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9: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育君
研究生(外文):Cheng, yu-chun
論文名稱:「特技」在台灣之探討-從家班特技到劇校特技
指導教授:曾永義曾永義引用關係蔡欣欣蔡欣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特技雜技家班劇校百戲臺灣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1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雜技是中國古老的游藝活動,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雜技發展成熟,根據有文獻記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而早在人民利用生活工具時,將其技術、技巧化後就已出現特技的表演雛形,直到秦漢時期「百戲」的發展達到新的高峰,成為人民娛樂表演的形態。雜技的發展受到各朝代的政策、民間風俗節慶、人民喜好、地域文化的條件的影響,發展出歧異的特點。而雜技所包括的意義及項目很廣,本論文以雜技中的「特技性」表演為主要研究範圍。特技經過歷代的演化,從民間到宮廷,又從宮廷回到民間,這些轉變使特技表演形成與其他表演藝術不同的風貌。特技與人民生活不分而保有生活性,它又吸取其他表演藝術的特性所以兼容併包,使其表演內容豐富且具特殊性。
台灣地區的特技藝人多數從大陸輾轉來台,雖一脈相承但因相隔五十年,也形成特有的表演形式。特技表演從古至今一直是雅俗共賞的表演,直到國立復興劇校成立了綜藝科及綜藝團,以傳統結合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不少演員在全省及世界各國的演出都贏得不少的讚許。僅以淺薄的學術研究經驗,嘗試以田調方式加上自身經歷,試述台灣地區特技發展概況與師徒相傳的特技表演培訓過程經驗,以家班、培訓班、學校的培訓形式相對比較,試以建構出特技在台灣地區發展的樣貌,做一個全面性的比較回顧和展望。
本論文的研究首先蒐集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並了解中國雜技發展樣貌,雖然大陸地區的特技發展不在研究範圍內,但迫於大陸的雜技發展較台灣進步。因此將引用相關創新表演、表演理論、培訓方法、雜技美學、藝人演出心得等各方面的資料與研究。至於有關台灣地區的家班特技發展史,因無相關文獻記錄可咨參考,故擬以實際田野調查方式,訪談特技藝人。而又因受限於時間,研究方向擬定以傳統家班為主要範圍,另佐以私人學藝為參考,故訪談內容則集中於特技藝人的專長紀錄、表演情形、師承關係、重要經歷及相片文件等,以嘗試建構出一條完整的脈絡,可清楚了解一九四九年後台灣特技發展的情形。有關劇校特技發展階段,因已有較完整相關資料,包括相片、錄像、課程計畫書、報告等,用以比較家班時期特技發展的不同。
目 次
緒論
第一節 本文之研究旨趣及方法
一、研究旨趣
二、文獻回顧
三、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節 「特技」之釋義及界定
一、「特技」釋義
二、研究範圍界定
第三節 「特技」名詞解釋
第一章 「特技」在台灣之表演類型及其項目
第一節 「特技」表演的類型
第二節 「特技」在台灣之表演項目
一、翻騰類
二、平衡造型類
三、拋接類
四、健身類
五、技擊類
第二章 「雜技」之歷史淵源與「特技」在台灣之演進
第一節 「雜技」的歷史淵源
一、雜技的起源及百戲的形成
二、宮廷雜技與民間雜技的發展
三、廟會遊藝與現代雜技的發展
第二節 「特技」在台灣之前期(民國三十八年至六十二年)
一、各家班及其演出情況
二、軍中康樂隊及演出情況
第三節 「特技」在台灣之後期(民國六十二年至八十九年)
一、中華民國綜合藝術團及演出情況
二、培訓班及其演出情況
三、學校型及其演出情況
四、復興綜藝團及其演出情況
第三章 「特技」在台灣藝術之演進-以復興綜藝科團為例
第一節 奠基探索期(民國七十一年至八十一年)
一、綜藝科成立初期
二、李棠華團長《戲說天橋》
第二節 改革創新期(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八年)
一、鄭榮興團長《笑一個跑馬燈》、《小丑魔術新樂園》、《小丑魔術闔家歡》
二、謝興、羅飛雄團長《神秘的東方世界》
三、蔡淑慎主任《管他行不行》、《時空競技》、《回到古文明》
第三節 創新特技表演節目之構思
第四章 「特技」在台灣之現況
第一節 現今「特技」表演團隊之組織
一、國家經營管理
二、私人經營籌組
