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7: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晴慧
研究生(外文):Wang,Chyng-Huey
論文名稱: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to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Chin-Song,and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
指導教授:李立信李立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Li-Sh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5
中文關鍵詞:六朝漢譯佛典偈頌六朝詩歌佛教文學宮體詩山水詩佛理詩
外文關鍵詞:Six Dynasties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Chih-Song or Chant or Hymn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Buddhist LiteratureGung Ti ShiLandscape Poe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漢譯佛典偈頌與六朝詩歌的關係,歷來在詩歌史上為人所忽略,就文學史而言,亦少見全面性論述。然綜觀漢譯佛典中的偈頌,將會發現其數目何其繁多,且表現出自身特有的文學風采,這不僅是佛典的文學特色之一,亦是一歷史現象;如此的現象,置於中土文學、乃至思想、文化間考量,實值吾人重視彼此間的共性與別性之交集面貌。再者,這些漢譯偈頌「近於詩」的面貌,及其尚未漢譯前,本就是「詩」的性質,更進一步使我們對它與中國詩歌的關係,引發探究的興趣。本文範疇鎖定六朝時期,乃因此時期,佛教隆盛,為佛典翻譯的鼎沛時期,在譯經史上,有其深刻的代表性;而中國詩歌類型,亦大多建基於六朝時期,可以說,在詩歌史上,六朝詩歌有其承上啟下的象徵意義。故本文遂將此一研究路向,設定為六朝時期,期能藉由此研究,明瞭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間的關連性與否,並進而補益二者關係在文學史、詩歌史上的闕如。故凡《大正藏》之六朝佛典中,出現偈頌者,皆為本文研究範疇;而比對此時期的經、律、論三藏,由於並未發現各藏之間的偈頌形式或內容有何特異之處,且此經藏部分已佔五百餘部,相當於六朝漢譯佛經的五分之四,故擬以三藏中最為一般人重視的經藏,為本文漢譯佛典偈頌的索引範疇。
本文開展前,先將《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第廿一冊經藏偈頌,予以地毯式搜索,作成統計表格,以求初步瞭解漢魏六朝時期的漢譯偈頌,究竟為何型態及其數量多寡,再比較分析其與六朝詩歌的關連性。並藉由佛教經典目錄,如《祐錄》、《房錄》、《內典錄》、《開元錄》等,對當時的佛典進行一番基礎考定,以求所引資料能臻於信實。此外,並參考梁《高僧傳》、唐《續高僧傳》、《弘明集》、《廣弘明集》等原始資料,以明六朝佛教譯經者及其時代概況。
在章節安排上,第一章『緒論』乃是說明本文的研究進路與章節架構。第二章『東漢至六朝漢譯佛典概述』分二節概述:第一節為東漢至六朝漢譯佛典背景介紹,主要是將六朝譯經盛況作一剖析,以明當時佛教譯經之盛況,及朝野間釋教風行的氛圍,並以此作為本文主題之一--漢譯偈頌--的背景瞭解;第二節則陳述漢譯偈頌的定義、種類及其作用,以明本文所引漢譯偈頌為何,並以之作為開展第三章的前置作業。第三章『六朝漢譯佛典偈頌之文學特色』則銜接第二章基礎,分析六朝漢譯偈頌的文學特色,分別由其「形式」、「內容」及「文字」三大方面著手,探析漢譯偈頌於此方面所展現之面向。以此作為探勘六朝漢譯偈頌與中土詩歌,彼此間是否有所寖染、借鑑、影響之立論基礎。第四章『六朝詩歌之佛教文學特色』則探揭六朝詩歌中的佛教文學特色,亦即將那些洋溢濃厚佛教文學特色的詩歌(例如佛理詩)、帶有佛教色彩的詩歌(例如山水詩、玄言詩)及取材於佛典文學,而並無完全表現佛教思想之詩歌(例如永明詩、宮體詩)列入討論;故是章並非陳述六朝詩歌的文學特色,僅是針對六朝詩歌中帶有佛教色彩者,作一探討,計分三節:首節擬先由時代背景切入,以說明詩歌的外緣因素;後二節則分別說明詩歌於形式、風格及內容上染有佛教因子的文學特色。第五章『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關係』則藉由前二章(第三、四章)的鋪敘,分析、比較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之關連性與影響,歸納二者間相互影響、彼此浸潤的風貌所在;是章計分五節,首節主要說明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間於形式上的相因相承;其後四節則由內容、修辭角度、寫作精神上,分別說明六朝詩歌中的「玄言詩」、「佛理詩」、「山水詩」、「宮體詩」等,與漢譯偈頌間的關係。第六章『結論』則總結各章之研究成果;將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的關連性,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形式上的會通;二是內容上的寖染;三是修辭風格上的借鑑。茲歸納各項大要於下。
