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雀倩
研究生(外文):Chen Chueh-chien
論文名稱: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iction and Ending-A Study on Avant-garde Narrative of Su Tong,Yu Hua,Ge Fei
指導教授:施淑女施淑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 Shu-n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3
中文關鍵詞:先鋒/前衛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慾望/墮落/暴力否定性懷舊政治潛意識精神分裂症南方意識
外文關鍵詞:Avant-gardeModernism/Post ModernismDesire/ Degeneracy/ ViolenceNegativityNostalgia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SchizophreniaSouthern Conscious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7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論文提要內容: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鄧小平在1978年呼籲改革開放,中國大陸便再次走向現代化的旅程,表現在中國當代文學最鮮明的,莫過於從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那得到借鑒與「橫的移植」的先鋒文學。本論文主要以先鋒派小說家蘇童、余華、格非的文本研究,試圖探討其背後所涵蓋的歷史隱喻以及政治潛意識。
論文首先從當代的文化語境入手,探討在新時期復萌的現代主義,以及夾雜其中緊隨而至的後現代潮流,先鋒小說便是置身在一股力不可擋的西方話語思潮中。藉著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性追溯,梳理新時期先鋒派的文化情緒如何異於五四啟蒙精神的現代性,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小說融合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一方面具備現代主義的荒誕與虛無;一方面把玩虛構與隱喻,展現他們對文革的否定性。作為當代「反對者」的先鋒小說家,以形式實驗作為他們的文本政治,透露出對文革/毛魘的拒絕與違抗。
就本論文整個大架構而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格非、余華的小說中,歸納其歷史敘事中的時間觀與文化情緒,他們如何在文本中藉由一樁樁慾望、死亡、時間、記憶的敘事展現虛構的歷史,敷織文革的歷史蜃影,這種邊緣敘事產生出對於主流歷史的抵拒,托映出一種革命寓意,乃是格非等人的先鋒敘事之最大意義。再從蘇童、余華對於家史/國史的敘事中,論析其一則一則的故鄉傳奇與國族寓言,其中包括以家鄉(性)的歷史,血的歷史,連帶的謳呼出蘇童等人對於南方地景的想像,以此凝固住他們對於中共建國之前的歷史想像,在虛擬之中傳遞出拒絕現時的意味。
第二部分從蘇童等作家文本中一再出現的父/子主題加以爬梳,逆子與父親之間的糾葛一向是這些當代文壇的“先鋒逆子”戀戀難捨的敘事主題。本文試圖從蘇童、余華、格非對於父/子形象的捉弄與調侃中,論述其顛倒“子弒父”為“父殺子”的精神分裂式書寫,這些形式不僅作為反叛父法的最佳例證,亦闡釋了當代文化的無主體意識,正顯示出先鋒文本強烈的後現代性,以及一個「小寫」時代的來臨。
最後一個部分則綰合蘇童、余華、格非三人對於歷史、家族與父/子敘事的形式意義,推出一種特屬地域性所衍生的隱喻性意義──「南方式的墮落書寫」之論點。結合對福克納式的南方怪誕的討論,類比並推衍出蘇童等人集癲狂、慾望、墮落與暴力的南方敘事,終究在顯現出詹明信所言「文本是社會的象徵性行為」。蘇童筆下垮掉(beat)的蘇州青少年;余華戀棧浙江的暴力敘事;格非縈迴不去的南方水鄉雨季,都在標誌一種南方意識的崛起,它們不僅意味著一種後現代式的懷舊,更是一種藉由變形的修辭作為抵拒毛魘的儀式。
Abstract:
After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of October 1976, Deng Xiaoping alleged for innovation and opening(gaige kaifang ) in 1978. Mainland China again turned to its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What most obviously indicat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s no more but the reference and Avant-garde literature of “lateral transplantation” from Western Modernism and Post Modernism.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n such novelists of Avant-garde school as Su Tong, Yu Hua, and Ge Fei,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imply and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 behind it.
The thesis first of all tackles on from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xt, exploring the reborn modernism in a new age(xin shiqi), and the post-modernism trend approaching right after it, where Avant-garde novel is laid in a keen and irresistible Western discourse thinking trend. In accompany with the review of the Avant-garde thought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ow the Avant-garde cultural emotion of a new age differs from the modernism of enlightenmen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n be figured out. The Avant-garde novels of Su Tong, Yu Hua, and Ge Fei merge the art technique of modernism and post modernism; on one hand, it is provided with the derision and obscurity of modernism; on the other hand, fiction and metaphor are also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ir negativity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eing Avant-garde novelists as contemporary “opposing parties”, with formality experiment as their text politic, they reveal the rejection and confrontation of Cultural Revolution/Mao Nightmare.
For the thesis in an integral structur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3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ludes, from the novels of Ge Fei and Yu Hua,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time concept and cultural sensibility, how they demonstrate fiction history by means events of desire, death, time, memory narrative, to be interwoven with historical silhouett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ir text. This kind of marginal narrative products the rejection about mainstream history, reflecting a kind of revolution intent, which is the maximum significance of Avant-garde narrative of Ge Fei, etc. Then, from the family history/national history of Su Tong, Yu Hua, hometown legend and national allegory can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one by one. Among which, the history of hometown (sex), bloody history, jointly depicts the imagination of Su Tong, etc. about the southern scene, to concentrate their imagina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Communist China before foundation, conveying a sense of rejection modern condition through fiction.
