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3: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明正
研究生(外文):Ming-cheng Huang
論文名稱:台灣戰後唱片封套設計之研究─以1945∼1980年為研究範圍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POP-Music Recorders'' Cover Design in Taiwan︰1945∼1980
指導教授:陳俊宏陳俊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ho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4
中文關鍵詞:唱片封套表現形式流行音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12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本研究係以台灣戰後唱片封套為題材,運用田野調查法,廣泛收集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前後,至民國七十年間民歌運動以前之唱片封套案例為研究樣本,其要旨在了解台灣戰後唱片封套設計之風格演變,並由風格組成要素-地方、時代、個人特色等三個層面的歸納整理,運用KJ法群島化方式進行分類;並從設計組成要素-圖像、文字、編輯構成、色彩等類別作概括性的分析與探討,配合實際訪談佐證,透過流行音樂的發展與歷史社會事件及民俗風情等深入剖析,期能從這些相關元素中,了解台灣早期唱片封套設計之表現形式與風格及其形成要因。研究結果發現︰
一、 台灣早期的唱片文化,主要是延續日據時期的「東洋風格」,以及政府遷台後所帶來的「上
海風格」,也因政權的轉移與文化的差異,而型成台灣唱片史獨有的特色。
二、 經由KJ法群島化分析得知,早期唱片封套在「圖像」表現上可分為,8大類17小類,多
半以人物表現為主要訴求。「文字」表現可分為,4大類13小類,並以變形字體為主流。「編輯構成」表現可分為,3大類21小類,以單張圖片與分割版面為主要形式。「色彩」表現可分為,2大類22小類,並以四色印刷為大宗。
三、 由年代特徵了解,三○年代∼四○年代間,唱片封套的「圖像表現」以簡單的幾何圖案或
抽象圖案作裝飾。「文字表現」以手寫字為主要。「構成表現」以左右對稱平衡的編排居多。「色彩表現」以單色印刷居多。五○年代∼六○年代間︰「圖像表現」以人物插畫或黑白攝影居多。「文字表現」以印刷體與手寫字並融,並以變體字居多。「構成表現」以左右分割類型的編排較多。「色彩表現」以較為鮮豔色彩的套色印刷為主。七○年代間︰「圖像表現」以人物攝影為主,且以演唱者為對象。「文字表現」以印刷體為主要。「構成表現」以人物攝影滿版編排為主。色彩表現︰以四色印刷為主。
四、本研究根據文獻上的歷史要點,整理出1930∼1980年間攸關流行音樂的技術發展、歌曲形
式或社會經濟現象等,並予以製作成年表,以提供後續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唱片封套、表現形式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relating to the design of disk record jacket after World War Two. The sample of study were extensively gathered the disc record jacket from 1945 to 1980, the year around the Restore of Taiwan and before the movement of folk music. The main idea of study is trying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design style by concluding the essential element such as location, time, and personal character, the key point to make up a style, and sorting out the design format by K J method. The investigation accompanied with actual interview for proof and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or verifying to the design element like a picture, letter, editorial composition, and color. It operate in cooperation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style and the factor of formation with deep anatomizing to the expanding of popular music, historical social event, and folklore flirtatious expressions. And als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with style and the factor of formation in record disk jacket design during the early year of Taiwan.
1. The culture of disk record in early days of Taiwan were mainly last from "Japanese Style"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hanghai Style" that accompanied with the moving of government to Taiwan.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diverse of culture become a unique character in the disk record history of Taiwan.
2.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K J method, the "picture" of early disc record jacket can be divided into 8 large classes and 17 small classes that mainly express with figure as demanding. The major expression of "letter" can be divided into 4 large classes and 13 small classes that come up with the change of shape in typeface. The expression of "editorial com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3 large classes and 21 small classes that show mostly with single picture and the dividing of whole page. The "color" expresses large amount of four-color printing can be divided into 2 large classes and 22 small classes.
