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玉麟
論文名稱:《莊子》中的人之研究──生命的自由與無傷
指導教授:張家焌張家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莊子生命逍遙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8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基本結構與摘要:
人,究竟該當是如何的一種存在﹖人的生命,又是如何的行進著﹖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生命的目的又是為著什麼?吾人試圖為這些緊密跟隨卻又看似飄渺的問題理出頭緒,是故有了構作此篇論文的動機。而,回應這些問題,為何選擇莊子﹖吾人以為,關於生命的思考,是緊緊繫著往古來今所有哲學研究者的中心問題;而《莊子》書中所呈顯的思考最為吸引吾人之心緒,並且,莊子哲學最中心之課題,便是「生命」。 故而吾人試著藉由《莊子》為吾人耳畔時時警醒之聲響作為回應的材料。《莊子》的奧妙世界,從整部書的第一個寓言─鯤鵬─展開,設若,鯤與鵬是指陳著人的生命而言,則,鯤是什麼樣的人之寄寓?而鵬又是誰人的畫像?北冥與南冥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吾人以為,此寓言之所指,乃是人的生命由小入大之歷程的說明。 亦即,《莊子》所示的人之生命是有其轉化而大之可能,從不得逍遙至逍遙無待。再而,轉化之可能繫於深切之修養工夫乃可得立而不至流於消極空虛。於是,在此論文之初,吾人藉由〈逍遙遊〉篇之提示設出一論述模型,即,「鯤(人)→化→鵬(真人)」與「北冥(有傷的人間世)→化→南冥(無傷的人間世)」之結構模型。並以此模型作為吾人論文結構之骨幹。鯤化為鵬者,是謂人之生命精神境界由小而大的翻騰昇化;北冥化為南冥者,是謂人在其之生活場域中由桎梏而自由的解脫與回歸。此為吾人本篇論文所欲論述推至的目標──即生命的無傷與自由之可能。
提示:庖丁解牛
〈養生主〉篇首段文字已經點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成疏云「用有限之生逐無涯之知,故形勞神弊而危殆者也。」 故可得言「知」為莊子所提示傷人兇器之一。「知」之傷生,是以「知」與人的生命之「內外對反」 故而生命將因「知」與「物」的相刃相靡而漸遭催損。是所以得言「知」的問題為必須養生的緣由之一。
再則,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之言,可推及刑名者,傷人兇器之二,故言「無近」。善惡之判定與刑名之加身乃相應於外在之規範而有。故,外在規範問題亦當在探討之列。
又,養生即言吾人之生命如何得而不傷,傷之至,死也。是以面對死亡給予人所帶來的挑戰之克服,亦為養生之關鍵問題。
是故,基於以上三問題,於庖丁解牛中所可推及的提示,吾人以為,其最緊要之處乃「遊刃有餘」與「道進乎技」二者。「遊刃有餘」,乃謂生命無傷之狀態;而「道進乎技」則是直陳修養工夫實踐之優先性與重要性而言 。茲試略述如下︰
其一,對於「知」的問題。庖丁言,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神者,心神,與耳目之觀正相對。不以感官耳目之符為行 。成疏︰「學道之人,妙契至極,推心靈以虛照,豈用眼取塵也。」 神之者,道也。吾人以為,此處以「知」言亦即「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之謂也。以修養言即「聽之以氣,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之指向。此當為〈養生主〉中所陳對應傷之一的提示。
再則,所用以描繪庖丁解牛過程中所自然展現的美善,所謂︰「合於桑林之舞,乃中首經之會」。桑林,殷湯樂名;首經,堯樂咸池樂名 。吾人以為,除言庖丁技術之高超優美外,當可合理地推想至其以上古聖王之樂舞入文之意,是故,由此觀之當可有謂禮樂出處乃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思考,即,隨順人自然之天性則禮樂自生,不必人由之矯造做作方可得而後有禮樂之生。吾人依此而言其為對應於規範之提示。
其三,「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焉」此當象無傷的人間世之遊。人間世中雖有不可計數的筋肉與錯節,但,當生命成為無厚的刀刃之後,整個人間世之行路必有餘地可行。因為彼節者有間,有間,是謂緣督而行,因其虛也,故遊於虛則可勝物而不傷。此不傷而遊,便是養生的目的。並且,遊於虛當為其對於修養工夫之提示。
更進一步的,所謂「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此處指出修道歷程之難與厚積之緊要,工夫須厚積而守之戒之不可須臾放失。正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欲成全生命無傷之大用必先有厚積之工夫為其前驅,否則必將淪於虛言空談更遑論境界之可能。
吾人以為,基於以上提示之敘述,可簡要歸結〈養生主〉與庖丁解牛之喻所呈現的指向為:生之所以必須養,乃因生有傷之虞,生之有傷的觀察是基於對生活在人間世的人人,面對諸多傷害而不得安頓的問題而言傷。故,生須養,養生之要在養生之主──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之長養,在透過嚴峻的修養與轉化而後成。在歷經此轉化昇華之過程後,重新再返回人間世之中已然若無厚之刀刃而遊於有間之節中。亦即,符應於吾人上述提及之「鯤→化→鵬」與「北冥→化→南冥」之結構模型。
第一章 緒論
論文研究方法動機以及行文之基本結構、並以庖丁解牛寓言作為全文先行之提示。
第二章 莊子世界的解構
吾人在此所謂世界的解構之意,即是指稱在《莊子》之中作為理論建構之原理原則,以及整個存在場域之所以然,簡言之,即是《莊子》中敘說之世界的組成與運動變化之因,一切萬有,均在此背景中發展,正如一座表演的舞臺結構一般,萬有在此舞臺上得以展現其自己;且,萬有之所以能生成發展,亦因有此舞臺之保障方可得而行之。因此,在本文進行之初當先就此理論基礎作一先行探討。將分為三部份陳述之,其一為「道」──萬有之源;其二為「氣」──萬有之質;其三為「化」──萬有之動。
第三章 倒懸
