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4: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璉
研究生(外文):Rebecca Lien Chang
論文名稱: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指導教授:宋晞宋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2
中文關鍵詞:明代思想史王艮王心齋尊身思想社會參與泰州學派淮南格物儒學理學樂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提 要
本論文旨在討論明代中期適值社會變遷逐漸加劇的時代,一個知識份子在面對種種社會變化,如何以一個儒學的命題進行省思與創新,並且切實體現在現實社會中,並與百姓日用、社會參與密切結合的交互關係。本論文所探討的主人翁──王艮(明憲宗成化十九年~世宗嘉靖十九年,1483-1541)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生在一個社會轉型變化的時期,卻處在一個長期講究形上、內求心性的傳統學風下,提出了概念性的理論──「尊身思想」,究竟是如何能具體落實到現實民生日用之中?由於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但通過對王艮思想的考察與研究,發現他應用傳統儒學的舊題,卻能跳脫宋明儒者論辨心性的範疇與框架,進入具體而實際的日用層面,本論文的研究正是呈現出王艮的理論思辨與社會活動是互為表裡的關係。本論文主要討論王艮思想體系的精華──「尊身」理論的內涵與社會意義,在當時心性之學籠罩下,是如何確立個人實踐主體的地位與社會價值?在強調個體人格意識與確立自我主體價值同時,又是如何建立新的人倫觀與人我社會關係?以及處於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變遷加速的時期,社會上普遍呈現貧富不均的不平衡發展,以及矛盾價值觀充斥的現象,王艮如何為知識份子定位?而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應擔當怎樣的角色與功能?進而析論王艮思想學說,從抽象的「心性」系統跨越到實存主體的「踐形」系統,不僅為走入偏狹衚衕的儒學開出一條新路,也為社會中上層開啟了新的思考方向,為社會下層啟迪了粗愚的心智,使明代中晚期的人文社會注入挑戰傳統的新思維,也影響當時社會發展的新動向。以上種種的問題,本論文都一一做深入的討論。此外,也詳細析論以王艮為首的泰州學派,經過王襞、顏鈞、何心隱等人的傳承與發展,到李贄時不過短短五十年左右的光景,卻足以對已發展五百年的理學思想產生強烈的顛覆作用,他們「疾痛追切」的濟世精神與社會責任,皆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經世風貌,並為明末清儒者朝向經世思想發展奠下了基石。
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王艮家世生平與思想形成…………………27
 第一節 王艮家世與江淮安豐鹽場………………27
  一、王艮家世背景……………………………27
  二、江淮安豐鹽場與灶民生活………………31
 第二節 王艮生平治學與思想形成………………38
   一、經商治生時期……………………………39
   (十九歲至二十六歲;1501-1508)
   二、自學自得時期……………………………45
   (二十七歲至三十七歲;1509-1519)
   三、師事陽明時期……………………………51
   (三十八歲至四十六歲;1520-1528)
   四、自由講學時期……………………………62
   (四十七歲至五十八歲;1529-1541)
第三章 王艮思想的基本理論………………………69
 第一節 「復初」說………………………………71
  一、闡揚「致良知」之理……………………71
   二、格物立本的重要端緒……………………73
 第二節 「天理良知」說…………………………76
   一、良知的主體性……………………………81
   二、良知的普遍性……………………………84
   三、良知的現成性……………………………87
   四、良知的聞見性……………………………90
 第三節 樂學思想…………………………………95
  一、「樂」「學」合一的心體境界…………96
  二、主觀的自得之學…………………………100
第四章 格物尊身的思想內涵與社會意義…………107
 第一節 淮南格物…………………………………108
    一、格物之說的演變…………………………110
   二、淮南格物的要旨…………………………115
 第二節 身的概念與思想基礎……………………120
   一、身的概念…………………………………122
   二、尊身思想的基礎…………………………129
 第三節 尊身思想的內涵與社會意義……………136
   一、確立自我主體性地位……………………137
   二、建立人我關係的群己社會………………141
第五章 王艮的社會關懷與參與……………………149
 第一節 調整社會倫理的關係……………………151
   一、孝弟在社群網絡中的新解釋……………153
   二、倡立具有人文精神的師友關係…………163
 第二節 確立知識份子的社會定位………………172
   一、釐清知識份子對社會參與的態度..……173
   二、知識份子的社會角色與功能..…………181
 第三節 提倡社會養教制度………………………189
  一、經濟生養制度……………………………190
  二、教育取才制度……………………………201
第六章 王艮尊身思想與晚明社會的新動向………215
 第一節 從人性解放到人格價值的重建 …………217
 第二節 知識份子對社會參與的新理念 …………228
第七章 結論…………………………………………243
附錄:王艮著作版本傳世情形………………………259
參考書目………………………………………………263

參 考 書 目
甲、文獻
《十三經》,臺北:臺灣開明,民國七十三年(1984)。
(明)王 艮著,《心齋王先生全集》六卷,附《疏傳》二卷,明萬曆間刊
   崇禎至清嘉慶間修補本。
(明)王 棟著,《重鐫一庵王先生遺集》,明天啟四年泰州王氏家刊本。
(明)王 畿著,《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據清道光二年刻本影
   印,民國五十九年(1970)。
(明)王 襞著,《新鐫王東崖先生遺集》,明萬曆間刊清嘉慶二十三年修
   補本。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1992。
(清)王世球修,《兩淮鹽法志》,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清)王有慶修,梁桂等纂,《泰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清道光七
   (1827)年修、光緒卅四年刊影印,民國五十七年(1968)。
(宋)朱 熹著,《近思錄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民國六十九(1980)。
─────,《朱子全集》(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1965)。
─────,《四書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民國七十三年(1984)。
