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一彬
論文名稱: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台灣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andidate Evaluation and Voting Behavior:Research in 1996 President Elec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游盈隆游盈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8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能力評價情緒反應候選人評價投票行為李登輝情結政黨認同選票變動形象評價
外文關鍵詞:campaign issuenation identitycandidate evaluationvoting behaviorstate identityparty identitycompetence assessmentimage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6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試圖以候選人評價的角度來分析九六年總統選民的投票行為。根據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全國性調查研究資料,得到以下幾個重要發現。第一、九六年臺灣總統大選雖然被認為是一場以「候選人為中心」的選戰,但是政黨認同作為一個長期因素,在這次總選大選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第二、我們同時也發現短期因素在這次選舉中,扮演著左右選局的影響力。其中,在短期因素中更是以「候選人評價」的影響力最大。第三、在其他短期因素方面,「李登輝情結」的影響力是相當顯著而且全面的。它不僅對李登輝選民的投票抉擇具有顯著的影響力,而且對其他三組候選人支持者的投票也同樣具有相當的引導作用。我們發現「李登輝情結」對九六年總統選民的投票抉擇具有全面性的影響,但是它在候選人評價上的影響力則非全面性的。
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政黨認同」在總統選舉的選戰中,仍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本文認為在選民投票抉擇的決定上,「政黨認同」是最主要、最基礎而且最為穩定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只要候選人舉著國民黨、民進黨或新黨的政黨標誌來參選,就會有基本穩定的選票來源。在「政黨標誌」的基礎下,選民才會進一步地考慮候選人的其他因素,作為決定投票偏好時的判斷標準。對於九六年總統選舉的結果,「候選人評價」扮演著左右選民選票流向的一個相當重要角色。另外,九六年總統選舉時的「李登輝情結」,在和「候選人評價」的相互影響下,更擴大了選票變動幅度。
This thesis uses 1996 national survey data of president election in Taiwan to analysis voting behavior of Taiwan voters. 1996 president election in Taiwan is although recognized a 「candidate orientation」campaign but I find 「party identity」is a long term factor and als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voting behavior. Relatively, 「candidate evaluation」is although a short term factor but it can influence voters to decide how to vote. In 1996 president election in Taiwan, I find voters have two rules to decide how to vote. First , 「party identity」is voters* first rule to decide how to vote. Second, on base of 「party identity」, 「candidate evaluation」can influence voters* final decision. In short, 「party identity」is a most basic and stable factor in voting behavior.「candidate evaluatio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ballots fluid.
目 錄
目 錄*************************. 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4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16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抽樣方式******************. 18
第二章 社會背景、政治心理與候選人評價*********. 19
第一節 四組總統候選人的評價差異***************.. 20
第二節 社會背景與候選人評價*****************.. 31
第三節 政治心理與候選人評價*****************.. 43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三章 候選人評價的決定因素**************. 68
第一節 形象評價的決定因素******************.. 68
第二節 能力評價的決定因素******************.. 76
第三節 情緒反應的決定因素******************.. 83
第四節 小結*************************.. 89
第四章 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抉擇**************. 92
第一節 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抉擇*****************.. 92
第二節 投票抉擇的決定因素****************** 100
第五章 結論********************** 113
參考書目************************ 116
中文參考書目**************************.. 116
英文參考書目**************************.. 118
附錄**************************120
圖目錄
圖1-1 分析架構圖************************.. 17
圖2-1 台灣選民統獨議題立場分佈圖****************.. 50
圖2-2 九六年台灣總統選民民族認同之分佈*************.. 58
表目錄
表2-1 選民對四組總統候選人的形象評價**************.. 22
表2-2 選民對四組總統候選人的能力評價**************.. 26
表2-3 選民對四組總統候選人的情緒反應**************.. 29
表2-4 四組總統候選人整體評價******************.. 32
表2-5 世代與候選人評價*********************.. 33
表2-6 教育程度與候選人評價*******************.. 36
表2-7 省籍背景與候選人評價*******************.. 39
表2-8 年長選民的性別與候選人評價****************.. 42
表2-9 政黨認同與候選人評價*******************.. 46
表2-10 統獨立場與候選人評價***..***************.. 51
表2-11 李登輝情結與候選人評價**..***************.. 55
表2-12 民族認同與候選人評價***..***************.. 59
表2-13 國家認同的類型******..***************.. 63
表2-14 國家認同與候選人評價***..***************.. 64
表3-1 陳履安形象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69
表3-2 李登輝形象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1
表3-3 彭明敏形象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2
表3-4 林洋港形象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3
表3-5 四組候選人形象評價顯著因素之比較*************.. 75
表3-6 李登輝能力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6
表3-7 彭明敏能力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8
表3-8 林洋港能力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79
表3-9 陳履安能力評價決定因素之迴歸分析*************.. 81
表3-10 四組候選人能力評價顯著因素之比較**..**********.. 75
表3-11 影響選民對李登輝感受因素之迴歸分析..***********.. 83
表3-12 影響選民對彭明敏感受因素之迴歸分析..***********.. 85
表3-13 影響選民對林洋港感受因素之迴歸分析..***********.. 86
表3-14 影響選民對陳履安感受因素之迴歸分析..***********.. 88
表3-15 影響選民對四組候選人感受因素之比較*..**********.. 89
表4-1 1996年台灣總統選民的投票抉擇***************. 93
表4-2 陳履安評價與投票抉擇*******************.. 94
表4-3 李登輝評價與投票抉擇*******************.. 95
表4-4 彭明敏評價與投票抉擇*******************.. 97
