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鴻文
研究生(外文):Semicircle
論文名稱:一位象徵主義者的魔幻現實--陳鴻文的油畫創作自述--
指導教授:謝鴻均謝鴻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n S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魔幻現實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個人的繪畫創作,受到魔幻現實主義的理念影響,但是所呈現的是象徵主義者的生活,對象徵主義者來說,題材據有首要的地位,在文學和繪畫中都力求返回古典神話的特定故事情節,象徵主義者經常把這種主題用於他們自己的目的,也常常運用這樣的主題,表現特定的人類困境。
神話主題的運用有兩個考量,其一是它是現實的一部分,其二是其內容可以表達人性,對我而言,人在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現實,所導致的心理狀態是我在創作中一直欲表現的,在近期這一系列的繪畫創作,我以皮格馬倫情結為創作的主題,皮格馬倫情結的產生,實導因於貞女原型和生活環境的衝突,這是人類困境中的一種。生活環境不見得值得肯定,因為它往往不能回應內心的需求。但是,象徵主義者其實並沒有和其環境完全隔絕,而是在不滿意於其環境下,藉由想像力彌補環境的缺憾,因此,唯我主義現實和社會現實的衝突,真實與幻想的並呈,成為創作中一再出現的特質。
象徵主義者最難以解決的困境,是象徵主義者自身無法相信其想像是真的。對於精神分裂者能忽視生活本身,在內心建立自己的夢幻樂園,我是感到羨慕的,因為他們更成功地擺脫了這個世界的不幸,然而,這畢竟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若要真實表現我在這個世界感受到的現實,便無法完全進入想像中,必須面對這個困境。而魔幻現實主義兼顧幻想與真實的藝術理念,正適合於將象徵主義者的想像與生活的衝突,所造成的困境,呈現出來。
即使困境無法完全解決,個人的繪畫仍然描繪出了面對這困境的心理補償的方法,那即是進入虛構的情境,將生活轉喻為神話或傳奇情境。這就像是一種偽裝的精神分裂,只關心當下的欲望的流動,沒有明確的目的,在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與亨利‧萊維(Bernard Henri Levy 1948─)的訪談中,福柯對知識份子有一個新形象的描繪,他不再扮演先知的角色,而更像是各種可能性的嘗試者,他說:「我夢想有這樣的知識份子:他們反對普遍性的原則;他們在今日的遲惰和約束中尋找和標出薄弱環節、力量作用的路線和出口;他們不斷地在運動,可又不知道正在朝什麼方向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的觀點會變成怎樣,因為他們太關注此時此刻了…」 ,我想,這就是我在繪畫創作中所實踐的,我看到了事物的意義的不確定性,對於和我的意願相衝突的定義,可以賦與自己的定義將它轉化,以符合自己的意願,生活中的缺憾,也可以用想像力來彌補,雖然這其實改變不了生活的任何處境,但是發揮了心理補償的作用,標示出了一種轉化乏味的生活為神話的方式,開啟了通往內心的虛擬世界的大門,而得到幻覺式的安慰。
目 錄
摘要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象徵主義的現實觀…………………………………………………3
第一節 象徵主義 …………………………………………………………3
第二節 象徵主義的現實觀…………………………………………………4
第三節 象徵主義者所面對的生活…………………………………………7
第四節 個人的生活狀態及在作品中的反映 ……………………………9
第三章 魔幻現實主義 ……………………………………………………11
第一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 ……………………………………………11
(一) 現實主義的特性 …………………………………………………11
(二) 非現實主義的特徵 ………………………………………………11
(三) 反現實主義的特徵 ………………………………………………13
第二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 ……………………………………………14
第三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當代詮釋 ………………………………………16
第四章 對現實的分析 ……………………………………………………20
第一節 呈顯現實的方法──虛構和謊言 ………………………………21
第二節 對社會現實的分析 ………………………………………………22
(一) 文化 ………………………………………………………………22
(二) 真實 ………………………………………………………………23
(三) 虛擬真實 …………………………………………………………23
第五章 個人繪畫中的雙重現實 …………………………………………26
第一節 繪畫中的主題及內容 ……………………………………………26
第二節 個人創作中的主題--唯我主義的現實 …………………………27
(一) 從「原型」到「情結」 …………………………………………27
(A)貞女原型(Kore/The Maiden)……………………………30
(B)皮革馬倫情結(Pygmalion Complex)……………………31
第三節 繪畫中的內容--社會現實 ………………………………………32
(一) 文化的引用 ………………………………………………………34
(二) 真實的呈現 ………………………………………………………35
