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0: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嘉琛
研究生(外文):Su Chia-Shen
論文名稱:我國對馬其頓經濟外交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towards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指導教授:郭秋慶郭秋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Chiu-C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歐洲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3
中文關鍵詞:經濟外交新現實主義務實外交馬其頓
外文關鍵詞:Economic DiplomacyNeorealismPragmatical DiplomacyMacedon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二次大戰後,現實主義之觀點成為解釋國際政治現象之主流學派,「國家利益」與「國家權力」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大概念。而自1970年代以後,經濟因素開始進入國際政治領域,經濟議題躍升為國際政治經濟的主流議題之一,「經濟外交」之觀念因此應運而生。我國基於本身所處國際地位特殊,以及從70年代開始累積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故從80年代末期開始,便試圖透過經濟外交手段開拓國際空間,尋求合理之國際地位。而1999年初與位於巴爾幹半島上之馬其頓共和國建交,就是經濟外交的一個典型,也是二十四年來我國在歐洲的第一個成功建交範例。十二年的務實外交,至此又邁向另一新的里程碑。
本論文之主旨,在於探討我國對新建交國馬其頓共和國經濟外交策略之運用,包括對外援助、對外直接投資、及雙邊貿易三方面,檢視其實施情形及成效,藉此評估及預測我國對馬其頓經濟外交之前景。並另分析影響兩國外交關係之其他因素,以作為檢討改進我國務實外交或經濟外交之參考。最後則先歸納本建交案之特色及成功因素為所謂的「馬其頓模式」,作為將來進行外交突破可依循之指標;並根據經濟外交本質之限制及觀察我國十二年務實外交之歷史,準此提出「移民外交」策略,以補經濟外交之不足,及提昇我國未來務實外交之戰略層次和範圍。
After World War II, the “Realism School“ became main stream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specially the two major topics in it-“National Interest”and“National Power”. Since 1970s, economic affairs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ce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nception of“Economic Diplomacy” emerged. On the basis of its special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solid economic strength, Taiwan develop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space by adopting economic diplomacy.
The keynot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exercise of Taiwan’s economic diplomacy towards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which includes foreign ai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 First,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prospects of Sino-Macedonia relationship by examining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Secondly, analyze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improve Taiwan’s Pragmatical or economic diplomacy. At last, construct “Macedonian Model”by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ve factors in this diplomatic case. Then according to the essential limit of economic diplomacy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Pragmatical Diplomacy, this thesis attempt to present “Emigrating Diplomacy” to complement the limit of economic diplomacy, and enhance the strategical level and range of Taiwan’s future diplomacy.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研究途徑與架構……………………………………………………..3
三、 研究限制……………………………………………………………..4
四、 資料來源……………………………………………………………..5
第二章 經濟外交的背景與理論基礎……………………….6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的形成………………………………………….6
一、 現實主義的脈絡………………………………………………..7
二、 新現實主義的論述…………………………………………….10
第二節 經濟外交的依託─「國家利益」與「國家權力」…11
一、國家利益的概念與形成……………………………………….12
二、國家權力的概念與運用……………………………………….16
第三節 經濟與外交的聯繫…………………………………………21
一、國際政治經濟趨勢與經濟安全……………………………….22
二、外交的經濟工具……………………………………………….24
第三章 我國與馬其頓的內政與外交……………………….28
第一節 馬其頓的建國……………………………………………….28
一、國家背景……………………………………………………….28
二、憲政與國際活動……………………………………………….32
三、建國後的經濟發展…………………………………………….37
第二節 我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力量的評估……………………42
一、當前我國的國家利益…………………………………………..42
二、我國的國力與國際競爭力………………………………………44
