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3: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淑媛
研究生(外文):Chiang, Shu Yuan
論文名稱:一場婚配市場上的競賽----電視「配對節目」<<非常男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TV matchmaker show "About Romance"
指導教授:楊明昱楊明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Mi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眾傳播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電視配對節目非常男女論述分析性別研究傅柯閱聽人研究意識形態
外文關鍵詞:TV matchmaker showAbout Romancediscourse analysisgender studiesFoucaultaudiecne studieside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電視「配對節目」自1982年<<我愛紅娘>>開播以來掀起熱潮,而至今之<<非常男女>>達到此類型節目的高峰,其間台灣電視史上曾有過之相似類型節目達十五個,但至今學界仍無針對此一與兩性婚配文化相關之節目進行一系統性的研究,此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本論文將以目前當紅之電視「配對節目」<<非常男女>>作一詳細之電視文本與閱聽人論述分析,期能藉由此一電視文本以及從閱聽人對於該節目的討論與收看觀感的言說中描繪出台灣社會對於性別、婚配的社會論述之「文化地圖」,也就是希望能透過本論文來檢視出在當前台灣的社會文化下,婚配、性別與交友的問題是如何被思考並藉由電視呈現出來。
本論文將運用「再現」、「意識形態」、「女性主義與性別政治」、「閱聽人研究」等觀點來進行文本論述分析。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介紹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與本論文相關之理論與方法論之探討。第二章主要為一鉅觀的探討台灣電視「配對節目」之演變與類型。其中包括「配對節目」的歷史流變與分類,社會上普遍對於「配對節目」的看法與「配對節目」作為一節目類型的意義,採用的分析資料主要來自於報章雜誌上之電視評論與作家專欄等第二級文本。第三章至第五章則為本論文主要之論述分析,其中第三章進行的是<<非常男女>>節目參加者之論述分析,希望藉由該節目之參加者論述分析來瞭解在男女配對與兩性文化上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而所謂的優質的兩性所應具有的特點。第三、四章所採用之分析文本為<<非常男女>>節目所播出之電視原始文本。第四章主要是探討的是<<非常男女>>中的專家論述,藉由專家論述分析來瞭解專家系統中知識與權力運作情形與關係,以及在<<非常男女>>節目中專家所扮演的角色,其與參加者之間的關係為何,專家的言論對於節目的配對、主流價值產生何種作用,又要成為<<非常男女>>節目中的專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第五章是閱聽人之論述分析,所欲探討的是閱聽人如何看待<<非常男女>>並從中獲得收視快感,又閱聽人如何應對<<非常男女>>節目中所再現出來之主流價值與意識形態,也就是閱聽人如何處理電視之原始文本。本章所分析之第三級文本資料主要來自於網路之新聞討論群:tw.bbs.rec.tv中對於該節目之討論。
最後,筆者期待能藉由此一以「文化研究」為骨架、以「性別政治」為血肉的論文,能為我們目前仍呈現家父長霸權機制的大眾傳媒提供一種另類的思考與視野。
TV matchmaker shows are very popular while they are broadcast in Taiwan. It’s a pity that we don’t have any study about these TV programs which content filled with the issues of the social culture of gender and matrimony.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most popular TV matchmaker show named “About Romance” and wishes we can sketch out the cultural map of the social discourse of romance, gender and matrimony by the discourse analysis for TV the audience texts.
We use the perspectives of representation, feminism,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and the studies of audiences to analyze TV and the audience text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V matchmaker shows in Taiwan, and the viewpoint of the TV commentators. It will be the key point of this thesis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5. Chapter 3 is the analysis about the discourse of the players in “About Romance”, and we can find out the ideal type of men/women, the major value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al culture represented on TV program. In chapter 4, we investigate the discours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About Romance”, and we can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ower using the thought of Foucault. We also know the role that the experts play, how they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the game, and how they strengthen the major value and ideology of the superior classes. Chapter 5 is th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audience. What we want to seek for is the pleasure of the audiences and how they face the major value and ideology presented in TV texts, in other words, how the audiences deal with the primary texts of TV.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相關理論與方法論探討……………………………20
第二章 台灣電視「配對節目」之演變與類型
第一節 台灣電視「配對節目」歷史流變及其分類………43
第二節 電視評論者對電視「配對節目」的看法…………49
第三節 電視「配對節目」作為一節目類型之意義………58
第三章 <<非常男女>>中參加者之論述分析
第一節 婚配市場上的競賽…………………………………67
第二節 理想男女典型之再現………………………………71
第三節 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之探討……………………85
第四節 有關女性參加者「主體性」之探討………………111
第四章 <<非常男女>>中之專家論述分析
第一節 傅柯之「權力/知識」觀點………………………121
第二節 「非常話題」中的專家……………………………123
第三節 專家在「非常話題」的效應………………………135
第四節 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與價值的技術…………………143
第五章 <<非常男女>>閱聽人之論述分述
第一節 網路上之閱聽人論述分析…………………………160
第二節 閱聽人眼中的<<非常男女>>………………………165
第三節 閱聽人的收視愉悅…………………………………172
第四節 閱聽人對<<非常男女>>節目文本的詮釋…………186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研究結論………………………………………197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209
參考書目………………………………………………………216
【英文部分】
Allen, R. C.(1995)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London:Routledge.