The second part starts to analyze from the repeated appearing father/son themes in the text of such authors as Su Tong, etc. The conflict between a rebellious son and father has been the beloved narrative theme of these “avant-garde rebellious son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ield. The thesis attempts to, from the trick and derision about father/son image of Su Tong, Yu Hua, and Ge Fei, describe the schizophrenia style writing of overturning “the son kills the father” to “the father kills the son”. These forms do not serve only as the best examples of rebellion of patriarchy, but also interpret the lack of major entity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just manifesting the keen post modernity of avant-garde text, and the approach of “lower case” age.
The last part respectively combines the history, family and father/son narrative formality significance of such 3 people as Su Tong, Yu Hua, and Ge Fei, and develops a kind of regionally incurred metaphor significance — a theory of “degenerating writing in southern style”. In combination of the southern grotesque discussion in William Faulkner style, through analogue and inference of the southern narrative of Su Tong, etc. in collection of madness, desire, degeneracy, and violence, it finally demonstrates what mentioned by Fredric Jameson “text is the symbolic behavior of a society”. The beaten Suchou youth under the pen of Su Tong; the violence narrative of Yu Hua with nostalgia of Zhejiang; the hovering rainy season in lake area of the south with Ge Fei; all symbolizing the rise of a kind of southern consciousness. They do not only mean a kind of post modernism nostalgia, but further a kind of ritual to resist Mao nightmare through deformed rhetoric.
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
目 錄
緒論 1
一、撥雲見日新時期 1
二、研究動機及目的 4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
第一章 追繹「先鋒性」──否定性的精神及儀式 8
第一節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混雜的文化語境 8
一、新時期現代主義的復蘇 10
二、「現代派」論爭:從現代派到偽現代派 13
第二節 反抗記憶的形式──否定性的觀念創作 21
第三節 反對者──否定性的文本政治 28
一、怨懟的幽靈:憂鬱與癲狂的先鋒衍異 29
二、悚惄的一代:「狂人」與「敵人」的先鋒情緒 34
第四節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語境的先鋒小說 42
一、批判意識與現代性 43
二、文化情緒之「橫的移植」 47
三、否定性的儀式:形式實驗 51
第二章 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追憶失去的時間 59
第一節 追憶失去的時間──格非的歷史修辭 63
一、抒情與革命:以慾望為主體的歷史敘事 63
二、時間、記憶與女體:歷史的殘骸 72
三、格非的時空囊:麥村的意義 77
第二節 世事如煙的歷史蜃影──文革歷史的再敘事 80
第三節 邊緣與抵抗──歷史敘事的革命寓意 88
第三章 廢墟寓言──懷舊與凝固 94
第一節 家史、鄉史或性史?──蘇童與楓楊樹傳奇 94
第二節 殘破與創傷的家/國寓言 106
一、頹敗與凋零的廢墟:南方宅院與地主傳奇 106
二、血的歷史:一種國族寓言的思考 111
第三節 歷史空間的意義──懷舊與凝固 119
一、自己的故事:以“南方”作為想像的地標 119
二、拒絕現時的書寫:歷史的凝固與懷舊 123
第四章 解構的一代──先鋒逆子的文化意涵 129
第一節 失語的父親──父親逃亡史 129
一、父親逃亡史:從鄉村到市井 130
二、從失語到歸位:父與「父」的徵逐 135
第二節 弒父與殺子的年代──先鋒逆子與父親 143
一、弒父座標的啟始:從五四到先鋒 144
二、父親符號的延異:父法的崩解 149
三、弒父/殺子年代:先鋒逆子與父親 152
第三節 精神分裂之書寫 159
第五章 儀式的背後──南方寫作的形構 163
第一節 從「南方的寫作」到「南方寫作形式的墮落」 164
一、南方的寫作 164
二、南方寫作形式的墮落 167
第二節 童年往事──「毛魘」與形式 173
一、酒精缸的孩屍:早衰的靈魂 174
二、怪誕南方:戀戀福克納 179
第三節 儀式的背後──南方意識與情緒 185
一、癲狂詩/濕意:南方雨季 185
二、南方的墮落:青石板少年與香椿樹街 191
三、暴力的迷戀:余華的南方情緒 197
結論──虛構與終結 205
一、發現與省思 205
二、遠行之中:一如既往的先鋒 207
附錄一 蘇童作品年表 211
附錄二 余華作品年表 214
附錄三 格非作品年表 216
附錄四 參引書目暨資料 218
(附錄四)參引書目暨資料
壹、小說‧文集
(一)余華(1960-)著作
1990《十八歲出門遠行》,台北:遠流
1991《世事如煙》,台北:遠流
1992《呼喊與細雨》,台北:遠流
1993《夏季颱風》,台北:遠流
1995a《活著》,台北:遠流,5刷
1995b《余華作品集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5c《余華作品集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5d《余華作品集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7《許三觀賣血記》,台北:麥田
1998《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選》,北京:人民日報
1999a《黃昏裡的男孩》,北京:新世界
1999b《現實一種》,北京:新世界
1999c《世事如煙》,北京:新世界
1999d《鮮血梅花》,北京:新世界
1999e《戰慄》,北京:新世界
1999f《我膽小如鼠》,北京:新世界
1999g 余華選編,《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北京:新世界
備註:余華的相關散文、創作隨筆、訪談皆收錄於1998,不再另立。
(二)蘇童(1963-)著作
1992《我的帝王生涯》,台北:麥田
1993a《米》,台北:遠流,3刷
1993b《離婚指南》,台北:麥田
1993c《一個朋友在路上》,香港:天地圖書
1994a《十一擊》,台北:麥田
1994b《武則天》,台北:麥田
1995a《刺青時代》,台北:麥田
1995b《城北地帶》,台北:麥田
1996a《蘇童文集──蝴蝶與棋》,南京:江蘇文藝
1996b《蘇童文集──世界兩側》,南京:江蘇文藝
1996c《蘇童文集──婚姻即景》,南京:江蘇文藝
1996d《蘇童文集──少年血》,南京:江蘇文藝
1996e《蘇童文集──末代愛情》,南京:江蘇文藝
1996f《蘇童文集──後宮》:〈我的帝王生涯〉,〈武則天〉,南京:江蘇文藝
1996g《蘇童文集──米》:〈米〉,〈城北地帶〉,南京:江蘇文藝
1996h《南方的墮落》,台北:遠流,3刷
1996i《妻妾成群》,台北:遠流,10刷
1996j《傷心的舞蹈》,台北:遠流,3刷
1996k《紅粉》,台北:遠流,4刷
1996l《把你的腳綑起來》,台北:麥田
1997《天使的糧食》,台北:麥田
1998a《菩薩蠻》,台北:麥田
1998b《紙上的美女──蘇童隨筆選》,北京:人民日報
備註:蘇童的相關散文、創作隨筆、訪談皆收錄於1998b,不再另立。
(三)格非(1964-)著作
1993a《敵人》,台北:遠流
1993b《相遇》,台北:遠流
1993c《邊緣》,台北:遠流
1994a《錦瑟》,台北:遠流
1994b《忽哨》,武漢:長江文藝,2刷
1995《小說藝術面面觀》,南京:江蘇文藝
1996a《格非文集:樹與石》,南京:江蘇文藝
1996b《格非文集:眺望》,南京:江蘇文藝
