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首先對中國大陸九十年代漢語新詞進行了一個初步考察,總結了目前大陸和台灣兩地語言學家們有關新詞的定義,新詞的標準,新詞範圍的見解。 筆者將中國大陸出版的主要新詞辭典中的所有九十年代(1990-1994年)新詞進行了整理。考察了九十年代新詞語與中國大陸社會變化之間的關係,從對新詞彙新語義的分析出發,考察了中國大陸人們經濟活動中的自主性和生活方式的新變化,以及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和與論焦點。 為了調查九十年代新詞在大陸中國人中的普及度,筆者設計了測試問卷,到中國大陸,進行了現場調查,問卷中列出了複合、派生、帶數、縮略、外來等五十條新詞和社匯、教育、經濟、思想、科技方面的五十條新詞共一百條新詞,並詢問受試者新詞來源,遇見不懂的新詞的頻度和遇到時怎麼辦,以及新詞時效性和對新詞採取肯定還是否定態度等問題。 結果發現地區的不同、性別的不同、對測試結果影響甚小,對各種測試結果影響最大的是學歷(因受試者是因各類學校學生,所以學歷也可以看做是年齡),如果受試者是學生的話,還和所學專業有關,特別是對不同表達內容的新詞的態度。 新詞來源主要是報紙和電視,學歷高的人遇到不懂新詞的頻度較低以及以''猜''的方法解決問題,而學歷低的人比較經常遇新詞,並以''問別人''的方法解決問題。 受試者普遍認為新詞的時效以1至5年為合適,這與語言專家們認為的15至20年有很大差距,做為原因,筆者指出,前者一般只考慮詞的新鮮感來判定新詞與否,而後者考慮約定俗成過程和規範化過程,以及可否編入辭典等。 筆者認為,高學歷者"不經常遇到不懂的新詞"以及界定"新詞時效時間"比低學歷者短的事實表明,時效時間是帶有主觀性的,主要靠個人的感覺,主觀性很強,所以筆者建議稱之為"主觀時效性",以別於學者在對新詞成長的時間性和詞彙學發展之全局,以其新詞之接受度和穩定性來判斷的"客觀時效性"。 受試者對新詞中的派生詞和縮略詞感到親切,並回答科學和教育方面的新詞聽得多以及對科學,經濟方面的新詞用得頻繁。對這一結果進行分析時筆者提出受試者大部分示一技術專科學校學生這一點應給於充分考量。 這次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受試者對新詞採取肯定態度。這些人認為,新詞簡便即能表達新事物,可見大陸人對"新詞語和新語義"採取受容和肯定的積極態度。這表示新詞在中國大陸有其產生和傳播的社會語言環境和文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