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德威
研究生(外文):David A. Lynch
論文名稱:從孟郊詩探究其人格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eng Jiao''s Character Based on His Poetry
指導教授:簡恩定簡恩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 En-d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孟郊中國古典詩
外文關鍵詞:Meng ChiaoChinese 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從孟郊詩探究其人格
本論文探究中唐詩人孟郊的人格,以及其人格如何表達在詩作中。緒言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範圍、方法等。第一章從歷史性的記載,探索較為原始如何形容孟郊。第二章列下唐、宋兩個朝代對孟郊的文獻,瞭解當時的文人對於他有甚麼看法。第三章將孟郊的時代背景分兩部分,探究中唐情勢及科舉處向的情況如何影響孟郊的思想與生活習慣。第四章觀察孟郊詩的主張,分之為其創作原則、對當代文學環境的評價、及自己寫詩的態度,三個部分。第五章看孟郊如何敘述得失的方式以及他怎麼處理得失的感觸。第六章把孟郊代表其人格的詩作,分三個類型,各加以探索及解釋。第七章以前面的結果,探究孟郊的人格。結語便綜合各章,並試著從孟郊的詩作來探討其「志」與「行」是否一致。
由於筆者對一些文學批評理論跟方法有些許心得,於是便進一步思考幾個問題:若以孟郊詩為研究主體,觀察他於文字所表達,追蹤他所隱藏的記憶和感受之痕跡,是否能夠對其人格尋獲另一層的瞭解?另外,如果將所發現的跟中國傳統對儒家文人精神的要求來作比較,那麼在如此的標準之下,孟郊的評價如何?
基於上述的興趣和理由,本篇論文遂以《從孟郊詩探究其人格》為題,希冀能藉此對孟郊及其詩有更深入、全面性的認識。
目  錄
緒 言 1
第一章 孟郊的生平論述 4
第一節 從〈貞曜先生墓誌銘〉論起 4
第二節 《舊唐書》與《新唐書》中的說法 8
第二章 唐、宋兩代對孟郊的論述 11
第一節 唐人對孟郊論述 11
第二節 宋人對孟郊論述 17
第三章 孟郊的時代背景 27
第一節 藩鎮的割據 27
第二節 科舉制度的日趨嚴格 30
第四章 孟郊詩的主張 32
第一節 孟郊的詩文創造原則 32
第二節 孟郊論唐代文學環境 35
第三節 孟郊論自己寫詩的態度 37
第五章 孟郊詩顯示的人格 39
第一節 個人得失的呈顯方式 39
第二節 個人處理得失的模式 43
第六章 孟郊詩中所呈顯人格作品分類舉隅 49
第一節 無子之痛 49
第二節 困於科場,衰年方得微官 52
第三節 困窮貧病 59
第七章 孟郊的人格特徵 65
結 語 70
參考書目 72
附錄一 77
附錄二 103
所知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古籍
《左傳》 左丘明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
《詩經》 毛亨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
《史記》 司馬遷 撰 台北:天工書局,民74
《漢書》 班 固 撰 台北:鼎文書局,民80
《論語》 何晏 集解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
《孟子》 趙岐 注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
《禮記》 鄭玄 注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老子》 王弼 注 《諸子集成》本 台北:世界書局,民8o
《周易》 王弼、韓康伯 注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8
《莊子》 郭象 注 《諸子集成》本 台北:世界書局,民8o
《後漢書》 范曄 撰 台北:鼎文書局,民80
《文心雕龍注》 劉勰 撰,范文瀾 注 台北:明倫出版社,民59
《文選》 蕭 統 編 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o
《新唐書》 歐陽脩、宋祁 撰 台北:鼎文書局,民65
《舊唐書》 劉 昫 撰 台北:鼎文書局,民65
《資治通鑑》 司馬光 著,柏楊 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2
《唐才子傳》 辛文房 著,傅璇琮 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古詩集釋等四種》 楊家駱 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民74
《全唐詩》 澎定求等 編 台北:復興出版社,民63
《全唐文》 董 誥等 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61
《歷代詩話》 何文煥 訂,馬漢茂 編輯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73
中文書目:近人著作
《孟郊詩集校注》 華忱之、喻學才 校注 北京:人民書局,1995
《孟郊詩集校注》 邱燮友、李建崑 校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86
《孟東野詩注》 陳延傑 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68
《孟東野詩選注》 夏敬觀 選注 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
《孟郊,賈島詩選》 劉斯翰 選注 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1
《韓昌黎詩繫年集釋》 錢仲聯 編 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4
《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 吳汝煜 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百種詩話類編》 臺靜農 編輯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3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著 台北:學生書局,民76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著 台北:華正書局,民79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著 台北:學海出版社,民69
《唐代文學史》 齊象鍾、陳鐵民 主編 北京:人民書局,1995
《中國詩史》 陸侃如、馮沅君 著 台北:藍田出版社
(未標明出版年月)
《唐詩論文選集》 呂正惠 編 台北:長安出版社,民74 《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唐詩概論》 蘇雪林 著 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7