第二節 現今「特技」演出場合之類型
一、劇場公演
二、遊樂場聘請
三、晚會邀約
第五章 「特技」在台灣培訓之類型
第一節 家班式之組織-以張家班為例
一、背景
二、課程安排
第二節 培訓班式之規模-以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為例
一、背景
二、課程安排
第三節 學校式之課程-以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綜藝科為例
一、背景
二、課程安排
第四節 「特技」表演培訓方法之探析
一、學員培育
二、教師培訓
餘 論
第一節 「特技」之藝術美學
第二節 「特技」在台灣未來之展望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照片說明
參考及引用書目
(以作者姓名筆劃順序)
雜技特技
丁樹云、程伍枒。《雜技藝術教程》。成都:民國79年。
上海雜技團編。《中國雜技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二版,民國69年。
王峰。《馬戲-沒有邊界的世界》。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民國86年。
王立行。《北京老天橋》。北京:北京出版社,民國85年。
王永平。《唐代游藝》。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民國84年。
外文出版社編。《中國雜技藝術》。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
李敬義。《天下雜技第一鄉》。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民國82年。
里克等人。《中國雜技藝術》。上海:出版處不詳,民國48年。
吳騰達。《民俗遊藝》。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9年。
吳騰達。《台灣民間陣頭技藝》。臺北:東華出版社,民國85年。吳騰達。《台灣民間雜技》。臺北:漢光文化,民國87年。
唐瑩。《雜技:超常的藝術》。北京:中國文聯出版,民國80年。
殷登國。《百戲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國81年。
海根才。《昨天、今天、明天-漫談特技》。臺北,出版處不詳,民國66年。
夏菊花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82雜技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民國78年。
夏菊花主編。《當代中國雜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6年。
陳義敏、劉峻驤。《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88年。
黃華節。《中國古今民間百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
黃宗漢。《天橋往事錄》。北京:北京出版社,民國84年。
曾師永義。《說民藝》。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年。
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78年。
傅起鳳、嚴秋白。《中國雜技精粹》。北京:外文出版社,民國78年。
傅騰龍。《雜技魔術丑角》。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國84年。
楊蔭深。《中國古代游藝活動》。上海:世界書局,民國35年。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
劉蔭柏。《中國古代雜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
劉峻驤。《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87年。
魯向。《中國的雜技》。香港:中華書局,民國62年。
閻可華、周寶忠。《吳橋雜技的傳說》。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民國78年。
聶傳學。《百戲奇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78年。.
聶傳學。《中國古代雜技發展概略》。北京:新華出版社,民國81年。