(明)朱廷立著,《鹽政志》,民國初年石印本。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六十五(1976)。
(明)宋 濂著,《潛溪集》,明嘉靖十五年海陵徐嵩重刊本。 
(明)李 翊著,《戒庵老人漫筆》(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
   1982。
(清)李 顒著,《李二曲全集》,民國上海文瑞樓石印本。
(明)李 贄著,《李溫陵集》,臺北:文史哲據明萬曆刊本影印,民國六
   十八年(1979)。
─────,《藏書》,《續藏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1974)。
─────,《焚書.續焚書》,長沙:岳麓書院,1990。
(明)李自滋修,劉萬春等修,《泰州志》,明崇禎六年(1649)刻本。
(清)阮 元纂,《欽定重修兩浙鹽法志》,清嘉慶七年刊本。
(明)何心隱著,《何心隱集》(原名《爨桐集》),北京:中華,1960。
(明)何良俊著,《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59。
(清)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民國七十四年(1985)。
(明)吳嘉紀著,《陋軒詩集》,民國五年(1916)刊本。
(明)明太祖敕撰,《大明律》,明隆慶二年(1568)重刊本。
(清)周右修、蔡復午等纂,《東臺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27),臺北:成文據清嘉慶廿二年刊本影印,民國五十九年
     (1970)。
(清)洪亮吉纂,《寧國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87),臺
     北:成文據清嘉慶廿二修補民國八年重刊本影印,民國五十九
     年(1970)。
(明)高攀龍著,《高子遺書》,明崇禎五年嘉善錢士升等刊本。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全集》,臺北:偉文,民國六十五年(1976)。
(明)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古籍,1981。
(漢)班 固著,《白虎通》,清康熙間新安汪士漢刊秘書二十一種本。
(宋)張 載著,《張子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民國七十七年(1988)。
(明)張 瀚著,《松窗夢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85。
(清)張伯行輯,《濂洛關閩書》(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 正誼堂全
   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據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民國五十
     八年(1969)。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1974。
(元)陳 椿著,《熬波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臺北:臺聯國風,民國五十七年
     (1968)。
(清)陳 纕等修,《吳江縣志》,臺北:中國地方文獻學會據清乾隆十二
     年石印本重刊。
(明)陳獻章著,《白沙子全集》,臺北:商務,民國六十二年(1973)。
(明)陸隴其著,《陸稼書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6冊),臺
     北:新文豐,民國七十四年(1985)。
─────,《三魚堂文集》,清乾隆間平河趙氏清稿本。
(明)陶宗儀著,《說郛》,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二年(1963)。
(明)湯顯祖著,《湯顯祖集》,臺北:文光,民國六十三年(1974)。
(清)黃宗羲著,《宋儒學案》,臺北:河洛,民國六十四年(1975)。
─────,《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民國七十六年(1987)。
(宋)程 頤、程 顥著,《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民國六十五年
     (1976)。
(明)焦 竑著,《焦氏澹園集》,臺北:偉文,民國六十六年(1977)。
(清)雷應元纂,《揚州府志》,清康熙三年(1664)刊本。
(明)楊士奇等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據明永樂間內府刊
     本影印,民國五十三年(1964)。
(明)董 倫等修,《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據北平圖書館藏紅格
     本微捲影印,民國五十三∼五十五年(1964-66)。
(明)鄒守益著,《東廓鄒先生遺集》,明嘉靖末年刊本。
(清)廖騰楏修、汪晉徵纂,《休寧縣志》,(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
     方:90)臺北:成文據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影印,民國五十九
     年(1970)。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據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
     刻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民國五十一年(1962)。
(宋)鮑 彪校注,《戰國策校注》,明新建李克家校刊本。
(清)謝開寵總纂,《兩淮鹽法志》,臺北:學生據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影
     印,民國五十五年(1966)。
(明)謝肇淛著,《五雜徂》,臺北:新興書局,民國六十年(1971)。
(明)顏 鈞著,黃宣民點校,《顏鈞集》,北京:中國社科院,1996。
(明)羅汝芳著,《羅近溪先生全集》,明萬曆四十六年刊本。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民國七十年(1981)。
─────,《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老古,民國七十年(1981)。
(明)顧起元著,《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87。
(明)顧憲成著,《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據清光緒三年重刊本影印,
     民國六十四年(1975)。
─────,《顧端文公集》,明崇禎間無錫顧氏家刊本。
乙、一般論著
一、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三冊,(世界文庫:四部刊
    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七(1958), 787頁。
方朝暉著,《重建價值主體──卡爾.雅斯貝斯對近現代西方自由觀的揚