1996c《格非文集:寂靜的聲音》,南京:江蘇文藝
1996d《慾望的旗幟》,南京:江蘇文藝
其他
格非,〈小說家言〉,《人民文學》,1989:03
──,〈寫作的恩惠〉,《當代作家評論》,1994:02
──,〈《相遇》的初衷〉,《小說月報》,1994:05
──,〈故事的內核和走向〉,《文藝理論》,1994:05
──,〈小說和記憶〉,《文藝理論研究》,1994:06
──,〈另一種形式〉,《作家》,1995:07
──,〈長篇小說的文體和結構〉,《當代作家評論》,1996:03
格非、胡彥,〈格非訪談錄〉,《作家》,1996:08
王彬彬,〈說說格非〉,《作家》,1993:06
(四)相關小說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1996
王朔,《我是你爸爸》,台北:麥田,1993
何言紅編,《相會在最後的島嶼》,北京:北京大學,1994
李杭育,《最後一個漁佬兒》,台北:洪範,1988
洪峰,《和平年代》,北京:中國社會,1995
孫甘露,《訪問夢境》,武漢:長江文藝,1993
馬原,《馬原文集(1)虛構》,北京:作家,1997
──,《馬原文集(2)舊死》,北京:作家,1997
──,《馬原文集(3)愛物》,北京:作家,1997
──,《馬原文集(4)百窘》,北京:作家,1997
張虹生編,《橡皮愛情》,北京:北京大學,1994
張愛玲,《張愛玲小說集》,台北:皇冠,1987,27版
張賢亮,《感情的歷程──唯物論者的啟示錄》,北京:作家,1992,2版9刷
陳曉明選編,《中國先鋒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1993
──選編,《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1993
──選編,《中國女性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1994
黃子平、冬曉、李陀、李子雲編,《中國小說一九八六》,台北:曉園,1990
黃子平、李陀編,《中國小說一九八七》,台北:曉園,1990
──編,《中國小說一九八八》,台北:曉園,1990
楊澤編,《魯迅小說選》,台北:洪範,1997,5印
──編,《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
葉兆言,《艷歌》,台北:遠流,1991
──,《夜泊秦淮》,台北:遠流,1992
──,《綠色陷阱》,台北:麥田,1992
──,《殤逝的英雄》,台北:麥田,1993
──,《紅房子酒店》,台北:麥田,1994
──,《花影》,台北:麥田,1997,2刷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台北:新地,1988
諶容等,《減去十歲》(‘85‘86年「大陸全國文學獎」短篇小說集2),台北:海風,1990
韓少功,《空城》,台北:林白,1988
卡夫卡,金溟若譯,《蛻變》,台北:志文,1986,再版
──,李魁賢譯,《審判》,台北:桂冠,1998,2刷
果戈理,李映萩等譯,《狂人日記》,台北:志文,1997,再版
莊子芳選編,《迷宮的死亡圖案──外國後現代主義小說(一)》,蘭州:敦煌文藝,1996
彭童林選編,《魔幻仙人掌之女──外國後現代主義小說(二)》,蘭州:敦煌文藝,1996
福克納,林啟藩、彭小妍譯,《出殯現形記》(“As I Lay Dying”),台北:學生英文雜誌社,1980,初版
《福克納》(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2),台北:光復書局,1987,2版
霍格里耶,鄭永慧譯,《窺視者》,台北:桂冠,1997
貳、先鋒派研究專著
尹國鈞,《先鋒試驗──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北京:東方,1998
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1997
張國義編,《生存遊戲的水圈》,北京:北京大學,1994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1997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長春:時代文藝,1993
──,《剩餘的想像──九十年代的文學敘事與文化危機》,北京:華藝,1997
藍棣之、李復威主編,李潔非、楊劼選編,《尋找的時代──新潮批評選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
參、文學/文化批評專著
王寧,《多元共生的時代: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3
──,《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1996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6,3刷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
──,《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汪暉,《無地徬徨──“五四”及其回聲》,浙江:浙江文藝,1994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台北:久大,1990
李書磊,《都市的遷徙──現代小說與城市文化》,長春:時代文藝,1993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1995
李慶西,《文學的當代性》,北京:人民文學,1988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1989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1,再版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1996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
──,《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1995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7
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施叔青,《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1989
──,《文壇反思與前瞻:施叔青與大陸作家對話》,香港:明報,1989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向毛主席保證──論知青小說《沉雪》的政治倒錯〉,《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本》,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05.01
段煉,《世紀末的藝術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美術的文化比較》,上海:上海文藝,1998
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胡濱,《築居在南方》,上海:上海遠東,1998
姚鶴鳴,《理性的追蹤──新時期文學批評論綱》,南京:江蘇教育,1998
唐小兵,《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1993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1996
許子東,《當代小說閱讀筆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1991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1997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三民,1992
張偉,《“多餘人”論綱──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探討》,北京:東方,1998
張荷,《吳越文化》,瀋陽:遼寧教育,1998,2版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7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1998
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第三世界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學》,長春:時代文藝,1993
張檸,《敘事的智慧》,濟南:山東友誼,1997
崔志遠,《鄉土文學與地緣文化──新時期鄉土小說論》,北京:中國書籍,1998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1989
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南華管理學院,1999
陳思和,《筆走龍蛇》,濟南:山東友誼,1997
──,《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1997
──,《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7
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台北:桂冠,1991
