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瑞瑩
研究生(外文):Huang Jui-Yin
論文名稱: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產業分工變動趨勢研究(1989年至1998年)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Trend of Taiwan & Southeast Asia (1989 to 1998)
指導教授:林若雩林若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Juo-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東南亞產業分工貿易特化係數出口比較利益高技術密集產品中技術密集產品低技術密集產品產品循環理論
外文關鍵詞:Southeast Asia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Trade Specialisation CoefficientTSCExport Comparative AdvantageECAHigh-Tech ProductsMid-Level Technological ProductsLow-Level Technological ProductsProduct Cycle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從世界各國經貿關係的發展歷程來看,貿易總是最早發生,隨著貿易快速成長,投資行為跟著被誘導出來,透過國際貿易及國際投資,產業分工也在不斷的展開與轉變﹐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最近十年貿易和投資數字的大幅成長,雙方進出口比較利益勢必出現不少變化,產業分工型態必定出現不少的調整。本論文希望透過台灣與東南亞貿易﹑台灣對東南亞投資以及貿易特化係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 TSC) 的分析,了解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十年間產業分工的型態、產業分工的變化以及產業分工的變動趨勢,進而掌握台灣與東南亞十國,哪些產業具有競爭優勢?哪些產業競爭優勢已經逐漸喪失,進而提出結論與建議。
在台灣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五國之間的產業分工變動情形方面﹐本論文發現﹐台灣的低技術密集產品﹐對馬來西亞、印尼在一九八九年就已經喪失出口比較利益(TSC<0);對泰國在一九九二年喪失出口比較利益,但是對新加坡﹑菲律賓出口比較利益十年間都相當強勢穩定。
台灣的中技術密集產品,對新加坡、泰國仍具有出口比較利益﹐對印尼除了一九九八年受到金融風暴影響以外,前九年呈現出口比較利益穩定強勢﹔對馬來西亞在一九九一年就喪失出口比較利益,對菲律賓則在一九九七年喪失出口比較利益;對泰國的TSC變動曲線雖然歷年都在TSC>0的區域,但是明顯的呈現直線下降趨勢。
高技術密集產品(不含石油類產品),對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都仍具有出口比較利益﹐對新加坡、印尼則除了一九九八年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外,前九年都具有出口比較利益,但是程度不同。對馬來西亞、泰國的出口比較利益雖然都尚未喪失,但是在一九九五年後呈現直線下降,另外東亞金融風暴對我國高技術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利益的影響,比低、中技術密集產品來的大。
台灣與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汶萊五國的產業分工變化﹐與越南之間的產業分工,隨著台商投資的增加,逐漸脫離貿易形成的產業分工型態;而台灣與柬埔寨、緬甸、寮國、汶萊四國的產業分工則仍處於由貿易形成的產業分工型態。
從研究發現﹐本論文獲得以下結論:1、產業分工原則必須隨時依照市場機能競爭結果進行調整、2、產業競爭國的產業發展策略及國際資金跳躍式的投資,可能使我國無法優先承接到工業先進國家準備釋出的產品技術、3、資訊電子產業同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發展的重心、4、產品循環模式隨產業及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方式、5、傳統產業仍具備發展的空間。
在以上結論下﹐本論文提出以下建議:1、在產業分工必須隨市場機能競爭結果隨時調整下,產業競爭對手國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跨國資金投入競爭對手國的情況,必須隨時掌握、2、爭取成為跨國企業國際分工佈局中的一環及跨國技術的移轉,優於爭取跨國企業的資金、3、政府輔導重心應著重在資訊電子以外的其他新興工業、4、不能輕忽任何一國的產業競爭潛力、5、努力創新及有效訂定整體產業發展策略是維持競爭力的重要法則。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obal history of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trading activities have always surfaced first; along with the course of which, investment behaviour follows suit. Given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has continued to foster and transpire. Judging from the much escalated trade and investment figure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last decade, many changes invariably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xport and export comparative advantages for the two parts, and many adjustments in the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forma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ly ma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s trade, Taiwan''s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trade specialisation coefficient, the essay seeks to examine the industrial format, changes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9 to 1998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of Taiwan and the ten nations in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Further attempts are directed studying these nations'' current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the ones that have lost their competitive edge. In closing, conclusion is drawn, and suggestions presented
In examining the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of the five nations, including Singapore, Malaysia, Indone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in the area of low-level technological products, Taiwan had nearly lost all export comparative advantage (ECA)to Malaysia and Indonesia by 1989 (TSC<0), and to Thailand by 1992. However, the island remains rather stable and strong for the last decade when compared with Singapore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area of mid-level technological products, Taiwan remains ECA to Singapore and Thailand. For Indonesia, other the year 1998, due to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first nine years showed strong ECA. To Malaysia, Taiwan lost ECA by 1991, and to the Philippines by 1997. In comparison with Thailand, although the ECA change curve over the years has lingered in the area of TSC>0, there is an apparent trend of sharp decline.
