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1: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春壅
研究生(外文):Chen Churn Yeong
論文名稱: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
論文名稱(外文):''People Take Participate in Literature or Arts Activities at Their Leisure- I-Lan''
指導教授:許坤成許坤成引用關係翁美娥翁美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u Kuen CherngUeng Meei E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88
中文關鍵詞:宜蘭縣藝術休閒藝文活動促進動機阻礙動機藝術休閒體驗
外文關鍵詞:I-LanArt leisureLiterature or arts activitiesThe motive of promotionThe motive of obstacleThe experience of art & leis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3
  • 點閱點閱:18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論文提要: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有八:
一、從文化學、美學、藝術教育學的觀點探討藝文活動的本質與類型。
二、探討休閒理論。
三、從美學觀點探討藝術休閒。
四、探討宜蘭縣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方式、喜歡參與藝文活動的種類。
五、探討宜蘭縣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促進及阻礙因素。
六、探討宜蘭縣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休閒體驗。
七、探討宜蘭縣推展藝文活動現況。
八、研擬改善宜蘭縣藝文環境的建議。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編製「宜蘭縣民眾藝文活動休閒取向研究問卷」,研究樣本係以宜蘭縣十二個鄉鎮民眾為對象,實施抽樣調查,共抽得2582人,回收率84.62%,可用率 84.71%,蒐集的資料經描述性統計、交叉列聯分析、卡方考驗、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綜合理論、文獻探討、問卷調查,歸納以下主要研究發現:
一、民眾參與的方式以「和三、五好友去」、「自己去或自己在家欣賞」為民眾所最愛;實際參與方式以「自
己去或自己在家欣賞」最為普遍。
二、在交通工具使用,以自用轎車最多,其次為機車,再次為腳踏車,走路與租用計程車最少。
三、民眾對藝文活動興趣偏向喜歡實用性、通俗性及關乎子女教育性的休閒活動,對精緻藝文活動的認知與素
養尚嫌不足。
四、民眾興趣較高的藝文活動前五項為:
專題講座:生活講座、親職講座、青少年教育問題講座、藝術講座。
展覽活動:童玩展、攝影展、國畫展、書法展、西畫展。
表演活動:電影欣賞、電視節目、熱門歌曲演唱、魔術、報章雜誌。
研習活動:風箏研習、天燈研習、攝影研習、漫畫研習、中國結研習。
五、民眾興趣較低的藝文活動前三項為:專題講座:宗教講座、工商講座、時事講座。展覽活動:奇木展、雅
石展、古文物展。表演活動:傀儡戲、國劇、皮影戲、布袋戲、歌仔戲。研習活動:剪紙研習、裱褙研習
、篆刻研習。
六、不同人口背景在56種藝文活動的喜好程度有顯著差異。
七、民眾同意程度最高的休閒促進因素為「藝文陶冶與學習」,其次為「工作需要」,再次是「媒體宣傳」,
最後是「非自願」,且休閒促進因素的同意程度會因人口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八、民眾同意程度最高的休閒阻礙因素為「藝文素養與訊息障礙」,其次為「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再次是「
家庭或工作障礙」,最後是「時尚偏好」,且休閒阻礙因素的同意程度會因人口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九、民眾同意程度最高的休閒體驗為「認知性的學習」,其次為「情意性的陶冶」,再次是「社交性的擴展」
,且休閒體驗的同意程度會因人口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十、民眾獲得藝文活動訊息的管道,以電視最多,第二為海報、宣傳單,最少為宣傳車。
十一、針對民眾喜好的展覽活動「童玩藝術節」與不喜歡的傳統戲劇為例,進行深入剖析,探討發現「童玩藝
術節」活動其具有自助性、鄉土性、教育性、卓越性、多元性、益智性、親子性、產值性、尊嚴性、交
誼性的活動特色,可提供民眾「認知性的學習」、「情意性的陶冶」、「社交性的擴展」廣受民眾的青
睞。
十二、宜蘭縣推展藝文活動的現況與期待:
1、 組織的詳實,系統的完整,單位的確定,職務的分化
,團隊的觀念,是宜蘭縣辦理大型文化活動的優點。
2、 藝術資源缺乏均衡的分配。
3、 作品典藏設施欠缺完善。
4、 民眾參與意願及美學素養需提昇。
5、 調用大量教育人員,影響教學品質。
6、 「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反思。
7、 鄉土藝術教育具有全方位的推廣與整理;不偏廢精緻美術的深入研究與詳細資料的建檔。
8、 吸引人才返鄉,為文化活動注入活力。
9、 便捷的交通,活經濟命脈,帶動文化活動暢旺。
10、規劃另類大型文化活動與童玩節配合,於縣內公有場地舉辦,留宿外來遊客,使「觀光產業」蓬勃。