    棄》(Karl Jaspers: A Reconstruction of Man As Freedon,
    With Sublation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oncepts of Freedo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93, 261
    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編者印行,民國七十三年四月(1984. 4), 679頁。
王正平、朱敏彥著,《善的智慧──中國傳統道德論探微》,上海:復旦
    大學,1996, 172頁。
左東嶺著,《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1997, 345頁。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
    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南京:江
    蘇人民,1995, 236頁。
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民國八十二年
    (1993)再版,541頁。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1963-1964,四冊。
辛冠潔主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民國七十六年
    (1987), 513頁。
杜維明著,《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民國八十一年(1992),
    398頁。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民國八十五年
    (1996), 475頁。
李弘祺著,《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民國八十二年
    (1993), 353頁。
李明明、吳慧著,《中國鹽法史》,臺北:文津,民國八十六年(1997),
    329頁。
李紀祥著,《明末清初儒學的發展》,臺北:文津,民國八十一年
    (1992), 426頁。
李書有主編,《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古籍,1992, 465
    頁。
李焯然著,《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民國八十年(1991), 220頁。
何懷安著,《良心論──傳統良知的社會轉化》,上海:三聯,1994,
    415頁。
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 145頁。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民國六十五年(1976), 476
    頁。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民六十九年
    (1980), 372頁。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六
    年(1987), 173頁。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民國七十六年
    (1987), 574頁。
────,《中國歷史上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民國八十
    一年(1992), 138頁。
────,《現代儒學論》(新亞人文叢書之二),美國新澤西:八方文
    化,1996, 179頁。
余書麟著,《中國教育史》中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民國六十年
    (1971), 409-819頁。
宗志罡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1995, 317
    頁。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1961, 429頁。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 275
    頁。
周志文著,《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的影響》,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1977), 159頁。
────,《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臺北:大安,民國八十八年
    (1999), 260頁。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研究.明清分冊》,上海:華東師大,
    1995, 421頁。
邱仲麟著,《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臺北: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1997), 230
    頁。
姜法增著,《中國倫理學史略》,北京:中華,1991, 251頁。
姜廣輝著,《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瀋陽:遼寧教
    育,1997, 402頁。
胡 適著,《胡適的日記》,臺北:谷風,民國七十六年(1987), 608
    頁。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下冊),北京:人民,1960,
    1289頁。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著,《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1987,
    1048頁。
容肇祖著,《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民國五十八年(1969),
    506頁。
────,《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716頁。
高全喜著,《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之間》,北京:三聯,1992,
    249頁。
唐邦明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江西:人民,1993, 244頁。
唐凱麟著,《走向近代的先聲──中國早期啟蒙倫理思想研究》,湖南:
    教育,1993, 256頁。
夏咸淳著,《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298頁。
孫 機著,《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1993, 366頁。
烏廷玉著,《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史綱》下冊,吉林:吉林大學,1987,