High-tech products (not including petrochemical products) yield greater ECA to Malay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For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other than the year 1998, due to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 other nine years all enjoyed favourable stance with degrees of differences. Although Taiwan has not lost its ECA to Malaysia and Thailand, but the niche had plunged after 1995. In addition, the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 has exerted greater impact on Taiwan''s high-tech ECA, greater than the mid-level and low level categories.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among Taiwan and the five nations of Vietnam, Cambodia, Myanmar, Laos and Brunei, and the relation with Vietnam have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form of trade governed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aiwan investment. Meanwhile, the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of Taiwan, the four nations of Cambodia, Myanmar, Laos and Brunei remains to be dictated by trade.
Based on the abo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principle of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must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function''s competition results at all times; (2) the national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kipp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might mean that Taiwan shall not have the priority to the product technologies released by the developed nations; (3)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is the focu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cycle model varies according to nations; (5)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shall have room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aforementioned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must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function''s competition results at all times; imperative to stay abreast of the competitor nations'' policy changes and the update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tended for the competitor nations; (2) strive to be part of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schemes as well as technical transfer and capital; (3) the government''s facilitation focus should be directed at other uprising industries other than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4) never underestimate any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potential; (5) persistence in innov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overal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the keys to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產業分工變動趨勢研究
(1989年至1998年)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07
第四節 研究命題設計與命題假設 15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20
第一節 產業分工相關理論探討 20
1、 產業分工理論概說 20
2、 產品循環理論 22
第二節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產業分工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28
第三章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產業分工變動背景研究 30
第一節 台灣投資與貿易相關政策及環境變動 30
第二節 星、馬、印、泰、菲投資與貿易相關政策與環境變動 34
第三節 越、柬、緬、寮、汶投資與貿易相關政策與環境變動 47
第四章 台商赴東南亞投資及台灣與東南貿易變動分析 50
第一節 台商赴東南亞投資變動分析 50
1、 依照當地國政府統計 50
2、 依照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 57
第二節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貿易整體變動分析 59
第三節 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進出口前十大產品分析 64
第五章 台灣與東南亞產業分工變動分析 80
第一節 HS 二分位碼九十八項產品產業分工變動分析 80
星/80、馬/86、印/92、泰/99、菲/104
越/110、柬/116、緬/121、寮/126、汶/130
第二節 電子產業分工變動趨勢分析 135
第三節 紡織業產業分工變動趨勢分析 143
第六章 研究發現與結論 14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8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160
參考書目 171
參考書目
甲﹑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田中青著,1993年6月﹐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的東南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林冠汝﹑陳嵩璋,1998年6月﹐貿易調查專刊- 產業調查篇,台北市: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
