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麗淑
論文名稱: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敬欽黃敬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明中葉清初文人戲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3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的章節安排分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說明筆者研究主題的動機方法與範疇界定,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文人參與戲劇的情況,又分為背景性的探討、靜態參與的部分、動態參與的部分,第五章則討論文人對戲劇的傳承與影響。
第二章中又分為文人的文學創作與戲劇、文人的生活型態與戲劇,文人在戲劇發展中的重要性;筆者從表格的整理來看整個文人的文學活動中,戲劇所佔的比重,從文人的生活尚趣來看戲劇的表現,再反向從戲劇的發展過程中來看文人的重要性,如此將戲劇與文人的背景關係作一釐清。
第三章是屬於文人靜態參與戲劇活動的情形,故筆者定為對戲劇活動的觀賞,即以文人和文人因戲劇而往來的情況、文人觀戲的場地與形製的介紹、文人點戲看戲的戲劇題材思想內涵,對文人觀場戲劇的靜態情況加以整合。
第四章是文人直接參與性較高的戲劇活動,主要有文人的家班介紹、文人和演員的來往、文人參與導演的工作,動態且積極的參與活動介紹,以了解文人和戲劇表演活動的互動情形。
第五章則討論文人對戲劇的影響,由於本文以明中葉至清初的文人為討論對象,在影響的部分,筆者以傳承與發揚的觀點切入,即探看元代文人和明中葉後文人對戲劇的傳承與比較,再整理明中葉到清初文人對戲劇的發揚,接續探討戲劇在清初之後的走向,對文人和戲劇的關係總結。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3
第三節 範疇的界定----------------------------6
第二章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發展的關係
第一節 文人之文學創作與戲劇關係-------------13
第二節 文人之生活型態與戲劇的互動-----------22
第三節 文人在戲劇發展中的重要性-------------37
第三章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觀賞戲劇的情況
第一節 以劇會友的文人集團及其往來-----------49
第二節 文人觀戲之場地與劇場形製-------------67
第三節 文人觀戲題材及其思想內涵--------------81
第四章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參與戲劇的情況
第一節 文人戲劇家班的成立情形與功能特色-----95
第二節 文人和演員的往來交流與影響-----------114
第三節 文人導演戲劇演出的方式與情形----------138
第五章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對戲劇活動的影響
第一節 文人承繼與開拓戲劇藝術---------------149
第二節 影響清中葉以戲劇發展的方向-----------155
結論-------------------------------------------------159
參考書目---------------------------------------------161
附錄
附錄一---------------------------------------169
附錄二---------------------------------------190
附圖
附圖一---------------------------------------197
附圖二---------------------------------------198
附圖三---------------------------------------199
            參考書目
一、專著
(一)戲曲史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年。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3年11月二版。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 台北:丹青書局出版 1985年。
《清代戲曲史》 周妙中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12月。
《中國近世戲曲史》 青木正兒 著、王吉廬 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8年3月臺五版。
《清代京劇百年史》 Colin P.Mackerras著、馬德程 譯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1989年8月。
《中國戲班史》 張發穎 遼寧:瀋陽出版社 1991年11月。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4月
《明清戲曲史》 盧前 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1994年12月。
《戲曲優伶史》 孫崇濤、徐宏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5年5月。
《優伶史》 譚帆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5年7月。
《元代戲曲史稿》 黃卉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年11月。
《中國古代劇場史》 廖奔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5月。
(二)歷代戲曲專論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王安祈 台北:學生書局 1986年6月。
《中國戲曲觀眾學》 趙山林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990年。
《戲曲導演概論》 黃在敏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4年12月。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 鄭傳寅 台北:志一出版社 1995年4月。
《中國戲曲文化》 周育德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三)戲曲理論
《劇說》 清‧焦循 台北:廣文書局 1970年12月。
《笠翁曲話》 清‧李漁 台北:廣文書局 1970年12月。
《青樓集》 元‧夏庭芝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二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詞謔》 明‧李開先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三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曲藻》 明‧王世貞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四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曲律》 明‧王驥德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四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曲論》 明‧徐復祚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四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顧曲雜言》 明‧沈德符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四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譚曲雜劄》 明‧凌濛初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四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曲品》 明‧呂天成 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集六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年11月四刷。
《潘之恆曲話》 明‧潘之恆 原著,民國‧汪效倚 輯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年8月。
(四)戲曲論文集
《周貽白小說戲曲論集》 周貽白 著、沈燮元 編 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 1986年11月。
《宋元戲曲考》 王國維 收入《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3年9月。
《中國戲曲史論集》 張燕瑾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3月。
《論說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7年3月。
(五)戲曲目錄提要與辭書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譚正璧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8年5月。
《曲海總目提要》 天津:古籍書店影印出版 1992年6月。
《中國戲曲志‧江蘇卷》 編輯委員會 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992年12月。
《晚明曲家年譜》 徐朔方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年12月。
《晚明戲曲家考略》 鄧長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2月。
《中國文學大辭典》 天津人民出版社、百川書局出版部 主編 台北:百川書局 1994年12月。
《明清傳奇綜錄》 郭英德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六)明清典籍
