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彙編與法律文件
1.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中華民國74年3月7版。
2.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中華民國75年3月1日初版。
3. 沈家本,寄簃文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65年9月初版。
4. 吉同鈞纂輯,大清現行刑律講義,刊者不詳,宣統石印本。
5. 實業部編纂,大清法規大全,台北,宏業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初版。
6. 律例館,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64年台1版。
7. 鮑書芸參定,祝慶祺編次,刑案匯覽,台北,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57年。
8. 薛允升鑒定,吳潮、何錫儼彙纂,刑案匯覽續編,台北永和,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59年12月初版。
9. 岡田朝太郎編輯,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中華大學、國民大學經銷,中華民國二年。
10. 修訂法律館編輯,法律草案彙編(二),刑法第二次修正草案,台北,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62年初版。
11. 丘漢平,歷代刑法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54年10月版。
12. 楊育裳、馬建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13.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五,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四月景印一版。
14. 黃源盛主編,大理院刑事判例全文彙編,87年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未刊稿。
15.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八卷,第十三期,院會記錄,第119至126頁。
16. 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二、專書
1. 薛允升著,黃靜嘉點校,讀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中華民國59年版。
2. 沈家本,寄簃文存,台灣商務印書管,中華民國65年9月初版。
3. 沈家本,漢律摭遺,胎北,台灣商務印書管,中華民國65年9月初版。
4. 沈家本,歷代刑法總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65年出版。
5. 程樹德,九朝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44年重版。
6.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台北,里仁書局,中華民國73年6月出版。
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中華民國83年10月15日初版3刷。
8.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56年元月台1版。
9.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82年3月台1版第8次印刷。
10. 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60年4月台1版。
11. 楊幼炯,中國近代立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55年9月版。
12. 蔡樞衡,刑法學,南京,獨立出版社,中華民國36年5月3版。
13. 羅鼎,民法繼承論,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45年1月台1版。
14. 趙鳳喈著,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附補篇),台北板橋,稻鄉出版社,中華民國82年5月出版。
15. 徐朝陽,中國刑法溯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58年11月台2版。
16.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中華民國64年8月初版。
17. 徐道鄰,唐律通論,台北,中華書局,中華民國47年版。
18. 徐湛,中國法制史,台北,聯合書局,中華民國51年6月初版。
19.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台北,法務通訊雜誌社,中華民國82年4月5版。
20. 展恆舉,中國近代法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62年7月初版。
21. 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66年3版。
22.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62年8月台5版。
23.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54年10月台2版。
24.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54年3月初版。
25.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84年2月10版。
26. 林詠榮,中國法制史,自刊本,中華民國65年10月6版。
27. 林詠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民國71年8月初版。
28. 林詠榮,中國固有法與道德,台北,中山學術基金會補助出版,中華民國64年出版。
29. 林詠榮,中國固有法律與西洋現代法律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中華民國71年8月版。
30.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自刊本,中華民國69年9月初版。
31.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台北,食貨出版社,中華民國68年12月初版。
32.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中華民國73年9月出版。
33. 黃源盛,傳統中國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7年10月。
34. 汪漢卿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1993年版。
35. 張國華、饒鑫賢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綱,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 楊鶴皋主編,吳博文整理,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漢興書局,1993年10月初版1刷。
37.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71年6月初版。
38.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81年3月初版。
39.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1年9月初版。
40.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第2次印刷。
41.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1版第1次印刷。
42.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台北,文津初版社,中華民國83年7月初版。
43.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第75頁,台北,漢林出版社,中華民國83年9月9版。
44. 林山田,刑法特論,三修訂再版,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83年10月。
45. 林山田,刑事訴訟法,自刊本,1990年8月增訂三版。
46. 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六版,上冊、下冊,自刊本,1997年9月、1998年2月。
47.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自刊本,中華民國81年 (1992年) 2版。
48.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中華民國65年初版。
4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中華民國71年3月初版。
50.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67年初版。
51.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中華民國75年5月初版。
52. 羅光,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中華民國72年8月出版。
5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85年9月初版。
54. 徐揚傑,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55.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8月再版5刷。
56. 謝振民編著,張知本校定,中華民國立法史,上海,正中書局編印,中華民國37年。
三、期刊論文
1. 鄭文肅,儒家法律思想與唐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11月。2. 黃源盛,兩漢春秋折獄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71年5月。3. 謝靜雯,大清新刑律的禮教爭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4. 鄭逸哲,納粹第三帝國刑法上類推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79年5月。5. 黃源盛,沈家本法律思想與晚清刑律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11月。6. 陳仙丹,從固有刑律看傳統婦女地位之演變─由固有刑罰與緣坐之觀點出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0年12月。7. 柯勝義,從法史學觀點論我國刑法上之通姦罪,台北中和,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83年6月。8. 楊秀宮,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6月。9. 林詠榮,我國固有法上禮刑合一的作用及其新評價 (上、下),台北,法學叢刊,第13卷第1、3期,中華民國57年4月、7月。
10. 馬漢寶,法律、道德與中國社會的變遷,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第1卷第1期,中華民國60年10月。
11. 王甦,孔子的禮教,淡江學報 (文學部),第10期,60年11月。
12.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史原,第4期,中華民國62年10月。13. 楊日然,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第37頁以下,載於社會科學論叢,第23期,民國64年四月。14. 陶希聖,清末法制改革的風潮,台北,東方雜誌,第13卷第9期,中華民國69年3月。
15. 王茂松,罪刑法定主義之演變及其在我國法上之地位與意義,軍法專刊,第28卷,第9期,民國71年9月。16. 李則芬,從叔孫通、公孫弘與董仲舒三人看儒家的齊化,東方雜誌,復刊第14卷第3期。17. 張亨,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台大中文學報,第2期,中華民國77年11月。
18. 鄭逸哲,沈家本的「罪刑法定主義」思想,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第19卷第1期,中華民國78年12月。
19. 詹哲裕,荀子禮法思想體系之探究,復興崗學報,第43期,中華民國79年6月。20. 馬漢寶,個人在傳統中國與現代法律上之地位,台北,漢學通訊,第10卷第1期,中華民國80年3月。
21. 陳仟萬,談罪刑法定主義,警專學報,第5期,民國81年6月。22. 陳惠馨,儒家、法家思想在傳統中國法制的融合過程,收錄於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律的傳統與現代化,’93中國法律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3. 劉幸義,罪刑法定主義的理論與實務批判 (上、下),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5、6期,民國83年10月、12月。24. 王浩仁,論儒家價值觀中「情義」、「禮法」之標準及此標準間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中心,哲學與文化,廿四卷第10期,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