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岑宜
研究生(外文):SHIH CHEN YI
論文名稱:社區參與公園認養之動力、衝突與矛盾-以台北市松山區長春二號及三號公園為例
指導教授:王鴻楷王鴻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社區參與非正式組織鄰里公園公園認養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9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這是一個關於討論社區參與鄰里公園認養議題的研究。研究案例對象為台北市松山區長春三號及二號兩個公園認養基金會,分別在民國84年與民國85年先後接受台北市建設局、松山區公所與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所輔導之「公共空間綠美化改善計畫」,長春三號公園雖然在開始動員時反應熱烈,但在後來持續經營管理上,由於過程中參與者彼此對於公園管理態度的差異、使用衝突的無法化解及參與意義與目的的消失,造成組織成員的陸續退出,導致後來公園維護工作負擔落在少數人身上,公園僅能做到最基本之清潔維護正常運作,對於聚集社區意識的功能不大,已失去社區參與的意義;而長春二號公園,雖起步較晚,卻由於公園議題的動員,聚集一群成員參與公園的維護管理工作,組織成員間彼此互動良好,後續反應熱烈,社區居民有組織的進行公園之公共事務,營造舒適的公園空間。因公園環境議題所引發的社區動員,藉著集體性活動操演,社區意識逐漸浮現,參與居民在公園的日常生活實踐,無形中也塑造、確認與鞏固了社區居民的主體認同,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社區鄰里關係。兩個相似模式運作下且距離相近的案例,運作至今確有不同的結果,是促發本研究發問的關鍵。
研究發現,兩研究案例組織運作成敗的關鍵,在於組織內部的運作方式與成員間的人際互動。像公園認養基金會這種非正式組織,對於組織成員由於缺乏約束力,所以其之所以能不斷運作,除了特殊案例外,本研究歸納較普同性的原因,有幾個重要元素,包括認同感、團體的規範、組織成員間的角色地位關係、組織運作模式、組織成效等。其中在本研究的結果中,認同感與組織成員間的角色地位在本研究中尤是關鍵。
綜合兩個研究個案的分析結果,並試著抽離出有關社區參與組織動員成功與否普同性的關鍵因素,在於組織成員間的情感累積方式與過程、組織成員對內部之認同感強烈與否、組織之互動與溝通模式及組織成員的角色地位及參與目的等。對於社區參與或社區營造工作而言,需要一些有效又好用的方法,能夠進行組織動員,但在動員過後如何持續著參與精神繼續投入組織運作,就必須對社區參與公共事務的組織運作背後的成因有所瞭解。組織運作的方式,並不是新的理論,許多民間組織、宗教團體、服務業其實已累積相當的經驗,有許多模式可循。但是建立社區裡非正式組織動員參與的模式,卻相當不足,本研究的分析結果期望對於後續推動社區參與與組織動員運作能有所助益。
第一章 緒論
壹、前言
貳、研究目的
參、案例選擇
肆、寫作架構
伍、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壹、關於社區建築
貳、社區組織與社區意識
參、民眾參與
肆、相關研究整理
第三章 公園綠地管理與維護
壹、鄰里公園的基本研究
貳、台北市都市鄰里公園的經營問題
參、台北市鄰里公園維護管理變革
肆、民眾參與鄰里公園經營管理
第四章 研究個案.
壹、長春三號公園
貳、長春二號公園
第五章 相同運作模式下的不同結果.綜合分析
壹、個案中的不同作用者3
貳、認養基金會的動員機制與運作
第六章 研究發現與結論
壹、研究發現.影響非正式組織運作之關鍵
貳、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Jan Gehl,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
2. Nick Wates & Charles Knevitt,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Community Architecture : 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1987),謝慶達、林賢卿譯,台北:創興出版社。
3. Reed Dillingham(狄瑞德),1993,都市公園之規劃設計,《空間》,43:38-41。
4. Rubin Allen,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1986),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台北:雙葉書廊。
5. 中華民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1995,《耕植根植》,台北:環保署委託研究。
6. 王明傑,1999,《台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 王培勳,1985,《社區工作-兼論我國的社區發展工作》,台北:金鼎出版社。
8. 王銘琪,1996,民眾參與社區綠化經驗談,《造園季刊》,22:48-53。
9. 丘昌泰,1995,《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務:再造政府工程的省思》,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
10. 台北市錫鎦環境綠化基金會,1995,《台北市綠美化改善輔導計畫》,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
11. 台北市錫鎦環境綠化基金會,1996,《公共空間綠美化改善輔導計畫》,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
12. 台北市錫鎦環境綠化基金會,2000,《八十七年度公共空間綠美化改善輔導工作實錄》,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
13.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4,《台北縣社區參與公園規劃報告書之一:理論研究》,台北縣政府委託。
14.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4,《台北縣社區參與公園規劃報告書之二:參與式設計手冊》,台北縣政府委託。
15.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4,《台北縣社區參與公園規劃報告書之三:個案經驗》,台北縣政府委託。
16.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
17. 余永隆,1993,《台北市都市計畫公園經營管理型態之探討》,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吳明修,1996,公共利益本質與社會福利議題-兼論社區問題與公共利益,《社區發展季刊》,75:156-165。
19.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59。
20. 林振春,1997,社區:從祭祀圈、生活圈到文化圈,《社區發展季刊》,77:132。
21. 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理論與研究》,台北:復文。
22. 邱詩揚、劉潔心、晏涵文,1998,社區環境需求、組織運作及其環境行動之現況調查研究-以大安區民輝社區之個案研究經驗為例,《公共衛生》,25卷,1期,pp.33-46。