3、林彩梅,1994年9月﹐多國籍企業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 洪家駿、林聰標主編,1993年8月﹐國際經濟專題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 洪墩謨譯﹐Keith Hartley著,1992年3月﹐經濟政策問題研究(Problems of Economic Policy),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陳彪如著,胡春田校訂,1996年2月﹐國際金融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張文欽﹑盧朋譯﹐大采洋一編,1992年6月﹐解說日本經濟白書1991年版(解說 經濟白 書 平成三年版),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8、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1993年2月﹐經濟學- 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自印。
9、 陳鴻瑜著,1997年3月﹐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台灣省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10、 楊丁元﹑陳慧玲著,1996 年12月﹐業競天擇- 高科技產業生態,台北市:工商時報。
11、 楊均池、賴碧姬、梁錦文、童振源等譯,朱雲漢、高朗校閱﹐Joan Edelman Spero著,1994年12月﹐國際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12、 楊雅惠主編,1995 年9月﹐台灣產業發展與政策,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13、葉雅極編著,1995年1月﹐稅則分類精義,台北市: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14、經濟部統計處編輯,1991年1月﹐常用經濟統計用語解釋,台北市:經濟部統計處。
15、 蔡宗熹著,1993年元月﹐產業經濟理論與日本實證分析,台北市: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
16、 蔡繼明編著,1994年3月﹐黃志典校訂,國際經濟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7、 歐陽勛、黃仁德編著,1996年8月﹐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市:三民書局。
18、 蕭峰雄編著,1994年7月﹐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市:遠東經濟研究顧問設有限公司。
19、 蕭峰雄編著,1998年10月﹐我國產業發展概論,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編印。
20、 蕭峰雄編著,1997年9 月﹐產業經濟學,台北市,植根雜誌社有限公司。
21、 鍾琴主編,1996年6月﹐兩岸產業分工: 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編印。
22、 顧長永,1995年9月﹐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
1. 于宗先﹑鍾琴,1994年6月﹐兩岸產業競爭趨勢分析,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2. 尤敏君﹑林曉芬,1998年6月﹐東亞金融風暴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3. 巫英臣,1998年6月﹐「產業分工決定因素及其預測之研究-以中美兩國數位式計算機業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21期,頁123-152。
4. 李宗哲﹑傅豐誠﹑李志強,1994年﹐「兩岸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際」,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
5. 李宗哲,1995年9月﹐「論經濟自由化與產業升級-以台灣為例」,收錄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6. 李芳齡,1994年3月﹐我國未來十年雙向投資政策及具體措施,台北市: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7. 林若雩、顏建發、鄧玉英,1998年10月﹐東協四國政經變遷與台商投資策略的調整,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8. 吳茜莉,1996年1月﹐台灣與東協五國產業內貿易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9. 吳榮義、左峻德、胡忠慈﹑秦宗春,1998年﹐東協形成區域內產業分工體系之展望,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10. 侯山林﹑孫金蘭﹑李佳玲﹑林政憲﹑陳思慎,1994年6月﹐東亞地區國際分工形態改變對我國貿易發展之影響及對策,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11. 洪菁梅,1994年﹐從台商投資大陸看兩岸產業分工之現況,中興大學企管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2. 洪國琮,1995年12月﹐台灣與其主要貿易對手國有關電機﹑電子﹑機械及其零件之產業內貿易,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3. 洪麗春,1991年12月﹐我國對外投資政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4. 高長,1995年9月﹐「製造業赴大陸投資與兩岸產業分工現況」,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兩岸產業分工策略學術研討會。
15. 陳定慧,1990年2月﹐對外投資政策取向與策略抉擇之探討,台北市:環球經濟社。
16. 陳明璋,1995年9月﹐「從亞太論我與大陸﹑東協之產業分工」,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兩岸產業分工策略學術研討會。
17. 陳添枝﹑劉大年﹑顧瑩華﹑陳一萍,1993年﹐我國主要產業對外投資對貿易及資源分工之影響,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18. 陳博志﹑薛琦,1991年6月﹐進出口商品結構別複分類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19. 陳麗瑛﹑呂慧敏﹑林宗慶,1997年6月﹐兩岸產業分工政策執行成效評估,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20. 陳寶瑞﹑葉凱萍,1993年12月﹐貿易﹑對外投資與產業結構轉變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1. 郭文政,1998年1月﹐「亞洲金融風暴之背景說明」,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解析亞洲金融風暴座談會。
22. 郭文政﹑劉大年﹑金克宜,1991年6月﹐廠商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之影響- 東南亞地區調查研究,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23. 黃紫華,1998年6月﹐東協主要國家高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及對我國可能之影響,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24. 黃瑞祺﹑楊豐碩﹑黃秋燕﹑徐淑美﹑林錦淑,1994年6月﹐我國重要製造業因應亞太區域產業分工之策略,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25. 傅豐誠,1995年9月﹐「亞太製造中心的建立與兩岸產業分工」,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兩岸產業分工策略學術研討會。
26. 葉新興﹑史惠慈,1994年8月﹐台商在大陸及東南亞投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27. 劉文憲,1997年6月﹐我國資訊硬體工業國際分工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8. 遲秀玲,1995年6月﹐台灣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環境分析與具體措施,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29. 瞿宛文﹑董安琪,1990年6月﹐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三﹑政府調查分析報告及定期出版刊物