第三節 當前我國的對外政策─務實外交政策………………..51
一、 務實外交政策的背景…………………………………………..52
二、 務實外交政策的基本內涵……………………………………..54
三、 務實外交政策的實行成果……………………………………..56
第四節 我國與馬其頓的建交與發展……………………………..60
一、建交的發生……………………………………………………..61
二、雙方的發展……………………………………………………..62
第四章 我國對馬其頓的經濟外交……………………………66
第一節 對外援助………………………………………………………67
一、對外援助與外交政策………………………………………….67
二、我國對外援助工作的推展…………………………………….72
三、我國對馬其頓的經濟援助…………………………………….80
第二節 對外直接投資……………………………………………….87
一、對外投資的政經涵義………………………………………….87
二、馬其頓的投資環境與相關法令……………………………….90
三、我國對馬其頓的投資策略與計劃…………………………….96
第三節 雙邊貿易關係……………………………………………..100
一、貿易與國際政治……………………………………………..100
二、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101
三、我國與馬其頓的雙邊貿易…………………………………..107
小結…………………………………………………………………..112
第五章 我國與馬其頓外交關係的評估與展望……….114
第一節 對馬其頓經濟外交策略的評估與建議……………….114
一、對外援助方面………………………………………………..114
二、貿易與直接投資方面………………………………………..118
第二節 影響兩國外交關係的因素與因應措施……………….121
一、我國政治經濟面向的發展…………………………………..122
二、中共方面的因素……………………………………………..126
三、國際情勢的發展……………………………………………..129
四、馬其頓的因素………………………………………………..135
第三節 台馬外交關係的發展策略……………………………….137
一、「馬其頓模式」的推展……………………………………..138
二、「計劃移民」的策略………………………………………..141
第六章 結論………………………………………………………….153
參考書目………………………………………………………………161
附錄…………………………………………………………………..177
圖表目錄
表2-1 貿易與資金的正面獎勵………………………………………...26
表2-2 貿易與資金的負面制裁………………………………………….27
表3-1 馬其頓的經濟指標(1991-1999)………………………………40
表3-2 馬其頓主要貿易夥伴…………………………………………….41
表3-3 各國經濟成長率………………………………………………….46
表3-4 各國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47
表3-5 主要國家外匯存底……………………………………………….48
表3-6 我國國際競爭力排名統計表…………………………………….49
表4-1 外交部對外貸款金額統計表…………………………………….77
表4-2 OECD國家對外援助佔其國民生產毛額之比例(1997年)……79
表4-3 我國核准對外投資概況─按地區別分………………………….90
表4-4 輸出入總額、輸出及輸入佔國民生產毛額之比例……………102
表4-5 世界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貿易量及比重之排名……………106
表4-6 馬其頓在台灣市場之進出口值與進出口值成長率…………..110
表5-1 我國與它國援外機制之比較…………………………………..116
表5-2 台灣及中國大陸對馬其頓之進出口金額……………………….129
表5-3 對外援助之利弊………………………………………………….142
表5-4 務實外交狀況簡表……………………………………………..143
表5-5 「移民外交」的作用與限制…………………………………….152
圖3-1 馬其頓地圖…………………………………………….…………29
圖3-2 馬其頓的種族比例圖…………………………………………….30
圖3-3 馬其頓各經濟指標圖…………………………………………….41
圖4-1 我國經濟外交演進之簡圖……………………………………….74
圖4-2 我國對外援助體系圖…………………………………………….78
圖4-3 OECD國家與台灣的對外援助(佔GNP比例)………………….80
圖5-1 美國推動國際合作業務政府組織架構………………………..120
圖5-2 美國國際開發合作總署相關單位之循環性關係及功能劃分…120
圖5-3 美國的中國政策簡圖……………………………………………134
圖5-4 「馬其頓模式」簡圖……………………………………………140
圖5-5 援外與投資貿易之比較圖……………………………………….142
圖5-6 「經濟外交」與「移民外交」之比較…………………………146
附錄目錄
附錄1 中華民國與馬其頓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聯合公報……………..177
附錄2 中華民國外交部與馬其頓共和國外交部合作議定書………...179
附錄3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180
附錄4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間技術合作協定……………182
附錄5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經濟發展合作協定……….183
附錄6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農業科技合作協定…………185
附錄7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投資促進暨相互保護協定.186
附錄8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
及防杜逃稅協定………………………………………………..190
附錄9 中華民國政府與馬其頓共和國政府關務合作協定……………201
附錄10 我國對邦交國進出口之排名(1998年)………………………206
附錄11 鼓勵業者赴有邦交國家投資補助辦法………………………….208
附錄12 重要投資事業屬於配合外交政策赴有邦交國家
投資適用範圍標準……………………………………………….210
附錄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其頓共和國建交聯合公報………………..212
附錄14 「漢賊不兩立」外交與「務實外交」之比較………………...213
〈中文書籍〉
中華經濟研究院,對外移民與我國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期末總結報告。台 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9年6月30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我國之經濟發展與援外。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1年10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2月。