陳墨,《半間齋影話──陳墨電影評論集》,南昌:百花洲文藝,1997
陳曉明,《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
──,《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1996
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代詩論》下編,廣東:花城,1991,3刷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1993
費振鍾,《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湖南:湖南教育,1995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1996
董之林,《走出歷史的霧靄》,西安:陜西人民教育,1991
劉再復,《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台北:風雲時代,1989
──,《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1995
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7
葉樨英,《大陸當代文學掃描》,台北:東大,1990
蔣原倫編選,《中國當代先鋒藝術家隨筆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鄺邦洪,《新時期小說創作潮流研究》,廣州:廣東人民,1997
嚴鋒,《現代話語》,濟南:山東友誼,1997
羅曉南主編,《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1997
顧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五四反思與當代中國的意識型態之爭》,香港:牛津大學,1992
蘇曉康主編,《從五四到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92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台北:業強,1992
肆、文學‧文化‧美學理論譯著暨專著
Roland Barthes,《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選》,李幼蒸譯,台北:時報,1996,6刷
Daniel Bell,《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台北:桂冠,1994,3刷
Walter Benjamin,《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2刷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說故事的人》,林志明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Peter Burger,《前衛藝術理論》,蔡佩君、徐明松譯,台北:時報,1998
Jacques Derrida,《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台北:桂冠,1998
Terry Eagleton,《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文寶譯,台北:南方,1987,再版
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1990
Douwe Fokkema & Elrud Ibsch,《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袁鶴翔等譯,台北:書林,1995,3刷
Hal Foster主編,《反美學》,呂健忠譯,台北:立緒,1998
Michel Foucault,《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Francis Frascina & Charles Paul,《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6,2刷
Jurgen Habermas等,《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劉鋒等譯,香港:牛津大學,1995
Charles Harrison & Fred Orton,《現代主義,評論,現實主義》,崔誠、米永亮、姚炳昌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6,2刷
Chris Horrocks,《布希亞》,王尚文譯,台北:立緒
Terence Hawkcs,《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1997
Fredric Jameson,《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張京媛譯,香港:牛津大學,1994
──,《語言的牢籠》,錢佼汝譯,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馬克思主義與形式》,李自修譯,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講演,《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1997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吳美珍譯,台北:時報,1998
──,《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政治無意識》,王逢振,陳永國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Frank Kermode(克莫德),《終結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劉建華譯,香港:牛津大學,1998
Georg Lukacs,《小說理論》,楊恆達編譯,台北:唐山,1997
Toril Moi,《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陳潔詩譯,台北:駱駝,1995
Michael Payne,《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李奭學譯,台北:書林,1996
Xie Shaobo.(謝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學》,陳永國、汪民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克萊夫‧貝爾,〈藝術──審美假說〉,《當代美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1989,再版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胡家巒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5,2刷
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唐山,1995
王岳川、尚水主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2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2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2刷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88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1998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2刷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1997,2刷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1996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1997
劉北城,《本雅明思想評傳》,台北:商務,1998
羅貴祥,《德勒茲》,台北:東大,1997
伍、西文專著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1989,Fourth printing
Lu Tonglin ,“ Misogyny , cultural nihilism ,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nia,1995
陸、相關文學史論著暨史料
丁伯銓、周曉揚,《新時期小說思潮與小說流變》,南京:南京大學,1991
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語文教研室編,《當代文藝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4
王尚義,《失落的一代》,台北:林白,1969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1998
包忠文主編,《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南京:江蘇教育,1998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1998