《唐代科舉與文學》 傅璇琮 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3
《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羅聯添 主編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7
《孟郊研究》 尤信雄 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3
《韓孟詩派研究》 蕭占鵬 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
中文書目: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
《平心論孟郊詩》 簡師恩定 著 空大人文學報第二期抽印本,民82
《韓門詩家論評》 吳 車 撰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62
《孟郊奇險詩風研究》 施寬文 撰 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83
《孟郊、韓愈奇險詩風比較研究》王麗雅 撰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85
《孟郊及其詩研究》 羅清能 著 花蓮師專學報第十三期
《由作品看孟郊對隱仕的態度》 張 健 著 幼獅月刊三十七卷第一期
《孟郊的交遊及其有關詩篇》 張 健 著 書和人三八九、三九零期
《孟郊的雙重性格》 張 健 著 文藝月刊三十八期
《孟郊掉元德秀詩》 張 健 著 文藝月刊四十五期
《中唐苦吟詩人綜論》 馬承五 著 文學遺產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論孟郊》 劉開揚 著 文學遺產增刊六輯
外文書目:書籍
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u Stephen Owen Yale Univ., 1975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Stephen Owen Stanford Univ., 1996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Theo. DeBarry Univ of Columbia, 196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witchett, Fairbank, ed. Caves Books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 David McMullen Cambridge Univ., 1988
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Wm. Hung Harvard, 1952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Carl Jung Harcourt Brace, 1933
Tradition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Stephen Owen 台北:南天,民77
The Literary Use of the Psychoanalytic Process Meredith A. Skura Yale Univ., 1981
Critical Desire: Psychoanalysis and the Literary Subject Linda Ruth Williams Edward Arnold, 1995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Theory in Practice Elizabeth Wright Routledge, 1989 (reprint)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Shoshana Felman, ed. Johns Hopkins, 1982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E. Kurzwei et al, ed. Columbia Univ.,1983
外文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
Tu Fu''s "Autumn Meditations": An Exercise In Linguistic Criticism Tsu-lin Mei & Yu-kung Ka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8, pg 44-73
Literary Reputations in Context Eva Shan Chou T''ang Studies, vol. 10-11 (1992-1993), pg. 41-6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慶瑞(民80)。大學組織的特徵與管理。現代教育,6卷1期,81-92。
2. 洪祖顯(民83)。日本大學教育課程改革之趨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6期,98-102。
3. 《孟郊及其詩研究》 羅清能 著 花蓮師專學報第十三期
4. 陳德華(民87)。從國內一般性大學組織規程探討大學校園運作之相關問題。教育研究資訊,6卷2期,115-132。
5. 李鴻禧 (民69)。現代大學自治及其學術自由思潮-其民主憲政體系下之涵義。中國論壇,10卷3期,33-41。
6. 郭為藩 (民76) 。大學教師的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理論與政策,2卷1期,20-33。
7. 金耀基(民76)。學術自由、學術自主與學術倫理。當代雜誌,12期,93-99。
8. 陳伯璋(民77)。 知識、權利與大學教育的革新。中國論壇,25卷9期,8-11。
9. 黃坤錦(民77)。教授專業與教授治校。中國論壇,299期,56-61。
10. 葉紹國(民86)。淡江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路-核心課程方案的實施、問題與展望。通識教育季刊,4卷3期,149-173。
11. 張鐸嚴(民79)。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談成人終生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意義。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編印:隔空教育論叢,第3輯。
12. 賀德芬(民83)。變革中的大學教育與課程自主。通識教育季刊,1卷2期,1-12。
13. 楊永良(民83)。日本大學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卷1期,65-74。
14. 楊瑩(民86)。我國大學教育的檢討與改革建議。理論與政策,42期。
15. 楊瑩(民86)。近年來英國大學教育制度重要改革。研考雙月刊,21卷3期,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