一、 形式上的會通
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在「形式」上,彼此浸潤、互有影響,其關連性可分述為下列二點:
(一)漢譯偈頌取鑑於中土詩歌形式
綜觀本文表14,我們可發現漢譯偈頌的體製形式,基本上是脫胎於中土詩歌形製的,試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偈頌的形式呈現,皆為中土詩歌中本有的形式。
此係因外國譯經僧至中國翻譯佛典時,為求使所譯經典深入人心,達到傳教的目的,在翻譯「伽陀」或「祇夜」(即本文之偈頌)時,遂以當時已普遍流行於中國的詩歌形式,去詮釋、翻譯所持原典中(或所默誦經文中)詩歌之部分。我們之所以認為漢譯偈頌是採用當時中土所流行的詩歌形式,除了偈頌的言數形式與中土詩歌的言數形式相同外;另一理由是:偈頌於形式上的主要類型,與中土詩歌互相吻合。例如四、五、七言在中土詩壇中,向來佔較大市場,而當代譯經者亦廣泛延攬這幾種言數形式於翻譯過程中,使漢譯偈頌於每一時期中,幾皆出現四言、五言、七言的偈頌形式,此無疑說明了偈頌形式借鑑於當代詩壇之形式。
另一方面,由漢譯偈頌的形式中,我們亦得以探析漢魏六朝的詩歌發展:東漢時的漢譯偈頌,已有許多完整且篇幅甚長的七言偈頌,可見七言詩於東漢譯經僧翻譯佛典時,似應已是一種普為大眾應用的詩歌體製,故為譯經者加以運用,以收傳教時普及人心之效。統合漢魏六朝的偈頌觀之,其中以「五言偈頌」最受譯經者青睞,表現最頻繁,此正可相應漢代以來五言詩於詩壇流行的趨勢。由附錄表14中,可知七言偈頌於六朝每一時期,亦皆有之,且數量上,似僅次於四言偈頌,並且隨著朝代更迭、時間推移的過程中,七言偈頌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發展,這與中土詩歌中的七言詩歌發展,不啻遙遙相應。
(二)中土長篇敘事詩的形式借鏡
佛典中的偈頌漢譯之後,所採用的文體乃是以中國當時本有的詩歌形式作為基礎,並據以發揮之,以符合所需。故我們可發現漢譯偈頌的形式,雖近於詩,但卻不囿於一般我們所理解的詩,因其句數多寡並無一定規則,少則三句,動輒百句以上,甚且千句以上者,所在皆有,且長篇偈頌的數量,於六朝佛典中,佔極大份量。
大抵而言,漢譯偈頌的篇幅較為長卷者,其內容性質多半為「敘事性」,此可說是其特色。可見佛典偈頌中,敘事內容好以長篇形式搭配之,以達鋪陳效果。
而中國詩歌中,無論是古體詩或近體詩,篇幅渝越百句者,並不多見。再者,中國詩歌的敘事性色彩向來不發達,長篇敘事詩更是零星,要尋找如〈孔雀東南飛〉及〈木蘭詩〉的長篇敘事詩,實極罕見。在此二篇之前,幾乎除了先秦時的〈離騷〉及東漢時的〈悲憤詩〉之外,再無其餘。然自東漢以至六朝,漢譯偈頌往往有長篇巨製的形式,幾至不勝枚舉。那麼,在《佛所行讚》的漢譯本出現後,及六朝其他漢譯佛典中,常態性頻繁展現的長篇敘事偈頌下,我們實很難否定在這些大量的長篇敘事偈頌環繞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等長篇敘事詩的成型,完全沒有受到漢譯長篇偈頌、乃至漢譯長篇敘事偈頌絲毫的影響。但必須說明的是,長篇敘事偈頌與中土長篇敘事詩的關連性,與其說是內容上的轉移,倒不如說是形式上的轉移,更具文學史上的意義。
二、 內容上的寖染
六朝詩歌於「內容」上,某些詩歌類型,受到漢譯偈頌的影響,綜合言之,分述為下列三點:
(一)漢譯偈頌對玄言詩興盛的推波助瀾
玄言詩通篇說理的呈現方式,使鍾嶸形容它為「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亦即缺乏藝術感染力。然而,形容玄言詩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實際上,亦適合於形容大部份的漢譯偈頌。因為漢譯偈頌本就是以宣說佛理為目的,故蘊含「說理性」當然是其特色,其與玄言詩之間的「理性訴求」,容或顯示出彼此間的關連。
再者,玄言詩誠然是建基於對老莊玄學的闡發上,然此詩歌所呈顯的說理風味,在其前的詩歌中,無其因循來源;而自晉以來,玄言詩人與僧侶相與交遊的社會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以當時譯經事業的蓬勃發展,亦為佛教史中確然之事;由《世說新語》〈文學〉門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日玄言詩人與名僧交遊頻繁,且好以玄佛互參、讀誦佛經及研討佛理,而這些佛典皆有許多偈頌,其間純屬說理者誠多,而含藏說理者,亦不乏列舉。試問,這些說理偈頌在文學社會學角度下觀之,是否對「玄言詩」完全無意義?
