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9: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懷英
研究生(外文):HuaiYing Lo
論文名稱:技術知識特性.組織知識平台與情境對組織知識流通之影響-以工研院電通所為例
指導教授:李仁芳李仁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2
中文關鍵詞:技術知識特性組織平台組織知識流通組織知識吸收組織知識創造組織知識蓄積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4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透過科技專案計畫,探討技術知識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對組織知識流通之影響。研究範圍以工業技術研究院電腦與通訊研究所(簡稱工研院電通所)之科技專案計畫為主,挑撰出具代表性科技專案計畫,以個案訪談方式,,深入訪談工研院電通所八個隸屬於科技專案下之子項計畫主持人,從計畫主持人的觀點瞭解技術知識特性、組織平台與情境對組織知識流通之影響,同時了解工研院電通所之組織平台。本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壹、技術知識特性與組織知識流通
  1、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廣度,會影響組織知識吸收來源廣泛程度。
  1-1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越廣泛,組織知識上游技術網路吸收來源越廣泛。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越集中,組織知識上游技術網路吸收來源越集中。
  2、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廣度,會影響組織知識蓄積。
2-1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越廣泛,文件會以多種方式來蓄積知識。範圍越集中時,技術文件僅會以簡單的方式儲存。
3、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階段、與標準制定程度,會影響組織知識吸收來源。
  3-1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成長期且技術標準尚未形成,其組織知識上游技術網路之重要吸收來源為國內外學界、網際網路。
  3-2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成熟期且技術標準十分明確制定,技術知識上游技術網路吸收來源之一國內學界,其幫助不大。為了縮短時程且電通所尚未累積之技術,就由國外技術引進、零件供應商及閱讀國外大廠之規格說明書來協助計畫發展。若已累積之技術,則採自行開發。
  4、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階段不同,會影響知識創造中,專案計畫團隊對外合作關係。
  4-1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成熟期時,且無須其他團隊知識時,專案計畫團隊成員不需要與工研院其他團隊合作。
  4-2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位於成長期時,且越是需要其他知識時,必須與工研院中其他團隊保持更密切之合作關係。
貳、組織平台、情境與組織知識流通
  5、由計畫主持人主動扮演團隊中導師(Mentor)的角色,將師徒制更加落實,助於新人適應。
  6、教育訓練課程之設計,可作為計畫及部門內知識蓄積的媒介。
  7、人員傳承為最佳之知識蓄積媒介。
  8、專案計畫內團隊成員於相同地點辦公時,可增進團隊內溝通頻次,並且有助於知識擴散。
參、工研院電通所組織平台與情境
  9、工研院電通所之科技專案計畫,傾向由單位內服務年資較長者擔任計畫主持人,且各階層計畫主持人所扮演角色十分鮮明。
9-1、研發組織高階主管其海外經驗及產業經驗所形成之人際網路,助於規劃總計畫技術發展方向。
  10、工研院電通所為台灣電腦與通訊產業界,人才孕育的溫床。
  11、工研院電通所之動態能耐演化,經由自外界獲得知識,在科技守門員及跨越疆界者將知識吸收、擴充,使得技術知識不斷地於轉型中累積及深化。
肆、其他發現
  12、技術知識模組化程度不同,會影響專案計畫中任務團隊之分工,及任務團隊的組成數量。
12-1技術知識模組化程度越高,則計畫組織內各任務團隊之分工界限較清楚,而且會組成較多之任務團隊;反之,則任務團隊的之分工界限較模糊,組成之任務團隊較少。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技術知識特性 2-1
壹、知識之定義 2-1
貳、技術知識特性 2-3
第二節組織平台與情境 2-11
    壹、專案計畫組成 2-11
    貳、領導者角色 2-12
    參、教育訓練及激勵制度 2-12
    肆、團隊溝通與合作 2-14
第三節組織知識流通 2-21
壹、組織能耐之內涵 2-21
貳、組織知識吸收之內涵 2-24
參、組織知識創造之內涵 2-28
肆、組織知識蓄積 2-36
伍、組織知識擴散 2-41
陸、技術特質與組織知識流通 2-43
柒、組織平台與組織知識流通 2-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1
壹、研究設計 3-1
貳、研究對象 3-1
參、資料蒐集 3-4
肆、分析方法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5
壹、研究變數 3-6
貳、研究限制 3-10
第四章 研究個案分析 4-1
第一節 寬頻有線通訊系統技術發展四年計畫介紹4-1
壹、專案計畫簡介 4-1
貳、計畫組織與行政組織之對應 4-9
參、通訊系統組之行政組織 4-10
肆、計畫人力需求 4-10
  第二節 寬頻有線通訊系統技術發展四年計畫4-12
網路接取技術分項-區域網路關鍵零組件技術
壹、專案計畫簡介4-12
貳、技術知識特性4-13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17
肆、組織知識流通4-23
第三節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第二期五年計畫介紹4-30
壹、專案計畫簡介4-30
貳、計畫組織與行政組織之對應4-34
參、無線通訊技術組之行政組織4-35
肆、計畫人力需求4-36
第四節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第二期五年計畫4-37
    RF次系統與關鍵性零組件分項-被動元件整合模組
壹、專案計畫簡介4-37
貳、技術知識特性4-39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48