    353頁。
徐 泓著,《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
    究論文第二○六種,民國六十一年(1972), 229頁。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民國五十八年(1969),
    629頁。
────,《知識份子與中國》,臺北:時報,民六十九年(1980), 430
    頁。
────,《中國思想史論》,臺北:學生,民國八十二年(1993), 293
    頁。
淡江大學歷史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民國七十六
    年(1987), 595頁。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啟業,民國六十一年臺一版
    (1972), 205頁。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民國六十四年臺
    八版(1975), 374頁。
梁漱溟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民國七十二年(1983),
    374頁。
郭正忠著,《中國鹽業史(古代編)》,北京:人民,1997, 826頁。
張岱年、湯一介等著,《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
    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7, 440頁。
張節末著,《狂與逸》,北京:東方,1995, 157頁。
張德勝著,《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
    巨流,民國七十八年(1978), 274頁。
陳東原著,《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民國五十五年(1966)臺一
    版, 503頁。
陳麗文著,《王心齊思想與泰州學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1996), 167頁。
陸冠州著,《何心隱思想及其與名教之衝突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1994), 254頁。
黃文樹著,《泰州學派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1997) , 274頁。
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民國七十四年(1985), 289
    頁。
曾光正著,《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北: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1996), 326頁。
馮達文著,《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1997, 358頁。
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浙江:人民,1994, 400頁。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賴蕭爾(Edwin Reischauer)合著,陳仲丹
    等譯,《中國:傳統與變革》(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南京:江
    蘇人民,1995, 601頁。
嵇文甫著,《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民國七十九年(1990), 102
    頁。
────,《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據民國三十二年上海開
    明書店原版編校再版,1996, 213頁。
喬治.米德(George H. Mead)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
    (Mind, Self, and Society),上海:上海譯文,1992, 343
    頁。
傅衣凌著,《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1982, 452頁。
────、楊國禎主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
    學,1987, 328頁。
程玉瑛著,《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近溪)詩文事蹟編年》,
    臺北:廣文,1995, 240頁。
焦成國著,《中國古代人我關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
    285頁。
溝口雄三著,趙士林譯,《中國人的思想》,北京:中國社科,1995,
    130頁。
─────,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上海:人
    民,1997, 349頁。
福建省李贄著作注釋組,《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福建:人民,1975。
楊天石著,《泰州學派》,北京:中華,1980, 176頁。
楊祖漢著,《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民八十一年(1992) , 313
    頁。
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北京:人民,1993, 517頁。
楊國榮著,《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民八十六
    年(1997), 308頁。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1997,
    315頁。
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河南:中州古籍,1991, 853頁。
遠志明著,《沉重的主體──中國人傳統價值觀考察》,北京:人民,
    1987, 205頁。
墨子刻(Thomas A. Motzger)著,顏世安等譯,《擺脫困境──新儒學與
    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南京:江蘇人
    民,1996, 280頁。
鄭振滿著,《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教育,1992, 277
    頁。
鄭培凱著,《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民國八十四年(1995),
    467頁。
劉宗賢著,《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1997, 424頁。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
    京:中華,1993, 542頁。
