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李咸亨、謝正倫,「都會型土石流災害剖析」,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254-260頁(1999)。
[2]李咸亨,「坡地社區安全居住手冊」,內政部營建署,共64頁,台北市(1998)。
[3]周筑昆,「既有山坡地社區安全評估」,山坡地開發技術,內政部營建署,第109-134頁(1998)。
[4]陳明竺,「開發模式與規劃原則」,山坡地建築開發工程之規劃,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第VI-1到VI-33頁(1984)。
[5]「水土保持法相關法規」,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農林(85)字第5030386A號函。
[6]「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119號。
[7]「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內政部營建署,台(86)內營字第8672450號。
[8]李咸亨,「山坡地建築開發管理法規探討」,山坡地建築開發技術研討會,內政部營建署,第1-11頁(1998)。
[9]李咸亨,「山坡地建築專章與技術評釋」,地工技術第70期,第63-74頁(1998)。[10]陳建忠、陳明竺,「山坡地建築規劃設計階段安全防災技術手冊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第18-25頁(1998)。
[11]蕭江碧,「山坡地開發建築及使用管理相關法制研究」,八十七年度防災專案計劃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第139-152(1999)。
[12]「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四卷,第一集,第1-21頁(1985)。
[13]張石角,「從工程環境地質探討五股地區災害」,營建世界雜誌社,第3-24頁(1982)。[14]甘子楠,「山坡地社區開發自然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北(1985)。[15]陳明竺,「山坡地開發應用環境地質資料庫之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第62-79頁(1980)。
[16]潘國樑,「山坡地開發建築之地質調查要點」,山坡地開發、建築、防災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營建署,第189-217頁(1987)。
[17]廖志中、張平南和黃鎮臺,「山坡地土地利用評估研究」,第二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第87-96頁(1987)。
[18]「山坡地雜項執照審查表」,建造執照及雜項執照規定項目審查及簽證項目審查及簽證項目抽查作業試辦要點,內政部營建署,台(85)內營字第8582287號函
[19]「山坡地住宅社區安全檢查紀錄表」,辦理檢查建築師及相關技師團體人員登錄名冊安全檢查作業流程手冊,內政部營建署,(1997)。
[20]張俊哲,「山坡地社區住宅安全檢查、維修管理與監測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第31-44頁(1998)。
[21]「現況資料調查表」,山坡地安全咨詢小組作業流程草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998)。
[22]王金田、林增吉、周南山、周建國,「邊坡維修手冊」,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第1-36頁(1999)。
[23]林美聆、秦中天、陳榮河、陳俊樺,「山坡地社區開發邊坡穩定工法技術現況調查與分析期末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第65-68頁(1999)。
[24]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會山坡地安全咨詢小組第一批案件清冊」,聯合報,第15版,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5]李咸亨,「基隆『健康博市』崩毀評析,技師報,第90期,第4版(1998)。
[26]田永銘,「林肯大郡緊急應變措施」,地工技術雜誌,第68期,第5-18頁(1998)。[27]謝正倫,「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研究(Ⅱ)」,國立成功大學台南水工試驗所報告第130號(1993)。
[28]詹士勝,「土石溪流危險溪流之危險度判定之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1994)。[29]張成璞,「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判定」,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台南(1995)。[30]蘇育瑞,「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花蓮地區土石流危險溪流判定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1995)。[31]陳秋份、林慶偉、陳禮仁,「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評估方法之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第153-163頁(1999)。
[32]吳正雄、江永哲,「林口台地之地形因素與土石流發生之關係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2期,第48-58頁(1985)。[33]李咸亨、蔡益超、許茂雄、陳亮全、張嘉祥、鄭繁、趙文成、黃震興,「震災後危險建築物緊急鑑定評估人員講習會」,內政部營建署,第18-27頁(1997)。
[34]邱輝煌、柯鎮洋、蔡水旺,「台北縣汐止林肯大郡金龍特區建築物結構安全鑑定案」,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第3-16頁(1998)。
[35]Geotechnical Control Office(GCO),"Geotechnical Manual For Slope", HONG KONG(1984)。
[36]廖瑞堂,「山坡地護坡工程設計」,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第32-34頁(1998)。
[37]Hoek, E. and Bray, J.W., "Rock Slope Engineering ",E & FN Spon, New York(1977).