表4-5 林洋港評價與投票抉擇*******************.. 98
表4-6 總統選民投票抉擇之洛基迴歸分析(1996):李登輝*******.. 101
表4-6 總統選民投票抉擇之洛基迴歸分析(1996):彭明敏*******.. 103
表4-6 總統選民投票抉擇之洛基迴歸分析(1996):林洋港*******.. 106
表4-6 總統選民投票抉擇之洛基迴歸分析(1996):陳履安*******.. 109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吳乃德, 1994,「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會第一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政治學會。12月17-18日, 於台北。
吳乃德, 1995, 『黨同與黨性?-搜尋臺灣選民的「政黨認同」』,臺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徐火炎, 1995, 『「李登輝情結」與省市長選舉的選民投票行 』,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灣政治學會。12月23-24日, 於台北。
陳世敏, 1990,「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六集,頁149-168。
張佑宗, 1996, 「族群衝突與民主鞏固-化解台灣兩種不同政策邏輯因素之探討」,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十一月三十 ~ 十二月一日,於台北。
傅明穎, 1996,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盈隆, 1994a,「政黨形象、意識形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期,頁61-99。
游盈隆, 1994b,「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會第一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灣政治學會。12月17-18日,於台北。
游盈隆, 1996a,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盈隆, 1996b, 「台灣總統選民的投票抉擇」,台灣政治學會第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灣政治學會。12月23-24日,於台北。
黃秀端, 1996, 「候選人因素與總統選舉」,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十一月三十 ~ 十二月一日,於台北。
廖益興, 1996, 「影響選民投票支持李登輝與否的因素?」,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十一月三十 ~十二月一日,於台北。
劉義周, 1995, 「臺灣民眾的"中國觀"」,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灣政治學會,於台北。
劉義周, 1987, 「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II),頁113-154。
謝易峻, 1997, 「臺灣選民國家認同類型之研究:1996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英文參考書目
Abelson, Robert P. Donald R. Kinder, Mark D. Peters, and Susan T. Fiske. 1982. "Affectivve and Semantic Components in Political Person 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4, 619-630.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e: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rmines Edward G. and James A. Stimson 1980. "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 APSR, 74:78-91.
Conover, Pamela J. and Stanley Feldman. 1986. "The Role of In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Political Candidates," in Richard Lau and David O. Sears (eds) Political Cognition. 127-158.
Converse, Phili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edited by David E. Apter. New York: Free Press.
Dalton, Russell J.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1993. "The Not So Simple Act of Voting," in Ada W. Finifter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2nd edition. Pp. 193-218.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Jackson, John E., 1975. "Issues, Party Choices, and Presidential Vote", AJPS, 19:161-185.
Kelley, Stanley and Thad Mirer, 1974. "The Simple Act of Voting," APSR, 68:572-91.
Kinder, Donald et al. 1980. "Presidential Prototypes," Political Behavior 2:315-337.
Kinder, Donald R. 1986.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Political Cognition edited by Richard R. Lau and David O. Sears. Hillsdale, NJ: Erlbaum.
Lau, Richard R. 1986. "Political Schemata, Candidate Evaluations, and Voting Behavior," in Richard Lau and David O. Sear (eds) Political Cognition. 95-126.
Lau, Richard R. David O. Sears, and Richard Centers. 1979. "The Positivity Bias in Evaluation of Public Figures: Evidence Against Instrument Artifa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3:347-358.
Markus, Gregory B. and Philip E. Converse , 1979. "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 APSR, 73:1055-1070.
Marcus, George E. and Michael B. Mackuen, 1993. "Anxiety , Enthusiasm, and the Vote : The Emotional Underpinnings of Learning and Involvement During Presidential Campaigns", APSR , 87:3 , 672-685.
Miller, Arthur H. and Warren E. Miller, 1976. "Ideology in 1972 Election : Myth or Reality?" APSR, 70:832-49.
Miller, Arthur H. Martin P. Wattenberg, and Oksana Malnchuk. 1986. "The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PSR, 80:521-540.
Page, Benjamin I. And Calvin C. Jones , 1979.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licy Preferences, Party Loyalties, and the Vote", APSR, 73:1071-1089.
Rahn, Wendy M., John H. Aldrich, Eugene Borgida, and John L. Sullvan, 1990.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Candidate Appraisal," in Niemi and Weisberg(eds)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Third Edition. CQ Press:pp.187-206.
Sears, David O. 1983. "The Person-Positivity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2, 233-250.
Stokes, Donald E. 1963. "Spatial Models of Party Competition," APSR, 57:June, 368-377.
Stokes, Donald E. 1966. "Some Dynamic Elements of Contests for Presidency," APSR,60:19-28.
Weisberg, Herbert F. and Jerrold G. Rusk. 1970. "Dimension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 APSR 64:1167-11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