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1995)〈如何閱讀香港的都市空間〉,《香港文化》,香港:青文書屋,頁22-25。
王志弘(1995)《空間與社會譯文選》。
(1996)〈「交通黑暗期」的資訊城市:台北市的流動經驗〉,《空間》,84期,頁46-49。
(1997)《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大城鄉所博論。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1980-1998)《中華民國電影年鑑》。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台北:錦繡。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7)《台北市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1980-1999)《台北畫刊》。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編(1998)《台北市工務局統計年報》,30期。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統計要覽》。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1995)《尋找電影中的台北》。
台灣研究基金會(1995)《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95)《台北都市計畫事典》,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尼克‧布朗(1994)《電影理論史評》,徐建生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花松村編(1996)《台灣鄉土全誌:第二冊》,台北:中一。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縣新莊市:視覺傳播藝術學會。
李幼蒸(1991)《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
李幼蒸編(1994)《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烏伯托‧艾柯等原著,台北:桂冠。
李亦園(1987)〈文化批判的人類學趨向〉,聯合報副刊,3月18日。
李昂(1986)〈反省的一天:我看「海灘的一天」〉,《港台六大導演》,李幼新編,台北:自立晚報社,頁91-92。
李東儒(1998)〈媒體虛擬事件在台灣〉,《哲學季刊:資訊、媒體與文化》,24期,頁30-53。
李振亞(1998) 〈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中外文學》,10月號,頁120-135。李清志(1996)《建築電影學》,台北:創興。
李錫錕(1995)《首都症候群》,台北:商周。
何春蕤(1994)〈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六期。
汪坦、陳志華主編(1994)《建築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林文淇(1998)〈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10月號,頁99-119。林以青(1993)《文學經驗中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0~七0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建研碩論。
林育慈(1997)《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以台北市為例》,中興都研所碩論。
林洋(1988)〈關於「建築‧電影」一文的幾點質疑〉,《建築師》,2月號,頁31~32。
室內雜誌(1996a)〈影像與空間:上〉,頁135-145。
(1996b)〈影像與空間:下〉,頁139-148。
胡台麗(1993)〈民族誌電影之投影兼述台灣人類學影像實驗〉,《當代》,88期,頁44~69。
亮軒(1988)〈台北亂想〉,《珍藏的夢》,古蒙仁編,中央日報出版部。
倪震(1994)《探索的銀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倪慶春、章英華著(1989)〈都市意象:以台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三期,頁43-66。
姚曉濛(1993)《電影美學》,台北:五南。
唐君毅(1984)〈辯證法之類型〉,《鵝湖》,104期,頁2-9。徐宗懋(1994)《台灣人論》,台北,時報。
夏鑄九(1987)〈一個都市中心的興起: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個案研究〉,《當代》,7月號,頁60-72。(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02,三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再版。
馬盧(1991)〈穿過鄉愁的迷宮:夏鑄九談城鄉關係及其感覺結構〉,《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三期。
徐伯瑞(1993)《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之建構與解構》,台大城鄉所碩論。
郭箏(1995)《去年冬天》,台北:萬象。
陳玉勳(1993)《熱帶魚》,行政院新聞局。
陳偉(1993)《島國文化》,台北:揚智。
陳學明(1998)《班傑明》,台北:生智。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
黃宇元(1983)《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建業(1990)《人文電影的追尋》,台北:遠流。
(1995)《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台北:遠流。
黃富三(1995)《台北市建城百年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寤蘭(1992)《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台北:時報。
(1993)《當代港台電影:1993》,台北:時報。
(1994)《當代港台電影:1994》,台北:時報。
黃櫻棻(1995)〈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台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當代》,12月號。黃鏡全(1987)〈建築‧電影〉,《建築師》,9月號,頁96~102。
