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世賢
研究生(外文):Chen Shih-hsien
論文名稱:《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對於「假名心」、「法心」、「空心」的解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ri-citta Thought of Satyasiddhiśāstra ── The Analysis of Prajnapti-citta, Dharma-citta and Śūnya-citta
指導教授:劉貴傑劉貴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訶梨跋摩成實論三心假名心法心空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成實論》以「苦」、「集」、「滅」、「道」四諦為其基本結構,其中尤以「滅諦」最能表現出本論的特殊處與核心義。「滅諦」主要闡述苦滅的道理──「滅三心」。本篇論文即以《成實論》的「三心」思想作為研究主題。本文的論述理路是:先以「滅諦聚」的「二重二諦」為基礎,提綱挈領地總述「三心」的內涵及其滅除過程;次就「苦諦聚」的五陰次第來詳細審察「假名心」的認識歷程;再針對「法心」智性能力所及的對象──「實法」,就其有多少種類、如何存在,以及「實法」與「假名」的關係,予以分別探究;最後則論述「空心」問題,並針對《成實論》「滅三心」所蘊涵的「空」思想加以評析。
《成實論》的「三心」與「二重二諦」之間,彼此誠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一般凡夫所擁有的「假名心」,與凡夫修行略有成就而獲得的「法心」,各以「俗諦」、「真諦」所分別指涉的「假名」與「實法」,為其認識能力所及的對象;就「凡夫」這種「認識與對象之符應」而言,此即「世諦」。「聖者」的「空心」則是以「空」為對象,聖者藉由認識符應於對象而獲致的真理,此即「第一義諦」。《成實論》透過「二重二諦」的建構,使「三心」所顯示的凡聖認識狀態,能各自擁有其適情適理的地位,從而展現出佛法的「中道」性 與佛教修行的次第性。《成實論》的「三心」思想,可說是以「二重二諦」作為其理論的基本架構,而有一一對應的意涵;「三心」思想的旨趣,亦是表現在對「二重二諦」的逐層超越上,此即「滅三心」。故第二章首先就「三心」思想的理論「架構」──二重二諦,探討它的內涵;次針對「三心」思想的「旨趣」,來論究「三心」是如何攀附在「二重二諦」上,而能被逐一超克。
《成實論》是以凡夫的認知問題,作為「苦諦」這個範疇的主要課題。凡夫的心靈品質,可用「假名心」來稱呼。「假名心」是如何活動的呢?《成實論》用「五陰」──色(物質)、識(了別作用)、想(主觀地執取心內影像的作用)、受(感受)、行(內心之造作)的順序來予以說明。以感官接收外界物質(色)的刺激作為認識的起點,再加上「識→想→受→行」的內在活動程序,便構成《成實論》的「假名心」認識理論的基本架構。因此第三章的主旨,即是以《成實論》的「五陰」,來論述「假名心」的認識過程。本章的內容大要是:先闡明《成實論》「五陰次第」的認識論義涵,並和傳統五陰次第所蘊涵的意趣加以比較,同時顯示《成實論》與有部在認識論上的根本歧異;其次,按照色、識、想、受、行的順序,一一予以分論,進一步呈顯《成實論》在「五陰」的相關問題上,如何展開對其他部派的批判,以維護自己的主張。
《成實論》將一切存在區分為兩大類:「實法」與「假名法」。 「法心」這種智性能力所能認識的對象即是「實法」。「法心」之所以成為「法心」,即在於它能析除假名,照見構成假名的實法,並對這些實法產生「真實存在」的認識;這種對「五陰」等「實法」的「實存」認識,即構成「法心」的主要內涵。「法心」屬於宗教修持達到一定程度後所獲得的心靈活動樣態,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經驗到的,故筆者在探究「法心」的相關論題時,實難以採用認識論或心理學的角度來加以分析;相較於第三章直接針對「假名心」的「認識過程」予以剖析,筆者於第四章則轉向探究「法心」在其理想修行狀態時的「認識對象」,在思維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從「法心」的認識對象──「實法」──著手,來推想那藉由修持所達到的「法心」這種智性心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靈狀態。