《中國雜技藝術》。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者不詳。
《中國童玩》。臺北:漢聲雜誌社,民國68年。
表演藝術
汪幼蘭。《中國民間藝術的今昔》。臺北:大華晚報社,民國61年。
馬莉珠。《戲曲武功與墊上體操技巧》。臺北:開俐實業有限公司出版部,民國75年。
曾師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6年。
崔令欽著、任二北箋。《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民國62年。
藝術美學
丁亞平。《藝術文化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85年。
呂景雲、朱豐順。《藝術心理學新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88年。
周忠厚、蔣培坤、丁子林編著。《美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77年。
高等藝術院校編著組。《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民國72年。
黑格爾。《美學》朱孟實譯。臺北:里仁出版社,民國70年。
體育運動
朱長喜、譚淑萍。《體育與審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民國84年。
陳鎮年、陸思淳、李世銘。《中國體育運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民國79年。
張素史、洪源長、楊東。《中國技巧運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民國79年。
盛琦、丁志朋。《中國體育風俗》。天津:人民出版社,民國81年。
褚民誼。《毯子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戲劇
林師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民國84年。
俞大綱。《戲劇縱橫談》。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8年。
曾師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6年。
其他工具書
黃文博。《台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臺北:常民文化,民國88年。
劉還月。《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臺北:常民文化,民國88年。
劉波。《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民國79年。
學位論文
蔡師欣欣。〈臺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單篇論文
王潤生。〈關於現代雜技藝術的理性思考〉。《劇作家》。第一百一十二期。民國88年3月。頁100-102。
尹邦祥。〈雜技「滑稽」的誘惑〉。《藝海》。98:2期。民國87年6月。頁59-60。
向平平。〈雜技的發展在於創新-談《晃球頂技》的創作〉。《藝海》。98:2期。民國87年5月。頁56-57。
李德栓。〈關於雜技演員的全面培養〉。《民族藝林》。第六十一期。88年9月。頁64-65。
何秉昀。〈為百戲雜藝傳新人:中華民俗技藝團〉。《民俗曲藝》。第二十六期。民國72年10月。頁181-184。
林師鋒雄。〈我國戲曲教育芻論〉。《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紀念叢書:中國之文化復興》。臺北:民國70年。
何豪傑。〈探索生命的舞蹈物理家-專訪「魔手麥克」Michael Moschen〉。《表演藝術》。第七十九期。民國88年7月。頁24-26。
呂勇。〈雜技學員的選拔科制學〉。《民族藝林》。第六十期。民國88年6月。頁50-51。
吳騰達。〈台灣民間雜技小戲〉。《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民國77年4月。頁437-474。
吳騰達。〈雜技與小戲〉(上)(中)(下)。《幼獅月刊》。第四一五、四一六、四一七期。民國76年。
吳騰達。〈由雜耍小戲到民俗運動〉。《民俗曲藝》。第三十七期。民國74年9月。頁186-191。
吳盈幸。〈魏晉南北朝百戲〉。《台灣體育》。第六十二期。民國81年8月,頁6-11。
