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以下書目出版年皆換算為西元,並按經、史、諸子、學位論文、 期刊論文順序排列)
一、經部
《周易注疏》,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4月,初版。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7月,10版。
二、史部
《史記》,漢‧司馬遷,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7版。
《漢書》,漢‧班固,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五版。
《後漢書》,宋‧范曄,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四版。
《三國志》,晉‧陳壽,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6月,五版。
《晉書》,唐‧房玄齡,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9月,5版。
《中國思想史》,韋政通,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12版3刷。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台北: 華正書局,1994年,7月,初版。
《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王治心,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2刷。
《中國哲學發展史》,吳怡,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2月,3版。
《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任繼愈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2刷。
《中國古代重要大事》,蘇洲虞編,台北:玉樹圖書,1997年,1月,初版。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4月,三版。
《中國史研究指南‧二》,高明士,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中國通史‧上》,黃大受,台北:五南圖書,1989年,10月,三版。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羅宏曾,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史》,林瑞翰,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5月,初版。
《兩漢思想史‧第二卷》,徐復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9月,初版。
三、子部
《老子釋義》,黃登山,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12月,初版。
《老子今註今譯》,陳鼓應,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2版1刷。
《老子莊子》,嚴靈峰編,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11月,初版。
《老子與道家》,李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1刷。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吳汝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莊子新探》,陳品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再版二刷。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10月,初版11刷。
《莊子新識論》,劉道中,台北:台灣日報,1987年,9月,初版。
《人生是無題的寓言-莊子的寓言世界》,顏崑陽,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初版。
《呂氏春秋八覽研究》,吳福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牟鍾鑒,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初版一刷。
《淮南子注》,漢‧劉安撰,高誘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初版。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李增,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神仙道家(下)-淮南子》,呂凱編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1月,典藏版初版。
《抱朴子》,晉‧葛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2月,初版。
《列子》,唐敬杲選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三版。
《列子》,莊萬壽,台北:金風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列子注》,晉‧張湛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初版。
《列子集釋》,楊伯峻,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初版。
《列子譯注》,嚴捷、嚴北溟,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列子要義》,周紹賢,台北:文景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列子探微》,蕭登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列子御風》,王德有,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列子章句新編》,嚴靈峰,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
《列子莊子知見書目》,嚴靈峰,香港:無求備齋,1961年,10月,初版。
《無求備齋列子集成》,嚴靈峰,台北:藝文書館,1971。
《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嚴靈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新譯列子讀本》,莊萬壽,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0月,八版。
《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羅肇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2月,4版2刷。
《走出頹廢的列子》,何淑貞,台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十子批判》,趙雅博,台北:星光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先秦十子思想概述》,李九瑞,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10月,初版。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陳鼓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胡孚琛、呂錫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版社,1999年,1月,初版。
《道家哲學系統探微》,黃公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張成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再版。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陳麗桂,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兩漢哲學》,周紹賢,台北:文景出版社,1972年,8月,初版。
《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陶建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魏晉思想論》,劉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文化哲學面面觀》,馮滬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4月,初版
《生死、享樂、自由》,趙有聲、劉明華、張立偉著,台北:雲龍出版,1991年,3月,臺初版。
《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張世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再版。
《天人關係論》,楊慧傑,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如何了解中國哲學上天人合一之根本觀念》,唐君毅,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7月,初版。
《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張世英,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初版
四、學位論文
《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陶建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淮南子無為思想之研究》,劉智妙,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淮南子「道」之研究天、人、治道之貫通》,黃琪,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淮南子天道觀之研究》,黃叔貞,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淮南子哲學之研究以道、氣、人為核心的展開》,陳德和,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呂氏春秋的學術思想》,黃湘陽,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呂氏春秋撢微》,陳郁夫,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呂氏春秋研究》,田鳳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列子哲學思想研究》,陳榮鈞,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列子思想研究》,陳永華,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列子神話、寓言研究》,黃美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張湛「列子注專貴虛」思想研究》,吳慕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列子人生哲學研究》,陳月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謝如柏,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五、期刊論文
<莊子的養生觀念>,蔡明田,《大陸雜誌》,第七十五卷,第五期。<呂氏春秋的黃老思想>,陳麗桂,《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三期,1992年4月。<呂氏春秋綜合研究>,田鳳臺,《復興崗學報》,第二十九期,1983年6月。<淮南子與莊子的關係>,周駿富,《大陸雜誌》,第十四卷,第二期。<列子天瑞、楊朱篇人生哲學比較>,李增,《哲學年刊》,第10 期,1994年6月。
<列子思想概述>,陳宗賢,《高雄工商專學報》,第23期,1993年12月。
<列子.楊朱思想結構初探>,蔡維民,《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9卷12期,1992年12月。<列子神秘思想之主旨>,楊汝舟,《中華易學》,第4卷10期,198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