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
六十二年。
______,中共的對外政策與動向。台北:世盟中華民國分會,
民國六十六年。
______,中共的外交策略與困境。台北:世盟中華民國分會,
民國七十一年。
王衛國等,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
八七年。
戈德曼(Goodman, David S.G.),鄧後局勢大預測。台北:時報,
民國八十六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民國八十四年。
______,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三年。
田增佩主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一九九三年。
石志夫、鄭宇碩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
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台北:正中,民國六十六年。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
發展。台北:永然,民國八十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反和平演變」政策評估與我因應之
道。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八十一年。
吳元黎,中共國際經濟政策-「現代化」和「開放」的探索。
台北:幼獅,民國七十六年。
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民國八十一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大國關中
心,民國七十九年。
李念祖、石之瑜,規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一年。
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台北:幼獅,民國六十年。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民國八十
四年。
______,中國大陸學。台北,三民,民國八十四年。
李偉成、譚朔澄合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民國
七十七年。
何德功,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廣東:廣東人民出版
社,一九九七年。
明居正,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一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年。
林碧炤,論國際政治的持續與轉變。台北:桂冠,民國七十六
年。
金權、王駿與杜政,反對和平演變的策略與方法。北京:解放
軍,一九九一年。
姚孟軒,中共對外政策的變化(1949-1979)。台北:世盟中華
民國分會,民國六十九年。
Roy C. Macridis編著,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
五南,民國八十年。
柯讓,周恩來的外交。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高向皋,中共對外關係之發展。台北:正中,民國六十七年。
涂克超譯,外交政策的分析。台北:黎明,民國六十八年。
翁杰明等編,中國發展現況與趨勢。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社,一九九八年。
翁杰明、張西明與曲克敏主編,中國1998。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
黃天中、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民
國八十二年。
黃天中、潘錫堂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民國八十
三年。
張煥卿、段家鋒與周玉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
民國八十年。
張隆義主編,和平演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民國八十一年。
______主編,中共的命運-歷史的回顧與現況的分析。台北:
政大國關中心,民國八十年。
張錫昌,峰巒迭起:共和國第三次建交高潮。北京:世界知識
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馮特君、王曉峰,對外開放與今日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趙倩主編,劇變與未來: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的中國大
陸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民國七十九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一
九八七年。
______,「中國永遠不允許別國干涉內政」,鄧小平文選,第三
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一九九三年。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一
年。
______主編,轉變中的中國政經社會。台北:五南,民國八十
三年。
劉紅潮主編,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策略手法。
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盧子健,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共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民國
七十九年。
豬口孝著,陳才崑譯,國際關係學。台北:渤海堂,民國七十
七年。
董耀鵬、胡克與白慶元,兩種制度的生死較量:和平演變與反
和平演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民國七十二年。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
九八七年。
竇暉,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概述。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一九八九年。
蘇起,論中蘇關係正常化(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台北:三民,
民國八十一年。
謝益顯,外交智慧與謀略-新中國外交理論和原則。鄭州:河
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二、期刊
丁宗裕,「中共的外交困境與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4期(民國八十五年四月),37-48。
丁偉,「中共對國際政治新秩序的認知及其政策取向」,中國大
陸研究,第34卷,第9期(民國八十年九月),26-37。
丁潤如,「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匪情月報,第26卷,第9
期(民國七十三年三月),24-29。
丁樹範,「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7期,(民國八十年七月),42-52。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
究,第41卷,第6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7-18。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十五大』後全面強化外交工作研析」,
中共研究,第31卷,第11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1-
10。
方明,「評述『和平演變』對中共造成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4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1-7。
王林,「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四十年」,瞭望週刊(海外版),
香港,第38期(一九八九年九月),3-12。
尹慶耀,「中共的外交戰略」,中華戰略學刊,84:夏(民國八十四年六月),39-62。
______,「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
究,第25卷,第1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4-18。