劉師培著,《劉申叔先生遺書》四冊,臺北:華世,民國六十四年
    (1975), 2709頁。
劉 淼著,《明代鹽業經濟研究》,汕頭:汕頭大學,1996, 379頁。
錢 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民國八十
    四年(1995)臺二版,885頁。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民國六十六年(1977),
    438頁。
錢 杭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浙江:人民,1995, 319頁。
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海外中國研究
    叢書),南京:江蘇人民,1995, 692頁。
蕭萐父、許蘇民著,《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1995,
    785頁。
瞿林東主編,鄧鴻光著,《個人.社會.歷史──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觀
    與民族精神》,杭州:浙江人民,1994, 174頁。
顧 彬(Wolfgang Kubin)演講,曹衛東編譯,《關於“異”的研究》, 
    (北大學術演講叢書9)北京:北京大學,1997, 221頁。
(二)日文專書
岡田武彥著,《王陽明と明末の儒學》,東京:明德,1970,462頁。
─────,《宋明哲學序說》,東京:文言社,1977。
岩間一雄著,《中國政治思想史》,東京:未來社,1948,324頁。
荒木見悟著,《明代思想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教と佛教の交流》,東
    京:創文社,1972,371頁。
島田虔次著,《中國における近代思維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
    1970。
酒井忠夫著,《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64。
溝口雄三著,《李卓吾--正道を步む異端》,東京:集英社,1985,
    262頁。
奧崎裕司著,《中國鄉紳地主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8。
(三)英文專書
Berthrong, John H.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 Wa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250pp.
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320pp.
de Bary, Wm.Theodore,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Studies in Oriental Culture, Number 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0, 550pp.
——————————, ed.,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593pp.
Ch’ien, Edward T. 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67pp.
Dimberg, Ronald G. The Sage and Society: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o Hsian-yin. 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4,
    175pp.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84pp.
二、論文
(一)中文論文
于海根、刑 亞著,〈鹽民詩人吳嘉紀與清代禁書《陋軒詩集》〉《鹽業
    史研究》,1994. 1,頁66-70.
山井湧著,徐遠和譯,〈經書與糟粕〉《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
    北:駱駝,民國七十六年(1987),405-426頁
方祖猷著,〈明朝中晚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和文藝思潮──論泰州學派對文
    藝的影響〉《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一卷,第二期
    (1988),頁110-121.
────,〈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論晚明的虛實之辨〉《中國哲
    學》第十六輯,1993. 9,頁80-96.
王汎森著,〈「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994. 6),頁333-373.
王家儉著,〈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七卷二期,民國七十八年十
    二月(1989.12), 頁279-300.
王紹輝著,〈李贄的“主體意識論”〉《益陽師專學報》1994. 10,頁
    85-86.
王 愷著,〈商業精神:晚明文化活的靈魂〉《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2. 4,頁106-112.
王 壽、孫迎光著,〈“忠恕”之道作為心理換位的合理意義〉《湖北大
    學學報》哲社版(武漢), 1994.6,頁110-113.
石 錦著,〈略論明代中晚期經世思想的特質〉《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
    刊》第四期,民國六十一年(1972),頁203-219.
包遵信著,〈王學的崛起和晚明社會思潮〉《跬步集》,(成都:四川人
    民,1986),頁277-310.
池勝昌著,〈試論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史意義〉《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九期,民國八十年六月(1991,
    6),頁1-18.
朱寶信著,〈在“超越”與“非超越”之間--中國傳統文化特徵芻議〉
    《社會科學》(瀘)1997.1,頁47-51.
李伏明著,〈論陽明心學的內在矛盾與江右王門心學的發展〉《吉安師專
    學報》哲社版, 1995.2,頁25-35.
李 珂著,〈明代開中制下商灶購銷關係脫節問題再探──鹽商報中不前
    與灶戶的鹽課折徵〉《歷史檔案》(京),1992. 4,頁79-85.
李春青著,〈論“中”在儒學思想中的核心位置〉《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96.2,頁70-78.
────,〈論儒學體系中的“樂”範疇〉《廣東社會科學》(廣州),
    1996.3,頁 45-51,44.
李焯然著,〈焦竑對明代學風的批評〉《中國哲學》15輯,1992.5,頁
    259-268.
岑溢成著,〈王心齋安身論今詮〉《鵝湖學誌》第十四期,民國八十四年
    六月(1995.6),頁59-82.