綜上所論,漢譯偈頌近於詩的形體表現,及其以「理」敷陳全篇的表現,本是中土詩歌中未曾有的現象。而玄言詩所呈現的「理過其辭」,在其前的詩歌中,亦無此種風格。那麼,玄言詩借鑑於此種「近詩」偈頌的「說理精神」,或亦有其可能;抑或漢譯說理類偈頌的存在,對於玄言詩的興盛,有其推波助瀾之效。
(二)佛理詩的偈頌化
漢譯偈頌於內容上的表現,無論是說理、勵志、勸誡、讚頌及宣誓等,皆可於佛理詩中,見其仿效。可以說,六朝佛理詩,不僅在「說理精神」上與漢譯偈頌相通,在內容、形式上,亦皆與之密切相關。
總體而言,六朝佛理詩,或徑以佛教名相入詩、或援引佛教典故入詩,這些現象,都與漢譯偈頌不謀而合。且此種興發佛理的詩歌內容,在東晉以前,幾乎不見於書面。可知詩人們創作佛理詩,主要仍是在佛教傳入後,方有如此形貌出現於詩歌中,這在中國本土文學中,亦可說是純然中國佛教文學的創舉。而受時代風氣的影響,我們於東晉佛理詩中,仍可看出其玄、佛交糅的面貌。除此之外,南北朝的佛理詩,則與漢譯偈頌慣以佛教名相充斥於字裡行間的風格,緊密重疊,此正說明漢譯偈頌中,通篇陳述佛理的內容特質,對中土佛理詩偈頌化的面貌,具有顯著的的催化作用。
(三)宮體詩對漢譯偈頌淫豔內容的借鑑
在被閱漢譯偈頌的過程中,我們發覺宮體詩興起前的漢譯佛典中,偈頌所呈現的某些題材內容,與宮體詩傾力刻畫女性姿容的特點,似有其呼應、會通處。
佛典本是述說佛理,以探究實踐宇宙人生真諦的典籍,故其宗教說理性的莊嚴虔敬度,應係可推測的;然佛典中亦有一些淫豔情態的鋪寫,例如《普曜經》〈降魔品〉、《佛所行讚》〈離欲品〉、《佛本行經》〈與眾婇女游居品〉等。之所以如此,乃是欲藉由講述、書寫世間淫豔情態的面相,以說明或襯托出「梵行清淨者的自在莊嚴」及「不修佛道、縱情五蘊者的招致惡報」。是經中,凡描摹情慾畫面者,皆著力於刻畫女子的身姿麗顏,突出女子身段儀態的動態畫面,予人餘波蕩漾感,且用字遣辭流於香豔色彩,與宮體詩中描摹女姿的畫面,有其相通處。
再者,宮體詩之前,專力於刻畫女姿者,實未曾有,即便如〈碩人〉、〈陌上桑〉者,詩中所歌詠莊姜與羅敷之美姿,亦是呈顯出「溫柔敦厚」的詩旨,而非如宮體詩所呈顯的濃豔色澤。反觀齊梁宮體詩興起之前的佛典,對於女子身姿容顏,已有細膩露骨的刻畫,而六朝時佛教的盛行,已屬事實,那麼,佛典中的豔語是否在某一層面上影響了宮體詩、為宮體詩所取鑑,或亦無法完全否定的。
三、 修辭風格上的借鑑
六朝詩歌於「修辭風格」上,亦有借鑑於漢譯偈頌之處,綜合言之,分述為下列三點:
(一)山水詩與漢譯偈頌共通的窮型盡相
六朝山水詩的共通特色,即是「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如此的詩歌風格,並未在山水詩興起前尋得,反觀山水詩之前的漢譯佛典,在文學表現上,我們可見著許多「窮形盡相」、「極貌寫物」的偈頌。這些漢譯偈頌細緻入微地寫實筆法,與山水詩「尚巧似」、「極貌寫物」的寫實風格,實有雷同處。
再者,若以山水詩中普遍「未能忘興諭」的特點而論,其與漢譯偈頌旨在「藉景言理」的典型風格,實是一致的。故漢譯偈頌與山水詩究竟有無關係,我們雖不敢斷言主之;然二者之間,除了與之相關的佛教背景相同外,其寫景體物的窮形盡相風格,亦有極大雷同,且在山水詩興起前的漢譯佛典中,又已有許多體物入微的偈頌,故或亦無法完全否定二者間的關連性。
(二)漢譯偈頌對永明清麗白話詩風的影響
永明詩人代表家沈約的文學主張,為「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此亦可說是他的詩歌主張;其中的「易識字」、「易讀誦」,皆可說是佛典文學的特色。大體而言,永明詩風格清新,力圖展現出詩歌用語的淺顯流暢,擺落晉宋以來典正麗藻的詩風,使詩歌具有清新雋永的特色。
齊梁之際,佛教興盛,且帝王崇尚佛教者多,直接帶動了朝野間崇佛風氣,故文人信佛者頗多,而永明詩人中的沈約、蕭子良、王融、陸倕等,亦皆棲心內典,信尚佛教。其時的佛典翻譯文體不僅口語白話,亦文辭遒麗,例如西晉竺法護所譯《普曜經》;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大莊嚴論經》、《妙法法華經》;劉宋寶雲所譯《佛所行讚》及失譯經《佛所行經》等,是經之長行、偈頌,皆和諧流暢、白話流麗。
故若參酌當時的佛典翻譯主張及永明詩人的佛教背景,再將漢譯偈頌與永明詩這兩種文體置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去比較,我們或亦可說漢譯偈頌的文學表現,對永明詩體清麗淺白、和諧流暢的詩風展現,有其一定程度的關連。
(三)讚佛偈對宮體詩寫實白描風格的影響
佛典中有大量的「讚佛偈」,是屬於漢譯偈頌中的一型,其特點為歌詠讚歎佛菩薩、乃至天人的妙行殊德:或寫其功德,或繪其相貌;對於以圖繪手法將佛菩薩的莊嚴相貌描摹而出者,可以發現其工筆雕繪的寫實刻畫風格與白描技巧,此特色與宮體詩的女姿描摹,二者雖於對象題材上完全不同,然於精神上卻有其相通處。
雖然在宮體詩之前,亦有對女子美貌的描寫作品,然欲如宮體詩一般,通篇將女性肉體各部、乃至衣著姿態等,皆作細微而具體的白描雕繪,實不多見,即便偶有歌詠女性美的詩篇出現,也多是點綴性質,比例上未盡全篇,且寫實成分少。反觀讚佛偈,其所描摹的對象,雖大多非女子;然其由頭至腳,工筆刻畫的寫實技巧,及其白描語言的風格,與宮體詩的創作精神,有其相通處。此外,讚佛偈中寫實描摹人物的白描技巧,在宮體詩之前即已存在,而東漢至齊梁,佛教興盛是社會現象,文人士子乃至貴族帝王,喜讀佛典,也是一歷史事實;而宮體詩的寫作群中,為佛教徒者實為不少,不僅於史籍中見諸記載,於其詩歌中,我們亦可看出佛教對這些詩人的影響;則宮體詩與佛典偈頌的會通,似亦無法斷然否定。再者,歷來多以山水詩、詠物詩的寫實精神,作為宮體詩寫實精神的來源,然三者間,所針對對象不一,之所以關連,乃是就三者間一脈相傳的寫實精神而為立基點;而偈頌中描摹佛菩薩、天人容像的類型,不但寫實、白描技巧與宮體詩相通,且各自所針對的主題,皆為「人像」,加以此類型讚佛偈繁多,那麼,在宮體詩興起或興盛的緣由中,讚佛偈或亦為其間接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可知六朝漢譯偈頌與詩歌之關連性,並非僅是單向的影響,乃是彼此間相互寖染的互動呈顯,或為形式上的會通、或為內容上的相因、或為修辭風格上的借鑑。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緣起與目的/3
二、 研究範疇/5
三、 主要資料來源/6
四、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東漢至六朝漢譯佛典概述……………………….9
第一節 東漢至六朝譯經概況/11
第二節 漢譯偈頌述略/45
第三章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之文學特色………………65
第一節 多變不拘的形式/67
一.開拓了中國文學表現形式/67
二.跨越中國本土既有的文體結構/69
三.修辭上描述技巧之運用與講求/71
四.結構自由不拘一式/87
第二節 豐富多端的內容/91
一.說理/92
二.勵志/97
三.勸誡/99
四.敘事/101
五.讚頌/106
六.宣誓/109
第三節 典雅白話的文字/111
一.白話通俗/111
二.莊嚴典雅/112
三.異域色彩/116
第四章 六朝詩歌之佛教文學特色……………………..121
第一節 詩中寖染佛教色彩的緣由
--名人釋子共入一流的社會風氣/123
第二節 形式及風格上之創新/133
一.詩歌篇幅、言數與偈頌形式的交互影響/134
二.佛經轉讀、梵唄與詩歌的律化/145
三.佛典翻譯取向與永明清麗白話詩風的關連性/150
第三節 異於前代內容之新聲/156
一.吟詠佛理的先驅詩歌/158
二.首開風氣的僧詩創作/180
第五章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關係………….193
第一節 漢譯偈頌與中土詩歌形式上的會通/195
一.脫胎並超越於中土詩歌形式之漢譯偈頌/195
二.長篇敘事詩的藝術借鏡
--大量長篇敘事漢譯偈頌的呈現/200
第二節 漢譯偈頌與玄言詩的說理性/211
第三節 漢譯偈頌與佛理詩的偈頌化/219
第四節 漢譯偈頌與山水詩的窮形盡相/228
第五節 漢譯偈頌與宮體詩的女姿描摹/239
一.《維摩詰經》中亦僧亦俗的形象/240
二.偈頌中對淫豔情態的鋪寫/244
三.讚佛偈的工筆雕繪與宮體詩的女姿特寫/248
第六章 結論……………………………………………………………261
◆附錄(表1∼14)……………………………………………………271
(圖1∼ 8)……………………………………………………514
◆參考文獻……………………………………………………………523
壹、文獻史料
一、藏經文獻
*以下所引佛典皆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本為主
後漢.安世高譯: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大正藏第1冊16號。
《五陰譬喻經》,大正藏第2冊105號。