立法院圖書館,外交與移民。台北:立法院圖書館,1989年6月。
外交部,外交部公報。台北:外交部,1999年5月。
外交部,外交部公報。台北:外交部,1999年12月。
外交部,我國八十六年外交統計年報。台北:外交部,1987年12月。
外交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9年6月。
外交部,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8年6月。
外交部,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6年6月。
外交部,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5年6月。
外交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4年6月。
外交部,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外交部,1992年12月。
正中書局,傾聽人民的聲音。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7月。
民主文教基金會,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10月。
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我國企業赴海外投資之探討。台北: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1995年6月。
丘引,劉達人外交傳奇錄。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年3月。
田弘茂,「中華民國元首外交的意義」。刊於 陳思蓉 編,和平之旅。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6月,頁3-10。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8月。
白希 譯、西奧多‧A‧哥倫比斯(Theodore A. Couloumbis) & 杰姆斯‧H‧沃爾夫(James H. Wolfe)著,權力與正義。中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年12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實質關係至建立外交關係途徑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年12月。
李國威,國際關係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8月。
李正中,國際政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1月。
李偉成 譚溯澄 譯、K.J. Holsti 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月。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7月。
邱賜程,台灣對外貿易。台中:捷太出版社,1998年9月。
吳榮義、左峻德、葉娟如,投石問路 初探馬其頓。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
芮正皋,「中華民國務實外交的回顧與展望」。刊於 陳思蓉 編,和平之旅。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6月,頁63-90。
林正義、葉國興、張瑞猛,台灣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策略分析。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7月。
林碧炤,「務實外交的理論與實際」。刊於 陳思蓉 編,和平之旅。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6月,頁41-62。
林添貴 譯、James H. Mann 著,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公司,1999年7月。
周陽山 主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6月。
胡祖慶,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1月。
胡祖慶 譯、Pearson Frederic S. & Rochester J. Martin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胡祖慶 譯、Zorgbibe, Charles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7月。
胡祖慶 譯、Martin Staniland 著,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5月。
胡祖慶 譯、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Jr 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4月。
洪秀菊 徐振德 衛嘉定 陳文煙 合譯、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Jr 著,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7月4版。
洪鐮德,世界政治新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高朗,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高朗,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
Thomas Sowell(索威爾)著、淦克超 譯,美國各少數種族移民史。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1月。
符兆祥,葉公超傳。台北:懋聯文化基金,1993年12月。
陳璽安 編,國際空間再突破之策略。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7年5月。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4月。
陳思蓉 編,和平之旅。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6月。
張京育,從台北看世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月。
張明澍 譯、Bruce Russett & Harvey Starr 著,國際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3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2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張旭成,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台灣外交與台灣安全。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7年1月。