十三、傳統戲劇因民眾缺乏興趣、活動不吸引人、教學缺乏統編教材、教師缺乏傳統戲劇素養、傳統戲劇實驗
班僅止於高中階段,學生進路發展受限、缺乏就業市場工作機會、執行傳統藝術薪傳教育計畫,資源缺
乏橫向聯繫與運用會影響學子認知不足,參與興趣低落。
根據研究結果與探討,對文化執事者、政府機構、民間藝術團體、教育當局、縣民提出綜合性的建議。建議如下:
文化執事者:
一、藝術情操與教化理念之執持。
二、穩定的情緒、社交親和力。
三、長期的奉獻,能力才有充分的發揮。
四、致力專業領域之提昇。
五、成立文化局的展望。
六、有效運用社會資源。
七、儘量由政府輔導,由民間策劃承辦。
八、推陳出新,具有特色的活動規劃。
九、給予民眾正確的教育與輔導。
十、規劃藝文活動,注重整體性與連貫性的設計,不能零星施為。
十一、針對不同對象,實施市場區隔,辦理不同「性質」與「層次」的藝文活動。
十二、加強辦理藝文下鄉巡迴活動。
十三、開發藝術資源、鼓勵藝術創作。
十四、定期舉辦鄉鎮藝文競賽,提高藝文水準。
十五、輔導獎助均勻扶植各類藝文團體或個人,推展各項藝文活動。
十六、發揮訊息傳播的功能,多方報導活動的訊息。
十七、提昇縣內有線電視節目製作品質。
十八、增強促進因素,提高參與比例。
十九、掃除阻礙因素,擴大參與程度。
二十、建立文化義工制度。
二十一、增建公共設施與釋放文化空間。
縣民:
一、體認「終身教育」時代的來臨。
二、評估個人的需求。
三、掌握資訊。
四、要持之以恆。
五、學習要產生改變。
六、個體行銷。
藝術團體:
一、民間藝術團體專業能力的自我評鑑。
二、多了解行政作業的程序(包括:法令、制度、規章),與政府、企業單位作最好的溝通。
三、團體、個人專業能力的提昇。
教育當局:
藝術教育方面:
一、 實施藝文教育,充實藝文素養,學校藝文教學正常化。
二、選派教師參加藝文(傳統藝術)研習。
三、主辦校際藝文活動、獎助藝文創作,協助藝文展覽。
四、藝術結合教育推動社區發展。
其他方面:
一、機關團體多運用員工社團、自強活動的時間,辦理員工藝文活動參觀、研習,使內部員工增長藝術知識與
鑑賞能力。
二、建議主辦單位,在舉辦成人之技藝性研習活動時,同時附設有兒童育樂營,由專業人員帶領兒童從事團體
遊戲、劇場表演等兒童喜歡的活動,讓成人也能享有自我的、單獨的或與配偶共同參與的藝文休閒活動。
Abstract
The goals of the project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ories of culturology, esthetic, and artistic education.
2. To discuss the theory about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3.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recreation from the view of esthetics.
4. To realize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Ilan residents prefer to participate.
5.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to urge or to stop the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6.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residents in participating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7.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 activities in Ilan.
8.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help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Survey Metho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goals, in this project, " Survey On the Ila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 was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a sample of 2582 selected from 12 villages of Ilan County. Random sampling was conducted. The retired responses were 84.62% with significance responses 84.71%. The data was processed with statistic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hi-square, and variable analysis.
By using theory synthesis, publication studies and polling survey,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 was obtained.
1. The residents favored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went with friends. Some of them prefer staying home and watch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ograms on TV.