《婆羅門避死經》,大正藏第2冊131號。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大正藏第2冊140號。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正藏第14冊492號。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大正藏第14冊525號。
《柰女祇域因緣經》,大正藏第14冊553號。
《自誓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22號。
《溫室洗浴眾僧經》,大正藏第16冊701號。
《分別善惡所起經》,大正藏第17冊經集部729號。
後漢.支讖譯:
《雜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204號。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第12冊361號。
《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418號。
後漢.支曜譯:
《阿那律八念經》,大正藏第1冊46號。
《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15冊630號。
後漢.康孟詳譯《舍利弗摩訶目連遊四衢經》,大正藏第2冊137號。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藏第3冊184號。
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大正藏第4冊196號。
後漢.康孟詳譯《興起行經》,大正藏第4冊197號。
曹魏.白延譯《須賴經》,大正藏第12冊328號。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360號。
吳.支謙譯:
《佛開解梵志阿經》,大正藏第1冊20號。
《弊魔試目連經》,大正藏第1冊67號。
《梵摩渝經》,大正藏第1冊76號。
《須摩提女經》,大正藏第2冊128號。
《菩薩本緣經》,大正藏第3冊153號。
《月明菩薩經》,大正藏第3冊169號。
《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第3冊185號。
《義足經》,大正藏第4冊198號。
《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4冊200號。
《菩薩本業經》,大正藏第10冊281號。
《八吉祥神咒經》,大正藏第14冊427號。
《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474號。
《須摩提長者經》,大正藏第14冊530號。
《私呵昧經》,大正藏第14冊532號。
《菩薩生地經》,大正藏第14冊533號。
《八師經》,大正藏第14冊581號。
《黑氏梵志經》,大正藏第14冊583號。
《慧印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2號。
《無量門微密持經》,大正藏第19冊1011號。
吳.竺律炎共支謙譯《摩登伽經》,大正藏第21冊1300號。
吳.維祇難等人譯《法句經》,大正藏第4冊210號。
吳.康僧會譯:
《六度集經》,大正藏第3冊152號。
《舊雜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206號。
西晉.白法祖譯:
《佛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5號。
《菩薩修行經》,大正藏第12冊330號。
西晉.支法度譯:
《善生子經》,大正藏第1冊17號。
《逝童子經》,大正藏第14冊527號。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
《大樓炭經》,大正藏第1冊23號。
《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211號。
《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683號。
西晉.法炬譯:
《頂生王故事經》,大正藏第1冊39號。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大正藏第2冊133號。
《伏婬經》,大正藏第1冊65號。
《鴦崛髻經》,大正藏第2冊119號。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大正藏第2冊122號。
《前世三轉經》,大正藏第3冊178號。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12冊332號。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大正藏第14冊503號。
西晉.竺法護譯:
《受新歲經》,大正藏第1冊61號。
《尊上經》,大正藏第1冊77號。
《鴦掘摩經》,大正藏第2冊118號。
《力士移山經》,大正藏第2冊135號。
《生經》,大正藏第3冊154號。
《德光太子經》,大正藏第3冊170號。
《鹿母經》,大正藏第3冊182號。
《普曜經》,大正藏第3冊186號。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正藏第4冊199號。
《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263號。
《阿惟越致遮經》,大正藏第9冊266號。
《漸備一切智德經》,大正藏第10冊285號。
《如來興顯經》,大正藏第10冊291號。
《度世品經》,大正藏第10冊292號。
《密跡金剛力士經》,大正藏第11冊310-3號。
《寶髻菩薩所問經》,大正藏第11冊310-47號。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正藏第11冊318號。
《幻士仁賢經》,大正藏第12冊324號。
西晉.竺法護譯:
《須摩提菩薩經》,大正藏第12冊334號。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大正藏第12冊337號。
《離垢施女經》,大正藏第12冊338號。
《如幻三昧經》,大正藏第12冊342號。
《慧善菩薩問大善權經》,大正藏第12冊345號。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藏第12冊349號。
《方等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2冊378號。
《等集眾德三昧經》,大正藏第12冊381號。
《大哀經》,大正藏第13冊398號。
《寶女所問經》,大正藏第13冊399號。
《無言童子經》,大正藏第13冊401號。
《阿差末菩薩經》,大正藏第13冊403號。
《賢劫經》,大正藏第14冊425號。
《八陽神咒經》,大正藏第14冊428號。
《寶網經》,大正藏第14冊433號。
《滅十方冥經》,大正藏第14冊435號。
《彌勒下生經》,大正藏第14冊453號。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大正藏第14冊461號。
《大方等頂王經》,大正藏第14冊477號。
《持人菩薩》,大正藏第14冊481號。
《琉璃王經》,大正藏第14冊513號。
《龍施菩薩本起經》,大正藏第14冊558號。
《順權方便》,大正藏第14冊565號。
《心明經》,大正藏第14冊569號。
《持心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585號。
《須真天子經》,大正藏第15冊588號。
《海龍王經》,大正藏第15冊598號。
《修行道地經》,大正藏第15冊606號。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23號。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27號。
《弘道廣顯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5號。
《無極寶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6號。
《乳光佛經》,大正藏第17冊809號。
西晉.竺法護譯:
《諸佛要集經》,大正藏第17冊810號。
《決定總持經》,大正藏第17冊811號。
《無希望經》,大正藏第17冊813號。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大正藏第17冊815號。
《大淨法門經》,大正藏第17冊817號。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大正藏第21冊1301號。