楊鈞池 賴碧姬 梁錦文 童振源 等譯、Joan Edelman Spero 著,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董霖,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7月。
經濟部,我國加強參與OECD國際合作活動之可能性分析。台北:經濟部,1992年7月。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中華民國廠商海外投資指引─總論、策論、彙編篇。台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1997年9月。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我國廠商海外投資指引。台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1997年9月。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9月。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5月。
劉富本,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7月。
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7年4月。
蔡政文,核子時代國際關係的特質:體系、和平、戰爭。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蔡政文,「中華民國務實外交的理念、評估及展望」。刊於 陳思蓉 編,和平之旅。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6月,頁11-40。
鄭福生 編,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10月。
衛民,我國的雙邊外交。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年。
戴鴻超,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11月。
顏啟榮,國際貿易政策。台北:大洋出版社,1979年9月。
顧長永,「我國發展經濟外交的評估與展望」。刊於 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台北:民主基金會,1992年。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10月。
〈博碩士論文〉
朱俊彥。「貿易在戰後日本經濟外交中的角色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1993年6月。
邴兆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1996年。
周昌葉。「戰後日本的經濟外交」(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2月。
張斯綱。「我國外交拓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張慧鶯。「中華民國與中美洲六國之國際合作與外交關係」(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1999年7月。
陳素敏。「我國經貿外交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月。
陳妍秀。「中華民國與巴拉圭關係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1995年6月。
陳俊傑。「中華民國對巴拿馬經濟外交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1998年6月。
陳永昌。「南斯拉夫解體後各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1994年6月。
馮美瑜。「經濟制裁作為外交政策工具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84年3月。
楊仲軒。「論國家利益─國際關係理論面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94年6月。
楊景新。「政府開發援助(ODA)之政經分析:中日外援體系之比較」(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1997年5月。
趙惠美。「日本企業海外直接投資之經營策略暨政府因應之道」(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趙民德。「我國外交政策中經濟政策工具運用之研究(1949年迄今)」(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1993年1月。
廖中和。「國際政治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73年。
賴欣怡。「法國外籍移民問題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1996年6月。
蕭啟良。「經濟安全─兩岸經貿關係之評析」(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謝奕旭。「中華民國與中美洲關係之研究(1972-1995)」(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1996年6月。
〈學術研討會〉
李明,〈南韓對外援助:經驗與前瞻〉,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周世雄,〈瑞士援外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林文程,〈丹麥的對外援助政策〉,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姜家雄,〈澳洲援外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張隆義,〈日本援外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楊志恆,〈中共援外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劉德海,〈加拿大援外政策之研究:現實主義超越人道理念〉,政治大學編,「各國援外政策」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6月19日。
〈中文期刊〉
丁永康。「小國外交理論與紐西蘭外交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34卷12期,頁61-72(1995年12月)。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問題與研究,36卷12期,頁23-35(1997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對中國綜合國力的測度和一般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頁4-19(1995年第5期)。