吳亞梅。〈漢代的雜技藝術〉。《民俗曲藝》。第三十四期。民國74年。頁37-44。
俞大綱。〈民間百戲的技藝及其文化價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十一期。民國65年11月。頁19-27。
俞大綱。〈中國的民間百戲〉。《中國論壇》。第三卷第十期。民國66年。頁2-4。
俞大綱。〈中國百戲雜伎發展小史〉。《中國戲劇集刊》。第一期。民國67年12月。頁6-25。
胡永根。〈雜技「女子大跳板」的創新〉。《藝海》。99:2期。民國89年6月。頁46。
高臨鵬。〈技巧、道具、人才-簡論雜技藝術發展的規律〉。《民族藝林》。第五十八期。民國87年12月。頁67-68。
張愚。〈中國的民俗雜技〉。《復興劇藝學刊》。創刊號。民國81年7月。頁53-60。
張愚。〈中國的民俗雜技〉。《復興劇藝學刊》。第二期。民國81年10月。頁77-86。
陳思宏。〈太陽馬戲團的《沙提邦果》〉。《表演藝術》。第八十八期。民國89年4月。頁45-47。
程育君。〈臺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七期。民國88年4月。頁13-34。
蔡欣欣。〈活躍於宮廷民間的百戲雜技〉。《國文天地》。第四期。民國86年9月。頁49-53。
蔡欣欣。〈雜技多變性格的文化意涵-以臺灣地區現存雜技為例〉。《中華學苑》。第四十一期。民國80年6月。頁191-207。
蔡淑慎。〈臺灣民俗特技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復興戲藝學刊》。第二十八期。民國88年6月。頁33-46。
趙雙舞。〈淺談雜技的內在美〉。《戲劇春秋》。98:2期。民國87年4月。頁33。
劉道廣。〈漢畫中的「百戲」〉。《漢聲》。第五十九期。民國82年11月,頁65-82。
劉曉強。〈談雜技藝術的服裝設計〉。《民族藝林》。第五十九期。民國88年3月。頁63。
劉象勝。〈昔時大陸雜技藝人生涯〉。《民俗曲藝》。第四十六期。民國76年。頁120-123。
劉峻驤。〈超凡入聖益智娛情-中國雜技的產生、發展與美學〉。《東方人體文化》。第一卷,第四期。民國80年8月。頁4-21。
鮑正國。〈雜技演員低齡化的利與弊〉。《藝海》。99:2期。民國88年6月。頁53-52。
雜技論文集
《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臺北:教育部,民國73年5月。
《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四年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民國75年。
尹建中。《民間技藝人材生命史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民國77年。
《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教育部,民國84年5月。
張文鈴主編。《采藝薪戲-臺中縣八十四年學年度傳統藝術教育成果發展表專輯》。臺中:臺中縣政府教育局,民國85年。
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國88年5月。
《雜技美學論文集》。天津:中國雜技家協會,民國77年。
王德勤、陸乾。〈論雜技藝術的綜合性-兼談雜技「技與藝」的關系〉
李志涓。〈對當代雜技藝術美的探索-美學學習札記〉
李國雄。〈論雜技編導的藝術〉
李生。〈強化創新意識,重視民族特色〉
金虹編譯。〈美國現代馬戲〉
秋子。〈大衛魔術創作特徵淺析〉
徐玉秋。〈試論魔術創作的保密性及其影響〉
唐瑩。〈試論雜技藝術的有機整體性〉
章利國。〈雜技藝術的造型性與審美視知覺效應〉
章利國編譯。〈雜技與雜技場〉
章耀江。〈培養和提高雜技演員的審美意識〉
張聖洁。〈雜技特徵是「無目的性」嗎?〉
陳國彬。〈淺談當代觀眾的雜技欣賞〉
常雁龍。〈雜技舞台美術的三個屬性〉
費秉琳。〈試論陳氏昆仲魔術的美學特徵〉
童坦。〈漫議哲學、美學和雜技藝術-兼談雜技美學性質、任務和對象〉
馮志新。〈論雜技節目組合形式的和諧美〉
閻家鳴。〈音樂在雜技藝術審美中的位置與作用〉
盧毅。〈雜技二談〉
藍天。〈雜技的現代審美與現代管理〉
藍德繼。〈雜技藝術的形象塑造〉
韓恩春。〈談雜技形象〉
王德彰、周良田、康喜柱、于福生、萬義。《東方賽場英姿-第三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文集》。河北:新華出版社,民國81年。
李木善。《雜技論文集1992-1995》中國雜技家協會研究部、河北省雜技藝術家協會、廣東省雜技藝術家協會編
王建民。〈雜技道具研制初探〉
王大民。〈雜技編導極應重視的課題-初探雜技腳本的編寫〉
王大民。〈加強雜技創作的當代意識〉