狄百瑞著,吳瓊譯〈晚明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中國哲學》第
    七輯, 1982.3,頁176-190.
余英時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
    詮釋》,(臺北:聯經,1987),頁1-52.
余項科著,〈「樂」的社會政治功能〉,見張岱年、湯一介等著,《文化
    的衝突與融合--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紀念文
    集》,(北京:北京大學,1997) 頁369-384.
吳雁南著,〈簡論王陽明“致良知”說的特點和意義〉《貴州文史叢刊》
    (貴陽),1995.4,頁1-5.
林子秋著,〈簡論王艮和泰州學派〉《鹽城師專學報》社科版,1991.4,
    頁48-53.
林麗月著,〈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十九期,民國八十年六月(1991, 6),頁215-234.
尚水利著,〈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觀的本質特徵〉《管子學刊》(淄博),
    1995.4,頁52-57.
周月亮著,〈異端也在傳統中──祭童心大俠李卓吾〉《河北學刊》
    1994. 2,頁52-57.
周志文著,〈真情與享樂──論晚明小品的兩個主題〉《中華學苑》四十
    八期,民八十五年七月,頁65-78.
姜廣輝著,〈“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中國哲學》第十六輯,1993.
    9,頁9-34.
────,〈理學與人文精神的重建--理學意義追詢〉《天津社會科
    學》1997. 3,頁87-92.
胡維定著,〈論“淮南格物”說中的主體性地位〉《南京師大學報》社科
    版,1995. 3,頁51-54.
────,〈從王艮的“大成仁學”到顏鈞的“大成仁道”〉《南京師大
    學報》哲社版, 1997. 3,頁41-44.
袁占釗著,〈有意識的人是最高存在--論王守仁的主體能動性思想〉
    《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2,頁 36-39,35.
馬伯良著,〈略論泰州學派的人文主義傾向〉《南京大學學報》哲人社
    版,1993. 3,頁81-85.
夏咸淳著,〈明代後期文士與商人的關係〉《社會科學》(瀘),
    1993.7,頁59-63.
馬 濤著,〈李贄與儒學〉《河北學刊》1993. 5,頁33-37.
夏瑰琦著,〈略論王艮的哲學思想〉《杭州大學學報》,1983. 2,頁19-
    26.
孫以楷、謝陽舉著,〈儒學“自我”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合肥),
    1994.5,頁55-59.
孫炳元著,〈王艮哲學思想兩重性的歷史探索〉《鹽城師專學報》社科
    版,1991.4,頁54-57.
柴繼光著,〈鹽丁苦難生活的寫真──讀朱裳的《撈鹽詩》〉《鹽業史研
    究》,1995. 3,頁45-47.
島田虔次著,〈戰後日本宋明理學研究的概況〉《中國哲學》第七輯,
    1982. 3,頁146-158.
徐 泓著,〈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
    學會議論文集》,民國七十八年六月,頁156.
徐陽春著,〈“傳統儒學”與“現代化”散論〉《紹興師專學報》,
    1993.4,頁92-98.
郭德茂著,〈儒道釋論“中”〉《暨南學報》哲社版(廣州),1996.1,
    頁1-9.
張克偉著,〈泰州王門巨擘--王一菴哲學思想抉微〉《南昌大學學報》
    社科版, 1996.2,頁30-36, 11.
────,〈李卓吾眼中的傳統儒學〉《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武
    漢), 1996.4,頁8-14.
張再林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開封),1994.1,頁1-6.
張哲郎著,〈明太祖的地方控制與里甲制〉《食貨月刊》復刊第十一卷第
    一期,民國七十年四月(1981),頁3-18.
張德強著,〈儒家的仁愛思想與人類仁愛社會理想〉《蘭州學刊》
    1996.6,頁31-33.
張建建著,〈良知教的存在論架構與文化生命的運化〉《貴州大學學報》
    社科版(貴陽),1995.8,頁11-19.
張榮生著,〈古代淮南鹽區的鹽民生活〉《鹽業史研究》,1996. 4,頁
    57-63.
張顯清著,〈晚明心學的沒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明史研究論叢》第一
    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4)頁307-337.
────,〈明代社會思想和學風的演變〉《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
    2,頁62-70.