西晉.聶承遠譯:
《越難經》,大正藏第14冊537號。
《超日明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8號。
西晉.聶道真譯《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大正藏第11冊310-33號。
西晉.安法欽譯《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大正藏第17冊816號。
東晉.法顯譯: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7號。
《大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2冊376號。
東晉.竺曇無蘭譯:
《寂志果經》,大正藏第1冊22號。
《新歲經》,大正藏第1冊62號。
《水沫所漂經》,大正藏第2冊106號。
《戒德香經》,大正藏第2冊116號。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393號。
《五苦章句經》,大正藏第17冊741號。
《自愛經》,大正藏第17冊742號。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125號。
《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26號。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278號。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大正藏第10冊296號。
《達摩多羅禪經》,大正藏第15冊618號。
《觀佛三昧海經》,大正藏第15冊643號。
《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第16冊666號。
《出生無量門持經》,大正藏第19冊1012號。
東晉.祇多蜜譯《寶如來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7號。
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第20
冊1043號。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灌頂經》,大正藏第21冊1331號。
前涼.支施崙譯《須賴經》,大正藏第12冊329號。
符秦.僧伽跋澄譯《僧伽羅剎所集經》,大正藏第4冊194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
《放牛經》,大正藏第2冊123號。
《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201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235號。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246號。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262號。
《十住經》,大正藏第10冊286號。
《菩薩藏經》,大正藏第11冊310-17號。
《須摩提菩薩經》,大正藏第12冊335號。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大正藏第12冊382號。
《千佛因緣經》,大正藏第14冊426號。
《彌勒大成佛經》,大正藏第14冊456號。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475號。
《持世經》,大正藏第14冊482號。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484號。
《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586號。
《禪祕要法經》,大正藏第15冊613號。
《坐禪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14號。
《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616號。
《諸法無行經》,大正藏第15冊650號。
《佛藏經》,大正藏第15冊653號。
《華手經》,大正藏第16冊657號。
《燈指因緣經》,大正藏第16冊703號。
姚秦.竺佛念譯:
《出曜經》,大正藏第4冊212號。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大正藏第10冊309
號。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大正藏第12
冊384號。
《中陰經》,大正藏第12冊385號。
《菩薩瓔珞經》,大正藏第16冊656號。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1號。
姚秦.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經》,大正藏第13冊405號。
姚秦.曇摩耶舍譯《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大正藏第14冊566號。
西秦.聖堅譯:
《羅摩伽經》,大正藏第10冊294號。
《除恐災患經》,大正藏第17冊744號。
《演道俗業經》,大正藏第17冊820號。
北涼.曇無讖譯:
《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157號。
《佛所行讚》,大正藏第4冊192號。
《大方廣三戒經》,大正藏第11冊311號。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374號。
《大方等無想經》,大正藏第12冊387號。
《大方等大集經》(第1品至第12品,共30卷),大
正藏第13冊397號。
《金光明經》,大正藏第16冊663號。
北涼.釋道龔譯《寶梁經》,大正藏第11冊310-44號。
北涼.法眾譯《大方等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1冊1339號。
北魏.佛陀扇多譯:
《銀色女經》,大正藏第3冊179號。
《十法經》,大正藏第11冊310-9號。
《無畏德菩薩經》,大正藏第11冊310-32號。
《轉有經》,大正藏第14冊576號。
《如來師子吼經》,大正藏第17冊835號。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鄰尼經》,大正藏第19冊1015號。
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202號。
北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203號。
北魏.曇曜譯 《大吉義神咒經》,大正藏第21冊1335號。
北魏.吉迦夜譯《稱揚諸佛功德經》,大正藏第14冊434號。
北魏.菩提流支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236號。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正藏第9冊272號。
《文殊師利巡行經》,大正藏第14冊470號。
《差摩婆帝授記經》,大正藏第14冊573號。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大正藏第14冊575號。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587號。
《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冊671號。
《深密解脫經》,大正藏第16冊675號。
《法集經》,大正藏第17冊761號。
《謗佛經》,大正藏第17冊831號。
北魏.月婆首那譯《摩訶迦葉經》,大正藏第11冊310-23號。
《僧伽吒經》,大正藏第13冊423號。
北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大正藏第12
冊341號。
北魏.曇摩流支譯《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大正藏
第12冊357號。
北魏.法場譯《辯意長者子經》,大正藏第14冊544號。
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
《毘耶娑問經》,大正藏第12冊354號。
《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721號。