2. Most of the residents went to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by self-owned cars. A few residents go by motorbikes and bicycles. Few residents go on foot or taxi.
3. Residents like to choos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is popular, practical and education oriented. The cognition of sophisticated art is not common.
4. When presented with a list of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asked to rate them. The activities were caute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Speech of specific topics, life style, parenthood, juvenile education, or common art;
(2) Exhibi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oys, photo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3) Pershaping art: movie, TV programs, popular music, magic show.
(4) Seminars: kite making, paper lantern making, photo taking, comic drawing, weaving.
5. The activities that were least chosen include: (1) Lecture of professional topics, news, or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religious activities, (2) Exhibitions of scarce woods or stone and ancient relics. (3) Pershaping art: Chinese opera, leather-silhouette show, and Taiwanese opera. Seminar: paper cutting, mounting (a picture, etc.)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and seal cutting.
6. Differences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asked the sampl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groups to choose the 56 kinds of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7. When asked to rate the reasons to participat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most residents chos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in leisure time" over "working" and "information form the media" Few chose "not voluntary." There is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groups.
8. When asked to rate the reasons not participat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most residents responded " lack of information in art and culture;" a few chose "difficult finding time and the distance keep them away;" a few responded as "must work." Only few responded as "could not catch the trend."
9. When asked about the experiences in participatio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most agreed to have "cognitive learning." Some agreed to have "personality shaping ;" and some agreed to have "improvement in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 results vary when different geographic groups were asked.
10. When asked about by which media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was obtained, most interviewees chose "TV." The other media include poster, DM, advertisement car in the order of its significance.
11. The project further studied the "Traditional Toy Festival" tha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residents'' preference. 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festival was educational,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to adults and children. We mentioned above that "cognitive learning," "personality influencing," and "improvement in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were the demands of the residents in leisure time.
12. The following items are our expectation and present condition that administrators develop cultural activities in Ilan:
1)、It was a point of superiority in Ilan to transact large 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include "organization, " "system , " "official duty , "and "the union of ideas".
2)、The outlay on arts had been run short of sharing equally.
3)、The art object did not fully keep.
4)、To promote intention of people take participate in art activities and artistic culture.
5)、To summon more educators had influenced teaching .
6)、To reflect on "Industry Cultural " "Culture Industrial".
7)、Folk art education had been wholly investigated but Sophisticated art are always neglected.
8)、To attract men of talents come back to their native place for increasing cultural lively.
9)、Convenient traffic will promote economics and art activitie''s development.
10)、To draw up others large cultural activities at another place pair " Children''s Folklore&Folkgame Festival" in order
to lodge travelers and promote"Tourist Industry ".
13. The programs of traditional drama were not well designed to attract the residents.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in traditional drama were not enough. Studying traditional drama only limited to several schools. Graduates could not find good jobs in the market. A whole project in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drama education was not planned well enough. General students are lack of interest in understand the art.
The project tried to conclude the findings and propose some advice toward the administrators i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rt organizations, educators, and the residents.
For Administrators
1. They should persist in doing whatever they think is right for promoting culture and art.
2. They should have enthusiasm, and social affinity.
3. They should continuously contribute their effort in promoting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4. They should engaged in promoting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5. They should exp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6. They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the possible social resources.
7. They should contract out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8. They should plan new and creative different types of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9. They should hold education and assistance to the residents.
10. They should plan the activities with a complete plan.
11. They should plan different type and level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to resi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12. They should hold more road shows or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villages.
13. They should exploit more resources of art and encourage art works.
14. They should occasionally hold contest in art work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 of fine art works.
15. They should set up rewards and grant to help artists or art groups.
16. They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the media to publicize the activities.
17. They should help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able TV in the county.
18. They should try to persuade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19. They should delete the obstacles that prevent residents from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20. They should set up voluntary program to help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21. They should build up more public facilities and release more space for art work.
For Residents
1. They should perceive " Lifelong Education Generations"coming.
2. They should evaluate personal need.
3. They should try to ha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4. They should make it a habit to participate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5. They should learn to change.
6. Good news of arts activities were handed down by residents.
For Art Workers
1.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self-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2. They should try to underst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regulations and system, etc.) in order to have communication with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sponsors.