此為問題之提出。吾人在此是採取水平式的鋪陳。旨在呈現莊子對整個當世社會現狀的觀察,吾人以此為本文論述之起始處。並且,所採寫作方式以直述此諸種對人的生命有所桎梏的內外環境加強吾人與文本間的共鳴,進而對莊子思考的問題起點有同情的理解。故而,內容之安排乃取由外而內的方向;其一,由最外層的政治生態與行為的道德規範開始,陳述在外在規範下生活著的人所遭受的桎梏。其二,更進一步地,陳述由人自身所發之對外物的「知」,以及人與人間在知識系統、是非言辯之間所產生的「成心」對於人的精神生命的戕害。其三,傷害最貼近自身的部份,或者說,傷最深刻的結果,就是人的死亡;對於死亡的問題,人以無知始,進而畏死,懼死。這畏死的情緒致使人不明究理的去追求形軀生命的長存。但究其實,從死亡的應對所表現出來的生死憂樂,卻是緊緊繫於慾望與對外物的執著,而非對自身存在的肯定;不明自身存在的真相,是最切己的傷害,也是最難超越的部份。此由外而內之層次是為本章之基本架構與論述方向。
第四章 縣解──知的進路
「帝者,生之主也。性繫於形,如人之倒懸。今超然順化,則解性之懸矣。」 被繫縛住的,是人的「生之主」──精神生命。精神被封鎖在形軀之中,於是,本為主宰的「生之主」卻反被「生」所宰制。這樣的本末倒置,便是「遁天之刑」──倒懸。
是所以,倒懸之苦的解除,即是能夠達致「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境地──「生之主」重座尊位。那麼,如何能夠將繫縛於人生命之鎖鏈解去呢?吾人將求莊子之教示,於本章中吾人主要試從「認識」的角度對問題來源的發掘以及解決做為論述基調︰以仁義、成心、悅生惡死三角度論之。
第五章 實踐──從逍到遙
吾人在此章中乃在於承接上章就認識立場所發掘出對於主體「我」可能產生之謬誤所指向的另一層思考;並且藉此結構試將莊子存德為道工夫之進程作一淺略之探討,並引申至工夫所成就之德性與境界中去。逍與遙二者乃即工夫即境界之實踐進路,故分逍與遙二部份分別論此實踐的存德修養工夫。
第六章 點化──入世真人
真人是為存德修養工夫的極致理想人格,真人便是使其返回對本真天性的知覺使之臻入「虛」之道境,而能通貫今古,任物自化乘之以遊,僅藉著人的形象使成「道」的宅寓:「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如此的人之形象承載著整全的「道」──「道徵」 是之謂「真人」──為道有德者。
人的形象,從層層桎梏的剝離中純粹出來;純白的天性從「損之又損」的超越歷程中復歸。當人的生命重新在天真中活潑生動,自無垠的廣漠反照於人間世,此天上人間的風景將渾通為一,真人不遺世獨存,而是入於世與人為徒,顯其無為無名無功無己之道境,所謂點化,就是真人在境界中成就的視域之轉化。
第七章 結論
本文自人世苦難的觀察開始,漸次地顯示偏執的主體「我」所造成的謬誤,由「我」的凸顯,「我」的遺喪以致於「吾」的顯現,「真君」「靈臺」的開展,終於內在轉化而使生命成就其無傷與完滿的可能。透過上述的分析,本文所企圖架構之由北冥至南冥的藍圖已見雛形,並且,證成莊子的工夫與修養境界在錯綜複雜的人間世裡得而遊刃有餘。以積極的生命之自由闡釋無傷之本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文緣起(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內容安排
第三節 莊子其人其書
第四節 提示──「庖丁解牛」
第二章 《莊子》世界的解構
第一節 道
第二節 氣
第三節 化
第三章 倒懸
第一節 在規範中拘禁的人
第二節 在成心中迷惑的人
第三節 在生死中畏縮的人
第四章 縣解──「知」的進路
第一節 攘棄仁義
第二節 莫若以明
第三節 生──死
第五章 實踐──從「逍」到「遙」
第一節 「為學日益」與「逍」
第二節 「心齋」‧「坐忘」‧「遙」
第六章 點化————入世真人
第一節 真人
第二節 點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壹 • 註解本與工具書
1. 明,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憨山註‧老子道德經憨山註》合
訂本, 新文豐,台北,1993年5月
2. 明,釋性通,《南華發覆》(外,雜篇)
3. 胡遠濬撰,吳光龍校,《莊子詮詁》,黃山書社,合肥,1996
年11月
4. 郭慶藩,《莊子集釋》
5. 張默生,《莊子新釋》,明文書局,台北,1994年1月
6. 嚴靈峰,《莊子選注》,正中書局,台北,1971年11月
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全三冊),中華書局,北京,
1998年7月
8. 蔣致遠主編,《諸子引得─老子.莊子》,宗青圖書公司,台
北,1986年1月
貳 • 莊子相關專書
*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聯經,台北,1986年1月
02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人民出版社,北
京,1998年1月
03 牟宗三講述;陶國張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書林,
台北,1999年4月
04 艾畦,《莊子中的修道學說》,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3
年10月
05 吳光明,《莊子》,東大,台北,1988年2月
06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文津,台北,1999年7月
07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文史哲,台北,1986
年8月
08 吳怡,《逍遙的莊子》,學海出版社
09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灣中華書局,台北,1993年3月
10 孫以楷,甄長松著,《莊子通論》,東方出版社,北京,1995
年10月
11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文津,台北,1992年4月
12 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5月
13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人民
出版社,上海,1997年5月
14 陳鼓應,《老莊新論》,五南,台北,1993年3月
15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本人發行,台北,1975年10月