王敏之。〈論雜技藝術的形體美〉
李獻義。〈衝出樊籠,走徹底創新之路-「四人頂技」的啟示〉,
李西寧、趙家寅。〈突出西南民族特色,探索雜技綜合藝術的發展道路〉
李西寧。〈展開難與美的雙翼〉
李國雄。〈論節目總體構思在雜技創新中的意義與方法〉
李國雄。〈三性、四美、一結合-談談我的編導技法〉
安之語。〈論雜技音樂的自由度〉
肖群剛。〈造就教編合一的新型雜技編導〉
周良田。〈把市場經濟觀代引入雜技創新領域〉
林義泉。〈恆定與流變-兼論走向21世紀的武漢雜技〉
吳克明。〈論雜技導演〉
吳軍。〈論「民族性」在雜技藝術創作中的感情顯現-兼論與其它藝術的比較〉
姜清源。〈談雜技實踐中創、演、觀的統一〉
姜清源。〈雜技的人才工作格價值工程方法〉
時述波。〈強化精品意識,提高雜技藝術品位探索〉
時述波。〈從戰士雜技團的晚會看其藝術上的創新〉
徐克已。〈從「滑稽飛技」談雜技編導〉
徐寧祥。〈雜技音樂的現狀與思考〉
許鴻謙、林忠捷。〈培養雜技人才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淺談雜技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質和培養〉
秦惠珠。〈淺談雜技滑稽表演的喜劇性〉
陳泉生。〈雜技教師再培養的必要性與方法思考〉
陳泉生。〈雜技總體構思的音樂三特點〉
萬紹斌。〈如何使雜技走向市場〉
常雁龍。〈雜技舞台美術的特性〉
賀德儀。〈雜技藝術編導初探-兼析雜技「三人技巧」編導〉
齊志毅。〈淺論雜抹訓練的形體化〉
董偉中。〈淺析當代雜技觀眾的欣賞心理〉
鄭榮。〈談雜技音樂的創作〉
劉文忠。〈淺談雜技教學中的身體素質訓練〉
羅平。〈音樂、雜技與雜技音樂〉
《第四次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北京:中國雜技家協會,民國85年。
丁嵐、王敏之。〈堅定拓展雜技藝術的天地〉
王峰。〈從國際國內出現的兩種「現象」所想到的〉
安琍。〈淡論雜技意境的營造和主題的開掘〉
李獻義。〈拓展戰雜精神的啟示〉
巫允明。〈光榮永遠屬於敢創新和拼搏的人們〉
吳志華、張振生。〈從有限走向無限-學習戰雜藝術成就的一點體會〉
周大明、劉麗霞。〈試論雜技藝術的現代品格-戰士雜技團給我們的啟示〉
林義泉。〈太陽下的七彩飛虹〉
苟西岩。〈綜合藝術-雜技的真正魅力〉
段澤興。〈濃妝淡抹總相宜-看戰雜的節目,想雜技的創新〉
夏冬。〈敢為人先,獨樹一幟-談戰雜的精品意識〉
張俊清。〈論領導者在雜技節目創新過程中的決策作用〉
董崢臻。〈試論編導藝術的多維意識〉
趙桂珍。〈談雜技精品的藝術特色〉
劉斯奇。〈「銀色暢想-女子抖轎子」的藝術個性及其意義〉
劉峻驤。〈世紀之交與「藝壇楷模」〉
戰士雜技團。〈探索雜技藝術創新的道路〉
戰士雜技團。〈不斷加強隊伍教育管理,努力建設一流文藝團體〉
戴武琦。〈創造四十五年輝煌,領導者的因素〉
謝桂華。〈身在五行,心出三戒-從「向太陽」雜技晚會看戰雜的藝術追求〉
雜誌
《東方人體文化》。總自第一至第十一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民國76年至民國85年。
《雜技研究》。總自第一至第八期。北京: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編,民國76年至-民國86年。
《雜技與魔術》。北京:中國雜技家協會,民國70年-)
訪談
王嘉南。〈訪問有關王家班組織情形〉。民國88年2月6日。
王忠強。〈訪問有關老藝人及當年上海特技表演情況〉。民國89年3月15日。
李棠華。〈訪問有關李棠華特技團及中華技藝訓練中心等問題〉。民國89年3月31日。
朱明華。〈訪問有關朱家班組織、演出等情形〉。民國89年3月18日。
吳成琨。〈訪問有關復興劇校綜藝科創科及特技培訓問題〉。民國87年12月13日。
柯義仁。〈訪問有關中華綜藝團演出情形〉。民國89年3月18日。
柯東明、蔡志鴻、張仕安等。〈訪問有關新百果山遊樂園及相關特技問題〉。民國89年3月26日。
唐文傑。〈訪問有關不倒翁創作劇團等相關問題〉。民國89年5月24日。
郭漢鼎。〈訪問有關軍中康樂隊及復興劇校綜藝科創科問題〉。民國87年12月9日
盛業茂。〈訪問有關大陸特技教學、制度、表演等問題〉。民國87年12月12日。
張起超。〈訪問有關張家班歷史淵源及團組織〉。民國89年3月30日。
張連起。〈訪問有關張家班組織、培訓等問題〉。民國87年12月10日。
張連起。〈訪問有關各家班情況及在戲院演出等問題〉。民國88年1月20日
陳鳳廷。〈訪問有關軍中特技及私人學藝等問題〉。民國87年12月10日
陳鳳廷、張元貞。〈訪問有關特技在酒店表演及參加中華綜藝團等問題〉。民國87年12月14日。
陳建昌。〈訪問有關天瓏特技團及豪華酒店表演等問題〉。民國89年3月23日。