第四章共分五節,前二節旨在確認《成實論》「實法」的種類,依據佛教一般所採行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大範疇分加以類,並針對此五大範疇所攝種種法數的實在性,予以一一考核。第三節則就「三世實有」與「現在實有」的諍辯,來論究「實法」如何存在於時間當中。另一方面,關於「實法」與它所構成的「假名」之關係,《成實論》主張應避免採取下述四種觀點:「一」、「異」、「不可說」、「無」,第四節將探討這個問題。此外,在認識方面,《成實論》要求修行者必須把對「實法」的「實存」認識──「法心」,予以空卻;在存在方面,則進一步主張:「法心」所認為是真實的事物,其實在第一義諦中乃是沒有實性的。《成實論》可說是達到「人、法俱空」的程度,在「空」義的發展上已超越了說一切有部的「人空法有」。第五節將闡述《成實論》之所以主張「法空」的經典依據。
「空心」是修行成就所獲得的智性心靈,這是聖者的境界,而不是凡夫所能經驗到的。和第四章相同,筆者無法站在認識論與心理學的立場來解析「空心」,因此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它的認識對象與滅除時機,以及「空心」在《成實論》修證理論中所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空心」所意味的「法空」思想,以及「滅空心」所意味的「空空」思想,顯示出《成實論》的「空」思想已發展至相當成熟的程度,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還一度引發大小乘屬性的疑議。第五章的主旨,即在探討上述這些問題,共分三節,第一節論究「空心」的認識對象與滅除時機,第二節論述「空心」「見道」的內容與程序,第三節則針對《成實論》「空」思想所引發的疑議,加以討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第三節 《成實論》所屬部派問題
第四節 《成實論》的組織大要
第二章 「三心」思想的架構與旨趣
第一節 「三心」思想的架構
第二節 「三心」思想的旨趣
第三章 「假名心」的認識過程
第一節 「假名心」與五陰次第
第二節 論「根」
第三節 論「識」
第四節 論「想」、「受」、「行」
第四章 對「法心」之認識對象的解析
第一節 論「色法」、「心法」、「心數法」
第二節 論「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第三節 「實法」的存在問題
第四節 「實法」與「假名」的關係
第五節 滅除「法心」的經證
第五章 「空心」的內涵與「空」思想的疑議
第一節 「空心」的認識對象 與 滅除時機
第二節 「空心」與見道
第三節 《成實論》「空」思想所引發的疑議
第六章 結論

一、工具書
· 望月信亨著,《望月佛教大辭典》,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54·11,增訂版。
· 中村元著,《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75·5,2版。
· 水野弘元著,《佛典解題事典》,地平線出版社,1977·12,臺初版。
· 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新文豐出版,1988‧5,再版。
·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1989‧4,4版。
· 吳汝鈞編,《佛教思想大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7,初版。
·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1。
二、《成實論》之譯本
· 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32。
· 日譯本:境野黃洋譯,《成實論》,《國譯大藏經》論部15。
宇井伯壽譯,《成實論》,《國譯一切經》論集部3。
宇井伯壽譯,荒井裕明、池田道浩校註,《成實論》,《新國譯大藏經》
毘曇部6。
· 梵還本:N.Aiyaswami Sastri , Satyasiddhiwastra of Harivarman , Vol.I., Oriental
Institute,Baroda,1975.
· 英譯本:N.Aiyaswami Sastri , Satyasiddhiwastra of Harivarman , Vol.II., Oriental
Institute,Baroda,1978.