張 灝著,〈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
    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民國七十三年
    四月,1984. 4)頁3-19.
張 璉著,〈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潮的轉向〉《明清史研究》
    第三輯,(香港大學中文系,1997. 8)頁51-68.
────,〈何心隱社會思想論析〉《史學集刊》(長春),1998. 1,
    頁24-32.
曹國慶著,〈明代鄉約發展的階段性考察〉《江西社會科學》,1993.
    8,頁24-29.
────,〈明代鄉約推行的特點〉《中國文化研究》(京),1997.
    9,頁17-23.
陳郁夫著,〈心齋學述評〉《東吳中文學報》第二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1996),頁39-54.
陳寒鳴著,〈明代中葉以後的平民儒學與“異端”運動〉《浙江學刊》
    1993.4,頁53-56.
────,〈論明代中葉的平民儒學〉《河北學刊》,1993.5,頁26-32.
────,〈王艮、何心隱世俗化的儒學思想〉《晉陽學刊》(太原),
    1996.3,頁53-57.
陳學文著,〈明代中葉民情風尚習俗及一些社會意識的變化〉《山根幸夫
    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陳寶良著,〈論晚明實心任事的精神〉《社會科學研究》,1993. 1,頁
    77-83.
黃文樹著,〈簡述史家對泰州學派之研究〉《孔孟月刊》36卷2期,民國
    86年10月(1997),頁39-41.
黃仁宇著,〈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中國大歷史》,(臺
    北:聯經,1993),頁229-250.
黃宣民著,〈顏鈞及其“大成仁道”〉《中國哲學》16輯, 1993.9,頁
    345-383.
────,〈明代平民儒者顏鈞的大中哲學〉《哲學研究》,1994. 1,
    頁49-58.
華 山著,〈論泰州學派--與侯外廬先生商榷〉《山東大學學報》哲社
    版,1964.1,頁24-45.
程 潮著,〈儒家“內聖外王”的源流及內涵新探〉《嘉應大學學報》社
    科版(梅州), 1997.2,頁5-9.
程玉瑛著,〈王艮(1283-141)泰州學派:良知的普及化〉《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史學報》17期,1989.6,頁59-136.
傅洲文著,〈論王艮和所謂“泰州學派”〉《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
    1975.2,頁64-70.
溝口雄三著,〈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上演變的意義〉《日本學者論中國
    哲學史》(臺北:駱駝,民國七十六年),頁427-474.
楊國榮著,〈人我之間:成己與無我--論王陽明對主體性關係的思考〉
    《中州學刊》,1996.5,頁71-77.
趙佳聰著,〈儒家“中”的哲學之當代運用〉《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
    學學報》(昆明),1995.6,頁40-44.
劉志琴著,〈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中國史研究》,1983. 2,頁71-
    87.
劉宗賢著,〈儒家人文思想群我關係的辨證機制〉《東岳論叢》(濟
    南),1995.5,頁60-65.
劉輝平著,〈王陽明心學與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中州學刊》(鄭
    州),1994.2,頁70-74.
蕭 濱著,〈儒學與兩種自由概念〉《社會科學》(瀘), 1997.3,頁
    24-27.
謝祥皓著,〈略論中國儒學發展的基本脈絡〉《理論學刊》(濟南),
    1996.1,頁51-56.
顏學恕,顏煜開著,〈明代平民思想家顏鈞的理想追求〉《中國史研
    究》,1997. 2,頁149-156.
羅義俊著,〈儒家智慧與安身立命〉《學術月刊》(瀘),1994.1,頁
    33-37, 110.
(二)日文論文
荒木龍太郎著,〈王心齋新論──思惟構造の觀點かう〉《中國哲學論
    集》22號,(九州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會,1996),頁19-34.
森紀子著,〈鹽場の泰州學派〉《東方學報》,1986,頁525-554.
森正夫著,〈明末の社會關係における秩序の變動について〉《名古屋大
    學文學部三十周年紀念論集》,1979,頁135-159.
溝口雄三著,〈中國の「公、私」〉(上下)《文學》,1998. 9月號,
    Vol.56,89-102;10月號,Vol. 57,73-8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