16 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三聯書店,北京,
1998年7月
17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新文豐,台北,1981年8月
18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中華書局,北京,1999年4月
19 楊安崙,《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東
北師範大學,長春,1993年3月
20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台北,1997年9月
21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1997
年8月
22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三
民書局,台北,1969年1月
23 趙衛民,《莊子的道》,文史哲,台北,1998年1月
24 劉光義,《莊子處世的內外觀》,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1980年1月
25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
京,1988年2月
26 蔣錫昌,《莊子哲學》,萬年青書店,台北,1974年11月
27 諸橋轍次著,李君奭譯《莊子平話》,專心企業公司出版社,
彰化,1977年5月
28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93年7月
29 錢穆,《莊老通辨》,東大,台北,1991年12月
30 嚴靈峰,《老莊研究》,台灣中華書局,台北,1966年6月
31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8年
10月
參 • 相關書藉
*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左丘明著,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春秋左傳》,臺灣
古籍出版社,台北,1996年10月。
02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東大,台北,1990年3月
03 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1992年8月
04 段德智,《死亡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05 索甲仁波切著,鄭鎮煌譯,《西藏生死書》,張老師,台北,
1997年1月
0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商務印書館,台北,1987
年3月
07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研究》,台大出版社,台北,1994

08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洪葉文化,台北,1994年
10月
09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藍燈,台北,1992年4月
10 張立文,《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9。
1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民書局,台北,1991
年1月
12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台北,1996年
6月
13 楊金海,《人的存在論》,廣西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年10

14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東大,台北,1994年4月
15 應全,《臨界死亡》,華文出版社,北京,1997年2月
16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冊,台灣學生書局,台
北,1978年5月
1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新亞書院研究
所,香港,1973年5月
1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學生書局,台北,1979

19 唐君毅,《哲學論集》,學生書局,台北,1990年2月
20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台北,1994年
9月
21 Frederick Copleston 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I》黎明文化
事業,台北,1991年11月
肆 •博碩士論文
*依博士、碩士、與日期先後排序*
01 葉海煙,《莊子生命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
1989年5月
02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
文,1990年6月
03 張昭珮,《莊子一書中的「真人」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04 余靜惠,《死亡的意義與莊子哲學的回應》,中央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05 杜保環,《先秦「道」「德」的形成與轉換─試論道家與儒家
的道德觀》,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1月
06 林維焄,《莊子的遊戲三昧》,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年7月
07 歐陽惠雯,《莊子的德性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7年7月