肆、組織知識流通4-56
第五節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第二期五年計畫4-63
個人行動通訊系統技術分項-PCS個人行動通訊系統手機4-63
壹、專案計畫簡介4-63
貳、技術知識特性4-66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75
肆、組織知識流通4-83
第六節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第二期五年計畫4-92
無線家庭網路技術分項-WLAN基頻晶片組
壹、專案計畫簡介4-92
貳、技術知識特性4-95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99
肆、組織知識流通4-105
第七節 資訊系統平台技術發展五年計畫介紹4-112
壹、專案計畫簡介4-112
貳、計畫組織與行政組織之對應4-115
參、網際網路平台技術組及網際網路軟體技術組之行政組織4-116
肆、計畫人力需求4-117
第八節 資訊系統平台技術發展五年計畫4-118
Java處理機核心技術分項-Java處理機
壹、專案計畫簡介4-118
貳、技術知識特性4-119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124
肆、組織知識流通4-134
第九節 資訊系統平台技術發展五年計畫4-149
Java通訊及媒體核心技術分項-行動式網際網路接取技術
壹、專案計畫簡介4-149
貳、技術知識特性4-149
參、組織平台及情境4-153
肆、組織知識流通4-158
第十節 個案分析彙整4-166
壹、技術知識特性4-166
貳、組織平台與情境4-171
參、組織知識流通4-181
第五章 研究發現5-1
第一節 技術知識特性與組織知識流通5-1
壹、技術知識所需整合之知識範圍與組織知識流通5-1
貳、技術知識之生命週期與組織知識流通5-15
第二節組織平台、情境與組織知識流通5-31
第三節 工研院電通所之組織平台及情境5-45
第四節 其他發現5-7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結論6-1
壹、技術知識特性與組織知識流通6-1
貳、組織平台、情境與組織知識流通6-2
參、工研院電通所組織平台與情境6-2
肆、其他發現6-3
第二節建議6-3
(一)給研究單位之建議6-3
(二)給後續研究之建議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附錄-1
二、英文部分附錄-2
一、 中文部分
1. 方世杰(民85),「企業技術交易模式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 李仁芳(民86),〝聚智分金-台灣企業技術網路建構之探討〞,第六屆產業管理研討會,pp1-36
3. 花櫻芬(民86),「技術知識類型與知識交流網路模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李仁芳、賴建男與賴威龍,(民 86),「台灣IC設計業中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動態能耐之研究」,1997年科技管理研討會
5. 黃仁宏(民86),「企業技術網路建構與吸收能耐養成之研究─以精密機械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范綱明(民87),「設備使用者與供應商技術知識連結關係之研究-以台積體電路製造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范雅芬(民87),「以廠商觀點探究產研合作計畫中協調統治機制之運作」,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賴威龍(民87),「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以台灣資訊硬體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涂瑞德(民87),「技術特質、產品團隊特性與組織動態能耐關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許月女英(民87),「台灣精密機械業產品創新與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廖佑宗(民88),「研發組織動態能耐-以化工所為例」,私立輔大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王緯中(民88),「軟體產業創新平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Leonard-Barton, D.(1995),王美音譯,(民87),知識創新之泉 : 智價企業的經營,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Nonaka Ikujiro , and Hirotaka Takeuchi.(1995),楊子江、王美音譯,(民86)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 Stewart, Thomas(1998),宋偉航譯,(民87),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智庫文化出版
15. 伊丹敬之等(1999),陳星偉議,(民88),創新才會贏,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 Thomas H.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1999),胡瑋珊譯,知識管理,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17. 1999通訊工業綜論,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電腦與通訊工業研究所,1999
18. 「妾身未明的低功率行動電話」,電子時報,1998.9.25
19. 「炙手可熱的行動電話零組件」,電子時報,1999.8.18--8.19
20. 「行動電話-台灣電子業的第二春(一)」,電子時報,1999.10.28
21. 「行動電話-台灣電子業的第二春(二)」,電子時報,1999.10.29
22. 「行動電話-台灣電子業的第二春(三)」,電子時報,1999.10.30--11.1
23. 「行動電話-台灣電子業的第二春(四)」,電子時報,1999.11.2
24. 「1999上半年我國電腦網路產業產銷概況」,資策會,1999
25. 「最Hot150網際網路業排行榜」,No.1,e周刊,民89.6.1-6.7
二、 英文部分
1. Ansoff,H. I. and Stewart, J. M.(1967),.”Strategies for a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HBR,Nov.-Dec.
