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 • 註解本與工具書
1. 明,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憨山註‧老子道德經憨山註》合
訂本, 新文豐,台北,1993年5月
2. 明,釋性通,《南華發覆》(外,雜篇)
3. 胡遠濬撰,吳光龍校,《莊子詮詁》,黃山書社,合肥,1996
年11月
4. 郭慶藩,《莊子集釋》
5. 張默生,《莊子新釋》,明文書局,台北,1994年1月
6. 嚴靈峰,《莊子選注》,正中書局,台北,1971年11月
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全三冊),中華書局,北京,
1998年7月
8. 蔣致遠主編,《諸子引得─老子.莊子》,宗青圖書公司,台
北,1986年1月
貳 • 莊子相關專書
*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聯經,台北,1986年1月
02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人民出版社,北
京,1998年1月
03 牟宗三講述;陶國張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書林,
台北,1999年4月
04 艾畦,《莊子中的修道學說》,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3
年10月
05 吳光明,《莊子》,東大,台北,1988年2月
06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文津,台北,1999年7月
07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文史哲,台北,1986
年8月
08 吳怡,《逍遙的莊子》,學海出版社
09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灣中華書局,台北,1993年3月
10 孫以楷,甄長松著,《莊子通論》,東方出版社,北京,1995
年10月
11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文津,台北,1992年4月
12 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5月
13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人民
出版社,上海,1997年5月
14 陳鼓應,《老莊新論》,五南,台北,1993年3月
15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本人發行,台北,1975年10月
16 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三聯書店,北京,
1998年7月
17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新文豐,台北,1981年8月
18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中華書局,北京,1999年4月
19 楊安崙,《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東
北師範大學,長春,1993年3月
20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台北,1997年9月
21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1997
年8月
22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三
民書局,台北,1969年1月
23 趙衛民,《莊子的道》,文史哲,台北,1998年1月
24 劉光義,《莊子處世的內外觀》,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1980年1月
25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
京,1988年2月
26 蔣錫昌,《莊子哲學》,萬年青書店,台北,1974年11月
27 諸橋轍次著,李君奭譯《莊子平話》,專心企業公司出版社,
彰化,1977年5月
28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93年7月
29 錢穆,《莊老通辨》,東大,台北,1991年12月
30 嚴靈峰,《老莊研究》,台灣中華書局,台北,1966年6月
31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8年
10月
參 • 相關書藉
*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左丘明著,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春秋左傳》,臺灣
古籍出版社,台北,1996年10月。
02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東大,台北,1990年3月
03 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2年8月
04 段德智,《死亡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05 索甲仁波切著,鄭鎮煌譯,《西藏生死書》,張老師,台北,
1997年1月
0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商務印書館,台北,1987
年3月
07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研究》,台大出版社,台北,1994
年
08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洪葉文化,台北,1994年
10月
09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藍燈,台北,1992年4月
10 張立文,《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9。1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民書局,台北,1991
年1月
12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台北,1996年
6月
13 楊金海,《人的存在論》,廣西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年10
月
14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東大,台北,1994年4月
15 應全,《臨界死亡》,華文出版社,北京,1997年2月
16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冊,台灣學生書局,台
北,1978年5月
1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新亞書院研究
所,香港,1973年5月
1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學生書局,台北,1979
年
19 唐君毅,《哲學論集》,學生書局,台北,1990年2月
20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台北,1994年
9月
21 Frederick Copleston 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I》黎明文化
事業,台北,1991年11月
肆 •博碩士論文
*依博士、碩士、與日期先後排序*
01 葉海煙,《莊子生命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1989年5月
02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03 張昭珮,《莊子一書中的「真人」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04 余靜惠,《死亡的意義與莊子哲學的回應》,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05 杜保環,《先秦「道」「德」的形成與轉換─試論道家與儒家
的道德觀》,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1月
06 林維焄,《莊子的遊戲三昧》,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07 歐陽惠雯,《莊子的德性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伍 • 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王中江,「玄學生死觀的理路」《中國哲學史》季刊,1996年
第一期,頁73∼81
02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期,頁7∼14
03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十七卷第一期,頁1-12
04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現
代化研究》第十期,頁3∼8
05 朱伯崑,「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
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頁63∼76
06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第十七卷第一期,頁63-71
07 何保中,「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先秦道家
思想研討會,台大哲學系主辦,1998年4月
08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學困惑的一個解答」《國
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9∼35
09 林鎮國,「『空』的思想與虛無主義的超越──西谷啟治哲學
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33∼145
10 吳汝鈞,「莊子的靈臺心與自然諧合論」,《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八期頁680∼694
11 李霖生,「支離其形,以養天年─論《莊子》內篇在生死兩端
打通的妙道」《哲學雜誌》第八期,頁54∼67
12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聯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
代》第五十八期,頁24∼41
13 季霞,「道家與禪宗的解脫論」《中國哲學史》季刊,1996年
第二期,頁44∼49
14 林美清,〈「天的墮落」與「道的開顯」--論「莊子」內篇的
「天」與「道」〉《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六期,頁583-597
15 邵漢明,〈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一期, 頁64-74
16 袁長瑞,〈莊子.齊物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一期,頁24-34+94-95
17 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第十七卷第八期, 頁21-28
18 崔永東,「論莊子的人生哲學」《中國哲學史》季刊,1994年
第三期,頁91∼100
19 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二期,頁129∼144
20 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下)《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三期,頁232∼241
21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八期,頁512∼526
22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十五期,頁74∼76。
23 郭沂,「談由生、命、情、才諸範疇構成的莊子人性論」《中
國哲學史》季刊,1994年第三期,頁84∼90
24 陳俊輝,「論死談生;話祁克果與莊子的生死觀(上)」《哲
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六期,頁558∼571
25 陳俊輝,「論死談生;話祁克果與莊子的生死觀(下)」《哲
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七期,頁666∼676
26 陸達誠,「唐君毅的死亡哲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七期,頁608∼619
27 陸達誠,「唐君毅的死後論」《似曾相識的面容》光啟出版
社,台北,民85年6月,頁136∼141
28 曾昭旭,「論莊子的整體存在感與人我相通感」《鵝湖》第十七卷第一期,頁13∼16
29 黃漢青,「莊子「離形」說研析」《鵝湖》第十七卷第六期,頁39-45
30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四期,頁336-343+389-390
31 葉海煙,「莊子的人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十九卷第一期, 頁1201-1211
32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七期,頁584∼591
33 劉光義,『釋莊子逍遙遊「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之
義』,《哲學與文化》第十九卷第二期, 頁1066∼1074
34 劉長林,「論儒、道生命哲學」《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十期,頁10∼19
35 劉秋固,「莊子的神話思維及其自我超越的文化心理與民俗信
仰」,《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五期,頁419-437+493
36 鄭志明,「莊子的鬼神觀」《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五期,頁15∼27
37 鄭曉江,「論中國傳統死亡智慧的現代價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八期,頁7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