(1988) 〈爭議之道-敬覆林洋先生之質疑〉,《建築師》,3月號,頁33。
曾旭正(1993)《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大土研所博論。
(1997)〈那一大片綠地遺失了:台北的歷史變遷〉,《台北今瞑有點High》,台北:新新聞。
童娃(1985)〈現象‧台北‧一九八四-淺說「青梅竹馬」〉,《電影欣賞》,5月號,頁4~10。彭吉象(1992)《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台北:淑馨。
張世英主編(1991)《黑格爾辭典》,吉林出版社。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著(1996)《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
齊物子(1987)〈人類學與電影的統合〉,《當代》,15期,頁114~115。
齊隆壬(1992)《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
孫大川、結構群審譯(1989)《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R.E帕克原著,台北:結構群。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編(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台北:遠流。
焦雄屏、蔡明亮(1997)《河流》,台北:皇冠。
(1998) 《洞:電影劇本與評論》,台北:萬象。
路況(1996a)《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萬象。
(1996b) 〈環境與都會的游牧思考〉, 《1996雙年展台灣藝術的主體性》 台北市美術館, 頁69-86。
聞天祥(1995)《孵一顆電影蛋-(寂寞芳心俱樂部)電影書》,台北:遠流。
楊珊珊譯(1973)《紀伯倫全集》,Martin L,Wolf原著,台北:林白。
蔡明亮等著(1994)《愛情萬歲》,台北:萬象。
蔡明亮、張靚菡(1993)《青少年哪吒》,台北:遠流。
翟本瑞(1988)〈辯證法辨正〉,《鵝湖》,154期,頁6-16。楊德昌(1994)《獨立時代:楊德昌的活力喜劇》,台北:萬象。
詹宏志(1989)《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天下文化。
蔣勳(1998)〈家‧國‧歷史‧父親〉,《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黃寤蘭編,台北:時報,頁48-52。
鄧宗德(1991)《八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台大城鄉所碩論。
劉康(1994)《對話的喧聲:巴赫汀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鄭金川(1989)〈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3月號,頁34-
36。
鄭明琍主編(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
鄭培凱譯(1993)〈班雅明與布萊希特的文藝觀〉,《當代》,Terry Eagleton著,1月號,頁38-40。
鄭瑞城等合著(1993)《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
鄭樹森編(1995)《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
盧非易(1999)《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賴聲川(1994)《飛俠阿達》,台北:皇冠。
蕭新煌(1989)《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顏忠賢(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
顏匯增(1992)《神聖與世俗:從電影的表面結構到深層結構》,台北:遠流。
羅時瑋(1992)〈都城耶?散城耶?-試探現代都會情境的二元含混傾向〉,《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頁85~109。
(1996)《Figures of Displacement:Modes of Urbanity in Taipei
1740-1995》。
(1998) 〈流離的憂鬱:台北的鄉愁經驗〉,《Dialogue》,15期,六月,頁104-108。
羅瑞芝(1992)〈悲情城市的聲音美學〉,《中外文學》,20卷,頁130-144。羅學濂(1986)《演進中的電影語言》,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蘇玉珠(1995)《台北市建城百十週年:Taipei 1884-1995》,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出版社。
Andrew,Dudley(1983)《The Major Film Theories》(電影理論),陳國富譯,台北:志文。
Aristarco,Guido(1992)《Storia Delle Teoriche Del Film》(電影理論史),李正倫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Aumont,Jacques&Marie,Michel(1996)《L''Analyse des Films》(當
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珮慈譯,台and北:遠流。
Barthes,Roland(1993)《L''empire des signes》(符號禪意東洋風),孫乃修譯,台北:台灣商務。
(1996)《Writing degree zero》(寫作的零度),李幼蒸譯,台北:時報。
(1997)〈Semiology and the Urban〉《Rethinking Architecture:A Reader in Culture Theory》,Leach,Neil (Ed.),London:Routledge,pp.166-171。
Baudrillard,Jean(1995)〈The Masses:The Implosion of the Social in the Media〉(大眾:媒體中的社會內爆),《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王志弘譯,頁169-182。