3. By means of study 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 the "image expression " on disk record jacket from the year of 30th to 40th was decorated with simple geometrical pattern or abstract pattern. The "letter expression" shows mostly in han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expression" revealed the layout in the majority of the left-right symmetrical balance. The "color expression" mostly printed in mono color. Through the year of 50th to 60th, the "picture expression" mostly choose figure illustration and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The "letter expression" blended with block letter or handwriting but mostly use transformational letter body. The "composition expression" revealed the type of layout mostly in the division of left and right. The "color expression" mostly printed in brightly color process. During the 70th, the "image expression" mainly chose figure photography as medium and take singer as subject. The "letter expression" mainly use block letter. The "composition expression" mainly filled out full-page with figure photography. The "color expression" printed mainly in four colors.
4. The main point of this study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 to sort out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in popular music, style of melody, and phenomenon of social economy from 1930 to 1980. And hopefully, the making of chronological chart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person who might interest in the related topics.
Keywords︰disk record jacket、manifesta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錄……………………………………………………………………………………………………Ⅳ
圖表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2
1.3 名詞釋義…………………………………………………………………………………2
1.4 研究方法………………………………………………………………………………....4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5
1.5.1 研究範圍……………………………………………………………………5
1.5.2 研究限制……………………………………………………………………5
1.6 研究架構與程序…………………………………………………………………………….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封面設計相關文獻探討…………………………………………………………………….8
2.1.1封面的概說…………………………………………………………………………8
2.1.2封面設計要項檢索…………………………………………………………………9
2.1.3 封面的類型與對應要項…………………………………………………………13
2.1.4 封面的設計………………………………………………………………………15
2.1.5 早期印刷技術與封面設計………………………………………………………18
2.1.6淺談台灣封面設計的變化…………………………………………………………21
2.2唱片相關文獻探討…………………………………………………………………………24
2.2.1唱片的歷史…………………………………………………………………………24