《一切法高王經》,大正藏第17冊823號。
《第一義法勝經》,大正藏第17冊833號。
《得無垢女經》,大正藏第12冊339號。
《無垢優婆夷問經》,大正藏第14冊578號。
東魏.瞿曇般若流支譯《金色王經》,大正藏第3冊162號。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
《菩薩見實三昧經》,大正藏第11冊310-16號。
《大悲經》,大正藏第12冊380號。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正藏第13冊397-15號。
《大方等大集經.須彌藏分》大正藏第13冊397-16
號。
《月燈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39號。
《施燈功德經》,大正藏第16冊702號。
北齊.萬天懿譯《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法門陀羅尼經》,
大正藏第21冊1343號。
北周.闍那耶舍譯《大乘同性經》,大正藏第16冊673號。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鸚鵡經》,大正藏第1冊79號。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99號。
《央掘魔羅經》,大正藏第2冊120號。
《四人出現世間經》,大正藏第2冊127號。
《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第3冊189號。
《大法鼓經》,大正藏第9冊270號。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大正藏第9冊271號。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第12冊353號。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大正藏第14冊497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第16冊670號。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大正藏第16冊678號。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大正藏第16冊679號。
《罪福報應經》,大正藏第17冊747號。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經》,大正藏第17冊747號。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大正藏第19冊1013號。
劉宋.慧簡譯: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大正藏第2冊134號。
《貧窮老公經》,大正藏第17冊797號。
《貧窮老公經》別本,大正藏第17冊797號。
劉宋.寶雲譯《佛本行經》,大正藏第4冊193號。
劉宋.智嚴共寶雲譯《無盡意菩薩經》,大正藏第13冊397-12號。
劉宋.曇摩蜜多譯: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277號。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大正藏第13冊407號。
《轉女身經》,大正藏第14冊564號。
《象腋經》,大正藏第17冊814號。
《諸法勇王經》,大正藏第17冊822號。
劉宋.功德直譯《菩薩念佛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414號。
劉宋.功德直共玄暢譯《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大正藏第19冊1014號。
劉宋.沮渠京聲譯:
《淨飯王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4冊512號。
《治禪病祕要法》,大正藏第15冊620號。
《進學經》,大正藏第17冊798號。
劉宋.先公譯《月燈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620號。
劉宋.僧伽跋摩譯《分別業報略經》,大正藏第17冊723號。
劉宋.良耶舍譯《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藏第20冊1161號。
南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第4冊209號。
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大正藏第9冊276號。
南齊.釋曇景譯:
《摩訶摩耶經》,大正藏第12冊383號。
《未曾有因緣經》,大正藏第17冊754號。
梁.僧伽婆羅等人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大正藏第12冊358號。
梁.僧伽婆羅譯:
《大乘十法經》,大正藏第11冊314號。
《八吉祥經》,大正藏第14冊430號。
《文殊師利問經》,大正藏第14冊468號。
《舍利弗陀羅尼經》,大正藏第19冊1016號。
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大乘寶雲經》,大正藏第16冊659號。
梁.月婆首那譯《大乘頂王經》,大正藏第14冊478號。
梁.真諦譯 《無上依經》,大正藏第16冊669號。
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231號。
陳.真諦譯 《解節經》,大正藏第16冊677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1509號。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1545號。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29冊1562號。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1579號。
唐.玄奘譯 《顯揚聖教論》,大正藏第31冊1602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第32冊1646號。
隋.智顗說《妙華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33冊1716號。
唐.良賁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大正藏第33冊1709號。
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大正藏第34冊1721號。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第34冊1723號。
唐.法藏述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1733號。
唐.澄觀述《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藏第36冊1738號。
隋.吉藏撰《百論疏》,大正藏第42冊1827號。
隋.吉藏撰《百論疏》,大正藏第42冊1827號。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1851號。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2034號。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2060號。
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2087號。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2103號。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冊2149號。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2154號。
二、古代典籍 (引書按出版年代排序)
清.孫德謙《六朝麗指》,台北市:新興,1963。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市:鼎文,1979。
