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世偉
研究生(外文):CHANG, SHIH-WEI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消費函數模型與實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ina’s Consumption Function Models and Empirical Studies
指導教授:李志強李志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Li, Chi-Ke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消費城鎮農村
外文關鍵詞:Mainland ChinaConsum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國大陸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給導向型經濟轉向為需求導向型經濟。一連串的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迫使中國大陸不斷在非常態性的環境下進行著制度重建工作;而制度變革、組織創新和觀念轉變必然導致消費者行為的變異。在傳統體制下,由於消費品嚴重短缺、配給制度及僵硬的勞動工資制度,消費需求的形成基本上可以控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多元的收入來源、金融資產的多樣化、居民投資機會的可選擇性,以及相應的流動約束(liquidity constraints)的鬆弛化,都使得其居民消費需求的形成更加複雜,可控性也相對減弱。而進入1997年,由於亞洲金融風暴等內外在環境因素的交相作用下,更使得中國大陸經濟首次進入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新困境中,此一新形勢的變化亦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探討。其實,消費作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一項主要變量,其變動必然引起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於瞭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的變化情況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期能夠更精準掌握中國大陸居民消費變動相關問題的重點。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將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相結合,也就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以定量研究為基礎,並隨時注意與定性的研究相結合,全面性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總量變化以及其影響因子(所得、儲蓄、補貼等)的時間序列數據,並透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以及統計分析工具的輔助來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以期能夠正確地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中國大陸居民消費函數假說、模型,以及釐清相關的一些問題。茲將本文的研究心得列述如下:一、 關於消費者行為部分,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的消費者是被束縛的、短視的、原始的消費者,這種消費者的行為是短期的。1978年改革以後,由於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消費行為也開始發生改變。如果以各種消費函數理論關於消費者行為假定為比較標準,那麼,中國大陸1978年以後的消費者由近似凱因斯原始的消費者向新古典理論的消費者轉變,其前瞻行為逐漸形成。二、無論中國大陸全國的居民消費抑或是個別的城鎮與農村居民消費均呈現出後期的(90年代)邊際消費傾向高於前期(80年代)消費傾向的現象。三、把居民的所得分為恆常性所得、臨時性所得進行分析後,結果指出臨時性所得與消費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至於恆常所得與居民消費之間,則是一直維持著穩定的高度正相關。大陸居民消費主要還是取決於所得中的恆常性部分。四、價格補貼與居民所擁有的儲蓄存款資產對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中國大陸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就城鎮來說,補貼與儲蓄與其消費具有負向關係,而農村居民的儲蓄存款變項卻與其消費行為存在著正向關係。
Mainland China, through economic reforming of 20 years, has turned from supply-oriented economy under traditional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to demand-oriented type economy. A series of political system innovation, economic system innovation have forced Mainland China to continuously engage in system reconstruction work; however, system change,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concept transition certainly lead to changes of consumers’ behavior. Under traditional system, due to serious shortage of consumer good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tiffened labor wage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 can be basically under control. In market economy system, diversified revenue resource, and financial asset, selection of residents’ investment opportunity and liberalization of responsive liquidity constraints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its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 to be more complicated, that controll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ened. However, in approach of 1997, under impacts of such internal/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Asian financial storm, etc., the economy of Mainland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new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new situation variation is also worth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fact, consumption serves as the first major variable in market economy of Mainland China after innovation and opening, such changes certainly would lead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gral macro economic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e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vari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s, to be able to more accurately control the key points of consumption related issues of the Mainland China residents.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Paper is to combine tot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structural analysis, that is,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s basis, and note the combination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t all times, to perform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come, saving, subsidy, etc.) since innovation and opening, and through quantitative economic approa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 aid, to engage in large data analysis, to be able to correctly inspect 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e Mainland China residents’ consumption function, and clarify some related issues.The research perception of the Paper shall be listed as follows:
1.Concerning the consumers’ behavior part, the consumers of Mainland China before 1978 were constrained, short-sighted, and primitive, and the behavior of this kind consumers deals with short term. After the innovation of 1978, due to keen vari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umers’ behavior has also started to change. If with various consumption function theories about consumers’ behavior hypothesis as comparison standard, then the consumers of Mainland China after 1978 has also changed from the primitive consumers similar to Kains to the consumers of neoclassical theory, whose avant guard behavior has gradually been formed.
2.No matter if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of the whole Mainland China or individual city/town or rural village, it all shows the fringe consumption inclination of the latter term (1990’s)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term (1980’s).
3.After classifying the residents’ income into regular income and temporary income for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orary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s not stable. A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gular income and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ble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has been maintained at all times.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of Mainland China mainly is decided by the regular part in the income.