2.2.2 台灣早期唱片技術發展概況…………………………………………………….27
2.2.3 光復初期翻版唱片之生產及經銷……………………………………………….28
2.3 台灣流行音樂相關文獻探討………………………………………………………………31
2.3.1「流行」釋義………………………………………………………………………..31
2.3.2 流行文化的意涵…………………………………………………………………..33
2.3.3 流行文化的創作特質.…………………………………………………………….34
2.3.4 流行音樂的形式…………………………………………………………………..35
2.3.5 台灣流行音樂之發展階段………………………………………………………..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3.1研究程序………………………………………………………………...…………………..41
3.2研究樣本選擇……………………………………………………………………………….41
3.3研究工具製作……………………………………………………………………………….42
3.4研究方法…………………………………………………………………………………….43
3.5KJ法小組成員………………………………………………………………………………43
3.6KJ法歸島過程………………………………………………………………………………44
第四章 唱片封套表現類型分析
4.1.1圖像表現形式分類……………………………………………………………………….45
4.1.2文字表現形式分類……………………………………………………………………….68
4.1.3構成表現形式分類……………………………………………………………………….85
4.1.4色彩表現形式分類………………………………………………………………………102
第五章 封套形式個案分析
5.1早期唱片包裝形式分析…………………………………………………………………...114
5.1.1唱片標籤的形式與內容…………………………………………………………..114
5.1.2唱片的封套形式…………………………………………………………………..115
5.1.3唱片中的附印解說………………………………………………………………..116
5.2早期唱片封套形式個案分析……………………………………………………………...117
5.2.1相同形式的封套設計……………………………………………………………..117
5.2.2封套上的文字探討………………………………………………………………..118
5.2.3具有系列性的唱片封套…………………………………………………………..120
5.2.4簡錫圭的設計風格………………………………………………………………..121
5.2.5兼具廣告式的唱片封套…………………………………………………………..122
5.2.6彩券兌換式的唱片封套…………………………………………………………..123
5.3早期唱片封套所傳達的社會現象………………………………………………………...124
5.3.1唱片的售價………………………………………………………………….…….124
5.3.2封套上的標語訴求………………………………………………………………..124
5.3.3當時的禁歌與封套………………………………………………………………..125
5.3.4被壓抑已久的台灣音樂…………………………………………………………..12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127
6.1.1 封套中的「圖像」表現形式……………………………………………………127
6.1.2 封套中的「文字」表現形式……………………………………………………127
6.1.3 封套中的「構成」表現形式……………………………………………………128
6.1.4 封套中的「色彩」表現形式……………………………………………………128
6.2後續研究建議………………………………………………………………………………130
參考書目
期刊部份…………………………………………………………………………………131
書籍部份…………………………………………………………………………………134
論文部份…………………………………………………………………………………137
附錄
附錄一 流行音樂相關記事年表………………………………………………………138
附錄二 訪談稿…………………………………………………………………………154
附錄三 唱片封套圖鑑…………………………………………………………………188
期刊部份
1.木子,1995,《五十年來台灣音樂活動的歷程》,文訊月刊第85期,pp.24-27,台北。
2.王行恭,1995,《從印刷設計看台灣出版的演變》,文訊雜誌第84期,pp.20-24,台北。
3.王行恭,1994,《封面設計人才的素養及其他》,文訊雜誌第60期,pp.18-19,台北。
4.王士朝,1994,《面子一斤值多少-淺談台灣「封面設計」的變化》,文訊雜誌第60期,pp.20-21台北。
5.王士朝,1994,《淺談台灣「封面設計」的變化》,文訊雜誌第60期,pp.20-21,台北。
6.王仲偉,1994,《唱片封面設計的演變》,文訊雜誌第60期,pp.22-23,台北。
7.王明嘉,1983,《版面設計上的文字功用》,雄獅美術第59期。