石之瑜。「互賴的獨立自主─中共新現實主義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5卷2期,頁72-79(1991年1月)。
石之瑜。「小國的外交與國際角色認同問題─北歐與非洲經驗之比較」。問題與研究,30卷7期,頁69-83(1991年7月)。
包宗和。「中共干擾我國際活動之策略與我反制之道」。理論與政策,頁34-44(1995年夏季號)。
李登科。「我國務實外交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34卷7期,頁1-11(1995年7月)。
李登科。「以全民外交來開創外交新局」。政策月刊,第50期,頁37-38(1999年9月)。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36卷4期,頁15-28(1997年4月)。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39-53(1999年2月)。
周煦。「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頁1-14(1996年10月)。
林德昌。「中共的援外政策─外交目標或經濟利益?」。問題與研究,33卷10期,頁35-47(1994年10月)。
林德昌。「對外經援與外交政策:北京外援受援國在聯合國投票行為之分析」。問題與研究,33卷7期,頁60-69(1994年7月)。
林德昌。「對外經援動機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2卷12期,頁63-76(1993年12月)。
林德昌。「美國援外政策的本質與問題」。問題與研究,33卷8期,頁104-113(1994年8月)
林德昌。「中共經援非洲國家之模式分析」。問題與研究,34卷6期,頁41-54(1995年6月)。
林碧炤。「經濟外交的理論與實際(上)」。問題與研究,28卷1期,頁71-82(1988年10月)。
林碧炤。「經濟外交的理論與實際(下)」。問題與研究,28卷2期,頁12-31(1988年11月)。
林碧炤。「爭取經濟空間的政治條件─從兩岸關係論台北的外交空間」。問題與研究,30卷7期,頁1-10(1991年7月)。
吳玲君。「從東亞金融危機看亞太經合會建制的本質」。問題與研究,37卷6期,頁1-15(1998年6月)。
吳玲君。「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問題與研究,38卷4期,頁1-15(1999年4月)。
吳玲君 譯、Brooks, A. Roger & Brick, B. Andrew著。「我國加入國際經濟組織之途徑」。問題與研究,28卷6期,頁73-80(1989年3月)。
邱稔壤。「後冷戰時期台海兩岸在拉丁美洲的外交競逐」。問題與研究,35卷2期,頁54-64(1996年2月)。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第50期,頁29-36(1999年9月)。
洪茂雄。「後共產主義時期馬其頓的政經發展情勢」。問題與研究,38卷5期,頁1-15(1999年5月)。
洪茂雄。「馬其頓的獨立和加入聯合國問題」。問題與研究,32卷6期,頁1-10(1993年6月)。
洪淑芬。「1980年代日本對外直接投資之探討」。問題與研究,31卷5期,頁24-44(1992年5月)。
張惠美。「自由貿易區帶動什麼經濟效益?」。中國論壇,18卷7期,頁36(1984年7月10日)。
張中勇。「鞏固台海安全所應有的對外作為」。政策月刊,第50期,頁6-9(1999年9月)。
陳一新。「透過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打破孤立之牆」。美國月刊,9卷7期,頁91-108(1994年7月)。
陳福雄。「論自由貿易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5卷12期,頁9-16(1982年12月25日)。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頁19-34(1998年3月)。
陳鴻瑜。「在一個中國與兩國關係之間: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政策月刊,第50期,頁2-5(1999年9月)。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頁35-58(1997年7月)。
許長亨。「日本與中華民國在國際合作之比較」。問題與研究,31卷5期,頁45-63(1992年5月)。
國合會。「我國務實外交新突破─前進馬其頓」。國合會訊,2期,頁1-5(1999年4月)。
國合會。「巴爾幹重建計劃」。國合會訊,4期,頁6-9(1999年10月)。
彭慧鶯。「柯林頓政府的金融外交:多邊主義、多管道對話與民間角色」。問題與研究,37卷5期,頁17-33(1998年5月)。
湯紹成。「南斯拉夫的分裂與民族問題」。問題與研究,33卷4期,頁97-107(1994年4月)。
程建人。「我國在21世紀外交工作應有的作為」。政策月刊,第54期,頁16-22(2000年1月)。
楊艾俐。「國力新競賽 政府大翻修」。天下雜誌,頁35-45(1996年5月1日)。
葉陽明。「評介國際政治新現實主義學派:理論與方法」。問題與研究,27卷6期,頁82-99(1988年3月)。
趙建民。「1990年代中華民國的務實外交」。問題與研究,32卷1期,頁8(1993年1月)。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21-36(1999年2月)。
劉必榮。「世紀之交的外交新思維」。政策月刊,第50期,頁10-12(1999年9月)。
鄭又平、唐詩。「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發展與挑戰」。美歐月刊,10卷11期,頁18-33(1995年11月)。
鄭端耀。「務實外交的發展與抉擇」。問題與研究,37卷4期,頁1-20(1998年4月)。
鄧定秩。「泛論國家利益」。中華戰略學刊,頁159-175(1997年12月)。
蘇宏明。「亞太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展望」。問題與研究,33卷4期,頁20-42(1994年4月)。
蘇紫雲。「美國亞太戰略的現況與展望」。問題與研究,34卷7期,頁24-34(1995年7月)。
蘇秀法。「我國重返聯合國體系下金融組織研析」。問題與研究,33卷1期,頁1-11(1994年1月)。
〈中文報紙〉
中國時報 中央日報
1999年8月6日,4版 1991年9月10日
1999年8月10日,2版 1993年4月8日,6版
1999年9月7日,5版 1999年2月11日,8版
聯合報 1999年5月7日,4版
1994年2月19日 1999年6月13日,3版
1995年9月15日 1999年8月8日,4版
1999年2月5日,1版 1999年8月10日,3版
1999年2月18日,2版 自由時報
1999年2月26日,2版 1999年2月14日,1版
1999年6月13日,2版 1999年3月10日,4版
1999年6月14日,2版 2000年1月22日,17版
經濟日報 2000年4月5日,7版
1987年10月25日,14版 2000年4月25日,1版
1999年8月5日,4版 台灣新生報
工商時報 1999年9月30日,2版
1999年8月5日,4版 1999年11月23日,2版
1999年8月7日,4版 勁報
台灣日報 2000年4月27日,3版
1999年6月14日,2版 人民日報
1994年10月22日,6版
〈英文書籍〉