3. They shoul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For Educators
Art Education
1. To broaden the vision of students in art.
2. Not to skip the classes of art or cul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3. To send teachers to advanced studies in art.
4. To hold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n campus and to hold exhibitions of art works of students.
5. Arts combine education to promo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thers
1. Organizations and companies should organize recreational associations for workers.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should hold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for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leisure time.
2.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ctivity planner should set up children''s camp while planning the event or activity for adults. In the children''s camp, professional leaders and instructors must be employed to lead the children to games and shows. Therefore, the adults could enjoy the activity alone or with their spouse without worrying about their children''s placement.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程序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程序 11
第三節 名詞界定與釋義 13
一、名詞界定 13
二、名詞釋義 23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7
第五節 研究方法、內容與限制 29
一、研究方法 29
二、研究內容 30
三、研究限制 32
第六節 研究進度 34
第二章 藝文活動的理論基礎 35
第一節 藝文活動的本質 35
一、從文化學觀點著述 36
二、從美學觀點探討 43
三、從藝術教育學觀點剖析 63
第二節 藝文活動的類型 68
第三節 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評量 74
第四節 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促進因素與阻礙因素 79
一、促進因素 80
二、阻礙因素 82
第三章 休閒理論探討與文獻解析 85
第一節 休閒的理論觀 86
一、休閒的意義 86
二、休閒的本質 98
三、休閒的動機 98
四、休閒的功能 102
五、休閒活動的種類 107
第二節 藝術休閒相關美學探討 113
一、情感傳達論 116
二、感情移入說 120
三、心理距離說 125
四、美的孤立說 127
第三節 藝術休閒文獻探討與回顧 130
第四節 宜蘭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劃簡介與藝術休閒活動
場所 138
一、宜蘭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劃簡介 138
二、宜蘭縣藝術休閒活動場所 142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55
第一節 問卷調查研究架構 155
第二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 156
一、模式及操作型定義 156
二、本研究之六大研究模型 157
第三節問卷設計與預試 167
一、問卷設計的類型 168
二、問卷內容 168
三、預試 171
四、量表填答方式與計分 172
五、信度與效度考驗 172
第四節 抽樣設計 173
一、母體界定 173
二、抽樣架構(Sampling Frame) 173
三、問卷調查分發與收回 174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 175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179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79
一、樣本的性別資料分析 179
二、樣本的年齡資料分析 180
三、樣本的學歷資料分析 181
四、樣本的職業資料分析 182
五、樣本的居住地區資料分析 184
六、樣本的收入資料分析 185
七、樣本的每月藝文活動花費資料分析 187
八、樣本的婚姻資料分析 188
第二節 民眾參與藝文活動方式分析 189
一、民眾對藝文活動參與方式的喜好態度分析 189
二、民眾對各項藝文活動實際參與方式的現況分析 190
三、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交通工具的使用分析 191
第三節 民眾對各項藝文活動的喜好度分析 192
一、專題講座 192
二、展覽活動 201
三、表演活動 210
四、研習活動 222
五、民眾對藝文活動參與動機促進因素分析 235
六、民眾對藝文活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分析 247
七、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休閒體驗經驗分析 260
八、媒體宣傳使用分析 2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73
第一節 結論:宜蘭縣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剖析 273
第二節 建議 285
參考書目 295
附錄 306
附錄一 306
附錄二 473
索引 479
英文索引 479
中文索引 481
表 目 次
<表1~ 1>研究進度表 34
<表2~ 1>儒、道、釋藝術精神比較簡表 53
<表2~ 2>西方藝術概念演變簡表 60
<表2~ 3>藝術活動分類表 69
<表3~ 1>宜蘭縣藝術休閒活動場所一覽表 143
<表4~ 1>問卷調查分發與收回一覽表 175
<表5~ 1>樣本性別統計分析表 179
<表5~ 2>樣本年齡統計分析表 180
<表5~ 3>樣本學歷統計分析表 181
<表5~ 4>樣本職業統計分析表 182
<表5~ 5>樣本居住地區統計分析表 184
<表5~ 6>樣本收入統計分析表 185
<表5~ 7>樣本每月藝文活動花費統計分析表 187
<表5~ 8>樣本婚姻統計分析表 188
<表5~ 9>民眾對藝文活動參與方式的整體喜好程度表 189
<表5~ 10>民眾對各項藝文活動實際參與程度表 190
<表5~ 11>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交通工具的使用分析表 191
<表5~ 12>民眾對各項專題講座的整體喜好程度表 192
<表5~ 13>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講座非常喜歡與喜歡的反應百分比和統計表 193
<表5~ 14>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講座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00
<表5~ 15>民眾對各項展覽活動的整體喜好程度表 201
<表5~ 16>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展覽活動非常喜歡與喜歡的反應百分比和統計表 202