8.王雲峰,1955,《電影、唱片、民間音樂》,台北文物第2期,p.32,台北。
9.史梅岑,1988,《中國印刷的演進及現代概況》,藝術論文類編第3輯,台北。
10.《台北唱片業座談會記錄》,1998,台北文獻會辦,台北文物第2期,pp.1-17,台北。
11.李筱峰,1996,《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社會》,台灣風物47卷3期,p.12,台北。
12.李瑞騰 王行恭 程湘如等,1994,《在藝術創作與職業工作間取得平衡-「封面設計
的發展與突破」座談會》,文訊雜誌第60期,pp.31-39,台北。
13.吳浩,1995,《台灣出版的變貌-出版學》,文訊月刊第84期,p.19,台北。
14.吳鼎武,1997,《顛覆傳統視覺設計語彙的新主張-解放式的設計風格》,中原學報第25卷4期,pp.43-51,
台北。
15.吳國淳,《戰後台灣地區社會文化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特質研究》,美育雜誌第100期,pp.31-40,1998,台北。
16.呂訴上,1955,《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物第2期,pp.93-97,台北。
17.呂訴上,1955,《台灣的電影製作》,台北文物第2期,pp.92-104,台北。
18.杜文靖,1996,《從陳芬蘭到江蕙》,自由時報副刊,1996年11月1日1-2版,台北。
19.杜文靖,1995,《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雜誌第85期,pp.23-27,台北。
20.邱炯友,1995,《台灣出版簡史》,文訊雜誌第84期,pp.16-19,台北。
21.周韻如,1994,《書籍封面與市場銷售》,文訊雜誌第60期,pp.16-17,台北。
22.周韻如,1994,《創造品牌與訴說內容-書籍封面的性質與功能》,文訊雜誌革新60期,pp.12-15,台北。
23.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雜誌第84期,pp.18-19,台北。
24.林訓民,1994,《書籍封面與市場銷售》,文訊雜誌第60期,pp.16-17,台北。
25.林榮泰 廖卿枝,1997,《從認知觀點探討本土風格-以「台灣印象」海報設計為例》,.明志工專學報第30期,pp.47-55,台北。
26.林翠瑤 林翠華,1990,《從跟著感覺走到創造感覺-轉動中的唱片文化》,傳莘雜誌第9期,pp.26-34,台北。
27.林品章、蘇文清,1997,《台灣光復初期電影廣告看版畫師-簡錫欽專訪》,現代美術,pp.73-77。
28.林品章、劉雅玟,1997,《台灣早期商標蒐錄與造形研究》,現代美術,pp.45-49,台北。
29.林品章、傅銘傳,1996,《「黑白展」與台灣美術設計》,現代美術,pp.56-61,台北。
30.林品章,1994,《台灣設計文化的省思》,設計雜誌第59期,pp.56-61,台北。
31.林品章,1994,《台灣地區文化海報的發展》,文訊月刊第68期,pp.23-26,台北。
32.林品章 蘇文清,1997,《台灣光復初期電影海報畫師-陳子福專訪研究》,現代美術第74期,pp.45-50,台北。
33.林品章,1997,《台灣光復前後的海報-兼談海報的定義和功能》,美育第76期,pp.29-,36台北。
34.林品章 孫漢傑,1996,《台灣早期火柴盒研究》,設計學報第1期,pp.119-130,台北。
35.林品章,1996,《啟蒙時期的美術設計-台灣光復前後至民國四○年代末期》,台灣美術第32期,pp.26-39,台北。
36.林品章,1995,《美術設計的起源及其名稱與內容的發展》,台灣美術第28期,pp.35-48,台北。
37.林品章,1997,《台灣五○年代的美術設計》,台灣美術37期,pp.9-37,台北。
38.林品章,1998,《郭承豐和他的雜誌》,現代美術第77期,pp.41-47,台北。
39.林品章,1992,《家紋-日本的重要文化之一》,藝術家第205期,pp.372-376,台北。
40.姚春雄,1997,《日據時期台灣本土特產之包裝設計》,台灣美術第37期,pp.38-53,台北。
41.姚村雄,1998,《日據時期的台灣圖像-由當時的雜誌封面設計談起》,現代美術第78期,pp.44-56。
42.姚村雄,1997,《台灣早期成藥之包裝設計》,商業設計學報,pp.177-196。
43.莊永明,1997,《百年來台灣歌謠傳略》,復興劇藝學刊第20期,pp.15-30,台北。
44.莊永明,1995,《期待臺語歌謠「出頭天」》,文訊月刊第85期,pp.39-40,台北。
45.莊永明,1997,《台灣第一臺新式印刷機-「聚珍堂」印刷機》,書卷第4期,pp.26-28,台北。
46.翁嘉銘,1995,《時代的歌聲風景》,文訊月刊119期,pp.36-38,台北。
47.陳君玉,1955,《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第2期,pp.22-30,台北。
48.陳郁秀,《台灣戰後藝術的發展-音樂》,美育雜誌第100期,pp.1-10,1998,台北。
49.陳迎憲,1998,《印刷術與澳門-澳門印刷歷史與設計之初探》,印刷與設計,pp.84-86,台北。
50.張綾玲,1990,《從「錫箔圓筒」走向「雷射唱片」》,傳莘雜誌第9期,pp.16-25,台北。