[38]謝敬義,「山坡地開發所應考量之地質因素」,山坡地建築開發工程之規劃,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第I-1到I-16頁(1984)。
[39]陳正興、張森源、周功台、鐘毓東,「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篇-基礎構造規範(含解說)」,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1998)。
[40]「水土保持法相關法規」,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農林(86)字第5030386A號函。
[41]周功台,「淺談大地工程設計之安全係數」,地工技術雜誌,第37期,第59-67頁(1992)。
[42]Meyerhof ,G.G."Safety Factors in Soil Mechanic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7, No.4, PP.349-355(1970)。
[43]蔡光榮,「邊坡沖蝕控制與穩定處理」,邊坡穩定講習會,地工技術雜誌社,第44-122頁(1970)。
[44]Terzaghi,K., and R.B. Peck,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67)。
[45]「設計土壤強度定數--C、Φ、N」,日本工質會,第44-63頁(1991)。
[46]Lunne,T .and Kleven.A., "Role of CPT in North Sea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ymposiumn Cone Penetration Test and Experienc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 PP.49-75(1981)。
[47]Robertson,P.K.and Campanella,R.G.,"Guidelines for Geotechnical Design
Using the Cone Pentrometer Test and CPT with Pore Pressure
Measurement", Hogentogler Co. ,Inc. PP.53-137(1989)。
[48]Barton, N.R., "Review of a New Shear Strength Criterion For Rock
Joints", Engineering Geology, Elsevier, Vol.7,PP.287-332(1973)。
[49]Skempton,S.W., "Long-term Stability of Slopes", Geotechnique, Vol.14,
No.2,PP.77-101(1964)。
[50]Brunsden,D.and Prior,D., "Slope Instabilit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84)。
[51]洪如江,「砂頁岩順向坡力學性質與穩定性之研究(二)」,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計劃編號NSC 74-0414-P002-13(1985)。
[52]陳信雄,「洪土台地地下水與邊坡滑動相關性之研究(二)」,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74號(1985)。
[53]陳時祖,「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坡地沖蝕特性研究」,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5-18號(1986)。
[54]劉長齡,「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沖蝕逕流與地下水之研究(三)」,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5-17號(1986)。
[55]林炳森、褚炳麟、張翔年,「林口台地紅土礫石層之力學特性」,第二屆大地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第341-350頁(1987)。
[56]李德河,「泥岩剪力強度特性研究」,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70號(1989)。
[57]「汐止林肯大郡邊坡坍塌災變調查報告」,內政部營建署,第2-55頁(1997)。
[58]「工址地盤調查準則」,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第13-34頁(1993)。
[59]洪如江,「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第135-185(1994)。
[60]Hough, B.K.,"Basic Soils Engineering", Ronald Press,New York
(1969)。
[61]王金田,「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東延南港工程五堵貨場專用線工程水土保持計劃書」,鼎昌土木技師事務所,(1998)。
[62]蘇文忠,「從工程地質觀點談坡地開發(下)」,山坡地規劃設計及開發,現代營建雜誌社,第35-42頁(1982)。[63]吳偉特,「邊坡穩定之分析方法與應用」,現代營建雜誌社,第2頁(1992)。[64]「台灣地區擋土牆構造物之研究」,台灣省公路局,第55-70頁(1980)。
[65]「地錨設計與施工準則」,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第4-1至8-24頁(1998)。
[66]李咸亨、施並淵,「地錨試驗與品管之關係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25期,第19-27頁(1989)。[67] K.C. Brian-Boys and D.J.Howells ,"Model Specification For Prestressed
Ground anchors",Geotechnical Control Office(GCO), No.3-84,Hong Kong(1989).
[68]范嘉程、周南山,「加勁擋土結構設計及施工規範"準則"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70期,第93-106頁(1998)。[69]李咸亨、李慶福,「垂直基樁載重試驗結果詮釋法在台灣地區之適用性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24期,第49-59頁(1988)。[70]游坤、林國樑、李佐昌,「中鋼公司煉鋼廠樁基礎承載力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5期,第5-8頁(1984)。[71]Bowles,J.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88).
[72] 游啟亨、侯清賦,「基樁動力分析與極限支承力之相關研究」,第三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墾丁,第137-159(1989)。
[73] Burland, J.B., Broms, B.B and de Mello, V.F.B. ,"Behavior of
Foundation and Structures", state-of-the-Art Report, 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Vol.2, Tokyo, Japan, pp.495-546(1977).
[74]顏東利、張桂才,「建築物允許沉陷量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34期,第78-96頁(1991)。[75] Polishin,D.E. and Tokar ,R.A.,"Maximum Allowable Nonuniform
Settlement of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Vol. I, London,pp.402-406(1957).
[76]Bjerrum,I.,"Allowable Settlement of Structure",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 On Soil Mech. and Found. Eng.,Germany, Vol. 2,
PP.135-137(1963).
[77]葉文謙、葉嘉鎮、郭天成,「PC樁極限載重試驗案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18期,第8-13頁(1987)。
[78]「日本道路橋示方書同解說」,日本道路協會,第5-57頁(1994)。
[79]歐晉德,「基樁負摩擦力」,地工技術雜誌,第18期,第24-33頁(1987)。[80]Fellenius,B.H., "Downdrag on Pile in clay Due to Negative Skin
Fric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9, No.4(1975).
[81]林致遠,「坡地社區開發對下游水文因子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台中(1990)。[82]李咸亨,「山坡地雜項工程技術及施工計劃指導準則」,內政部營建署,第100-101頁(1989)。
[83]「台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基地規劃設計技術規範」,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北市工建字第63692號(1989)。
[84]「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上冊)」,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3-90到第5-20頁(1972)。
[85] 交通部,「公路排水設計規範」,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第1-23頁(1987)。
[86]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汐止林肯大郡災變後-檢視整體地盤及鑑定建物安全性暨災變發生原因工程地質評估鑑定報告」,台灣省台北縣政府,第8-58頁(1998)。
[87]「汐止國王山莊整體開發計劃」,開創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第2-50頁(1980)。
[88]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金龍特區建築物安全鑑定案」,台灣省台北縣政府,第2-16頁(1998)。
[89]台北市大地技師公會,「汐止林肯大郡災變後-檢視整體地盤及鑑定建物安全性暨災變發生原因調查工作鑑定報告書」,台灣省台北縣政府,第2-8頁(1998)。
[90]劉泉枝、鄭豫謹、林衍竹、周功台,「以林肯大郡為例談坡地開發之地工問題」,地工技術雜誌,第68期,第87-96頁(1998)。
[91]徐明志,「東華開發鄉村住宅(A6-2區)水土保持計劃書」,富國聯合技師事務所,(1998)。
[92]林崑龍,「聯亞大學城造橋坡地社區水土保持規劃書」,欣陽礦業水土保持聯合事務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