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8),八十七年度地方執行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計畫成效分析及技術支援計畫──本文,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8),八十七年度地方執行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計畫成效分析及技術支援計畫──附錄──下冊,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元杰(1998),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後寶山鄉環境變遷及居民識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京明、郭婷瑋、廖寶珠、吳珮伶等(1998),空氣污染防制費執行效果指標之建立,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秋原、徐美玲(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類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325-350。王秋原、徐美玲(1991),“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1-19。王根樹、顏有利、張宏賓等(1998),台灣地區空氣品質長期趨勢分析及年報編選,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87-FA02-03-0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6),85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86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87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87年環境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吳劍蘭(1986),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炳興(1992),辦公建築室內空氣品質(CO、CO2、PM10)現場測定與評估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崇德、許文昌、謝康、簡宏倫等(1995),台灣地區氣懸微粒空氣污染防治之研究──子題三:台灣北部都會區空氣懸浮微粒粒徑分析之污染物特性分析,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李瑞源(1996),空氣污染與氣喘病發作嚴重之關係,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玲(1992),宜蘭沿海養殖區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妙芬(1998),社區空間識覺之研究──以大二結社區總體營造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郁欽(1983),“台北都會區製造業工廠設置的區位行為之研究”,台銀季刊,34(4):123-164。
林郁欽(1989),“台灣地區生活圈製造業結構與區位調適之研究”,台銀季刊,40(3):111-226。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6:203-242。
紀子文、林盛隆、王一婷等(1998),國外空氣污染管制策略分析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徐君臨(1989),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美玲(1990),“影響居民空氣品質識覺及其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報,14:71-79。
徐鐙城(1996),台北縣土城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張長義(1980),“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7-60。
戚啟勳(1983),“空氣污染的種類與近世管制途徑”,能源季刊,13(3):84-92。梁蘄善(1991),地理學計量分析,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心寶(1985),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識覺與調適的空間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雄(1992),“窗外再現藍天—─台灣空氣污染現況與防制策略”,科學月刊,23(6):412-418。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上》,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中》,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下》,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國賢(1996),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結構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實證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淨修(1992),“台灣地區空氣污染現況與防制策略”,台灣環境衛生,24(1):63-71。
曾政傑(1996),都會區空氣品質監測站選址之多目標規劃,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程仁宏(1992),“桃園縣觀音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5:1-61。
程仁宏(1994),“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5(4):155-195。
程仁宏(1996),“高雄市臨海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
黃士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志明(1992),國民小學普通教室內空氣品質(CO、CO2、PM10)──以台南地區公立小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景智(1995),空氣污染物濃度空間分布特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雲龍(1995),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葛應欽(1996),“台灣空氣污染與社區居民健康效應”,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12):657-669。
鄒政勇(1992),台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文奇(1996),“空污費爭議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8):。
劉英毓(1986),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二重疏洪道案拆遷戶拆遷反應之研究─台北縣五股鄉州後村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鴻喜、程仁宏(1995),台灣南北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差異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劉鴻喜、程仁宏(1996),“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以台北縣土城工業區與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29-132。
劉鴻喜、程仁宏、林郁欽(l994),“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以高雄臨海工業為例”,台銀季刊,45(4)。
歐陽鐘鈴(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13:151-166。
蔡清彥(1982),“氣象與空氣污染”,科學月刊,13(7):17-20。蔡漢生(1987),從台北市民之識覺及行為論高架道路對都市空間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瀛逸、鄭晏婷(1997),“台中都會盆地之能見度與氣象因子及空氣污染物的關係”,中國環境工程學刊,7(3):297-307。
蔡麗玉(1994),地盤下陷地區居民的環境識覺與調適,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天爵(1985),台灣北部沿海遊憩資源利用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福田(1996),“空氣污染”,環耕,3:30-34。
鄭福田、張良輝、蔡俊鴻(1997),“台灣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規劃研究”,現代化研究,12:8-27。
謝邦昌(1998),八十八年度環保施政意向調查報告《第二次調查》,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English, P. W. & R. C. Mayfield(l972),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12.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
Kromm, D. E. (1973), “Respones to Air Pollution in Ljubljana, Yugoslavi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 63(2):208-217.
Saarinen, T. F. (1966), “Perception of Drought Hazard of the Geat Plai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106:183.
Schiff, M. R. (1971),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p.7-12。
Swan, J. A. (1970), “Respones to Air Pollution:A Study of Attitud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Youth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127-151.
Wall, G. (1974), “Complaints Concerning Air Pollution in Sheffield”, Area, 6:3-8.
Wright, J. K.(1947), “Terrae Incognite: 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ers,2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