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2: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佳莉
研究生(外文):Chen Chia-li
論文名稱:從符號中尋找當代女性的主體性──陳佳莉1997~2000創作研究
指導教授:陳秋瑾陳秋瑾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符號女性主義主體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 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作者在1997∼2000年間風格變化與思想轉變的關係,藉由從符號來重構當代女性主體性的過程,尋找出符號本身有機呈現的可能性,並且這個符號要能成為繪畫中的主要元素。這樣的創作過程是作者對這個世界被符號淹沒的一種警覺,希望從找尋符號的過程來完成對自我的探索及女性主體的建立。
在論述當代藝術的矛盾性過程,描述了許多當代的文化現象,這是啟發作者這一系列作品的時代背景,在文獻探討中,我們透過對當代藝術符號的表徵及內涵的探討,導引出當代符號的整體表述系統及價值觀,最重要的,包括了如何利用符碼化的過程,把真實的意象轉換成作品中的符號系統,並且以這種重構後的特質,獲取表達當代社會文化價值的合法性權力。而作者這一系列的創作,正是在質疑並擺脫這種當代符號系統已經形成的框架,而回到符號的自身來尋找它的純粹性,運用一種不同於當代符碼化的運作方式,卻不回到神秘主義中去找尋另一種精神上的「剽竊」,從沈澱到物自身的有機存在中,去尋回抽象繪畫在文化現象中失卻已久的純粹主體,並討論奠定作者這一系列創作的理論基礎。
最後,就女性藝術家的處境出發,深入到父權社會形成之諸多原因做分析,藉由對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研究,提供女性更多思考的空間,重新釐清當代女性尋找自主性的方向。最後在作品分析中,回到自己的創作歷程中應證進行的理論之論述。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of my creation style and the transition of my thinking during the years of 1997 to 2000.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autonomy of contemporary female by using symbol, it is to seek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rganic present'' of symbol itself, which has to be the substantial element of painting. This process is sort of awareness for me towards the symbol-drowned world, thus, it is expected to fulfill the self-explo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the symbol.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the paradox of contemporary arts,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on takes a great amount of pages, which inspires me to produce this serial work. In the chapter of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earance and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arts symbol, the whole expression system and value conception of contemporary symbol is drawn out. Particularly, it is the utilization of codifying process, which transfers the real image into the symbol system, then, the reconstruction is used to gain the legal power of expressing the culture valu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is is exactly the ''frame'' formed by the contemporary symbol system that I have questioned and try to get away from in my work. I try to look for the purity of symbol itself, by applying the way different from codifying, instead of seeking for another spiritual ''pastiche'' from the mysticism. It is to sink into the organic existence of the object itself and to look for the pure substance of abstract paintings, which has disappear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Further, the theories on which my serial work is based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Finally, as a female artist who concerns the research about post-modern feminism, I will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patriarchy society in behalf of women, for them to think more and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seeking autonomy. Then, in the section of work analysis, I will go through the creating process of my work to see how far it is to reflect on the theories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5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抽象藝術中符號的純粹性 15
第一節 當代藝術的矛盾性 16
第二節 符碼化的訊息 20
第三節 回到物自身有機的存在 23
第四節 抽象繪畫的鈍感性 27
第三章 尋找女性的主體性 31
第一節 女性藝術家的地位 32
第二節 遵父文明的產生 35
第三節 從法國女性主義學派探尋出路 39
第四章 代表作品之詮釋 42
第五章 結論 69
參考文獻 71
參考作品 75
附圖目錄
圖 1 我要去印度 , 1999 , 油畫、畫布 , 100cm x 100cm 45
圖 2 上帝救救我 , 1999 , 油畫、畫布 , 80cm x 100cm 47
圖 3 睡眠是深沈而不可期待的偶然 , 1999 , 油畫、畫布 , 80cm x 100cm 49
圖 4 狗與人不得進入 , 1999 , 油畫、畫布 , 80cm x 100cm 51
圖 5 神聖而不可侵犯 , 1999 , 油畫、畫布 , 100cm x 100cm 53
圖 6 像老樹一樣的喜怒哀樂 , 1999 , 油畫、畫布 , 100cm x 100cm 55
圖 7 穩住 , 2000 , 油畫棒、油畫、畫布 , 155cm x 180cm 57
圖 8 回去 , 2000 , 粉蠟筆、油畫棒、油畫、畫布 , 80cm x 80cm 59
圖 9 南方四賤客 , 2000 , 油畫棒、油畫、畫布 , 180cm x 180cm 61
圖 10 我和我那朋友們 , 2000 , 油畫棒、油畫、畫布 , 180cm x 180cm 63
圖 11 活著 , 2000 , 油畫棒、油畫、畫布 , 80cm x 80cm 65
圖 12 尋 找 梅哩, 2000 , 油畫棒、油畫、畫布 , 180cm x 225cm 67
圖 13 素描 , 1997 , 水性鉛筆、碳筆、水彩、紙 , 41cm x 31cm 75
圖 14 素描 , 1997 , 水性鉛筆、碳筆、紙 , 27cm x 39cm 76
圖 15 素描 , 1997 , 水性鉛筆、碳筆、紙 , 27cm x 39cm 77
圖 16 素描 , 1997 , 水性鉛筆、碳筆、紙 , 39cm x 27cm 78
圖 17 素描 , 1997 , 油性粉彩、紙 , 27cm x 39cm 79
圖 18 素描 , 1997 , 油性粉彩、紙 , 27cm x39cm 80
圖 19 無題 , 1999 , 油畫、畫布 , 34cm x 34cm 81
圖 20 無題 , 1999 , 油畫、畫布 , 50cm x 60cm 82
圖 21 過程1 , 2000 , 油畫、油畫棒、畫布 , 80cm x 80cm 83
圖 22 過程2 , 2000 , 油畫、油畫棒、畫布 , 80cm x 80cm 84
圖 23 欺瞞 , 2000 , 油畫、油畫棒、畫布 , 180cm x 225cm 85
參考文獻
石瑞仁 編(1991),《 心象與物象美國新抽象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伍至學 (1998),《 人性與符號形式 》,台北,台灣書店
朱崇儀 (1996),< 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 >,《 中外文學 》24(11):41-55
朱元鴻 (1992),< 布希亞科幻劇場 >,《 當代 》75:12-27
李醒塵 (1996),《 西方美學史教程 》,台北,淑馨
何春蕤 (1996),< 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 >,《 中外文學 》24(4):7-37
林珮淳 主編 (1998),《 女/藝/論:臺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 》,台北,女書文化
林信華 (1999),《 符號與社會 》,台北,唐山
高宣揚 (1996),《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 》,台北,唐山
陳光興 (1991),< 真實─再現---擬仿 >,《 當代 》65:18-29
郭思慈 (1995),< 從符號學到現象學的轉向 >,《 當代 》107:8-16
葉玄 (1970),《 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 》,台北,大江
蔡錚雲 (1995),《 從現象學到後現代 》,台北,唐山
劉毓秀 (1996),< 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德到依蕊格萊 >,《 中外文學 》24(11):8-38
劉毓秀 (1997),< 文明的兩難: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壓抑及其機制 >,《 思與言 》35(1):39-85
鮑家麟 編(1991),《 中國婦女史論續集 》,台北,稻香圖書
薛保瑕 (1992),< 探究八十年代至今的抽象藝術 >,《 台灣美術 》18:6-12
簡妙如 (1998),< 將布希亞佔為己用 >,《 哲學雜誌 》24:30-5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