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1997
呂正惠,《大陸的外國文學翻譯》,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李斯,《垮掉的一代》,海口:海南,1996
邵伯周,《人道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遠東,1993
金漢、馮雲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1997,2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唐正序、陳厚誠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成都:四川人民,1992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1995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91,再版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張寶琴、邵玉銘、亞弦合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
崔西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1990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1998
陳其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廣東高等教育,1992
陳信元、文鈺,《大陸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述》,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陳眾議,《拉美當代小說流派》,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5
陸貴山、王先霈主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概論》,北京:中國人民,1990,2刷
國家教委高教司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學大綱》,北京:高等教育,1998
黃偉宗,《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論──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文化觀照》,廣州:廣東旅遊,1998
楊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濟南:朝華,1993
潘旭瀾、王錦園主編,《十年文學潮流》,上海:復旦大學,1988
劉錫慶主編,《新中國文學史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7,2刷
應鳳凰,《當代大陸文學概況、史料卷》,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1997
──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學,1997
柒、文學期刊、文學雜誌
(一)先鋒派相關單篇評論
王干,〈葉兆言蘇童異同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08
──,〈蘇童意象〉,《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1
──,〈一個幽靈:自省或批判──新潮文藝中的“文革”陰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2
──,〈作者死了,讀者也死了〉,《山花》,1994:06
王干、費振鍾,〈蘇童:在意象的河流裡沉浮〉,《上海文藝》,1988:01
王岳川,〈中國先鋒藝術的當下困境〉,《文藝理論》,1997:05
王海燕,〈蘇童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2
──,〈余華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0
老高,〈先鋒派小說家和新狀態小說家〉,《當代作家評論》,1998:01
汪民安,〈文學先鋒派的當下境況掃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3
李劼,〈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鍾山》,1988:05
李陀,〈「現代小說」不等於「現代派」──李陀給劉心武的信〉,《上海文學》,1982:08
李陽春,〈新時期歷史小說的走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7
李潔非,〈「偽」的含義及現實──重談「偽現代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11
──,〈關於《世事如煙》中的瞎子〉,《當代作家評論》,1995:06
──,〈實驗和先鋒小說 (1985-1988) 〉,《當代作家評論》,1996:05
余弦,〈重複的詩學──評《許三觀賣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6:04
汪政、曉華,〈古典情懷〉,《山花》,1994:11
──、──,〈南方的寫作〉,《當代作家評論》,1995:03
──、──,〈對《作家》的凝望與沉思〉,《當代作家評論》,1999:03
汪暉,〈無邊的寫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選》序〉,《當代作家評論》,1999:03
沈嘉福,〈《慾望的旗幟》:反諷與對話〉,《當代作家評論》,1996:02
李德恩,〈拉美先鋒派與歐美現代派〉,《外國文學研究》,1993:05
何濤,〈錦瑟無端五十弦──試論格非小說中的時間與記憶〉,《山花》,1996:07
何鯉,〈論余華的敘事循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吳戈,〈新歷史主義的崛起與承諾〉,《當代作家評論》,1994:06
吳秉杰,〈一半是歷史 一半是寓言──蘇童長篇小說《米》中新的探索〉,《當代作家評論》,1991:06
吳亮,〈回顧先鋒文學──兼論八十年代的寫作環境和文革記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4
吳炫,〈貧困的個體──回顧文學先鋒之局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9
──,〈先鋒的面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5
吳俊,〈九十年代誕生的新一代作家──關於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作家現象分析〉,《當代作家評論》,1999:03
吳義勤,〈在鄉村與都市的對峙中構築神話──蘇童長篇小說《米》的故事拆解〉,《當代作家評論》,1991:6期
──,〈蘇童小說的生命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5
──,〈先鋒的還原──九十年代文化轉型的一個例證〉,《文藝理論》,1995:05
──,〈絕望中誕生──論新潮長篇小說的崛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2
──,〈新潮小說的主題話語(待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新潮小說的主題話語(續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新潮小說的主題話語(續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在邊緣處敘事──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3
吳義勤、季進,〈追尋:歷史的與現實的──蘇童小說論之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02
吳澄,〈挑戰與突圍:近期中國先鋒小說流變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12
昌切,〈先鋒小說一解〉,《文學評論》,1994:02
林明,〈歷史的喻象和喻象的歷史──試論新歷史小說的比喻結構與動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4
季紅真,〈話語罅隙中的人性故事──讀《青黃》〉,《當代作家評論》,1995:06
邵燕君,〈從交流經驗到經驗敘述──對馬原所引發的“小說敘述革命”的再評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3
洪治綱,〈逼視與守望──從張煒、格非、余華的三部長篇近作看先鋒小說的審美動向〉,《當代作家評論》,1996:02
──,〈生命末日的體驗──論後新潮小說死亡描寫的文學特徵及其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9
南帆,〈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7
