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啟宗(1990),古蹟維護與鄉土教學,史聯雜誌第17期,P.143 。
2.王錦堂()1987,環境心裡學,茂榮圖書公司。
3.內政部(1993),臺閩地區古蹟手冊,內政部。
4.田清華(1997),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5.臺北縣政府(1990),淡水鎮誌,臺北縣政府。
6.左顯能(1983),臺灣海岸地帶遊憩資源經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7.江順哲(1988),環境敏感地區遊憩資源規劃之探討,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8.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3),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計畫處(1989),淡水都市設計研究。
10.交通部觀光局(1977),觀光管理,交通部觀光局。
11.交通部觀光局(1995),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交通部觀光局年報,p. 4。
12.交通部觀光局(1989),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劃研究報告 ,pp.337-340。
13.李乾朗(1988),淡水紅毛城,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吳素幸(1993),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林晏洲(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國立中興大學都市 記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6.------(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第10卷3月。
17.------(1987),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第13 期,pp.107-140。
18.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國立中 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19.林建聰(1988),北部地區遊憩資源開發順序及開發型態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邱雯玲(1990),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國立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2.許文龍(1978),土地供遊樂利用--潛力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森 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23.陳水源譯(1980),觀光、遊憩計劃論,九章文化事業公司。
24.------(1982),觀光遊憩規劃概論,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 學系。
25.------(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
26.陳美吟(1985),遊憩區體驗之研究--以楓林瀑布、擎天剛、太平 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27.陳昭明(1976),森林經營計劃中之森林遊樂經營計劃,中華林學 季刊,第9卷第3期,pp.1-30。
28.陳貞蓉(1992),墾丁國家公園遊客遊憩參與型態及對遊憩利用限 制之認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9.曹 正(1979),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研究報告,國立政治大 學地政系。
30.------(1980),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31.------(1991),風景區動態經營管理與遊客安全體系之建立,風 景區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32.曹正偉(1995),遊憩對景觀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33.莊展鵬(1990),臺灣深度旅遊手冊2--淡水,遠流出版社。
34.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1988),淡水線沿線及車站地區之都市 35.計畫檢討與土地開發規劃--捷運淡水線(淡水-臺北車站)沿線 附近地區配合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36.黃茂容(1989),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以前往溪頭森 林遊樂區之遊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37.黃昭華(1988),觀光遊憩資源發展潛力之初步評估-以臺北縣為 例,p.1-3。
38.馮文星(1997),淡水,三久出版。
39.董仁維(1990),臺灣地區戶外遊憩資源利用課題與對策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滬尾文史工作室(1993),淡水人文旅遊手冊,滬尾文史工作室 。
41.劉吉川(1984),人為措施對環境美質衝擊之研究--以太魯閣峽谷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42.劉清約(1983),淡水鎮土地利用之空間體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43.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 藝研究所碩士論文。44.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裡學,揚智文化。
45.臧芷伶(1993),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以淡水鎮古蹟為 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46.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上),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7.------------,現代旅遊地理學(下),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8.薛明敏(1982),觀光的構成,餐旅雜誌社。
49.薛明敏(1982),觀光概論,三文書館。
50.蕭秀玲等譯(1992),環境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51.顏月珠(1984),商用統計學,三民書局。
52.蘇一志(1996),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析:1950∼ 1995年,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1期,PP.39-64。
53.Alister, Mi(1984),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 London: Longman.
54.Burton, L.T.(1971), Experiment in Recreation Research, New York: Rowan & Littlefield.
55.Cunningham, H. (1980), Leisure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Croom Helm.
56.Doxey, G.V.(1976), The Natives Are Restless in Old Niagora, Heritage Canada.
57.Gray, D. & Greben, B.(1973), Future Perspectives, Work Program, Building Professionalism, Arlington, Va: National and ParkAssociatipn.
58.Lucas, R.C. & Oltman J.(1971), Survey Sampling Winldness Victa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
59.Maslow, A.B.(1973),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Row.
60.Mitchell, B. (1979), Resource Analysis and 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61.Schwarz, C.F.; Thor, E.C. & Elser, G.H.(1975),Wildland Planning Glossary, USDA Ror Serv. Gen. Tech. Rep., PRW- 13.
62. Smith Stephen(1983),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