______,「中共當前對外政策的幾項重要內容」,共黨問題研究,
第25卷,第4期(民國八十八年四月),41-54。
平生,「中共『三個世界論』的剖析」,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3期(民國八十一年三月),35-43。
石之瑜,「互賴的獨立自主:中共新現實主義外交的理論與實
踐」,理論與政策,第5卷,第2期(民國八十年一月),72-82。
______,「中共第三世界外交原則之評述」,問題與研究,第32
卷,第7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69-80。
______,「中共第三世界外交的限制與調適---心態與作風」,共
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6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43-
56。
朱志宏譯,「轉變中的中共外交策略」,亞洲與世界文摘,第1
卷,第2期(民國七十三年八月),39-42。
朱新民,「中共對外政策的轉變與持續- 1978-1984中共對外政
策的剖析」,東亞季刊,第16卷,第3期(民國七十四年
三月),19-35。
沈遠峰,「八0年代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意涵與外交政策的運用」,
共黨問題研究,第17卷,第5期(民國八十年五月),32-
39。
宋筱元,「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與研究途徑」,警政學報,第25期(民國八十三年七月),421-438。
吳奇英,「蘇聯與東歐共產政權瓦解對中共的衝擊」,復興崗學
報,第51期(民國八十三年六月),113-131。
吳榮鎮,「鄧小平外交政策取向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6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15-22。
吳鵬翼,「中共外交政策中意識型態因素之分析」,東亞季刊,第18卷,第4期(民國七十六年四月),53-75。
言中青,「中(共)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評析」,共黨問題研
究,第24卷,第12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108-113。
宗侯,「一九九八年中共對外經貿活動」,中共研究,第33卷,第3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72-78。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政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
161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14-15。
周煦,「十四大後的中共外交政策: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
究,第36卷,第1期(民國八十二年一月),51-59。
胡正申,「從國際脈動看兩岸外交策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民國八十七年七月),38-48。
林德昌,「一九九0年前後中共的援外政策-持續與變遷」,中
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12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35-50。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
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紅旗,總第四0六
期(一九八二年九月),21-24。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45-61。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
題研究,第25卷,第3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82-93。
笠原正明,「中共外交四十年的總結---從反體制活動的觀點觀
察」,中國大陸研究,第31卷,第11期(民國七十七年十
一月),61-67。
張雅君,「『十三大』後的中共外交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
第30卷,第8期(民國七十六年八月),27-34。
______,「四十年中共外交政策的評估:自主目標的抗爭」,中
國大陸研究,第31卷,第11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68-75。
______,「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
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民國八十六年五月),21-
33。
張隆義,「江澤民訪日突顯雙方矛盾」,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
第11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1-3。
張鴻愛,「當前中共對外關係的突破與侷限」,中國大陸,第24
卷,第3期(民國八十年三月),13-16。
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環境」,中共研究,第25卷,第4期(民國八十年四月),24-32。
______,「再論中國大陸的『和平演變』」,中共研究,第32卷,
第5期(民國八十七年五月),81-87。
郭錫碬,「中共反和平演變的內外形勢」,共黨問題研究,第18
卷,第4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8-17。
馭志,「建立國際新秩序問題初探:兼析中共對建立國際新秩序
的立場與主張」,中共研究,第25卷,第12期(民國八十
年十二月),29-37。
____,「從十四大看中共對外關係」,中共研究,第26卷,第11
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55-63。
楊志誠,「中共國家戰略的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7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1-17。
廖平生,「中共『十四大』後的政策走向」,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2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1-6。
______,「中共『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解析」,共黨問
題研究,第19卷,第5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60-67。
葉伯棠,「論鄧小平的外交路線」,共黨問題研究,第13卷,第8期(民國七十六年八月),30-38。
______,「天安門事件後中共的外交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
32卷,第5期(民國七十八年五月),6-11。
葉明德,「中共對外交及對承認中華民國之立場及演變」,東亞
季刊,第24卷,第3期(民國八十二年三月),54-69。
趙春山,「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第6卷,第4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2-25。
______,「蘇聯變局對中共的衝擊---論『和平演變』與『反和平
演變』」,前瞻分析(民國八十一年二月),1-19。
趙建民,「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內政關聯下的基本原則與決
定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12卷,第7期(民國七十五
年七月),10-18。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民國八十五年九月),27-46。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26-39。
龍非,「評中共反對『和平演變』的策略與運用」,中共研究,
第25卷,第11期(民國八十年十一月),23-25。
謝昌生,「中共對台外交圍堵政策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0期(民國八十六年十月),28-37。
魏良才譯,「中共外交政策『國家利益』的追求」,亞洲與世界
文摘,第1卷,第2期(民國七十三年八月),34-38。
三、報紙
人民日報,一九八一年七月六日,版7。