──,〈先鋒的皈依──論北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5:04
──,〈故事與歷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3
胡河清,〈論格非、蘇童、余華與術數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11
──,〈蘇童的“米雕”〉,《當代作家評論》,1991:06
紅拂,〈深度生存與遊戲空間──論孫甘露的小說(1986-199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3
柯澤,〈蘇童歷史悲劇觀評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12
施戰軍,〈慾望話語與恐懼分佈──90年代前半期洪峰小說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6
郜元寶,〈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7
──,〈匱乏時代的精神憑弔者──60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7
袁可嘉,〈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文學評論》,1992:04
袁同楠,〈“先鋒文藝”的形式探索與當代文藝的本體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孫先科,〈「新歷史小說」的意識型態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2
徐肖楠,〈懺悔中的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與中國先鋒歷史小說的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10
──,〈兩種小說真實的傾向──新寫實小說與新潮小說的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3
徐芳,〈形而上主題:先鋒文學的──一種總結和另一種終結意義〉,《文學評論》,1995:04
──,〈一種緬懷:先鋒文學形式實驗的再探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4
徐遲,〈現代化與現代派〉,《外國文學研究》,1982:01
倪偉,〈“布”的分析──《慾望的旗幟》的一種解讀 〉,《當代作家評論》,1996:04
耿傳明,〈試論余華小說中的後人道主義傾向及其對魯迅啟蒙話語的解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唐翼明,〈我看大陸當代先鋒小說〉,《國文天地》,1997:04
曹元勇,〈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的基本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曹艷兵、陳秋紅,〈從主題性顛覆到文類性顛覆──東方後現代小說概論之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1
陳丹晨,〈也談現代派與中國文學──致馮驥才同志的信〉,《上海文學》,1982:12
陳世忠,〈暴力、死亡與失序的快樂──余華小說世界的表達〉,《問學集》第四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06
陳曉明,〈走出低谷──漫說大陸的先鋒小說〉,《中國論壇》31:11,1991:08
──,〈最後的儀式──“先鋒派”的歷史及其評估〉,《中國先鋒小說精選‧序》,甘肅人民,1993:12
──,〈先鋒派當代性與開放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12
──,〈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8
崔振椿,〈寓言‧生存‧文化──新歷史小說的幾種觀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7
舒也,〈新歷史小說:從突圍到迷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張向東,〈文體解構──先鋒文本的存在狀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9
──,〈解構與闡釋──對先鋒文本的文体解讀〉,《文藝理論》,1996:07
張法,〈何以獲得先鋒──先鋒小說的文化解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4
張扶,〈故事的回憶──格非小說藝術談〉,《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09
張清華,〈歷史話語的崩潰和墜回地面的舞蹈──對當前小說現象的探源與思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9
──,〈十年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回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9
張閎,〈血的精神分析──從〈藥〉到《許三觀賣血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2
──,〈《許三觀賣血紀》的敘事問題〉,《當代作家評論》,1997:02
──,〈時間煉金術──格非小說的幾個主題〉,《當代作家評論》,1997:05
張頤武,〈後新時期:選擇的困惑〉,《山花》,1994:10
張學昕,〈想像與意象架設的心靈浮橋──蘇童小說創作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11
張學軍,〈形式的消解與意義的重建──論先鋒派小說的歷史轉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9
──,〈新時期現代主義小說的歷史流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5
張檸,〈格非與當代長篇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6
──,〈長篇小說敘事中的聲音問題──兼談《許三觀賣血紀》的敘事風格〉,《當代作家評論》,1997:02
常芳清,〈自由開放:85’前後“先鋒小說”的敘述順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舒文治,〈在邊緣活著──從《活著》《邊緣》考察先鋒小說對生存境態的演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7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25:9,1997:02
彭基博,〈價值‧立場‧策略──蘇童文本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5
──,〈先鋒小說的感知形式〉,《當代作家評論》,1994:05
傅翔,〈面對生存:肉體與精神的闡釋──串讀蘇童與北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5
黃蘊洲、昌切,〈余華小說的核心語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2
馮驥才,〈中國文學需要「現代派」!──馮驥才給李陀的信〉,《上海文學》,1982:08
楊小濱,〈中國先鋒文學與「毛語」的創傷〉,《二十一世紀》20,1993:12
楊揚,〈先鋒的遁逸〉,《二十一世紀》29,1995:06
──,〈先鋒文學、先鋒批評在當代〉,《文藝理論》,1996:02
楊照,〈敗德與死亡的種種傳奇──小論蘇童〉,《聯合文學》8:12,1992:10
雷達,〈先鋒小說的新思路〉,《小說評論》,1995:02
趙毅衡,〈中國大陸新潮文學的潮起潮落〉,《當代》59,1991:03
──,〈「元」意識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當代》70,1992:02
──,〈先鋒派在中國的必要性〉,《花城》,1993:05
──,〈格林伯格之死──論先鋒主義的「危機」〉,《二十一世紀》24,1994:08
解志熙,〈《褐色鳥群》的訊號──一部現代主義文本的解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07
趙衛東,〈先鋒小說價值取向的批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1
劉江濱,〈走出虛幻的迷霧──蘇童近作藝術轉換窺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08
劉哲,〈恐懼與憐憫──讀余華的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5
劉曾文,〈終極的孤寂──對馬原、余華、蘇童創作的再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5
鄭萬隆,〈我的根〉,《上海文學》,1985:05
葉礪華,〈新潮的洄流──評蘇童的創作轉型及其價值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01
摩羅,〈論余華的《一九八六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12
摩羅、侍春生,〈逃盾與陷落──蘇童論〉,《當代作家評論》,1998:02