1. 行政院經建會編印,1998年1月﹐東南亞投資貿易考察團各國經貿參考資料。
2. 經濟部委託台經院主辦﹐1997年8月至1998年6月﹐東南亞經貿雙月刊,第62、64、66、68、70、72期。
3. 財政部,1989-1998年﹐中華民國海關進出口統計月報。
4. 財政部關稅總局統計室,1989年至1998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進口貿易統計月報﹑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出口貿易統計月報。
5. 經建會委託台經院主辦﹐1997年4月17日、1999年3月11日、1999年5月13日﹐國際經濟情勢週報﹐1108期、1275期、1284期,。
6.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1989-1998年﹐中華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對大陸間接投資﹑大陸產業技術引進統計月報各期。
7. 經濟部國貿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合編,1998年﹐海外市場經貿年報,1998-1999年,台北。
8. 經濟部國貿局編印,1997-1998年﹐國際貿易情勢分析各期。
9. 經濟部國貿局編印,1998年6月﹐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經貿情勢分析。
10. 經濟部統計處編印,1995年8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多角化暨國際化調查報告。
11. 經濟部統計處編印,1997年3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
12. 經濟部統計處編印,1998年8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
乙﹑外文部份
一﹑書籍
1. Balassa Bela﹑Bauwens Luc, 1991﹐Changing Trade Patterns in Manufactured Goods: An Econometric Investigation, The Netherlands :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 Bercuson Kenneth ﹑Carling G. Robert , 1995﹐Singapore- a case study in rapid development , IMF.
3. Dodsworth R. John﹐1996﹐ Vietnam , Washington , D. C,.
4. Grubel G.Herbert,﹑P.J.lioyd , 1975﹐ Intra-Industry Trade,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
5. Heng Toh Mun ﹑Yam Tan Kong , 1998﹐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ingapore Economy : a srtategic perspective , Singapore :SUP .
6. Hill Hal , 1997﹐Indonesi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Singapore:ISEAS.
7. Hoa Tran Van , 1997﹐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in the ASEAN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8. Kwan,C.H. 1994﹐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Asia -Pacific, London,:Routledge.
9. Lim Y.C. Linda﹑Pang Eng Fong , 199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Malaysia, Singapore, Taiwan and Thailand, Paris :OECD.
10. Markusen R. James ﹑James R. Melvin﹑William H. Kaempter ﹑Keith E. Maskus, 1995﹐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New York , McGraw-Hill , Inc..
11. Natarajan S. ﹑Miang Tan Juay, 1996﹐ The impact of MNC investments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hailand , Singapore ,ISEAS ,1992.Yue Chia Siow﹑Pacini Marcello, ASEAN in the new Asia: Singapore, ISEAS.
12. Park Innwon ﹐1995﹐ Regional integration among the ASEAN nations ﹐London :Prager.
13. Vernon Raymond, 1972﹐Economic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S.A: 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N.J.﹒
14. Yah Lim Chong﹐ 1988﹐Policy options for Singapore economy , Singapore, McGraw-Hill Book.
二﹑重要論文
1. Balassa, B., 1966﹐「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3, , pp. 466-473.
2. Balassa, B., 1986﹐「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ed goods: a reappraisal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8:2 , pp.315-319.
3. Deardorff, A. V., 1982﹐「The general validity of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4, , pp.683-694.
4. Stern. Robert M., And Keith E.Maskus , May 1981,「 Determinants of the Structure of U.S. Foreign Trad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pp. 207-224.
5·Vernon Raymond , 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 80 , May , pp.190-207.
三﹑官方及重要機構定期出版品
1、 EIU: Country Report , London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1992﹐Selected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for Thailand''s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 Thailand,: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3、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Thailand''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industry ,Thailand,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4、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1992﹐Exports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ailand''s rapid growth, Thailand: 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5、通商白書,日本通商產業省。
6、國際比較統計,日本銀行。
7、經濟白書,日本大藏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