51.黃惇勝,1993,《KJ法的基本理念及應用》,創造思考教育第5期,PP.28-34,6月。
52.黃惇勝,1995,《KJ法原理及技術》,技術及職業教育第30期,pp.46-50,12月。
53.連文萍,1995,《是更好的時代還是更壞的時代-出版人談當前出版事》,文訊月刊第84期,pp.25-29,台北。
54.《誠品閱讀人文特刊-文字》,1994,誠品閱讀第16期,台北。
55.廖金鳳,《台灣電影的歷史軌跡》,美育雜誌第100期,pp.21-30,1998,台北。
56.蘇正偉,1995,《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掃描》,文訊月刊第85期,pp.20-22,台北。
書籍部份
1.千千岩英彰,1984,《色 心 視る》,福村出版株式會社,東京。
2.三芳 伸吾,1991,《MUSIGRAPHICS 1-A Collection of LP and CD Art》。
3.王無邪,1990,《平面設計原理》,雄獅圖書,台北。
4.《中華民國八十年出版年鑑》,1991,行政院新聞局發行,台北。
5.《中華常識百科全書》,1981,台灣中華書局,台北。
6.《中國大百科全書》,1993,錦繡文化出版,台北。
7.日本視覺設計研究所,1987,《編排與構成》,美工圖書社,台北。
8.田中正名著 蘇守正譯,1988,《視覺傳達設計》,六和出版,台北。
9.《出版事業登記一覽》,1974,行政院新聞局,台北。
10.《台灣全記錄》,1998,錦繡文化出版,台北。
11.《台灣光復25年》,1970,省政府新聞處,台北。
12.柯懷碩,1986,《風格的誕生》,大地出版社,台北。
13.何耀宗,1988,《平面廣告設計》,雄獅圖書,台北。
14.何耀宗,1982,《色彩基礎》,東大圖書,台北。
15.吳清聖,1994,《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台大人文報社,台北。
16.李岳奇,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目擊唱片企劃實況》,遠流出版,台北。
17.杜雲之,1986,《中國電影史第一冊》,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18.林品章,1989,《字學︰文字造形設計的技法實務》,星狐出版社,台北。
19.林書堯,1989,《色彩認識論》,三民書局,台北。
20.洪傳田,1973,《現代發明故事》,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21.洪萬隆,1996,《音樂與文化》,復文圖書出版,台北。
22.柳閩生,1992,《版面設計》,幼獅文化,台北。
23.徐守楨,1973,《現代科學發明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24.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萬象圖書,台北。
25.倉田喜弘,1992,《日本唱片文化史》,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東京。
26.莊永明,1995,《台灣歌謠追想曲》,前衛出版社,台北。
27.莊永明,1993,《台灣流行歌曲六十年(1932∼1992)》,自立報系出版台北。
28.高山嵐,1972,《美術設計123》,藝術圖書公司,台北。
29.《海報設計概論》,1993,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30.野村順一,1985,《商品色彩論》,千倉書房,東京。
31.陳育仁,1992,《新世紀彩色圖解百科全書》,台北。
32.陳孝銘,1992,《商業美術設計(設計基礎篇)》,北星圖書,台北。
33.陳孝銘,1990,《商業美術設計》,北星圖書,台北。
34.陳敦化,1992,《印刷設計》,名生企業出版部,台北。
35.陳郁秀,1997,《台灣音樂閱覽》,玉山社,台北。
36.陳郁秀,1996,《音樂台灣,台灣珠海時報文化出版》,台北。
37.陳郁秀,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時報文化出版,台北。
38.陳歆怡 陶曉清,1994,《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台大人文報社,台北。
39.陳國祥,1992,《廣播電視錄音概論》,世新學院,台北。
40.張之傑主編,1982,《環華百科全書》,台北。
41.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時報出版,台北。
42.張輝明,1991,《平面廣告設計編排與構成》,藝風堂,台北。
43.張炳煌,1995,《硬筆書法》,華視文化,台北。
44.張覺明,1980,《現代雜誌編輯學,商略印書館,台北。
45.郭繼生,1991,《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雄獅圖書,台北。
46.梁蔭本,1991,《圖案設計畫法》,藝術圖書公司,台北。
47.菊地信義,1995,《菊地信義封面設計》,美工圖書社,台北。
48.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玉山社,台北。