<表5~ 17>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展覽活動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09
<表5~ 18>民眾對各項表演活動的整體喜好程度表 210
<表5~ 19>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表演活動非常喜歡與喜歡的反應百分比和統計表 211
<表5~ 20>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表演活動喜好程度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21
<表5~ 21>民眾對各項表演活動的整體喜好程度表 222
<表5~ 22>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研習活動非常喜歡與喜歡的反應百分比和統計表 223
<表5~ 23>人口統計變項對各項表演活動喜好程度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33
<表5~ 24>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理由整體比較表 235
<表5~ 25>民眾對藝文活動的參與動機促進因素分析表 237
<表5~ 26>民眾對各類促進因素的反應與人數表 238
<表5~ 27>人口統計變項對動機促進因素同意程度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45
<表5~ 28>民眾不參與藝文活動理由的整體比較表 248
<表5~ 29>民眾對藝文活動的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分析表 249
<表5~ 30>民眾對各類阻礙因素的反應與人數表 250
<表5~ 31>人口統計變項對動機阻礙因素同意程度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58
<表5~ 32>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休閒體驗的整體比較表 261
<表5~ 33>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休閒體驗因素分析表 262
<表5~ 34>民眾對休閒體驗因素的反應與人數表 263
<表5~ 35>人口統計變項對動機促進因素同意程度的卡方分析對照表 270
<表5~ 36>媒體宣傳使用分析表 271
<表6~1>綜合建議表 286
圖 目 次
<圖1~ 1>研究架構圖 27
<圖3~ 1>托爾斯泰情感傳達論模式圖 118
<圖3~ 2>李普司的感情移入說模式圖 123
<圖3~ 3>宜蘭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架構圖 141
<圖4~ 1>問卷調查研究架構圖 155
<圖5~ 1>樣本性別統計圖 179
<圖5~ 2>樣本年齡統計圖 180
<圖5~ 3>樣本學歷統計圖 181
<圖5~ 4>樣本職業統計圖 183
<圖5~ 5>樣本居住地區統計圖 184
<圖5~ 6>樣本收入統計圖 186
<圖5~ 7>樣本每月藝文活動花費統計圖 187
<圖5~ 8>樣本婚姻統計圖 188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ELLEN.WINNER 著。《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田園
城市文化,民國86年。
2、Gene.Bammel & Lei Lane Burus-Bammel 著。《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
85年。
3、H.W.JANSON著。《西洋藝術史》。第一冊,四版,曾堉、王寶蓮譯。台北:雄獅出版社,民國73年。
4、Wtadyslaw .Tatarkiewicz 著。《西洋美學六大理念史》。劉文潭譯。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9年。
5、文化工作室主編。《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民國88年。
6、方東美著。《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74年。
7、方東美著。《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6年。
8、王保進著。《統計套裝程式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松崗出版社,民國85年。
9、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主編。《休閒遊憩行為》。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6年。
10、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中國休閒生活論文集》。臺北:休閒生活雜誌社出版,民國81年。
11、托爾斯泰著。《藝術論》。耿濟之譯。臺北:金楓出版社,民國76年。
12、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民國86年。
13、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上、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1年。
14、余培林著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
15、吳怡。《中華文化復興論叢》。第八集,台北:台北文復會印,民國58年。
16、李金泉著。《如何精通SPSS統計分析》。台北:松崗出版社,民國85年。
17、李亦園。《劇變與調適》。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85年。
18、李亦園等。《高雄市民文化需求與文化參與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研考會編印,民國73年。
19、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民國77年。
20、李澤厚著。《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出版社,民國76年。
21、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5年。
22、奈思比、奧伯汀著。《二ΟΟΟ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伊萍譯。台北:天下文化,民國79年。
23、《宜蘭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民國87年。
24、明德基金會編印,《加強文化中心功能以加速文化建設提高全民生活素質之研究》。民國73年。
25、林東泰著。《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民國81年。
26、林清山著,《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印行,民國74年。
27、林清山著。《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87年。
28、林勝義著。《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3年。
29、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
30、凌嵩郎著。《藝術概論》。空中大學,民國85年。
31、孫常煒等。《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民國57年。
32、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6年。
33、高楠著。《藝術心理學》。台南:復漢出版社,民國82年。
34、《國民中學法規彙編》。南投:台灣省教育廳編印,民國75年。
35、張其昀編。《中華百科全書》。第一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編行,民國70年。
36、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東華書局,民國83年。