《吳社篇》 明‧王怮登 《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寶顏堂秘笈》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日知錄》 清‧顧炎武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震川先生集》 明‧歸有光 《四部備要》本 台北:中華書局 1965年11月。
《典故紀聞》 明‧余繼登 著,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年。
《吳風錄》 明‧黃省曾 《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陵學山》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7年。
《消夏閑記摘鈔》 清‧顧公燮 《景印涵芬樓秘笈》本 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1967年11月。
《虞初續志》 鄭澍若 台北:廣文書局 1968年1月。
《壯悔堂集》 清‧侯方域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12月。
《客座贅語》 明‧顧起元 《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金陵叢刻》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在園雜志》 清‧劉廷璣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7月。
《津門雜記》 清‧張燾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年10月。
《明會要》 清‧龍文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1年。
《亦玉堂稿》 明‧沈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4年。
《湯顯祖集》 明‧湯顯祖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75年3月。
《茶餘客話》 清‧阮葵生 《筆記小說大觀》本一編冊三 台北:新興書局 1979年6月。
《金陵瑣事》 明‧周暉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六編冊三 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3月。
《二續金陵瑣事》 明‧周暉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六編冊四 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3月。
《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五編冊六 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1月。
《萬曆野獲編補遺》 明‧沈德符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五編冊六 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1月。
《袁中郎全集》 明‧袁宏道 台北:世界書局 1977年2月。
《履園叢話》 清‧錢泳 《筆記小說大觀》本二編冊五 台北:新興書局 1978年2月。
《雲間據目抄》 明‧范濂 《筆記小說大觀》本二十二編冊五 台北:新興書局 1978年9月。
《茶香室續鈔》 清‧俞樾 《筆記小說大觀》本二十三編冊六 台北:新興書局 1978年10月。
《浪蹟叢談》 清‧梁章鉅 《筆記小說大觀》本一編冊八 台北:
新興書局 1979年6月。
《浪蹟續談》 清‧梁章鉅 《筆記小說大觀》本一編冊八 台北:
新興書局 1979年6月。
《梅花草堂集》 明‧張大復 《筆記小說大觀》本二十九編冊六 台北:新興書局 1979年9月。
《蓴香贅筆》 明‧董閬石 台北:廣文書局 1980年3月。
《菽園雜記》 明‧陸容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四編冊二 台北:新興書局 1988年1月。
《花當閣叢談》 明‧徐復祚 《筆記小說大觀》本十六編冊二 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3月。
《遊居柿錄》 明‧袁中道 《筆記小說大觀》本七編冊二 台北:新興書局 1982年11月。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明‧張岱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3月。
《焚書/續焚書》 明‧李贄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5月。
《五雜俎》 明‧謝肇淛 《筆記小說大觀》本八編冊六 台北:新興書局 1988年5月。
《四友齋叢說》 明‧何良俊 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冊七 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1月。
《琅嬛文集》 明‧張岱 長沙:岳麓出版社 1985年。
《榕村語錄》 清‧李光地 北京:中華出版社 1995年6月。
《清稗類鈔》 清‧徐珂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6月二刷。
《板橋雜記》 清‧余懷 《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龍威秘書》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七)其他
《明史》 清‧張廷玉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55年。
《漳州府志》 清‧魏荔彤 台南:朱商羊 1965年10月。
《樂郊私語》 元‧姚桐壽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年。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潘光文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9月。
《柳南隨筆-附續筆》 王應奎 《借月山房彙鈔》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7年。
《歧路燈》 清‧李綠園 河南:中州出版社 1980年。
《祁忠敏公日記》 明‧祁彪佳 杭州:古舊書店 1982年。
《歷代娼妓史》 《筆記小說大觀》本七編冊九,台北:新興書局 1982年11月。
《大明會典》 明‧李東陽 等撰、申時行 重修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4年。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 本社編輯部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6年9月。
《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 台北:里仁書局 1991年5月。
《元代文人心態》 么書儀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3年10月。
《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 鄭利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5年4月。
《中國社會通史‧清前期卷》 趙云田 主編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 毛佩琦 主編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 錢杭、承載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
《檮杌閑評》 不題撰人 台北:雙笛國際出版社 1996年6月。
《金瓶梅詞話》 明‧蘭陵笑笑生 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6年7月。
《明代中期後社會變遷研究》 牛建強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8月。
二、博碩士論文
《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 李相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
三、期刊論文
<明清戲曲的特色> 顧敦鍒 《燕京學報》 第二期 1937年12月。
<「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 邱坤良 《民俗曲藝》 第三十九期 1986年1月。
<論明代江南地區士大夫勢力的興衰> 李洵 長春《史學集刊》 1987年4月。
<張岱的戲劇生活> 王安祈 《歷史月刊》 第十三期 1989年2月。
<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 王興亞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89年12月。
<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 李孝悌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19期 1990年6月。
<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 邵曼珣 《古典文學》第十二集 台北:學生書局 1992年10月。
<杭州地區元代曲家研究> 黃敬欽 《古典文學》第十三集 台北:學生書局 1992年10月。
<中國戲劇發展的地域性特徵> 謝柏梁 《文藝研究》 第六期 1993年。
<明代後期文士與商人的關係> 夏咸淳 《上海社會科學》 1993年7月。
<士商關係嬗變:明代中期社會文化型態變更的一個側面> 鄭利華 《學術月刊》 1994年6月。
<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由梅蘭芳與文人劇作家的關係談起> 王安祈《當代雜誌》 1984年11月。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郭英德 《中國文化研究》 1996年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