Alperson, B. L., & Friedman, W. F. (1983) “ Some aspects of the interpersonal phenomenology of heterosexual dyads with respect to sex-role stereotypes,” Sex Roles, 9, 453-474.
Althusser, L.(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rses,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 New Left Books.
Ang,I.(1985) Watching Dallas:Soap z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Translated by Della Couling. London: Methuen.
Bennett, T. (1983) “The Bond Phenomenon: Theorizing a Popular Hero,”Southern Review 16, no2: 195-225.
Bernard,J. (197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New York: Bantum Books.
Bourdieu, P.(1980) “The aristocracy of culture,”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2,no.3:225-54.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achusette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Bulter, J.(1990) Gender Trouble. London: Routledge.
Davis, S. (1990) “ Men as success objects and women as sex objects: A study of personal advertisements,” Sex Roles, 23, 43-50.
De Lauretis, T. (1987) Technologies of Gender, Indiana UY Press.
Dreyfus, H. L. and Rainbow. P(1982)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Erdman, H. P., Klein, M. H & Greist, J. H. (1985) “Direct Patient Computer Interview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Clinical Psychologh, 53: 76-78.
Feuer, J. (1995) “Genre Study,” in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 Allen, Robert C. ed London:Routledge.
Fiske, J.(1995)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d Television,” in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 Allen, Robert C. ed London:Routledge.
Fiske,J.(1997) Television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7.
Foucault, M. (1971) L’Ordre du Discours, Paris: Gallimard.
Foucault, M. (198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arfinkel, P. (1985) In a man’s world: Father, son, brother, friend, and other roles men play.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Geraghty, C. (1981) “The Continuous Serial─a Definition” in R. Dyer, C. Geraghty, M. Jordan, T. Lovell, R. Paterson, and J. Stewart. Coronation Street,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9-26.
Giddens, A. (1973) 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 London: Huctchinson.
Green, S. K., & Sandos, P. (1983) “Percep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initiators of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9:849-852.
Hall, S.(1980) “Encoding/Decoding,”in Culture, Media, Language,ed. Stuart Hall et al. London:Hutchinson,1980.
Hall,S.(1997) Representation, London: Sage.
Hartley, J.(1983) “Televsion and the Power of Dirt, ”Australi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2, 62-82.
Katz, E. & Liebes, T. (1985) “Mutual Aid in the Decoding of Dallas: Preliminary Notes from a Cross-Cultural Study”in P. Drummond & R. Paterson (eds), Television in Transition,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87-98.
Keen, S., & Zur, O. (1989, November) “Who is the new ideal man?,” Psychology Today. 54-60.
Kephart, W. M. (1967) “Some correlates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9: 470-474.
Lawson, A. (1988) Adultery: An analysis of love and betrayal. New York: Basic Books.
Lovell, T.(1980)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Culture Production : Absent Center of a New Discover, London: Allison & Busby.
Lovell, T. (1980) “ Pictures of Realit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Pleasure, BFI, London.
Marx, K. (1973)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enguin, Harmondsworth.
Millet, K. (1970) Sex politics. New York: Doubleday.
Newcomb, H. (1984) “On the Dialogic Asp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 34-50.
Nightingale,V. (1989) “What’s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Television’s Audienc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6:50-63.
O’Sullivan,el(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eplar, L. A., & Rubin, Z., & Hill, C. T. (1977) “Sexual intimacy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3(2): 86-109.
Philips, A. (1982) “Computer Conferencing: Success or Failure,” Systems, Objectives, Solutions, 50:402-413.
Poulantzas, N.(1975) 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Rich, A. (1980)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5: 631-660.
Rinehart, J. W. & Okraku, I. O. (1974) “A Study of Class onsciousness,” Canadian-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11(3).
Rubin, G. (1993)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in The Li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H. Abelove et al eds. London: Routledge.
Sakalla, E. K., Kenrick, D. N., & Vershure, B. (1987) “Dominance and heterosexuality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ety Psychology, 52, 730-738.
Sproull, L & Kiesler, S (1986) “Reducing Social Context Cues: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11)(November): 1492-1512.
Thompson, E. H., Jr., & Pleck, J. H. (1987) “The structure of male role norms,” in M. S. Kimmel (Ed.), Changeing men: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y. (p25-36). Newbury Park, CA: Sage.
Turner, B. (1988) Status.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hite, M. (1995) “Ideological Analysis and Television”, in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 Allen, Robert C. ed London:Routledge.