三、經論古籍
· 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1。
·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2。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27。
· 世親造,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29。
· 眾賢造,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29。
· 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30。
· 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十二門論》,大正30。
· 提婆造,婆藪開士釋,鳩摩羅什譯,《百論》,大正30。
· 吉藏,《中觀論疏》,大正42。
· 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42。
· 吉藏,《百論疏》,大正42。
· 慧遠,《大乘義章》,大正44。
· 吉藏,《三論玄義》,大正45。
· 吉藏,《大乘玄論》,大正45。
· 吉藏,《二諦義》,大正45。
· 日本 安澄,《中論疏記》,大正65。
· 日本 澄禪,《三論玄義檢幽集》,大正70。
· 日本 貞海,《三論玄義鈔》,大正70。
· 日本 聞證,《三論玄義誘蒙》,大正70。
· 日本 凝然,《八宗綱要》,大日本佛教全書3。
四、近人著書
(一)中文
· 日慧法師,《四部宗義略論講釋》,法爾出版社,1991·5,第1版第1刷。
· 印順法師,《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1987‧3,3版。
------------ 《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1992‧1,修訂1版。
------------- 《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1992‧3,修訂2版。
-------- 《性空學探源》,正聞出版社,1992‧4,修訂1版。
------------- 《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1992‧4,修訂1版。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92‧10,7版。
------------ 《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1993·4,5版。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公司,1993·10,初版4刷。
---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公司,1993·8,初版5刷。
· 李世傑,《印度哲學史講義》,新文豐出版社,1987·9,再版。
· 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正中書局,1974·10,臺初版。
·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義》,大乘精舍,1977·6。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駱駝出版社,1987·8。
· 楊惠南,《吉藏》,東大出版社,1989‧4,1版。
· 楊郁文,《阿含要略》,東初出版社,1994‧3,初版3刷。
· 楊白衣,《俱舍要義》,佛光出版,1998‧2,初版。
· 演培法師,《俱舍論講記》,中華大典編印會,1971·6。
-------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天華出版公司,1990·5,1版。
· 廖明活,《嘉祥吉藏學說》,學生書局,1985‧10,初版。
· 顏尚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師大史研所,1980‧12,初版。
· 韓廷傑,《三論玄義校釋》,文津出版社,1991‧3,1版。
-------《三論宗通論》,1997‧7,1版。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天華出版,1992‧7,1版2刷。
-------------- ,歐陽和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灣商務,1993·5,1版7刷。
· 中村元 主編,葉阿月譯,《印度思想》,幼獅文化,1984·9,初版。
· 前田慧雲著,朱元善譯,《三論宗綱要》,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32,
彌勒出版社,1983‧10,1版。
· 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1990‧7,3版。
· 齊藤唯信著,慧圓譯,《俱舍論頌略釋》,諦聽出版社,1997·6,初版。
· 恰特吉、達塔 著,李登貴等譯,《印度哲學概論》,黎明文化,1993·4,初版。
· 舍爾巴茨基著,宋立道(立人)譯,《小乘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9,1版。
· 舍爾巴茨基著,宋立道(立人)譯,《大乘佛學》,圓明出版社,1998‧4,1 版。
(二)日文
· 水野弘元,《パ-リ教を中心とした教の心識論》,東京:ピタカ,
1978·3,改訂版。
· 中村元 編,《自我と無我》,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2,第9刷。
· 加藤純章,《經量部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2,第1刷。
· 平川彰,《原始教とアビダルマ教》,平川彰著作集第2卷,東京:
春秋社,1991·6,第一刷。
· 平井俊榮,《三論教學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1·10,第一刷。
· 宇井伯壽《佛教汎論》,東京:岩波書店,1962·2,第1刷。
· 西義雄,《阿毘達磨教の研究その真相と使命》,東京:國書刊行
會,1975·4。
· 舟橋尚哉,《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その成立過程をめぐって》,東
京:國書刊行會,1976·3。
· 吉元信行,《アビダルマ思想》,京都:法藏館,1982·3,第一刷。
· 竹村牧南,《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6·2,第一刷。
· 佐々木現順,《阿毘達磨思想研究佛教實在論の歷史的批判的研究》,
東京:弘文堂,1958·12。
· ---------------,《教における時間論の研究》,東京:清水弘文堂,1981·9,
3版。
· 宮本正尊,《中道思想及びその發達》,法藏館,1944·7。
· 高井觀海,《小乘佛教概論》,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8·8。
· 山雄一,《教における存在と知識》,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83·10,
第一刷。
· 勝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4·9,
5版。
· 福原亮嚴,《佛教諸派學說の批判成實論の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69。
· 福原亮嚴,《四諦論の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72·2。
· 櫻部建、上山春平,《存在の分析〈アビダルマ〉》,東京:角川書店,1982·11,
13版。
五、參考論文
(一)中文
· 太虛大師,〈成實論大意〉,《太虛大師全書》3。
· 歐陽漸,〈成實論敘〉,收錄於《成實論》,新文豐出版社,1997·7,2版2刷。
· 唐君毅,〈成實論之辨「假」、「實」、「空」、「有」,與中論之異同〉,《新亞
學報》11卷,1976·3。
· 吳傑超,〈小乘佛教的時空理論〉,《唐君毅先生紀念論文集》,學生書局,
1983·2,初版。
· 黃夏年,〈成實論二題〉,《世界宗教研究》60,1995·6。
(二)外文
· J.Przyluski ,”Darstantika,Sautrantika and Sarvastivadin”, India History Quarterly,
Vol.ⅩⅥ,No.2,1940.