Bazin,Andre(1987)《Qu''est que le cinema?》(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Benjamin,Walter(198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Berger,Arthur,Asa(1992)《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媒介分析方法),黃新生譯,台北:遠流。
Bordwell,David(1994)《Makeing Meaning: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游惠貞、李顯立譯,台北:遠流。
Bordwell,David&Thompson,Kristin(1996)《Film Art:An Introduction》(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曾偉禎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Bywater,Tim&Sobchack,Thomas(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An Introduction to film criticism:major critical approaches to narrative film),李顯立譯,台北:遠流。
Calvino,Italo(1995)《Le Citta invisibili》(看不見的城市),王
志弘譯,台北:時報。
(1997)〈觀眾回憶錄〉,《虛構的筆記本》(Fare Un Film)Fellini,Federico著,台北:商務。
Castells,Mamuel(1998)《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
Corrigan,Timothy(1997)《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信手拈來寫影評),曾偉禎等譯,台北:遠流。
Dal Co,Francesco(1990)《Figures of Architecture and Thought:German Architecture Culture 1880-1920》,N.Y.:Rizzoli。
Giannetti,Louis,D.(1989)《Understanding Movies》(認識電影),焦雄屏譯,台北:遠流。
Hassan,Ihab(1993)《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劉象愚譯,台北:時報。
Huss&Silverstein(1992)《The Film Experience:Elements of Motion Picture Art》(電影經驗。)黃建業、張偉男譯註,台北:書林。
Jameson, Fredric(1992a)〈重繪台北新圖像〉,《當代》,3月號,頁20~31。
(1992b)〈重繪台北新圖像〉,《當代》,7月號,頁72~89。
Koolhass,Rem(1994)《Delirious New York》,N.Y.:Monacelli Press。
Kundera,Milan(1996)《La Lenteur》,〈緩慢〉,嚴慧瑩譯,台北:時報。
Langer,Susanne.K(1991)〈電影簡議〉,《Feeling and Form》(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頁478-483。
Lapsley,Robert&Westlake,Michael(1997)《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李天鐸,謝慰雯譯,台北:遠流。
Leach,Neil (Ed.)(1997)《Rethinking Architecture:A Reader in Culture Theory》,London:Routledge。
Lobell,John(1984)《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靜謐與光明:路易士康建築中的精神),朱咸立譯,台北:詹氏。
Lynch,Kevin(1994)《The Image of City》(都市意像),宋伯欽譯,台北:臺隆。
MacCabe ,Colin(1991)《Jean-Luc Godard:Image-Sound and Politics》(尚-盧‧高達:影像、聲音與政治),台北:唐山。
McArthur,Colin(1997)〈Chinese Boxes and Russian Dolls:Tracking the Elusive Cinematic city〉,《The Cinematic City》Ed.David B.Clake,London:Routledge,p1-18。
Mccann,Richard Dyer(1975)《Film:A Montage of Theories》(電影:理論蒙太奇),哈公譯,台北:聯經。
Mumford,Lewis(1994)《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
Rossi,Aldo(1992)《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城市建築),施植明譯,台北:博遠。
Simmel,G(1987)〈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City Light-Moderale Stadt:Stadsplanning en Stedlijke Kultuur》,Boomkens,R(Ed.),Amsterdam:CREA-Stadium Generale,pp.19-33。
Tolentino,Roland B(1993)〈Geopolitical Space and The Chinese "City" Films:A Prolegomenon To Transnational and Cinematic Spaces),《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
Toy,Maggie(Ed.)(1994)《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e& Film)。
Turner,Graeme(1997)《Film as Social Practice》(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台北:遠流。
Wollen,Peter(1991)《Sign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電影記號學導論〉,劉森堯等譯,台北:志文。
Venturi,Robert(1980)《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tecture》(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葉庭芬譯,台北: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