梁.沈約《新校本宋書》,台北市:鼎文,1979。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鼎文,1979。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市:鼎文,1979。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市:鼎文,1979。
漢.班固《漢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市:木鐸,1982。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市:世界,1982。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市:國家,1982。
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覺苑出版,1984。
清.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縣:漢京文化,1985。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市:世界,1986。
晉.袁宏《後漢紀》,台北市:世界,1986。
梁.僧祐《弘明集》,台北市:新文豐,1986。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市:世界,1986。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市:世界,1986。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市:世界,1986。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市:鼎文,1987。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台北市:世界,1988。
清.嚴可均輯《三代先秦兩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市:世界,1988。
清.吳兆宜注,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台北市:明文,1988。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第二冊,台北市:台灣中華,1992。
清.沈德潛著,王純父箋注《古詩源箋注》,台北市:華正,1992。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市:大安,1998。
貳、近人論著及集刊
一、專書
章太炎《太炎文錄》,台北市:文津,1956。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台北市:世界,1962。
日人塚本善隆《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清水弘文堂,1969。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市:中華,1972。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台北市:三人行,1974。
陳新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市:三人行,1974。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台北市:三民,1974。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市:文史哲,1978。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大乘,1978。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台北市:文史哲,1980。
楊衒之撰,張元濟校《洛陽伽藍記校注》,台北市:明文,1980。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台北市:文史哲,1980。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台北市:長安,1981。
朱光潛《詩論》,台北市:德華,1981。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市:里仁,1981。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市:天華,1982。
日人小野玄妙《佛教經典總論》,台北市:新文豐,1983。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市:木鐸,1983。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頁162,台北:里仁書局,1984。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市:天華,1984。
中村元《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市:天華,1984。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台灣:中華書局,1985。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市:遠流,1986。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市:文津,1985。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高雄縣:佛光,198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市:台灣學生,1985。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市:遠流,1986。
劉熙載《藝概.賦概》,台北市:金楓,1986。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市:正中,1987。
日人岡崎敬等著《絲路與佛教文化》,台北市:業強,1987。
劉貴傑《竺道林思想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1987。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縣:谷風,1987。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市:藝文,1989。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市:台灣學生,1989。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灣:東華,1989。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市:文史哲,1989。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1989。
劉貴傑《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1990。
蔣維喬《佛學綱要》,台北市:天華,1990。
郭乃彰《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台北市:佛光,1990。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
魯迅《淮風月談》,台北市:風雲時代,1990。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縣:佛光,1990。
釋東初《中印佛教交通史》,東初出版社,1991。
劉大杰《中國文學展史》,台北:華正,1991。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市:黎明,1991。
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1992。
蔣述卓《山水美與宗教》,台北縣:稻鄉,1992。
賴永海《佛道詩禪》,台北市:佛光,1992。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市:東大出版,1992。