【中文部分】
王大空、楊孝榮、薇薇夫人、胡正玉等(1983)<我對電視相親的看法>專題探討(1983),<<今日生活>>雜誌七月號。
王菲菲(1995),<<媒體建構的中產階級形象之研究:以「天下」雜誌為例(1981-1994)>>,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健忠譯(1998),賀爾‧福斯特主編,<<反美學>>,台北:立緒。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出版社。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何春蕤編(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台北:元尊文化。
阮新邦、羅沛霖、賀玉英(1998),<<婚姻、性別與性─一個當代中國農村的考察>>,台北:八方文化。
吳潛誠編校(1997),杰夫瑞‧C‧亞歷山大與史帝芬.謝德門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淑貞譯(1994),雪兒海蒂著,<<海蒂報告:婚戀滄>>,台北:張老師。
林福岳(1996),<閱聽人地理學──以「民族誌法進行閱聽人研究之緣起與發展」>,<<新聞學研究>>第5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尚衡譯(1996),米歇爾‧傅柯著,<<性意識史 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
周華山(1990),<知識、權力與慾望──傅柯的啟迪>,<<性論>>(吳敏倫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社。
紅木月刊1998年三月號 第三十六期,台北:紅木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唐小兵譯(1990),詹明信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當代學叢。
翁秀琪(1993),<閱聽人研究的新趨勢-收訊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新聞學研究>>第47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馬克思(1972),<<剩餘價值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正國譯(1994),約翰‧費斯克著,<<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
陳俊榮(1998),<電視搭鵲橋美意可以更良善>,<<家書>>第114期,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張小虹譯(1985),伊蘭‧修華特著,<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十期。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台北:碩人。
張君玫譯(1997),凱西.戴維斯著,<<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
郭寶蓮(1995),<<台灣都會中產階級團體之研究:台北青商會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5),大衛‧墨利著,<<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曾昭旭(1983),<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婚姻觀>,<<鵝湖>>第九卷第一期,頁31-33。
楊雨航(1998),<配對節目演的好>,<<廣電人>>1998年二月號。
楊美惠譯(1992),西蒙波娃著,<<第二性>>第二卷,台北:志文。
楊雅琇(1998),<誰來真情相對>,<<廣電人>>1998年七月號。
廖咸浩、林素英譯(1989),蘇珊‧葛巴著,<『空白的一頁』與女性創造力的種種議題>,<<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十一期。
蔡淑鈴(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二期:335-371。
蔡珮(1996),,<<新聞學研究>>第53期,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謝文斌(1993),<<電子佈告欄系統在高中工藝科教學管理之應用模式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魏淑美譯(1993),莫尼克.維帝格著<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第九期,1993年10月。
【報紙資料】
王祖壽(1996),<非常用心 男女營造新味>,<<綜藝快評>>,民生報專欄,1996年8月10日第12版。
<非常男女 挑戰綜藝型態>,民生報,1996年8月8日第12版。
王祖壽(1996),<斬雞頭與切蛋糕>,<<電視啟示錄>>,民生報專欄,1996年8月19日第12版。
王祖壽(1996),<耍嘴皮 難敵好口才>,<<電視啟示錄>>,民生報專欄,1996年8月24日第12版。
<孤男寡女上電視對對碰>,中國時報,1996年9月21日第38版。
<觀眾當家 秀出真情>,民生報,1996年11月22日第12版。
卡維波(1996),<「非常男女」>,聯合報副刊,1996年11月25日第37版。
<看節目認品牌 閤家安啦>,民生報,1996年12月14日第12版。
<細數今年綜藝好節目>,民生報,1996年12月31日第12版。
王祖壽(1997),<戲劇高潮創造綜藝收視>,<<電視啟示錄>>,民生報專欄,1997年2月16日第12版。
王祖壽(1997),<是誰拒絕他們敲”鐘”>,<<電視啟示錄>>,民生報專欄,1997年3月2日第12版。
周玉蔻(1997),<觀眾的水準在提升…>,<<周玉蔻挖趣TV>>,大成報專欄,1997年7月8日。
<獨創不足 斷層依然 亂象不止>,大成報,1997年12月31日第2版。
<扮月老當紅娘 電視鵲橋會大家一起來>,聯合報,1998年1月16日第36版。
<男生女生配 有線無線不嫌累>,大成報,1998年2月23日第8版。
<電視當月老 兩岸搭鵲橋>,中時晚報,1998年2月27日第5版。
<非常男女 請慎選來賓>,民生報觀眾投書,1998年3月14日第12版。
王祖壽(1998),<”真情相對”貼心的感受>,<<電視啟示錄>>,民生報專欄,1998年3月27日第12版。
<聯廣調查86年無線電視收視趨勢報告>,民生報,1998年5月5日第15版。
<千里主持人 保留法律追訴權>,大成報,1998年8月15日第9版。
【網路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三年國民休閒生活調查」,http://www.dgbasey.gov.tw/
2、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三年國民時間運用調查」http://www.dgbasey.gov.tw/
3、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四年國民生活形態與倫理調查報告」http://www.dgbasey.gov.tw/
4、 <台北<<非常男女>>到了北京變成什麼??>,TW.CN,Newgrop:tw.bbs.rec.tv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