23. 邱詩揚、劉潔心、晏涵文,1999,強化社區組織功能之參與式行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23-47。
24. 青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9,《公園綠地管理及設施維護手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25.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24期,pp.51-65。
26. 姜占魁,1991,《人群關係》,台北:五南。
27. 建築師雜誌,1996,《社區建築特輯》,台北:建築師雜誌社。
28. 胡寶林,1997,社區公園與社區綠化空間之經營管理-以台北市為例,《造園季刊》24:10-15。
29.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0. 張隆順,1982,《如何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台北:臺北市社會福利工作叢書。
31. 莫邦豪,1994,《社區工作原理和實踐》,香港:集賢社。
32. 郭怡秀,1992,《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陳其南,1995,從人類學的本土性談起,《本土心理學研究》,4:344-347。
34. 陳坤宏,1994,社區空間理論之論述、評價及其對規劃的意義,《空間》63:53-57。
35. 陳亮全,1993,不再是專業唱獨角戲的時代--社區意識與民眾參與的空間觀,《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12=228 ,pp.109-113 。
36. 陳恆鈞,1996,行政革新與市民參與:公園認養業務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5卷,4期,pp.149-162。
37. 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曾旭正,1999社區空間營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pp.155-172。
39. 黃瑞茂,1998,「社區總體營造」之後-從近代建築史的發展看建築師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展望,《建築師雜誌》,24:2=278,pp.110-112。
40. 黃錦堂,1996,社區主義的內涵與展望,《政策月刊》,12:19-20。
41. 劉昭吟,1994,《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43.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出版社。
44. 鄭晃二,1999,社區組織動員策略-願景工作坊與任務小組實驗報告,《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pp.63-77。
45. 盧傳毅,1996,《鄰江里的社區計畫-從居民生活與動員參與經驗出發》,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謝平芳,1999,公園綠地建設之行政管理與更新,《公園綠地政策全國各縣市宣導及說明會》,pp.10
47. 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1. Alexander Christopher,(1985), The Production of House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2. Francis, M. , (1988), Changing Values for Public Space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78:54-59.
3. Francis, M., (1989) , Control as a Dimension of Public-Space Quality, in I. Altman & E. H. Zube (eds), Public Places and Spaces , pp.7-13, New York: Plenum Press.
4. Lynch , Kevin,(1981), The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London.
5. Ross , M.G., (1967), Community Organization : Theory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6. Rothman , J. & Tropman, J.E., (1987), Model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Macro Practice: Their Mixing and Phasing,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4th ed.
7. Sennett , R.,(1978), The Fall of Public Man , New York : Vintage.
8. Turner , John F.C., (1976 ), Housing by People , Harvard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 王銘琪,1996,民眾參與社區綠化經驗談,《造園季刊》,22:48-53。
2. 40. 黃錦堂,1996,社區主義的內涵與展望,《政策月刊》,12:19-20。
3. 36. 陳恆鈞,1996,行政革新與市民參與:公園認養業務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5卷,4期,pp.149-162。
4. 35. 陳亮全,1993,不再是專業唱獨角戲的時代--社區意識與民眾參與的空間觀,《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12=228 ,pp.109-113 。
5. 34. 陳坤宏,1994,社區空間理論之論述、評價及其對規劃的意義,《空間》63:53-57。
6. 33. 陳其南,1995,從人類學的本土性談起,《本土心理學研究》,4:344-347。
7. 28. 胡寶林,1997,社區公園與社區綠化空間之經營管理-以台北市為例,《造園季刊》24:10-15。
8. 25.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24期,pp.51-65。
9. 23. 邱詩揚、劉潔心、晏涵文,1999,強化社區組織功能之參與式行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23-47。
10. 22. 邱詩揚、劉潔心、晏涵文,1998,社區環境需求、組織運作及其環境行動之現況調查研究-以大安區民輝社區之個案研究經驗為例,《公共衛生》,25卷,1期,pp.33-46。
11. 20. 林振春,1997,社區:從祭祀圈、生活圈到文化圈,《社區發展季刊》,77:132。
12. 19.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59。
13. 16.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