高觀如《佛學講義》,新店:圓明,1992。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市:正中,1993。
日人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縣:佛光,1993。
李振興等注譯《新譯顏氏家訓》,台北市:三民,1993。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1994。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佛學關係》,台北市:台灣學生,1994。
饒宗頤等《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市:文史哲,1994。
黃錦鈜註釋《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1994。
鐘嶸著,徐達譯,《詩品》,台北市:地球,1994。
野上俊靜等人所著《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
張松如主編,趙敏俐著《漢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1995。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1995。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市:聯經,1996。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市:三民,1996。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北京:山東大學,1996。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市:台灣學生,1996。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台北市:紅葉,1996。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王運熙、楊明合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古籍,
1996。
顧易生、蔣凡合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上海:古籍,1996。
日人水野弘元《佛典成立史》,台北市:東大,1996。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市:台灣商務,1996。
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市:東大,199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1997。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1997。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台北市:台灣商務,1997。
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1997。
季羨林主編《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譯文,1997。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吳先寧《北朝文化特質與文學進程》,北京:東方,1997。
王克非編著《翻譯文化史論》,上海:外語教育,1997。
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古籍,1997。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1997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市:里仁,1997。
王鎮遠《兩晉南北朝詩選》,香港:中華書局,1998。
龔本棟釋義《廣弘明集》,台北市:佛光,1998。
二、學位論文
林顯庭《魏晉清談及其玄理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黃盛璟《從《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儒釋道三家的訾應》,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邱敏捷《袁宏道的佛教思想》,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李鮮熙《寒山其人及其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楊俊誠《兩晉佛學之流傳與傳統文化之交流》,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2。
杜昭瑩《王維禪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皇誼《維摩詰經的文學特質與中國文學》,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
劉芳薇《《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
羅文玲《南朝詩歌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黃秀琴《唐代詩禪相互影響論》,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三、期刊論文
湯用彤〈謝靈運事蹟年表〉,見《國學季刊》第三卷第一號,1932。
葉日光〈宮體詩形成之社會背景〉,見《中華學苑》第十期,1972.9。
林文月〈宮體詩人之寫實精神〉,見《中外文學》三卷三期,1974.8。
黃永武〈魏晉玄學對詩的影響〉,見《幼獅月刊》四十八卷第三期,1978。
劉貴傑〈玄學思想與般若思想之交融〉,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期,1980。
張碧波、呂世瑋著〈中國古代文學家近佛原因初探〉,見《東北師大學報》,第三期,1988。
盧明瑜〈六朝玄言詩小探〉,見《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1989。
田哲益〈佛教對中國文學及藝術的貢獻〉,見《中國語文》六十五卷三期,總號387,1989.9。
田哲益〈魏晉玄學與魏晉文學思潮的互動〉,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二期,1990。
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見《漢學研究》八卷二期,總號16,1990.12。
蔡惠明〈佛經對漢語的影響〉,見《香港佛教》,三八五期,1992.6。
李立信〈七言詩起源考〉,見清華大學主辦《國科會人文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1996。
李立信〈論賦的文體屬性〉,見南京大學主辦《第四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參、工具書
一、佛教辭典類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市:天華,1984。
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知識,1980-89。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1988。
吳汝均編《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市:商務,1991。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北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二、其他
蕭滌非《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鑒賞辭典》,山西:人民,1989。
田軍、馬奕、綠冰主編《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北京:光 明日報,1991。
洪順隆主編《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