4.price subsidy and saving asset under ownership of resid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obvious influence to Mainland China city/tow and rural village for the 20 years of innovation and opening. Talking about city/town, subsidy and saving and its consumption are with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le the saving deposit variable of the residents of rural village is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和章節安排 ………………………… 4
第五節 預期研究成果 ………………………………… 6
第二章 消費理論與中國大陸居民消費之文獻探討
第一節 消費函數理論之發展 ………………………… 7
第二節 中國大陸消費者行為假定 …………………… 24
第三節 中國大陸消費函數假說與模型的建立 ……… 30
第三章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結構與趨勢發展
第一節 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居民消費的發展與變遷 …… 35
第二節 大陸近期的總體經濟情勢分析 ………………… 42
第三節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與發展 ………………… 49
第四節 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與發展 ………………… 57
第五節 “九五”時期中國大陸居民消費影響因素分析 … 67
第四章 中國大陸消費函數之實證檢驗與分析
第一節 資料分析 ………………………………………… 79
第二節 實証結果之分析比較 ………………………… 93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結論 …………………………………………… 118
第二節 中國大陸消費市場展望 ……………………… 121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126
參考文獻 ……………………………………………………… 127
參 考 文 獻
一、 參考書籍
1. 趙滿華、崔民選,「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2. 周淑蓮、郭克莎,「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3. 錢伯海、楊緬昆、曾五一等,「供需平衡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4. 游宏炳著,「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5. 張志強、包曉峰,「中國遭遇〝過剩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6. 劭宗明、張澤厚、羅建國等,「中國小康實證研究」,(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7. 秦言,「過剩經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8. 尹世杰,「消費經濟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9. 尹世杰,「中國“九五”時期消費結構發展趨勢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10. 陳光金、劉小岷,「小康之路」,(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11. 張中華,「告別短缺 — 中國總需求總供給與投資理論新探」,(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12. 曾令華,「中國經濟叢書 — 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3. 彭星閭、葉全良,「中國市場規則研究 — 建立市場新秩序」,(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14. 馮文榮、賴德勝、李由,「中國個人收入分配論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15. 馬洪、王夢奎,「 1998-1999年中國經濟形勢與展望」,(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16. 馬洪,「 中國市場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17. 張向達,「 96中國收入分配與經濟運行」,(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18. 曾壁鈞等,「我國居民消費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19. 蔡繼明,「中國三大階層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20. 李金軒等,「市場運行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21. 邱曉華,「九十年代中國經濟 — 兼論經濟總量與結構調整」,(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22. 劉樹成,「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的新階段」,(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23. 劉宇虹,「消費經濟學」,(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24. 李爽,「消費的陷阱 — 當前中國消費問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25. 李江、顏波,「中國經濟問題報告上、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著,「1998~1999農村經濟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27. 陳宗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二次印刷)。
28. 臧旭恒,「中國消費函數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次印刷)。
29. 周振華,「結構調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0. 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31. 郭婉容,「總體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32. 約翰‧凱恩斯原著,陳林堅、王星等譯,「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7月)。
33. 宋承先等,「西方經濟學名著提要一、二」,(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8月)。
34. 謝登隆、徐繼達,「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台北:智勝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35. 于景元等,「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36. 鄒至莊,「中國經濟」,(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37. 厲以寧主編,「中國宏觀經濟的實證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38. 張風波,「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9. 張風波,「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版1987年版)。
40. 胡鞍剛、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二、 期刊、論文
1. 秦朵,「居民消費與收入關係的總量研究」,經濟研究,北京,1990年第7期,頁46-49。
2. 林凌,「東西部差距擴大問題分析」,經濟研究,北京,1996年第7期,頁46-53。
3.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關於城鎮居民個人收入差距的分析和建議」,經濟研究,北京,1997年第8期,頁3-10。
4.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經濟研究,北京,1998年第6期,頁3-10。
5. 劉建國,「我國農戶消費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3期,頁52-58。
6. 樊剛,「克服消費信貸萎縮與銀行體系改革 ─ 1998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1999年展望」,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1期,頁3-8。