37、張紹勳著。《SPSS FOR WINDOW統計分析(上、下)》。台北: 松崗出版社,民國82年。
38、教育部編印。《台灣地區國民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民國77年。
39、郭禎祥著。《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民國82年。
40、陳水源著。《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台北﹕大立出版社印行,民國77年。
41、陳彰儀著。《休閒生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8年。
42、陳彰儀著。《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和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8年。
43、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3年。
44、程頤。《易傳》。台北市﹕學生書局,民國56年。
45、馮滬祥。《文化哲學面面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
46、黃公偉。《哲學概論》。台北﹕帕米爾出版社,再版,民國58年。
47、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第四版,民國83年。
48、黃光雄等著。《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3年。
49、黃俊英。《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民國87年。
50、黃俊英。《行銷研究》。台北:華泰書局,第四版,民國81 年。
51、黃錦鋐著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
52、楊孝等。《社會統計學》。台北:幼獅文化事實有限公司,民國80年。
53、葉啟政、朱岑樓等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0年。
54、嘉門安雄編。《西洋美術史》。7版,呂清夫譯,台北:大陸書店,民國73年。
55、趙雅博著。《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國72年。
56、劉文潭著。《現代美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
57、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
58、蔣孔揚著。《德國古典美學》。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3年。
59、龍冠海著。《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3年。
60、戴永久著。《統計概念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1年。
61、謝冰瑩等著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
62、謝政諭著。《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9年。
二、英文部分
1、 Brightbill .C. K.& Mobley. T.A.,"Education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N.Y.:John Wiley &
Sons. ,1977)。
2、 Eiias ,.J. L.&﹒Merriam, 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1980)。
3、 Gordon, C.," Leisure and lives﹕person a expressiv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R. H Bin stock & E. Shan as (E ds).
Hand 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 Y.﹕Van No
strand Reinhold Co., 1976)。
4、 Kaplan .M.,"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Y.﹕
John Wiley & Sons .,1975)。
5、 Kelley .J.,"leisure",(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
Hall.,1982)。
6、 Kraus .R.G. ,"Recreation and the schools",(N.Y.﹕
The Macmillan Company.,1964)。
7、 Maclean .J . R .,"Recreation and Leisure﹕The Changing Scene.",(N.Y﹕ John Wiley &Sons.,)。
8、 Mennel, Stephe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needs, Sociology Review., 1979 ) 。
9、 Miller Norman P. and Robinson Duane,"The Leisure Age",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trh Publishing
Company.,1963)。
10、Peter, Town send, ,Measure and explanation of poverty In Town send peter(ed ),The concept of poverty
,(London :Heinemann.,1970 )。
11、Shivers.J.S.,"Leisure and Recreation Concepts﹕A Critical Analysis.",(Boston﹕Allyn and Bacon.,1981)。
12、"Utah State compare hensive Outdoor Recrealion in Uteb",( The second plan l970~1985:April .l .1973 )。
13、Veblen.T.,"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Boston﹕ Houghton Mifflin.)。
三、論文
1、汪煜民撰。《藝術觀賞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2、莊斐瑜撰。《臺北市高中 (職) 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輿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3、陳文玲撰。《畫廊顧客的購買行為研究-以台中市畫廊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3年。
4、陳芳倩撰。《展覽藝術休閒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5、陳英美撰。《縣市文化中心組織與功能分析之研》。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6、陳德揚撰。《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7、黃慧珠撰。《老人休閒旅館之研究--從需求面界定其休閒功能》。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0年。
8、蔡旻哲撰。《臺灣地區藝文活動推廣之研究--以行銷觀點論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0年。
四、期刊
1、孔秋泉。<文化政策之理論的探討>。《淡江學報》。第二十七期。民國76年01月。頁23~51。
2、文崇一。<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五十一期。民國70年。頁
1~62頁。
3、文崇一。<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民國70年,頁51.
