareius de edited,Democracy and Green Political Thought — Substaintainitbility, right, and citizenship,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6. Geertz, Cli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Basic Book, 1973, p33-34.
7. Goodin, Robert, Green Political Theory, Polity Press, 1992.
8. King, W. S. The Wealth and Income of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and London, 1919.
9. Lukes, Steven, Power,A Radical View, Oxford, 1980 reprinted.
10. Pred, A, Structuration and Place: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 for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13,1983,p45-68
11. 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1952.
12. Richardson, Dick & Rootes, Chris, The Green Challenge —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arties in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13. Winckler,Edwin A, Cultural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 in Steven Harrel & Huang Chun-chien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 Westview Press, Inc, 1994.
14. Yearley, Steven, The Green Case,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三、德文部分
1.Buerklin, Wilhelm P.,Gruen Politik, Westdeutscher Verlag, 1984.
2.Muehlenberg, Michael: Freilandoekologie, UTB 595. Heidelberg: Quelle & Meyer 1976.
3.Wolff, Joerg: Wirtschaftspolitik in der Umwertkrise. Stuttga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74.
四、日文部分
1.中村剛治郎,《グロ─バル經濟の時代の地域經濟開發と環境保全—米カリフオルニアにおける自動車排ガス規制と產業政策の統合》,環境公害VOL.26 NO.1 SUMMER 1996,岩波書店。
2.NIRA研究叢書《電氣自動車の導入とその社會,經濟,環境,エネルギ─的インパクトの研究》,總合研究開發機構,1991年
3.台灣研究所發行,1998年,通卷27號,1998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