7. 周天勇,「總需求萎縮的深層梗阻及其擴張途徑」,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1期,頁9-17。
8. 賀立平,「國內市場需求與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8期,頁23-31。
9. 郭克莎,「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偏差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及調整思路」,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9期,頁15-21。
10. 遠生,「關於啟動房地產市場的宏觀思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7年第5期,頁57-61。
11. 周傳龍,「關於擴大內需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9年第4期,頁75-80。
12. 王福重,「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宏觀調節」,經濟科學,北京,1997年第1期,頁11-14。
13. 李曉西,「轉軌經濟中的消費行為及理論假說」,經濟科學,北京,1998年第4期,頁25-35。
14. 司金鑾,「當代中國消費者問題研究回眸」,經濟學動態,北京,1996年第6期,頁41-42。
15. 賴德勝,「論個人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8期,頁27-30。
16. 王崢「從總供求關係看我國今後的宏觀政策選擇」,經濟問題探索,北京,1999年第1期,頁36-38。
17. 胡其輝,「現階段買方市場的特徵與對策」,經濟問題探索,北京,1999年第4期,頁24-26。
18. 民建中央調研部,「下大力氣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經濟界,北京,1999年第2期,頁6-7。
19. 陽忠恕,「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啟動農村消費需求」,經濟界,北京,1999年第3期,頁10-12。
20. 董輔礽,「增加三方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經濟界,北京,1999年第3期,頁24-25。
21. 尹世杰,「我國消費結構發展趨勢與政策引導」,經濟學家,北京,1998年第5期,頁37-42。
22. 張道根,「相對過剩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與選擇」,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1期,頁20-26。
23. 陳伯庚,「論消費政策調整」,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1期,頁38-41。
24. 胡培兆,「論有效供給」,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3期,頁4-10。
25. 王檢貴,「收入分配與“過剩”求解」,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3期,頁11-15。
26. 文啟湘、石奇,「擴大內需應與深化改革相結合」,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3期,頁16-21。
27. 段慶林,「中國農村需求格局:1978-1997」,經濟學家,北京,1999年第4期,頁33-39。
28. 靳共元,「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的新進展」,經濟學動態,北京,1996年第8期,頁27-30。
29. 范劍平,「擴大內需政策效果評價與下一步對策」,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2期,頁3-7。
30. 丁俊發,「中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新趨勢」,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2期,頁8-11。
31. 玉雙,「擴大內需與消費政策研討會綜述」,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7期,頁41-47。
32. 盧昆鵬、陸平,「實行消費信貸的機遇、難點與對策」,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9期,頁29-31。
33. 趙磊,「擴大內需應有新思路」,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第9期,頁32-33。
34. 曹建軍,「買方市場下的供求總量平衡」,中國物價,北京,1999年第6期,頁14-18,第7期,頁17-23。
35. 董生強,「從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圈看我國消費熱點的培育」,中國物價,北京,1999年第9期,頁24-26。
36. 「朱鎔基採五大措施刺激經濟」,兩岸經貿通訊,台北,1999年第8期,頁22。
37. 高長,「大陸經濟形勢之回顧與展望」,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1998年12月第8期,頁17-19。
38. 馮仁厚,「1999年開拓大陸內銷市場的策略」,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1999年3月第11期,頁4-5。
39. 馮仁厚,「消費意識變化與零售商業發展趨勢」,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1999年6月第14期,頁4-5。
40. 陳明璋,「大陸社會變化的綜合觀察」,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1999年7月第15期,頁2-4。
41. 馮仁厚,「2000年投資大陸的經營環境分析」,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2000年1月第21期,頁2-4。
42. 傅豐誠,「當前大陸總體經濟情勢分析」,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2000年2月第22期,頁4-6。
43. 楊淑郁,「兩岸消費與投資行為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年)。
44. 扈永安,「我國消費函數的實證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45. 陳勝烽,「消費、所得及融通限制─台灣之實證分析」,(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
46. 陳建勳,「中國大陸居民消費之實證分析」,(經濟專論,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熊秉元(1996),〈公益彩券、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經社法制論叢》,第17卷,第18期,頁41-63。
2. 鄭麗嬌(1999),〈美國一九九六年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調節法案之政策論證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頁181-230。
3. 劉宜君(1999),〈政策網絡與國家機關自主性:比較英國、美國與台灣之健康保險政策網絡〉,《空大行政學報》,第9期,頁279-306。
4. 劉代洋、陳慧琪(2001),〈發行彩券、價格彈性和六合彩之替代性分析〉,《財稅研究》,第33卷,第4期,頁22-27。
5. 劉代洋(1989),〈彩券課稅問題的研究〉,《財稅研究》,第21卷,第6期,頁8-15。
6. 葉蓓華(2000),〈淺談政策網絡理論〉,《人事月刊》,第31卷,第1期,頁6-20。
7. 張世賢(1992),〈政策溝通協調言詞論證分析:宜蘭六輕設廠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1期,頁27-42。
8. 張世杰(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一個宏觀的行政革新理念之啟示〉,《中國行政評論》,第3卷第3期,頁161-212。
9. 黃耀輝(1999),〈公益彩券的迷思〉,《經濟前瞻》,第64期,頁68-71。
10. 黃慶章(1987),〈政策分析的敘述體結構〉,《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451-528。
11. 陳恆鈞(2003),〈以政府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法政學報》,第16期,頁127-146。
12. 翁興利(1996),〈政策論證與政策制定:以核四興建為例〉,《公共政策學報》,第17期,頁193-216。
13. 孫本初、劉祥得(2000),〈政策論證興起之探討〉,《中國行政》,第67期,頁1-28。
14. 胡國堅(1996),〈政策網絡理論與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頁289-302。
15. 林財源、趙日彰與張宮熊(2000),〈臺灣公益彩券發行現況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6卷,第9期,頁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