________,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版5。
________,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版1。
________,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版1。
________,一九八四年六月二日,版1、2、3。
________,一九八二年六月八日,版1。
________,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四日,版3。
________,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日,版1
________,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版3。
________,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七日,版1。
________,一九九六年二月七日,版6。
________,一九八九年四月六日,版3。
________,一九九二年二月二日,版1。
________,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版1。
________,一九八九年七月二日,版3。
________,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版6。
________(海外版),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版3。
________,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版1。
________,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版1。
大公報(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版5。
______(香港),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版9
______(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版2、5。
______(香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版3。
龔耀文,「中國與東協關係全面發展」,大公報(香港),一九九
七年八月三日,版2。
文匯報(香港),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八日,版2。
______(香港),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版22。
______(香港),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版7。
林風佑,「李鵬利誘東協」,中央日報,民國八十六年八月二十
三日,版10。
中央日報,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版8。
________,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三日,國際版。
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版14。
________,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版10。
經濟日報(北京),一九九五年十月九日,版1。
聯合報,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九日,版9。
______,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版2。
貳、西文部分
(Ⅰ)Books
Barnett, Dock A.,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5
Chou, David S., Peking'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80's.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89.
Dreyer, June Teufel, ed., Chinese Deffenc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raeger, 1989.
Harries, Lilliam Craig,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Praeger, 1985.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s., 1988.
________,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Vermont: Edward Elgar, 1991.
Kim, Samuel S., "New Directions and Old Puzzle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Relation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Macridis, Roy C., ed.,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2.
Rosenau, James N., Kenneth W. Tompson, and Gavin Boye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6
Sutter, Robert 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evelopments After Mao.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6.
Swaine, Michael D.,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997.
(Ⅱ)Periodicals
Chen,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Post-cold War Era,"Asian Survey, vol.33, no.3 (March 1993), 237-251.
Dittmer, Lowell, "China in 1989: The Crisis of Incomplete Reform,"Asian Survey, vol.30, no.1 (January 1990), 25-41.
Goldstone, Jack A., "The Coming Chinese Collapse,"Foreign Policy, no.99 (Summer 1995), 35-53.
Huang, Yasheng, "Why China Will Not Collapse,"Foreign Policy, no.99 (Summer 1995), 54-68.
Huo, Hwei-Ling, "Patterns of Behavior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Gulf Crisis and Beyond, "Asian Survey, vol.32, no.3 (March 1992), 263-276.
Huang, Byong-Moo, "Linkage Politic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Making,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2, no.1 (Spring /Summer, 1982), 21-34.
Ng-Quinn, Michael,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27 (1983), 225-231.
Pollack, Jonathan, "China's Foreign Strategy in Transtition,"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no.5 (July 1984), 28-30.
Whiting, Allen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fter Deng,"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 (June 1995), 295-316.
Yahuda, Michael B.,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40: Foreign Relations,"The China Quarterly, no.119 (Sept. 1989), 51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