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李賀詩在中唐詩歌史上的地位特色及其影響」為題。論文共分為八章。 第一章「緒論」:下分二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及論文要旨;第二節說明本文資料運用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唐文學風尚與李賀詩歌淵源、特色的關係探討」;探求中唐的文學風尚對李賀詩歌淵源及特色形成的影響。分為中唐「楚辭的崇尚風氣」、「唯美詩風的復興」、「鬼詩的興盛」、「李、杜及中唐詩人」四個方面探索。於是他吸收了中唐文學風尚的這些特點,而造成他獨特的風格。 第三章「社會制度及時代背景對李賀詩歌創作的影響」:李賀不能參加進士科考的事件,形成了李賀詩歌思想內容最大的特色:「懷才不遇」。他的「懷才不遇」詩歌所反應的不是一般百姓的苦衷,而是執政者和尚未得意的士人之間的矛盾。當過奉禮郎的事件,使廣泛地接觸到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者,體察中唐這些腐朽勢力的代表在生活上的奢侈情景,在詩歌創作思想內容上,提供了對上層階統治者的批判認識及諷剌的動機。此外,皇帝昏庸與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民生凋敝等,這些中唐時期的混亂情況成為李賀詩歌的諷剌內容。 第四章「李賀諷剌詩的內容及論證」:一般認為李賀詩歌較少反映社會現實。雖然李賀詩歌與白居易一樣較少反映一般百姓的疾苦,但諷剌上層階層的詩歌作品,已多達六十餘首。因此,在本章中,選擇史實及諷剌的作品,證明李賀詩歌諷剌帝王、宦官統帥及反映永貞革新、貴族的奢侈淫蕩生活、藩鎮割據等事實。 第五章「李賀諷剌內容的分類及意義」:前章論證的諷剌詩,以身份階層來分類諷剌對象。李賀諷剌的對象大部分是上層階統治者,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唐歷史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宦官擅權、永貞革新及黨爭、皇帝的昏庸、藩鎮的跋扈及王公貴族的奢侈淫樂等,故不能說李賀詩歌有缺乏反映當時社會的。 第六章「李賀諷剌詩的藝術特色」:可分為「隱晦的諷喻」、「假托的詩題」、「無理的特色」等三個方面來探討。 第七章「中唐元白、韓孟兩大詩派與李賀詩歌的地位特色及其影響」:在文學史上李賀都被歸類於韓孟詩派,因此,本章節中,探論李賀屬於韓孟詩派,有所失當。同時比較討論元白諷喻詩與李賀的諷剌詩之間的異同。 第八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內容,李賀詩歌思想內容具有反映中唐歷史上最大的問題:上層階層的矛盾。在內容上,最受批判的豔體類的詩,就是區別與韓孟詩派的特色;同時在文學史上,此類詩歌最影響於晚唐李商隱、溫庭筠唯美詩風。總之,討論李賀詩歌風格時,獨立成為一家的看法,較為妥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