伍 • 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01 王中江,「玄學生死觀的理路」《中國哲學史》季刊,1996年
第一期,頁73∼81
02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二十
一卷第六期,頁7∼14
03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十七卷第一
期,頁1-12
04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現
代化研究》第十期,頁3∼8
05 朱伯崑,「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
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頁63∼76
06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第十七卷第一期,頁
63-71
07 何保中,「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先秦道家
思想研討會,台大哲學系主辦,1998年4月
08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學困惑的一個解答」《國
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9∼35
09 林鎮國,「『空』的思想與虛無主義的超越──西谷啟治哲學
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頁133∼145
10 吳汝鈞,「莊子的靈臺心與自然諧合論」,《哲學與文化》第
二十一卷第八期頁680∼694
11 李霖生,「支離其形,以養天年─論《莊子》內篇在生死兩端
打通的妙道」《哲學雜誌》第八期,頁54∼67
12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聯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
代》第五十八期,頁24∼41
13 季霞,「道家與禪宗的解脫論」《中國哲學史》季刊,1996年
第二期,頁44∼49
14 林美清,〈「天的墮落」與「道的開顯」--論「莊子」內篇的
「天」與「道」〉《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六期,頁583-597
15 邵漢明,〈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一
期, 頁64-74
16 袁長瑞,〈莊子.齊物論研究〉,《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
第一期,頁24-34+94-95
17 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第十七卷第
八期, 頁21-28
18 崔永東,「論莊子的人生哲學」《中國哲學史》季刊,1994年
第三期,頁91∼100
19 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第十七卷第二
期,頁129∼144
20 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下)《哲學與文化》第十七
卷第三期,頁232∼241
21 張家焌,「道德經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第十三卷第八
期,頁512∼526
22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十五期,頁
74∼76。
23 郭沂,「談由生、命、情、才諸範疇構成的莊子人性論」《中
國哲學史》季刊,1994年第三期,頁84∼90
24 陳俊輝,「論死談生;話祁克果與莊子的生死觀(上)」《哲
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六期,頁558∼571
25 陳俊輝,「論死談生;話祁克果與莊子的生死觀(下)」《哲
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七期,頁666∼676
26 陸達誠,「唐君毅的死亡哲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
七期,頁608∼619
27 陸達誠,「唐君毅的死後論」《似曾相識的面容》光啟出版
社,台北,民85年6月,頁136∼141
28 曾昭旭,「論莊子的整體存在感與人我相通感」《鵝湖》第十
七卷第一期,頁13∼16
29 黃漢青,「莊子「離形」說研析」《鵝湖》第十七卷第六期,
頁39-45
30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
二十六卷第四期,頁336-343+389-390
31 葉海煙,「莊子的人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十九卷第一
期, 頁1201-1211
32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一卷第七
期,頁584∼591
33 劉光義,『釋莊子逍遙遊「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之
義』,《哲學與文化》第十九卷第二期, 頁1066∼1074
34 劉長林,「論儒、道生命哲學」《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十
期,頁10∼19
35 劉秋固,「莊子的神話思維及其自我超越的文化心理與民俗信
仰」,《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五期,頁419-437+493
36 鄭志明,「莊子的鬼神觀」《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五期,頁
15∼27
37 鄭曉江,「論中國傳統死亡智慧的現代價值」《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卷第八期,頁795∼8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