· N.Aiyaswami Sastri ,”The Satyasiddhi-Wastra and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ought ”, Satyasiddhiwastra of Harivarman ,
Vol.I.,Oriental Institute,Baroda,1975.
· N.Aiyaswami Sastri ,”The Satya-siddhi and its Exposition of Buddhism”,
Buddhist Studies in India, Edited by Ramchandra
Pandeya,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75.
· Shoryu Katsura ,”Harivarman on satyadvay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
號,1979·3。
· 境野黃洋,〈成實論解題〉,《國譯大藏經》論部15。
· 宮本正尊,〈譬喻者、大德法救、童受、喻鬘論の研究〉,《日本佛教學協會
年報》第1年,1929。
· 宇井伯壽,〈成實論解題〉,《國譯一切經》論集部3。
· 早島鏡正,〈成實論における四諦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2號,1953·3。
· 本幸男,〈心性論展開の一斷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號,1953·9。
· 福原亮嚴,〈諸法分類史の展開〉,《龍谷大學論集》359,1958·7。
· 福原亮嚴,〈佛典に見える物質(色)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
卷1號,1962‧1。
· 舟橋尚哉,〈成實論の三心と三性說との關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11卷1號,1963·1。
· 佐藤成順,〈成實論師の思想に關す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
卷1號,1964·1。
· 井上善右衛門,〈有の觀念根據としての法執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12卷1號,1964·1。
· 舟橋尚哉,〈成實論の無我說と三心について唯識三性說との對比につ
いて一試〉,《大谷學報》44卷2號,1964·11。
· 舟橋尚哉,〈成實論の無我說とその思想史的位置〉,《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3卷1號,1965·1。
· 寺田利緒,〈中國佛教における成實學派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4卷1號,1965·12。
·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佛國品に見える「有既非有無何所無」の一句に就
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1號,1966·12。
· 佐々木安,〈眼等の五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號,1968·12。
· 伊藤隆壽,〈吉藏における成實義とその超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
卷1號,1968·12。
· 山本啟量,〈教認識論上の五蘊〉,《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卷1號,
1970·12。
· 吉本信行,〈アビダルマディパにおける三世實有論〉,《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28卷1號,1979·12。
· 所理惠,〈三論玄義における成實論批判〉,《佛教學會報》13,高野山大學,
1987·12。
· 所理惠,〈成實論における滅について〉,《佛教學會報》14,高野山大學,
1989·5。
· 藤田宏達,〈原始教における空〉,佛教思想7《空(下)》,京都:平樂
寺書店,1993·10第3刷。
· 平井俊榮,〈三論思想における空觀〉,佛教思想7《空(下)》,京都:平
樂寺書店,1993·10第3刷。
· 中村元,〈空をめぐる論爭〉,佛教思想7《空(下)》,京都:平樂寺書店,
1993·10第3刷。
· 玉成康四郎,〈空思想への反省〉,佛教思想7《空(下)》,京都:平樂寺
書店,1993·10第3刷。
· 加藤純章,〈阿羅漢への道說一切有部の解脫〉,佛教思想8《解脫》,
京都:平樂寺書店,1993·10第3刷。
· 平井俊榮,〈成實論解題〉,《新國譯大藏經》,毘曇部6,京都:大藏出
版株式會社,1999·2,第1刷。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