陳建和。〈訪問有關台灣民俗村遊樂園及天瓏特技團表演等問題〉。民國89年3月26日。
楊虹。〈訪問大陸雜技發展及雜技理論建構問題〉。民國88年7月26日。
蔡淑慎。〈訪問有關復興劇校綜藝科課程安排及培訓方向〉。民國89年4月13日
鄭榮興。〈訪問有關復興綜藝團創新改變及未來之發展走向〉。民國89年4月19日。
劉萬光。〈訪問有關古意劇創造發展方向〉。民國89年5月18日。
劉峻驤。〈訪問有關大陸雜技美學問題〉。民國88年7月22日
演出節目資料
1992中華民國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赴歐洲訪問綜藝團
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學校簡介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漢光綜藝訪問團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漢光青少年綜藝訪問團
民國八十三年綜藝團《笑一個跑馬燈》
民國八十三年綜藝團《小丑、魔術、新樂園》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文藝季「文化建設年」綜藝團《戲說天橋》
1992中華台北復興劇校綜藝團
中華民國國立復興劇校綜藝訪問團《神秘的東方世界》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四屆畢業公演《管他行不行》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五屆畢業公演《時空競技》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六屆畢業公演《回到古文明》
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綜藝團《龍騰虎躍》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
中國民俗之夜
光復五十週年「台灣藝術生命力」
蘇聯特技、韻律、體操、舞蹈表演團
舞鈴少年藝術表演團「舞鈴四季」
舞鈴少年藝術表演團「舞鈴高手」
演出錄影帶
復興綜藝團。《笑一個跑馬燈》
復興綜藝團。《小丑、魔術、新樂園》
復興綜藝團。《神秘的東方世界》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四屆畢業公演。《管他行不行》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五屆畢業公演。《時空競技》
國立復興劇校綜藝科第六屆畢業公演。《回到古文明》
公共電視。《漫談百戲看雜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俞大綱。〈中國的民間百戲〉。《中國論壇》。第三卷第十期。民國66年。頁2-4。
2. 俞大綱。〈民間百戲的技藝及其文化價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十一期。民國65年11月。頁19-27。
3. 吳亞梅。〈漢代的雜技藝術〉。《民俗曲藝》。第三十四期。民國74年。頁37-44。
4. 吳騰達。〈由雜耍小戲到民俗運動〉。《民俗曲藝》。第三十七期。民國74年9月。頁186-191。
5. 吳騰達。〈雜技與小戲〉(上)(中)(下)。《幼獅月刊》。第四一五、四一六、四一七期。民國76年。
6. 何豪傑。〈探索生命的舞蹈物理家-專訪「魔手麥克」Michael Moschen〉。《表演藝術》。第七十九期。民國88年7月。頁24-26。
7. 何秉昀。〈為百戲雜藝傳新人:中華民俗技藝團〉。《民俗曲藝》。第二十六期。民國72年10月。頁181-184。
8. 俞大綱。〈中國百戲雜伎發展小史〉。《中國戲劇集刊》。第一期。民國67年12月。頁6-25。
9. 張愚。〈中國的民俗雜技〉。《復興劇藝學刊》。創刊號。民國81年7月。頁53-60。
10. 張愚。〈中國的民俗雜技〉。《復興劇藝學刊》。第二期。民國81年10月。頁77-86。
11. 程育君。〈臺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七期。民國88年4月。頁13-34。
12. 蔡欣欣。〈活躍於宮廷民間的百戲雜技〉。《國文天地》。第四期。民國86年9月。頁49-53。
13. 蔡欣欣。〈雜技多變性格的文化意涵-以臺灣地區現存雜技為例〉。《中華學苑》。第四十一期。民國80年6月。頁191-207。
14. 劉道廣。〈漢畫中的「百戲」〉。《漢聲》。第五十九期。民國82年11月,頁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