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王美芬(民81)。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彰化縣:國立臺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文崇一(民70)。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與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文崇一(民79)。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中正理工學院體育室(民88)。休閒運動場地設施數據統計。桃園縣:中正理工學院。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88)。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休閒協會。
江良規(民73)。體育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岑樓(民68)。社會學。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辛晚教(民79)。休閒、教育、人生-「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沈易利(民84)。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宗(民77)。Leisure, Recreation, Outdoor Recreation.戶外遊憩研究,1(1),83-86。
李鐘元(民71)。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臺北市: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邱金松、謝志謀、吳志濱(民79)。臺灣地區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吳淑玲(民85)。青少年休閒之道。臺灣教育546期。林素麗(民66)。休閒的理論與研究。思與言雙月刊,15(1),27-35。林東泰(民81)。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山(民74)。心理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振春(民75)。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海娟(民79)。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體育系(民88)。休閒運動場地設施數據統計。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
涂淑芳(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原著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 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樹蕃(民60)。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市:正中書局。
梁實秋(民82)。遠東英漢大字典。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
國防醫學院體育組(民88)。休閒運動場地設施數據統計。臺北市:國防醫學院。
國防管理學院體育組(民88)。休閒運動場地設施數據統計。臺北縣:國防管理學院。
陸光(民78)。青少年休閒活動的內涵-從社會變遷與身心發展談起。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雅琛(民81)。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義雄(民69)。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第二輯,27-40。許義雄(民78)。休閒生活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莊裴瑜(民8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72)。工作、休閒、娛樂。中國論壇,15(9),47-51。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鏡清(民82)。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論文文化講座彙編第三冊。臺北市:行政院教育部。
陳克宗(民87)。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陳文長(民84)。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定雄(民79)。以休閒啟發運動興趣,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結論報告。
陳彰儀(民78)。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麗華(民80)。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宗(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高雄市:師範大學。黃中科(民7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彭淑美(民82)。營利性運動休閒健身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2),89-94。葉憲清(民76)。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 (4),16-21。曾誰芬(民7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思與言雙月刊,27(4),83-115。楊瑞蓮(民65)。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大專體育總會六十五年度體育學術月刊,195-244。
廖志猛(民83)。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地區籃球、游泳參與者為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宏裕(民83)。戰後臺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錦城(民8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鍾瓊珠(民86)。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
顏妙桂(民72)。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元叔(民83)。時代雙解大辭典。台北市:萬人出板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Blumenthal, J. A., Emery, C. F., Madden, D. J., George, L. K., Coleman, E.,Riddle, M. W., Mckee, D. C., Reasoner, J.,& Williams, R. S.(1989). Cardiovascular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healthy olde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4, M147-157.
Brightbill, C. K.(1960).The Challe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N.J.:Pren tice-Hall.
Charlesworth J. C.(1964).Leisure in America Blessing or Course?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c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P1-29.
Dishman, R.,&Gettman L.(1981).Psychological vigor and self-perception of increased strengt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3,73-74.
Doyne, E. J., Ossip-Kline, D. J., Bowman, E. D., Osborn, K. M., Mcougal-Wilson, L. B.,&Neimeyer,R.A.(1987).Running versus weight lit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5, 748-754.
Godbey, G.(1985).Leisure in your life. State of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Haberman,S.J.(1978).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ando, T. M.(1980).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The C. V. Mos Company.
Kaplan, M.(1975).Leisure:Theory and Policy.N.Y.:Wiley.
Maclean, J. R.(1985).Recreation and leisure:The changing scene. 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Melnick, M.,&Mookerjee, S.(1991).Effects of advanced weight training on body cathexis and self-esteem.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2, 1335-1345.
Werner W.k., Sharon A.(1994).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3thed).U.S.: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