謝有順,〈寓言話語與先鋒小說深度空間的闡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3
──,〈絕望審判與家園中心的冥想──再論《呼喊與細雨》中的生存進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6
──,〈歷史時代的終結:回到當代──論先鋒小說的轉型〉,《當代作家評論》,1994:02
──,〈絕望:存在的深淵處境──先鋒文學中的一個現代主義主題研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2
──,〈終止遊戲與繼續生存──先鋒長篇小說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6
──,〈先鋒小說再崛起的可能性〉,《山花》,1995:02
──,〈最後一個浪漫時代──我讀《慾望的旗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6
蔣原倫,〈小說‧歷史‧意識型態──周梅森、格非小說中的歷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06
魏安娜(Ellen Widmer),〈一種中國的現實:閱讀余華〉,呂芳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4
──,〈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自我寓言〉,姜軔譯,《今天》,1993:02
顏敏,〈破碎與重構──緒言:界定、語境、方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破碎與重構 第四章 頹敗的歷史景觀:新歷史主義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破碎與重構 第五章 價值意義的探尋:家族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2
(ps:以上三篇論文為顏敏博士論文《破碎與重構──論近十年的新歷史小說》部分)
關懿民,〈論余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08
譚五昌,〈詩化生活與生活的詩化──評格非短篇小說《紫竹院的約會》〉,《浙江學刊》,1996:06
羅崗、摩羅,〈記憶與遺忘──對文學中的“暴力”的思索〉,《文藝理論》,1996:02
薄綱,〈我看格非的《慾望的旗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4
(二)當代文化思潮、文學現象單篇評論
丁柏銓、王樹桃,〈九十年代小說思潮初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3
王岳川,〈後現代文化藝術話語轉型與寫作定位〉,《當代作家評論》,1993:04
王德威,〈世紀末的中文小說:預言四則〉,《今天》,1993:02
徐揚尚,〈世紀末文學的媚俗態勢與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陳曉明,〈歷史轉型時期的文化模仿〉,《中國論壇》32:2,1991:11
──,〈大陸的後現代主義〉,《中國論壇》32:3,1991:12
──,〈悖離與超越──再談大陸的後現代主義〉,《中國論壇》32:4,1992:01
──,〈歷史的誤置:關於中國後現代及其理論研究的再思考〉,《文藝理論》,1997:09
郭建,〈文革思潮與「後學」〉,《二十一世紀》35,1996:06
許鵬遠,〈西方荒誕派文學對我國新時期荒誕小說的影響〉,《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8
黃梅,〈怪誕──美國現代南方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82:06
賀亦,〈不幸的類比:“後現代主義”理論的中國市場〉,《當代作家評論》,1993:05
(三)其他相關單篇評論
Olga W. Vickery,〈佛克納和時間的境界〉(“Faulkner and Contours of Time”),朱立民譯,《現代文學》,1961:11
王德威,〈叫父親,太沉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戲劇〉,《聯合文學》12:10,1996:08
李之鼎,〈王朔創作的後現代性闡釋(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1
──,〈王朔創作的後現代性闡釋(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01
李復威,〈貫穿於八、九十年代文學中的一條血脈──「反思文學」的反思〉,《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4
李運摶,〈新時期小說的變形藝術〉,《文學評論》,1996:07
李歐梵,〈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聯合文學》,1985:09
何欣,〈三十年來的佛克納研究〉,《現代文學》,1961:11
杜書瀛,〈呼籲對人的尊重──“新時期文學與道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3
肖鷹,〈慾望中的歷史──90年代中國小說的歷史化敘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3
金文野,〈通俗化與新寫實小說審美取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5
林舟,〈在爆破現實中拯救自我──對江蘇新近青年小說家的描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1
孟長勇,〈延安文藝與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歷史聯繫〉,《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1
孟繁華,〈激進的理想與世紀之夢──新時期文學的百年文化背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啟蒙角色再定位──重讀“尋根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5
周曉燕,〈新時期文學的寫實趨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7
艾雲,〈《花城》的彼岸性〉,《當代作家評論》,1994:06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概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2
洪治綱,〈歷史的認同與超越──新時期作家主體動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12
──,〈追蹤神秘──近期小說審美動向〉,《當代作家評論》,1993:06
──,〈敘事的掙扎──晚生代作家論之四〉,《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1
洪治綱、鳳群,〈烏托邦的背離與寫實的困頓──晚生代作家論之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慾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論之三〉,《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孫先科,〈作者的在場與退場──新時期小說非全知敘事思潮的文化背景及其意識型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01
孫洪剛、嚴屴,〈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水鄉魅力初探〉,《空間月刊》65,1994:12
唐德綱,〈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的前因後果簡述(上)〉,《傳記文學》,2000:01
郭春林,〈新寫實小說的文化精神分析──兼談對新寫實小說某些批評的看法〉,《文藝理論研究》,1992:02
陳思和,〈關於長篇小說的歷史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論1997年小說文體的實驗〉,《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8
陳思和、逸菁,〈逼近世紀末的回顧和思考、九十年代中國小說的變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1
陳曉明,〈反抗危機:“新寫實論”〉,《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序〉,甘肅人民,1993:12
──,〈被歷史命運裹脅的中國文學──1987-1988年部分獲獎及其落選小說述評〉,《當代作家評論》,1995:03
──,〈從虛構到仿真:審美能動性的歷史轉換──九十年代文學流變的某種地形圖〉,《當代作家評論》,1998:01
──,〈“歷史終結”之後:九十年代文學虛構的危機〉,《文學評論》,1999:5期
陳學文,〈論江南市鎮史的研究〉,《九州學刊》6:3,1994:12
張永健、劉茂華,〈精神的退卻與持守──新時期以來小說的慾望主題及其文化蘊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06
張法,〈傷痕文學: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2
