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 丁明勇,「高科技廠商特性、研究發展管活動與成效之研究:以科學園區廠商實證」,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2. 方世榮,「製造競爭力的探討-資訊/電子業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三期,頁359-385,1997年9月。3. 王俊仁,「新產品發展過程中應用同步工程與循序工程之比較」,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3年。4.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2月。
5. 司徒達賢、李仁芳、吳思華,「企業概論」,教育部空中教學委員會印行,1985年8月。
6. 呂鴻德,「技術策略、功能互動與新產品績效關係之研究--資訊電子業企業成長階段之模式」,台灣大學商研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7. 李政雄,「新產品開發策略與市場資訊處理機制對新產品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8. 李彥輝,「研發策略、製造策略與新產品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9. 李書政,「新產品開發成功之因果模式研究」,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7年。10. 林明杰,「研究發展與製造之介面研究」,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11. 洪仲豪,「研究發展部門主管領導型態對新產品發展績效的影響」,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12. 吳青松,台灣資訊電子業關鍵成功因素,管理科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pp.5-21,1993年。
13. 吳鴻志,「新產品技術發展界面管理:監視器產業實案研討」,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4年。14. 高樹國,「同步工程中設計與製造整合機制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15. 許鴻鈞,「高科技事業新產品快速研發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16. 翁田山,「解析專案經理、研發經理、產品經理:科技管理中主軸人才的角色」,中衛簡訊,117期,68-73頁,1995年7月。
17. 陳志遠,「製造策略、產品策略之配合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子零組件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月。18. 陳森田,「技術策略、專案組織型態與整合差距對新產品發展績效之影響」,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19. 陳嵩,「製造部門策略角色定位及其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資訊硬體產業之實證」,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1999年。20. 陳嵩、蔡明田、張淑昭,「製造主管決策參與對經營績效的影響:資訊硬體產業之實證」,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295-318頁,1998年。21. 陳嵩、蔡明田、張淑昭,「總經理人口特徵、產品/市場策略、經營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585-610頁, 1997年12月。22. 陳俊傑,「研究發展主管領導風格之研究:台灣資訊電子業實證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23. 張世佳,「製造策略與事業策略的配適分析-高科技廠商之實證」,臺灣大學商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24. 黃吉榮,『企業競爭力與產業創新系統之關聯性研究-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8年6月。25.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中華經濟研究所,第六版,1998年8月。
26. 梅國卿,「高科技公司產品經理制度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27. 劉美慧,「不同創新類型下跨部門在新產品發展過程中互動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9年6月。28. 蔡敦浩,「策略性科技管理」, 高雄復文圖書,1993年。
29. 潘俊明,「R&D與行銷、製造部門間之互動關係與衝突管理」,收錄於丁錫鏞主編「現代科技管理學」,台北:嵐德出版社,頁490-518, 1993年3月。
30. 賴士葆,「科技管理論文集」,大葉文教基金會,1991年。
31. 賴士葆,「設計/製造整合機制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2-0301-H-004-56,1994年。
32. 賴士葆,生產作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書局,1995年8月。
33. 賴士葆,「研究發展/行銷/製造三部門互動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台北,華泰書局,1990年。
34. 賴士葆,「影響企業產品創新績效內部關鍵因素」,台北,管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35. 謝龍發,「我國廠商參與政府主導共同研究發展聯盟的動機、類型和管理機制的相關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36. 鍾志明,「新產品發展過程之資源配置與績效之關係:以國內製造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7月。37. 鐘國貴,「製造早期參與新產品開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的製造績效相關之研究-以台灣區汽車零組件業為實證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1月。
英文文獻:
1. Atuahene-Gima, Kwaku (1995),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Approach”,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pp.275-293.
2. Beth Rogers (1996), “Creating Product Strategies”, Thomson Business Press.
3. Brown, S.L., Eisenhardt K.M.(1995), “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 Present Findings, and Fur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0, No.2, pp.343-378.
4. Dale Littler, Fiona Leverick and Dominic Wilson (1998) , “Collaboration in new technology based product markets”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5. Nos 1/2.
5. David J. Collis, Cynthia A. Montgomery (1997), “Corporate Strategy —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Irwin Book Team.
6. Dierdonck, R.V (1990), “The Manufacturing / Design Interfacs”, R&D Management, Vol.20, No.3, pp.203-219.
7. Donald R. Cooper, Pamela S. Schindler (1998), “The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 McGraw-Hill.
8. Dustin Grainger, Salvatore Guerriero, Rod Hanlon, Ronald C. Lynch (1999), “It’s Time We Trained Our Product Managers”, MM & M, pp.85-98.
9. Edward F. McDonough, Gloria Barczak (1999), “How ‘EPC Co.’ Revamped Its NPD Proces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0. Fredrick Betz (1998),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11. Hakansson, Hakan (1986), “Developing a Network R&D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 Vo14, pp. 224-237.
12. Hope J. & Hope T. (1997), ”Competing in the Third Wave-The Ten Key Management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P-49.
13. Jain, Subhash c. (1988),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3nd ed., South-Westen Publishing Co.
14. Michael E. Porter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The Free Press.
15. Michael E. Porter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e Free Press.
16. Nanua Singh (1996), “System Approach to Computer-Integrated Design and Maunfacturing”, John Wiley & Sons,Inc.
17. Pankaj Ghemawat, David J. Collis, Gary P. Pisaon, Jan W, Rivkin (1999),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 Addison-Wesley.
18. Pisano, Gray P. & S.C. Wheelwright (1995), “The New Logic of High-Tech 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 Sammy G. Shina (1994),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or Manufacture of Electronics Products”, Van Nostrand Reihold.
20. Stobaugh, Robery, and Piero, Telesio (1983), “Match Maufacturing policies and Product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113-120.
21. Thomas Kuczmarski (1998), “The Ten Traits of an Innovation Mindset”, The Journal for Quality & Participation”, pp.44-46.
22. Tidd, Joe, John Bessant & Keith Pavitt (1997),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23. Treacy, M. & Wiersema, F. (1995),”The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s-Choose your Custormers,Narrow Your Focus, Dominate Your Market”,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4th Printing.
24. U. Rembold, B.O. Nnaji, A. Storr (1994),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Addison-W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