Adams, John, ed.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conomy : A Reade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Baldwin ,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5.
Baylis , John & Smith , Steve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Coopers, John F.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0.
Deutsch , Karl W. On the Concepts of Politics and Power. In James N. Rosenau.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A Reader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Freepress, 1969.
Guzzini , Stefano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Routledge,1998.
Hughes , Barry B.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J.:Prentice-Hall Inc.,1998.
Hosti ,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J.:Prentice-Hall Inc.,1977.
Knorr , Klaus The Power of Nation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1975.
Lumsdaine , David H. 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 1949-1989.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orgenthau , Hans J. &Thompson , Kenneth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New York:Knopf, 1985.
Morgenthau ,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Alfred A. Knopf, Inc.,1985.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The Balkans. Washington, D.C.: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1999.
Russett , Bruce & Starr , Harvey World Politics-The Menu For Choice.New York: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2.
Spero , Joan Edelman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Maritin’s Press , 1985.
Walters, Robert S., and Blake, David H. The Politics of Global Economic Relations.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92.
Wasby , Stephen L. Political Science:The Dicipline and its Dimension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Scribner’s Sons ,1970.
〈英文期刊報紙〉
Abahams , Fred “Macedonia”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1998) pp.1-4.
Adamovich , Ljubisa “Nations of the former Yugoslavia: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break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Fall 1995), pp.149-167.
Baldwin , David A. “Power Analysis and World Politics:New Trends Versus Old Tendencies” World Politics(1979)Vol.31 , No.2.
Europe “Greeks invest in FYROM(Former Yugoslavia Republic of Macedonia),” Europe(July-August, 1999) , p.43.
Gryzunov , Sergei & Baturin , Andrei “Yankization of Macedonia”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Post-Soviet Press(July 21, 1993), pp.21.
ITAR/TASS News Agency “Greece , Macedonia discuss economy , peace , stability,” ITAR/TASS News Agency(Aug 30, 1999).
ITAR/TASS News Agency “Greece , Albania , Macedonia favour stability in SE Europe,” ITAR/TASS News Agency(Mar 9, 2000).
Morgenthau , Hans J.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une 1962), pp.297-330.
Nuechterlein , Donal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A Time For New Approach” Orbis(Spring 1979), pp.73-92.
Petkovski , Mihail & Slaveski , Trajko “Foreign trade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January、February, 1997), pp.52-75.
Singer . David J. “Inter-nation Influence:A Formal Mode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3).
Slaveski , Trajko “Priv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five years after”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January、February, 1997), pp.52-75.
Slavic Review “Macedonia and Greece:The Struggle to define a new Balkan nation,” Slavic Review(Fall 1999), p.680.
