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3: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史宓
研究生(外文):Mi Shih
論文名稱: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quatter settlement and wealth accumulation
指導教授:華昌宜華昌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i Hu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違建聚落社區財富積累
外文關鍵詞:squatter settlementcommunitywealthaccumul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2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違建社區,是在經濟及社會階級上弱勢的空間聚集。在都市擴張的拉力及人口遷移的推力下,幾乎是都市化過程中的必然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都市難題。台灣早期違建部門的發達以及一向以「拆除」為主的政策手段,凸顯公部門以對非正式住宅部門的放任容忍壓抑住宅與福利的財政支出。根據對台北市寶藏巖違建社區的個案研究顯示,在放任於市場法則的住宅政策下,違建社區的發展並非如「貧窮文化」與「邊緣性理論」所描述的,是一個走向跨代貧窮、停滯於邊緣性格且持續邊緣化的宿命。根據本研究顯示,違建社區除了作為移民與弱勢者都市生活的起點,更是一個與正式部門互動頻繁、具有經濟及社會動能且向正式部門流動的都市住宅部門。
違建區居民透過佔地為家、自力造屋的非正式營造,建立起都市生活的空間與社會支援網絡,而在整體都市對於低價住宅的需求壓力下,違建區房舍與土地的資產價值在違建市場的交易中被彰顯與創造。透過違建資產(房舍與土地)財產權的建立、購置、轉換與發達的租賃關係,違建住宅次市場成為違建區弱勢居民創造財富積累的重要空間場域。這個財富積累的機制,除了作為違建社區向正式部門流動的財務基礎,亦為違建區居民改善生活品質、投資子女教育資源的經濟支援。這顯示傳統邊緣性理論對於違建區與底層階級的偏見,以及違建社區對於都市發展的社會與經濟意義。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現象與發問1
第二節 研究焦點3
第三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4
第四節 研究對象15
第五節 研究方法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9
第二章 違建的住宅經驗與政策20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的住宅經驗20
一、住宅水準的惡劣20
二、違建為都市中主要的住宅供應22
第二節 發展中國家的違建住宅政策23
一、John Turner學派24
二、聯合國與世界銀行支持下的自助造屋計劃(self-help program)26
第三節 台灣的違建發展與管制27
一、民國38年~5128
二、民國52年~63年31
三、民國64以後35
第四節 台灣違建管制的檢討36
第三章 向正式部門移動的違建社區39
第一節 違建社區的形成39
一、發展的歷史脈絡40
二、光復後至民國50年代--軍事管制下的住宅社區成形42
三、民國60至70年代末--違建住宅發達時期45
第二節 正式與非正式部門間的互動48
一、都市計畫與違建社區發展的角力48
二、違建家戶的經濟狀況53
第四章 違建的財富意義57
第一節 違建作為一項家庭資產的形成57
一、土地的侵佔與取得58
二、違建房舍的交易與下濾59
第二節 違建資產的市場交易60
一、土地使用的權利金61
二、違建房舍的市場價值62
第三節 違建社區對弱勢家庭的經濟協助67
一、變相的社會補貼67
二、弱勢家庭的社會支援網絡69
第五章 違建社區中的財富積累過程與價值71
第一節 寶藏巖違建市場特性72
一、租賃關係與角色72
二、租賃市場發達73
三、繁華地段的廉價租屋供給73
第二節 財富積累過程74
一、租賃市場形成與財富創造74
二、進入正式部門的機制78
第三節 租金收入累計估算81
第六章 結論85
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2),社會意向調查資料報告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6),社會意向調查資料報告
陳小紅(1984),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0:70-109
黃孫權編(1997),我們家在康樂里--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文件,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
丁致成(1992),政府直接興建國民住宅政策之社會益本分析--以台北市國宅計畫案為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坤榮(1996),住宅消費兼投資行為之分析,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坤榮(1987),臺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 ,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素卿(1999a),都市貧民窟形成與發展的探查計畫:一個方法論的試擬,1999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周素卿(1999b),台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1999跨越廿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許阿雪(1989),光復後台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敏穎(1988),邁向美麗新世界 : 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有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
王怡云(1983),台灣地區違章建築處理與徙置計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2),光復後台灣地區住宅發展與住宅論述的研究,建築學報,第五期
台北市住宅政策總體檢(1996),台北市政府委託
建築與計畫編輯室(1967),台北市違章建築的研究,建築與計畫,第二期,p.20-28
曹添旺主持研究(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層面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張金鶚(1995),台灣省國民住宅等候名冊制度與空屋問題之研究,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委託
張金鶚(1990a),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張金鶚(1990b),房地產的世界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89),台北市公館地區都市設計與都市發展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處委託
呂秉怡(1992),運動組織與組織運動:無住屋運動之資源創造與轉化,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燕玲(1994),當前台灣住宅代間移轉之探討,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立敏、蔡麗娟(1991),從英、美、日新住宅政策之比較看我國住宅政策應有之方向,住宅政策與法令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米復國(1988),台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學分析,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史宓(1998),是家園還是公園?寶藏巖的今昔 與未來,張老師月刊三月號
Peter Hall(1995),都市與區域規劃,張麗堂譯,台北:巨流
Oscar Lewis(1976),貧窮文化--墨西歌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丘延亮譯,台北市:牧童社會科學叢刊
英文部分
A.M. Okun (1980),Equality of Income and Opportunity, Wealth Income & Inequality, Lewis Publishers.
Atman, R (1975), Kampong Improvements in Indonesia,Ekistics,Vol.40,pp.216-220.
Baranzini, Mauro (1991), A Theory of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Barrett, Richard E. & Martin King Whyte(1982),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 pp.1064-1089.
Finn, C., Zorita, P. M-B., & Coulton, C(1992), Asse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among Poor Households in Extreme Poverty Neighborhoods.
Drakakis-Smith, D (1981), Urbanization,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St. Martin''s Press
Levy, F. S., & Michel, R. C (1991), The Economic Future of American Families: Income and Wealth Trends, Washington, D. C.: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Lewis, O (1968), A Study of Slum Culture:Backgrounds for La Vida. New York : Random House.
Lim, Gill-Chin (1987), Housing Policies for the Urban Poo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McNamara, R.S (1975), Speech to the 1975 Annual Meeting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World Bank
Miller, S. M. & Roby, P. A. (1970), The Future of In Equa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Oliver, M. L., & Shapiro, T. M. (1990), Wealth of nation: A reassessment of asset inequality in America shows at least one third of households are asset-po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49, pp.129-151.
Janice, Perlman (1973), Rio’s Favelados and the myths of marginality, Institute of Urban &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mart,Alan(1992), Invisible Real Estat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quatter Property Mark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studies
Sundrum, R.M (1990),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New York: Routledge
Turner, J.F.C (1965), Lima''s Barriadas and Corralones: Suburbs versus Slums, Ekistics Vol.19, pp.152-155.
Turner, J.F.C (1976), Housing by people, London: Marion Boyars.
Ying-Chen Chang (1993), Asset Accumulation among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Taiwan
Wolff, E. N. (1990), Wealth Holdings and Poverty Status in the U.S,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