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2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佳香
研究生(外文):Lu Jia-Shiang
論文名稱:紅斑性狼瘡患者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陶蕃瀛陶蕃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紅斑性狼瘡需求適應因應行為
外文關鍵詞:SLENee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9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病,以往紅斑狼瘡的研究多偏重在醫療領域,顯少去注意紅斑狼瘡患者在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患者的社會心理需求,以彌補現有文獻的不足,另一個目的則是提供想進入這個領域服務的社工員一個參考的管道,使臨床社會工作員能瞭解紅斑狼瘡患者的心聲,進而提供適切的服務。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研究對象主要來自台中榮民總醫院蝴蝶俱樂部的成員。資料來源有深度訪談個案1位,病房訪視個案17位,會刊資料21篇。從患者的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中歸納紅斑狼瘡患者的社會心理需求。
研究結果如下:
一、紅斑狼瘡患者的適應任務中與疾病症狀或治療相關的問題有:處理失能及痛苦、處理治療帶來的壓力、與醫 療團隊發展良好的溝通模式。因疾病引發的社會心理問題有:處理情緒問題、處理因外觀改變帶來的困擾、 維持家人與朋友的關係、感情與婚姻的抉擇等、面對生命的無常。
二、紅斑狼瘡患者的因應行為歸納為四類。第一類為處理資訊:尋找資訊、處理醫囑、如何告訴別人自己的病。
第二類為處理自我形象:維持自己可接受的自我形象、維持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第三類為尋求支持:醫療
團隊、家人、朋友、自助團體。第四類為抱持希望:對未來抱持希望、設定目標、尋求另類醫療。每一個患
者可能出現數種因應行為,面對不同階段的病況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因應行為。
三、歸納紅斑狼瘡患者的社會心理需求有(1)健康與生存的需求(2)社會接納的需求(3)自我形象的需求(4)支持系統
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認為較困難的一點是如何與患者一起面對無助感,面對現代醫療無法突破的困境,研究者需要常常檢視對生命所抱持的態度與看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內相關研究整理‥‥‥‥‥‥‥5
第二節 全身紅斑性狼瘡患者的特性‥‥‥10
第三節 需求的相關理論探討‥‥‥‥‥‥15
第三章 研究者進入田野研究的過程
第一節 蝴蝶俱樂部成立經過‥‥‥‥‥‥21
第二節 蝴蝶俱樂部的運作‥‥‥‥‥‥‥23
第三節 由團體的關係到個人的關係‥‥‥2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27
第二節 研究步驟‥‥‥‥‥‥‥‥‥‥‥29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適應任務‥‥‥‥‥‥‥‥‥‥‥31
第二節 因應行為‥‥‥‥‥‥‥‥‥‥‥39
第三節 社會心理需求‥‥‥‥‥‥‥‥‥57
第六章 討論與反省
第一節 討論‥‥‥‥‥‥‥‥‥‥‥‥‥67
第二節 反省‥‥‥‥‥‥‥‥‥‥‥‥‥69
參考資料 ‥‥‥‥‥‥‥‥‥‥‥‥‥‥‥‥‥‥74
附錄(一) 訪談個案及會刊作者基本資料‥‥‥‥‥79
附錄(二) 國內紅斑狼瘡患者自助團體概況‥‥‥‥80
詳見本研究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4] 沈中華,1999,「銀行危機形成原因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2卷第4期,第88至102頁。
2. [12] 林維義,1997。「從擠兌事件談金融風險管理」,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1卷第2期,第1至23頁。
3. [06] 李道榮,1999,「從企業危機風暴探討銀行徵信問題」,金融財務季刊,第2期,第135至144頁。
4. [05] 李桐豪,1998,「檢視問題金融機構發生原因與處理政策」,基層金融,第37期,第1至13頁。
5. [16] 俞海琴,1994,「內部人事持股比例與融資策略關係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第109至131頁。
6. [17] 俞明德,1997,「從代理問題談公營銀行官股董監事之委派」,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0卷第3期,第39至47頁。
7. [18] 郭照榮,2000,「金融機構合併之考慮因素及其對象之選擇」,金融財務季刊,第5期,第1至11頁。
8. [21] 徐錫漳,1991,「美國銀行合併的背景與展望」,產業經濟,第125期,第1至12頁。
9. [22] 徐錫漳,1993,「金融機構合併之理論與實證-以美國為例」,產業經濟,第147期,第1至18頁。
10. [23] 徐錫漳,1994,「金融機構合併問題之研究」,研考報導,第29期,第34至41頁。
11. [28] 陳威光、曾令寧,1999,「信用風險模型簡介-信用計量法及信用風險加成法」,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3卷第2期,第63至92頁。
12. [30] 陳進安、張文陸,1996,「銀行購併之動機與經濟效益(上)」,中國商銀月刊,第15卷第3期,第29至46頁。
13. [39] 葉銀華、邱顯比和何憲章,1997,「利益輸送代理問題與股權結構之理論與實證研究」,中國財務學刊,第4卷第4期,第47至73頁。
14. [41] 黃清源,1998,「如何加強推展良質放款減低逾放比率」,華銀月刊,第570期,第7至25頁。
15. [43] 黃得豐,2000,「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合併問題之探討」,金融財務,第5期,第21至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