The Economists “China, Taiwan and Hurt Feelings,” The Economists (Feb 19, 1994) , pp.27-28.
The New York Times “Election takes Macedonia another step towards democracy,” The New York Times(Nov 15, 1999) , col 1.
The New York Times “Monitors see wide vote-rigging in return of Macedonia election,” The New York Times(Dec 7, 1999) , col 3.
The New York Times “A winner in Macedonia(Boris Trajkovski elected president)”The New York Times(Dec 6, 1999) , col 1.
Time “The Next Bosnia?,” Time(June 21, 1993).
Time International “Skopje” Time International(Nov 16, 1998), p.22.
Troebst , Stefan “Macedonia:powder keg defused?” RFE-RL Research Report(Jan 28, 1994), pp.33.
UN Chronicle “Agreements on Bosnia signed:Croatia restores control over its territories.Peace remains highest priority.Situation still volatile” UN Chronicle(Dec 1995), p.4.
Vayrgnen “On The Definition of Small Power Statu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1971)Vol.6.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Remarks to Kosov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ce troops in Skopje,”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June 28, 1999) , p.1169.
〈網路資料〉
馬其頓中央政府(http://www.gov.mk/)
馬其頓資訊部(http://www.sinf.gov.mk/)
馬其頓國會(http://www.assembly.gov.mk/)
歐洲聯盟(http://www.europa.eu.int/)
歐盟與世銀聯合網站─東南歐經濟重建發展計劃
(http://www.seerecon.org/Macedonia/)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http://www.ebrd.org/)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http://www.oecd.org/)
世界銀行(http://www.worldbank.org/)
國際貨幣基金會(http://www.imf.org/)
聯合國(http://www.un.org/)
世界貿易組織(http://www.wto.org/)
美國中央情報局(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經濟部投審會(http://moea.gov.tw/~meco/stat/four/index104.htm/)
(http://iscol.moea.gov.tw/%7Eecobook/season/sa517.htm/)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http://www.icdf.org.tw/)
民主進步黨(http://www.dpp.org.tw/)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http://www.tro-uk.gov.tw/)
http://nbk.grolier.com/nbk-bin/bp.nbk/
http://www.erc.msstate.edu/~vkire/faq/politics/ir.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卷2期,頁39-53(1999年2月)。
2.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36卷4期,頁15-28(1997年4月)。
3. 李登科。「我國務實外交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34卷7期,頁1-11(1995年7月)。
4. 包宗和。「中共干擾我國際活動之策略與我反制之道」。理論與政策,頁34-44(1995年夏季號)。
5. 石之瑜。「小國的外交與國際角色認同問題─北歐與非洲經驗之比較」。問題與研究,30卷7期,頁69-83(1991年7月)。
6. 石之瑜。「互賴的獨立自主─中共新現實主義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5卷2期,頁72-79(1991年1月)。
7.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問題與研究,36卷12期,頁23-35(1997年12月)。
8. 丁永康。「小國外交理論與紐西蘭外交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34卷12期,頁61-72(1995年12月)。
9. (28)張培臣(民八四),「時間數列的自我迴歸與移動平均模式及應用」,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44期,p.34-39。
10. (27)吳柏林、廖敏治(民八十),「台灣地區結婚率、出生率、人口成長率的時間數列模式探討」,人口學刊,第14期,p.109-132
11. 周煦。「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頁1-14(1996年10月)。
12. 林德昌。「中共的援外政策─外交目標或經濟利益?」。問題與研究,33卷10期,頁35-47(1994年10月)。
13. 林德昌。「對外經援與外交政策:北京外援受援國在聯合國投票行為之分析」。問題與研究,33卷7期,頁60-69(1994年7月)。
14. 林德昌。「對外經援動機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2卷12期,頁63-76(1993年12月)。
15. 林德昌。「美國援外政策的本質與問題」。問題與研究,33卷8期,頁104-113(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