2. Clark, K. B and Wheelwright, S. C. (1992), “Organizing and Leading Heavyweight Development Teams", 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 Quantum Leaps in Speed, Efficiency and Quality, NY, Free Press.
3. Clark, K. B. (1995), " Notes on Modularity in Design and Innovation in Advanced Ceramics and Engineering Plastics", presented at the AEA Meetings, 6 January.
4. Edvinsson, L. and Sullivan, P.(1996), ”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4): 356-364.
5. Georg von Krogh;(1998). ”Care in knowledge cre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Berkeley; Spring
6. Garud, R. and Nayyar, P. R.(1994), ”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Technology Transf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5): 365-385.
7. Harryson, R. (1998), ” Japa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 from know-how to know-who ”,Cheltenham, Glos, U.K. ; Northhampton, Mass. : Edward Elgar, c1998
8. Henderson and Clark (1990), ”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Ithaca; Mar 1990; Vol. 35, Iss. 1; pg. 9, 22 pgs
9. Helfat, C. E. (1997), ”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The Case of R&D”,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5,pp.339-360
10. Henderson, R.(1994).”The Evolution of Integrative Capability:Innov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rug Discovery”,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 Howells, J.(1996), ” Taci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8(2): 91-106.
12. Iansiti, M. and Clark, K. B.(1994),.”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ICC, pp.557-605.
13. Itami, H. and Numagami, T. (1992), ”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3,119-135
14. Itami H. and Numagami, T. (1992) , ”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trategy and technology”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vol.13 , pp.119-135
15. Kusunoki K. , Nonaka, I. and Nagata, A. (1998) , ”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Firm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Findings”, Organization Science , vol.9 , no.6 , pp.699-718
16. Leonard-Barton, D. (1995), ”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7. Nelson, R. R.(1991), ”Why do firms differ,and how does it mattre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2;pp.61-74
18. Nonaka, I. and Takeuchi, H.(1995), ”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Petroni, A.(1998), ”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capability in a competence-oriented organization”, Technovation , vol.18 , no.3 , pp.179-189
20. Simon, H. (1979), ”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 . 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467-48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1. Tushman, M. and Nadler. (1986), ”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Spring.
22. Teece, D. J.(1992), ” Competition , cooperation ,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pp.1-25.
23. Teece, D. J.(1993),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 Perspectives on Alfred Chandler''s Scale and Scop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pp.199-225.
24. Teece, D. and Pisano, G.(1994),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 3:3,pp.537-556.
25. Teece, D. J.(1994), ”Firm Org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pp.193-224.
26. Teece, D. J. and Rumelt, R. and Dosi, G. and Winter, S.(1994),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Coher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pp.1-30
27. Teece,D. J. and Pisano, G. and Shuen, A.(1997), ”Dynamic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 18:7,pp.509-533.
28. Tushman, M. L. and O''Reilly, C. A. (1996),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9. Tyre, M. (1991), ” Managing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roces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a Multi-Plant Network. ” Research policy, 20: 57-76.
30. Utterback. (1994), ”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s for Assembled and Nonassembled Products”.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123-145.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1. Walter, W. P.(1998), ”Learning from Collaboration:Knowledge and Networks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pring.
32. von Hippel, E. (1994),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4): 429-43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