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藝術空間的運用與思考』專輯〉,藝術家雜誌,1994/6。
2. 陳玉珍專訪,〈紐約另類藝術空間〉,藝術家雜誌,1994/4。
3. 陳玉珍專訪,〈新當代美術館〉,藝術家雜誌,1994/5。
4. 胡碩峰,〈90年代的現代美術館:上篇〉,建築師雜誌,1998/10。
5. 胡碩峰,〈演化中的玻璃、金屬和皮層,90年代的現代美術館:中篇〉,建築師雜誌,1999/2。
6. 蕭麗虹,〈瞄準藝術家工作室〉。
7. 〈藝術家的桃花源專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Vol:12,1999/4。
8. 《20號倉庫》
9. 《台北、藝術、家》,華山藝文特區活動,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1998/11。
10. Herman Hertsberger,《Lesson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
11. 胡碩峰,〈日本新一代建築─古谷誠章〉,建築雜誌Vol:9,1998/5。
12. 〈『透明與透明化』專輯〉,當代雜誌Vol:112,1995/8。
13. 梁業琦,〈社會派建築家─伊東豐雄〉,建築師雜誌,1997/11。
14. Toyo Ito,〈The transparent urban forest〉,JA:1995/3 Year Book。
15. 〈Glass coverd spaces〉,JA:1996/4 Year Book。
16. 加藤義夫,〈關於建築的自然誘導式冷房〉,建築師雜誌,1998/10。
17. Peter Rice,《工程師奇想》,創興出版社,1994。
18. 李清志,《機械建築─機械美學與建築形式》,創興出版社,1994。
19. 林保堯,〈由玻璃藝術談產業文化化〉,台灣手工業Vol:58,1996/4。
20.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21.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
22. 《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田野調查報告》,新竹市政府,1996。
23. 《玻璃蝕鏤及玻璃工藝》,徐氏基金會,1979。
24. 張恬君,〈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對話-電子影像創作觀〉,交大友聲Vol:14,1998/8。
25. 連德誠,〈憂鬱森林。裝置藝術〉,藝術家雜誌,1996/1。26. 島子,〈裝置藝術:新空間的擴變〉,藝術家雜誌,1996/9。27. 鄭乃銘,〈在「顛覆情趣」中「回」不「趣」─蔡文祥與陳慈禎的影像藝術展〉,藝術家雜誌,1997/5。28. 鍾明德著,《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書林出版社,1996。
29. 《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新竹市政府,1995。
30. 洪致文,《台灣鐵道傳奇》,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31. 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再見火車頭》,創興出版社,1998。
32. 李欽賢、洪致文著,《台灣古老火車站》,玉山社出版社,1996。
33. 潘國正,〈新竹火車站:搶救新竹州民的記憶〉,空間雜誌Vol:77,1995/12。
34. 李謁政,〈「火車頭」暨鐵道文化保存與集體記憶〉,空間雜誌Vol:77,1995/12。
35. 陳樹曦,〈談鐵路運輸效率〉,台鐵月刊Vol:17,p.1~14,1965/3。
36. 林新社,〈本路為何需要建造貨車調車場〉,台鐵月刊Vol:57,p.48~57,1968/6。
37. 歐麗水,〈論貨車調車場〉,台鐵月刊Vol:58,p.105~115,1968/8。
38. 潘景武,〈鐵路貨運裝卸機械化作業之研究〉,台鐵月刊Vol:155,p.1~12,1976/8。
39. 王弓,〈台灣運輸發展之回顧〉,運輸計畫季刊Vol:7,p.53~68,1978/7。
40. 蘇萬鐘,〈本路路線容量、站場容量之評估及容量之提高〉,台鐵月刊Vol:189,p.67~76,1979/5。
41. 徐亦南等,〈台灣鐵路系統之發展與未來〉,台鐵月刊Vol:279,p.21~33,1994/3。
42. 張篿,《鐵路運輸學理論與實務》,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43. 《鐵路貨運發展趨勢及初步規畫》,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6。
44. 劉舜仁等,《鐵道藝術網絡整體規畫:期初報告書》,台中: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45. 〈重要交通施政統計72-78〉,交通部,1989。
46. 〈重要交通施政統計79-84〉,交通部,1995。
47. 〈台鐵貨運量〉,交通統計年報,1996。
48. 〈汽車貨運營運量〉,交通統計年報,1996。
49. 〈貨運服務所營業概況〉,交通統計年報,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