(三) 虛擬真實替換真實 ………………………………………………35
第六章 個人繪畫作品之詮釋 ……………………………………………37
(一) 生活中再現的神話 ………………………………………………37
(二) 以虛擬真實替代真實 ……………………………………………37
(三) 完全在虛擬真實的層次上構組神話關係 ………………………38
(四) 在平面圖像中構組神話 …………………………………………39
(五) 將幻想與真實的物體同時在畫面上呈現 ………………………40
(六) 個人幻想的表現 …………………………………………………41
(七) 日常生活中的自己 ………………………………………………42
第七章 結語 ………………………………………………………………44
註釋 …………………………………………………………………………46
參考書目 ……………………………………………………………………50
圖片 …………………………………………………………………………53
圖目錄
圖一:古斯塔夫.摩洛(Gusetave Moreau),《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樂
美》,1876,油畫/畫布,144×103.5cm。
圖二:諾普夫(Fernand Khnopff),《我將自己關起來》,1891,油畫/
畫布,72×140cm。
圖三:陳鴻文,《維納斯祭典》,1997,油畫/畫布,116.5×91cm。
圖四:林飛龍,《叢林》,1943,油畫/畫紙,239×229cm。
圖五:芙麗達.卡羅(Frida Kahlo),《有猴子的自畫像》,1943,油
畫/畫布,81.5×63cm。
圖六:梵谷(Vincent Van Gogh),《農鞋》,1887,油畫/畫布,34×
41cm。
圖七:安迪.沃荷(Andy Warhol),《鑽石灰塵鞋》,1980,壓克力以絹
印方式印在有鑽石灰的畫布上,178×228.5cm。
圖八: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有勁力的腳趾》,1937,油畫/畫
布,183×136cm。
圖九: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形象的反叛》,1928─1929,油
畫/畫布 60×94cm。
圖十: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人的狀況》,1934,油畫/畫布,
100×80cm。
圖十一:陳鴻文,《甦醒時刻》,1999,油畫/畫布,116.5×91cm。
圖十二:陳鴻文,《許普諾斯》,1999,油畫/畫布,145.5×112cm。
圖十三:陳鴻文,《乃史斯》,1997, 油畫/畫布, 116.5×91cm。
圖十四:陳鴻文,《皮格馬倫》,1996,油畫/畫布, 116.5×91cm。
圖十五:陳鴻文,《賦與生命的女神》,1997,油畫/畫布, 116.5×
91cm。
圖十六:陳鴻文,《中古時代》,1998,油畫/畫布,116.5×91cm。
圖十七:陳鴻文,《獨角獸》,1999,油畫/畫布,116.5×91cm。
圖十八:陳鴻文,《酒神祭典》,1998,油畫/畫布,116.5×91cm。
圖十九:陳鴻文,《婚姻》,1999,油畫/畫布,116.5×91cm。
圖二十:陳鴻文,《艾克頓之死》,1999,油畫/畫布,145.5×112cm。
圖二十一:陳鴻文,《獅子》,1998,油畫/畫布,116.5×91cm。
圖二十二:陳鴻文,《潘朵拉的盒子》,1999,油畫/畫布, 116.5×
91cm。
圖二十三:陳鴻文,《蝴蝶》,1998,油畫/畫布,145.5×112cm。
圖二十四:陳鴻文,《在水一方》,1999,油畫/畫布,116.5×91cm。
圖二十五:陳鴻文,《桌前的自畫像》,1999,油畫/畫布,116.5×
91cm。
圖二十六:陳鴻文,《畫中的自畫像》,1999,油畫/畫布,116.5×
91cm。
書 目
1:魯仲連編輯,張瓊文譯,《象徵主義》,台北:縱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赫索‧契普(Herschel B.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民國84年。
3:Fiore,Angelo De、Fiore,Gaspare De、Materzanini,M.Luisa.、 Pobbiani,Marina、Valici,Sabine著,黃文捷譯,《巨匠美術週刊-孟克 46期》,台北:錦繡出版,1996年再版。
4:Milner,John著,〈象徵主義及新藝術〉《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77年,第五冊。
5:朱伯雄主編,《世界美術史第九卷(下)十九世紀歐美各國的藝術》,初版,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年。
6:約翰,拉塞爾(John Russell)著,陳世懷、常寧生譯,《現代藝術的意義》,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
7: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民國79年出版。
8:西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著,施品山譯,《唐‧吉軻德傳》,臺南:大孚書局,四版,民國七十一年。
9:曾長生著,《拉丁美洲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10:詹明信(Jameson,Fredric)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7年。