49.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淑馨出版社,台北。
50.曾協泰,1992,《書刊編輯出版實務》,珠海出版,台北。
51.楊宗魁,1991,《中國文字藝術》,瑞昇出版,台北。
52.靳埭強,1983,《平面設計實踐》,藝術家,台北。
53.靳埭強,1995,《封面設計》,台灣珠海,台北。
54.雷圭元,1947,《新圖案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55.蔣可文,1979,《廣告設計》,洋洋出版社,台中。
56.楊清田,1997,《構成(一)》,三民書局,台北。
57.劉星,1984,《中國流行歌曲源流》,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台北。
58.劉國煒,1998,《台灣思想曲》,華風文化,台北。
59.劉國煒,1997,《老歌情未了-流行歌曲60年》,華風文化,台北。
60.劉國煒,1998,《金曲憶當年》,華風文化,台北。
61.潘東波,1998,《設計基礎與基本構成》,視傳文化出版社,台北。
62.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視傳文化,台北。
63.簡君山,1972,《美術設計基礎》,藝術圖書,台北。
64.魏思孝,1978,《圖案設計》,敦煌畫苑,台北。
65.蘇守政,1992,《視覺傳達設計》,六和出版社,台北,。
66.蘇忠雄,1992,《文字造型與文字編排》,檸檬黃,台北。
67.《辭海》,1981,台灣中華書局出版,台北。
68.Malcolm Grear 著,呂靜修 譯,1994,《編排設計的構成與形式》,六合出版社,台北。
69.Mary Bassano著,徐文譯,1995,《音樂與色彩療法-初學者指南》,世界文物出版社,台北
論文部份
1.呂昭惠,1994,《電腦中文字體之意象調查與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台灣工技院。
2.林品章 劉德威,1998,《民國50年代唱片封套設計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台北。
3.孫漢傑,1997,《文字設計表現在平面廣告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台灣工技院。
4.黃美惠,1997,《台灣光復後至五十年之前報紙廣告表現風格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台灣科技大學。
5.楊裕富,1995,《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6.楊裕富,1998,《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五)︰設計的方法基礎》,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7.廖卿枝,1995,《海報視覺認知之研究-以台灣印象海報設計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台灣工技院。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王行恭,1995,《從印刷設計看台灣出版的演變》,文訊雜誌第84期,pp.20-24,台北。
2. 56.蘇正偉,1995,《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掃描》,文訊月刊第85期,pp.20-22,台北。
3. 55.廖金鳳,《台灣電影的歷史軌跡》,美育雜誌第100期,pp.21-30,1998,台北。
4. 53.連文萍,1995,《是更好的時代還是更壞的時代-出版人談當前出版事》,文訊月刊第84期,pp.25-29,台北。
5. 52.黃惇勝,1995,《KJ法原理及技術》,技術及職業教育第30期,pp.46-50,12月。
6. 51.黃惇勝,1993,《KJ法的基本理念及應用》,創造思考教育第5期,PP.28-34,6月。
7. 48.陳郁秀,《台灣戰後藝術的發展-音樂》,美育雜誌第100期,pp.1-10,1998,台北。
8. 46.翁嘉銘,1995,《時代的歌聲風景》,文訊月刊119期,pp.36-38,台北。
9. 45.莊永明,1997,《台灣第一臺新式印刷機-「聚珍堂」印刷機》,書卷第4期,pp.26-28,台北。
10. 44.莊永明,1995,《期待臺語歌謠「出頭天」》,文訊月刊第85期,pp.39-40,台北。
11. 43.莊永明,1997,《百年來台灣歌謠傳略》,復興劇藝學刊第20期,pp.15-30,台北。
12. 42.姚村雄,1997,《台灣早期成藥之包裝設計》,商業設計學報,pp.177-196。
13. 41.姚村雄,1998,《日據時期的台灣圖像-由當時的雜誌封面設計談起》,現代美術第78期,pp.44-56。
14. 39.林品章,1992,《家紋-日本的重要文化之一》,藝術家第205期,pp.372-376,台北。
15. 34.林品章 孫漢傑,1996,《台灣早期火柴盒研究》,設計學報第1期,pp.119-130,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