4、王嘉慧。<.博物館教育人員的理念與行動>。《社教雙月刊》。第八十九期。民國88年02月。頁7-10。
5、吳京。<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1-5。
6、李建興。<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5-12。
7、杜松柏。<文化詞義和內涵的界定>。《文化論壇》。第二十二卷第十二期。民國78年12月。頁5。
8、林連禎。<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與>。《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會報》。
第三期。民國79年。頁16。
9、林勝義。<社教機構如何運用社會資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14-18。
10、柴松林。<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第十四期。民國85年09月。頁33。
11、張俊傑。<社會美育的理念與作為>。《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六期。民國87年01月。頁39-47。
12、張俊傑。<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中國美術》。第四十期。民國82年07月。頁25-33。
13、張俊傑。<提昇大眾審美品味之研究 (下)>。《美育》。第三十五期。民國82年05月。頁1-10。
14、張俊傑。<提昇大眾審美品味之研究 (上)>。《美育》。第三十四期。民國82年04月。頁1-15。
15、張景然。<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第二期。民國80年07月。頁48~49。
16、張植珊。<當前文化建設的探討與展望>。《研考月刊》。第一0九期。頁3~7。
17、許雅惠。<文化教育理念趨勢及現況>。《社教雙月刊》。第八十九期。民國88年02月。頁20-31。
18、許義雄、張清龍等。<我國職工閒暇意識及其活動傾向調查>。《體育學報》,第一期,民國68年。頁
124~169。
19、陳乃林。<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第四十一期,民國87年01月。頁36~41。
20、黃德祥。<青少年休閒諮商的輔導功能與實施>。《成人教育》。民國80年07月。第二期。頁52~66。
21、葉啟政。<現代工業社會中的知識份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第十三期。民國68年07月。頁
65~66。
22鍾思嘉、黃國彥等。<老人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心理研究》。第七期。頁119~143。
23、嚴霽虹。<休閒生活輔導>,《輔導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民國72年12月,頁6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1、張俊傑。<社會美育的理念與作為>。《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六期。民國87年01月。頁39-47。
2. 10、柴松林。<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第十四期。民國85年09月。頁33。
3. 9、林勝義。<社教機構如何運用社會資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14-18。
4. 6、李建興。<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5-12。
5. 5、吳京。<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社會教育年刊》。第四十五期。民國86年03月。頁1-5。
6. 4、王嘉慧。<.博物館教育人員的理念與行動>。《社教雙月刊》。第八十九期。民國88年02月。頁7-10。
7. 1、孔秋泉。<文化政策之理論的探討>。《淡江學報》。第二十七期。民國76年01月。頁23~51。
8. 12、張俊傑。<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中國美術》。第四十期。民國82年07月。頁25-33。
9. 13、張俊傑。<提昇大眾審美品味之研究 (下)>。《美育》。第三十五期。民國82年05月。頁1-10。
10. 14、張俊傑。<提昇大眾審美品味之研究 (上)>。《美育》。第三十四期。民國82年04月。頁1-15。
11. 15、張景然。<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行為輔導>。《成人教育》。第二期。民國80年07月。頁48~49。
12. 17、許雅惠。<文化教育理念趨勢及現況>。《社教雙月刊》。第八十九期。民國88年02月。頁20-31。
13. 19、陳乃林。<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第四十一期,民國87年01月。頁36~41。
14. 20、黃德祥。<青少年休閒諮商的輔導功能與實施>。《成人教育》。民國80年07月。第二期。頁52~66。
15. 23、嚴霽虹。<休閒生活輔導>,《輔導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民國72年12月,頁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