11:亞歷山德安(Alexandrian Sarane)著,李長俊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大陸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12:羅伯特‧休斯(Hughes, Robert)著,劉萍君、汪晴、張禾譯,《新藝術的震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13:J.P.Stern著,單德興譯,《寫實主義論》,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14: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民國八十年。
15:周國平著,《尼采在二十世紀的轉折點上》,臺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16:基辛(R.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17:李德爾(Darian Leader)著,龔卓軍譯,《拉岡》,臺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
18:Chris Horrocks著,王尚文譯,《布希亞》,臺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
19:Best,Steven、Kellner,Douglas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20:Baudrillard,Jean等著,路況譯,《藝術與哲學》,臺北:遠流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五年。
21:Appegnanesi,Richard著,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6年。
22: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61年初版,民國77年再版。
23:Hopcke,Robert H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6年。
24:Jung,Carl G 著,黎惟東譯,〈潛意識的研究〉《人類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
25:Campbell,Joseph / Moyers,Bill著,Flowers,Betty Sue 編, 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6年二版。
26:愛笛絲‧赫米爾頓(Edith Hamilton)著,宋碧雲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臺北:志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27:何懷碩主編,《西洋裸體藝術大觀:歷史悲劇中的女主角》, 臺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再版。
28:何懷碩主編,《西洋裸體藝術大觀:神話中的女神與妖精》,臺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再版。
29:石田東攝影,《酒井法子寫真集 ORANGE HOTEL》,臺北:臺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30:肯尼斯‧克拉克(Clark,Kenneth)著,顏元叔譯,《開天闢地 西洋文明的變遷》,台北:中國電視週刊社。民國六十六年。
31:林青青主編,《父母親月刊》,〈夜夜抱著偶像入眠!〉,蔡玉婷撰文,臺北、高雄:心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創刊,每月一日出版,民國八十年三月號。
32:尖端文編組編輯,《酒井法子豪華寫真集<中文珍藏本>》20歲的告白─酒井法子〉,酒井法子撰文,台北:尖端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33:馬羅魏玆(David Zane Mairowitz)著,高志仁譯,《卡夫卡》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5年。
34:何恭上著,《希臘羅馬神話藝術欣賞》,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再版。
35:尼采(Nietzsche, Eriedrich)著,陳秀梅譯,《尼采、柏拉圖、蒙田》之《蘇圖支語錄(Also Sprach Zarathustra)》,台北市:柳風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出版。
36:M‧H‧鮑特紋尼克、M‧A‧科甘、M‧B‧拉比諾為奇、B‧H‧謝列茨基編註,黃鴻森、溫乃錚譯,《神話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7:參閱卡夫卡(Franz Kafka)著,葉廷芳譯,《卡夫卡短篇傑作選》,初版,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
38:林和生著,《「地獄」的溫柔:卡夫卡》,初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包亞明主編,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