張寧生,〈論新時期小說中的“人”〉,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7
張德祥,〈王朔批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04
──,〈“新寫實”的藝術精神〉,《文學評論》,1994:02
張學軍,〈新寫實小說再評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8
張頤武、劉心武,〈九十年代文壇的反思與回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5
黃健,〈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與重塑──論魯迅與當代文藝思潮的內在關聯〉,《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焦雄屏,〈映畫父親〉,《聯合文學》,1996:08
湯學智,〈十年辛苦不尋常──新時期文學研究評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賈發瑛、李陽春,〈由駁雜紛呈到精華留存──對新時期現代派小說的回顧與審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0
榮光啟,〈“顯示靈魂的深者”──試論《吶喊》、《彷徨》敘事方式的現代轉換〉,《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01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12:10,1996:08
劉挺生,〈話語與意蘊──新時期小說的一種讀法〉,《文藝理論研究》,1992:5期
鄧時中,〈民族性的發掘、闡揚和批判──尋根小說與魔幻現實主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8
葉崗,〈古典主義情懷與後新時期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11
葉樨英,〈論大陸當前盛行的「新寫實」小說〉,《中國大陸研究》36:10,1993:10
錢理群,〈魯迅:孤獨的思想先行者〉,《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2
盧燕,〈生命的寫真與媚俗──試論新寫實小說的價值取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蕭夏林,〈95年風起雲湧下的長篇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4
薛瑞東,〈南方的失落──讀福克納《喧嘩與騷動》〉,《名作欣賞》,1997:02
蘭愛國,〈從現代狂人到後現代白癡──20世紀中國文學精神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07
(四)電影‧文學‧文化理論單篇評論
(英)K.M.牛頓,周憲譯,〈西方文論的新傾向──新歷史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1993:04
Andreas Huyssen,郭莞玲譯,〈後現代導圖〉,《中外文學》24:2,1995:07
邱彥彬,〈閱讀魅影:談德希達的繼承慾望與介入性閱讀〉,《中外文學》24:2,1995:07
Daniel Bell,邱彥彬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中外文學》24:7,1995:12
Jurgen Habermas,張錦忠、曾麗玲譯,〈現代性──未竟之功〉,《中外文學》24:2,1995:07
王一川,〈誰導演了張藝謀神話〉,《當代》84,1993:04
王世誠,〈現代性的潰敗〉,《文藝理論》,1999:06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詩學品格〉,《文藝理論與批評》,1993:01
王紀人,〈新時期文學的走向〉,《文藝理論與批評》,1993:04
王寧,〈大眾文化挑戰下的世紀末文學〉,《文藝理論》,1999:06
孫盛濤,〈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的解讀視域──論弗‧杰姆遜的世界文學觀〉,《外國文學評論》,1993:04
許汝祉,〈對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評估〉,《外國文學評論》,1991:03
──,〈現代主義是反理性的還是符合理性的?〉,《外國文學評論》,1993:03
陳光興,〈歷史‧理論‧政治──詹明信的後現代主義評介〉,《當代》16,1987:08
──,〈詹明信與後現代主義〉,《當代》16,1987:08
陳瑞文,〈關於班雅明的《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現代美術》,1996:04
陳曉明,〈解構的界限〉,《外國文學評論》,1992:01
陳儒修,〈「大紅燈籠高高掛」與通俗理論──一個對話的思考〉,《當代》72,1992:04
黃宗慧,〈大敘事或小敘事?──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中外文學》24:2,1995:07
趙毅衡,〈後現代派小說的判別標準〉,《外國文學評論》,1993:04
鄭培凱,〈豪華落盡見真淳──張藝謀的影片「活著」〉,《當代》99,1994:07
劉森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小說與電影──兼談小說改編電影的問題〉,《聯合文學》,1994:09
劉梅琴、王祥齡,〈「大紅燈籠高高掛」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當代》144,
1999:08
錢佼汝,〈小寫的後現代主義:點點滴滴〉,《外國文學評論》,1991:04
蔡振興,〈德勒茲和瓜達里論精神分裂分析〉,《中外文學》22:1,1993:06
(五)文學雜誌
《今日先鋒》第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4:11
《今日先鋒》第5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05
《今日先鋒》第6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01
《聯合文學》15:8,「余華專輯」,1999:06
(六)報刊
南帆,〈從尋根到新寫實──大陸十年來文學發展現況〉,〈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1版,1998.10.22
南華管理學院、聯合報副刊主辦,《兩岸作家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研討會大會手冊》,1998.10.29
徐淑卿、董成瑜專訪,〈我跨海而來──大陸作家訪台專輯〉(包括從維熙、劉新武、賈平凹、王安憶、莫言、張煒、余華、蘇童、池莉、舒婷、陳丹燕),〈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3版,1998.10.22
張殿,〈王朔、余華、莫言、蘇童編選「影響我的十篇短篇小說」〉〈聯合報讀書人〉41版,1999.10.25
聯合文學座談會〈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1998.10.30),《聯合文學》15:3,1999.01
捌、相關碩士論文
曾恆源,《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年-1994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毅衡,〈中國大陸新潮文學的潮起潮落〉,《當代》59,1991:03
2. 唐翼明,〈我看大陸當代先鋒小說〉,《國文天地》,1997:04
3. 楊照,〈敗德與死亡的種種傳奇──小論蘇童〉,《聯合文學》8:12,1992:10
4. 楊小濱,〈中國先鋒文學與「毛語」的創傷〉,《二十一世紀》20,1993:12
5.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25:9,1997:02
6. 陳曉明,〈走出低谷──漫說大陸的先鋒小說〉,《中國論壇》31:11,1991:08
7. 陳世忠,〈暴力、死亡與失序的快樂──余華小說世界的表達〉,《問學集》第四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06
8. 陳曉明,〈歷史轉型時期的文化模仿〉,《中國論壇》32:2,1991:11
9. 郭建,〈文革思潮與「後學」〉,《二十一世紀》35,1996:06
10. 王德威,〈叫父親,太沉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戲劇〉,《聯合文學》12:10,1996:08
11. 李歐梵,〈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聯合文學》,1985:09
12. 孫洪剛、嚴屴,〈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水鄉魅力初探〉,《空間月刊》65,1994:12
13. 陳學文,〈論江南市鎮史的研究〉,《九州學刊》6:3,1994:12
14. 焦雄屏,〈映畫父親〉,《聯合文學》,1996:08
15.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12:10,19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