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昭容
研究生(外文):Li, Chao-Jung
論文名稱:鹿港丁家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Ding Family in Lukang
指導教授:李若文李若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鹿港家族史丁家地域陳埭回族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29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文為鹿港丁家之研究,透過家族史並了解同時代地域的變動。丁家為郊商起家,經科舉晉身為官宦之家,實質雖未任官,但仍為典型的書香世家與地方領導人物,是與在地結合的中小型家族,其發展史正是鹿港自清末、日治、戰後的變遷縮影。
鹿港丁家為晉江陳埭回族後裔,南宋時始祖丁節齋由蘇州移往泉州發展,元末四世祖丁仁菴再於陳埭定居,致力農業及科舉因而逐漸漢化,其後代移居鹿港時已無回教信仰特質。開台祖丁樸實(18世)於道光年間來台,第二代(19世)丁克家創立商號「丁協源」,為九八船行。丁克家以孝子著稱並善於經商,致富後有良好的環境培養子弟,以排行第六的丁醴澄於光緒庚辰年(1880)賜同進士出身最著名,並躍升為鹿港的領導階級。光緒十九年(1893)丁家進行鬮分,大房、二房、四房居舊厝稱舊協源,三房、五房、六房居新厝稱新協源。末幾逢乙未割台,第四代(20世)的五位生員及一位廩膳生因此無法求取較高功名。政權轉換時丁家選擇避居大陸,亂平返台時產業盡失,家族發展中挫。沈寂的丁家有賴寡母的支撐,秉持祖先重視教育的原則,新一代(第五代,22世)及長後與鹿港辜家、基隆顏家聯姻,新協源六房造就了再興的局面。丁家有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的丁瑞圖,與殖民體制合作的丁瑞彬,及與殖民體制衝突的丁瑞魚與丁韻仙,或不問政事以教育為主的丁瑞乾與丁瑞雲,日治時代丁家的再興呈現多元的價值觀及發展。
由丁家發展史可見鹿港的地域特徵。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鹿港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地方領導階層由郊商轉以士紳為主,政治地位雖不如極盛期,但經濟仍藉向外轉移維持商機。日治二岸貿易停頓,鹿港行政層級降為郡役所下的街役場,曾藉築港運動振興地方,但在國家政策主導下終無法突破現況。地方漢學教育、詩文創作仍延續,但昭和年間各方跡象顯示鹿港殖民教化已相當成功。戰後鹿港退居成小鎮,丁家也紛紛移居外地發展。
總之,政權的轉換使丁家從繁榮、中挫到再興,其展現的風采正是台灣家族中堅韌的生命力。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一節相關研究與問題的提出…………………………………………1
一、鹿港研究的回顧……………………………………………… 1
二、家族史研究的回顧…………………………………………… 4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8
第三節史料介紹與章節結構………………………………………… 10
第二章 鹿港丁家之來源…………………………………………………13
第一節陳埭丁氏之源流與發展……………………………………… 14
一、陳埭丁氏之源流……………………………………………… 14
二、陳埭丁氏之發展……………………………………………… 17
第二節 陳埭丁氏之移居臺灣…………………………………………… 19
第三章 清代鹿港丁家之發展……………………………………………25
第一節「丁協源」之創立……………………………………………25
第二節「丁協源」於地方之發展……………………………………31
一、官宦之家的產生………………………………………………31
二、丁醴澄的社會參與……………………………………………33
三、「丁協源」於地方活動的參與………………………………38
第三節 丁家之鬮分與風水擇葬……………………………………… 41
一、「丁協源」之鬮分……………………………………………41
二、丁家的風水擇葬………………………………………………44
第四章 乙未割台與丁家的發展…………………………………………52
第一節割台後的鹿港及丁家的對應………………………………… 52
第二節丁家生員及其他諸子的情形………………………………… 55
一、丁家生員的際遇……………………………………………… 55
二、其餘諸子的情形……………………………………………… 65
第三節 書房的設置與漢文教育的延續…………………………………67
第四節 鹿港文人的結社與丁家的參與…………………………………72
一、丁家與鹿港文人的結社……………………………………… 73
二、丁式周與櫟社………………………………………………… 80
第五章 日治時代丁家之再興─以新協源六房為例……………………86
第一節 新協源的再起…………………………………………………… 86
一、丁家女性的貢獻……………………………………………… 86
二、陳虛谷與丁家的關係………………………………………… 90
第二節 丁瑞圖參與的鹿港地方事務…………………………………… 94
一、生平簡介…………………………………………………………94
二、丁瑞圖與文化協會………………………………………………96
三、丁瑞圖的社會與經濟活動……………………………………100
第三節 丁瑞彬與殖民體制的合作………………………………………116
一、生平簡介………………………………………………………116
二、丁瑞彬與皇民化時期的捐獻…………………………………120
第四節 丁瑞魚、丁韻仙與殖民體制的衝突……………………………125
一、丁瑞魚的生平及其抗日事件…………………………………126
二、丁韻仙的彰女事件……………………………………………132
第五節 丁瑞乾、丁瑞雲參與的鹿港地方教育…………………………136
一、丁瑞乾生平簡介………………………………………………136
二、丁瑞雲生平簡介………………………………………………139
第六節 丁瑞鉠的向外發展………………………………………………141
一、生平簡介 …………………………………………………… 142
二、丁瑞鉠與丁家、鹿港之關聯…………………………………144
第六章 結論………………………………………………………………147
附錄…………………………………………………………………………155
徵引書目………………………………………………………………… 193
一、史料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省文獻會,1994年。
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彰化縣篇》,台北:台灣分館,1997年。
吳德功,《割台三記.讓台記》,台北:台灣銀行,1959年。
吳德功,《戴案記略;施案記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省文獻會,1992年。
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欽定大清會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94本)卷三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北:台灣銀行,1959年。
洪繻,《洪棄生先生全集 寄鶴齋詩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陳培桂修,《淡水廳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
華文書總編輯部編,《明清歷科進士題名錄》,台北:華文,1969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集),卷三十五,列傳七,孝義列傳,台北:大通,1984年。
鄧傳安、陳盛韶,《蠡測匯抄 問俗錄》,北京:新華書店,1983年。
蔣師轍,《台灣通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年。
劉銘傳,《劉銘傳撫台前後檔案》(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集),台北:大通,1984年。
賴熾昌,《彰化縣志稿.人物志》,台北:成文,1983年。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年。
日本人物辭典編纂委員會,《日本人物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詩誏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1988年
台中州郡所編,《台中州要覽》大正8年,台北:成文,1970年。
台中州郡所編,《台中州要覽》昭和2年,台北:成文,1970年。
台中州役場,《台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台中:台中州,昭和7年。
台中州教育課,《台中州社會事業要覽》昭和六年,台中:台中州,昭和8年。
台中州,《台中州報國總動員彙報》,台中:台中教化聯合會,昭和15年。
台中州,《台中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十四年度,台北:盛進商事株式會社,昭和15年。
台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該社,昭和9年。
台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該社,昭和12年。
台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該社,昭和18年。
台灣教育會,《教育沿革志》,台北:該會,昭和14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昭和16年,台北:台灣時報。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鹽專賣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社會事業關係法規》,台北:小塚本店,昭和3年。
北川正勝,《梧棲港築港事業計劃書》,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昭和12年。
竹本伊一即編,《台灣會社年鑑》,台灣經濟研究會,昭和10年。
佐籐眠洋,《台中州下產業組合要覽》,台中出版協會,昭和7年。
林品桐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3輯,明治28年乙種永久第2卷第2門敘勳,南投:省文獻,1993年。
林資修,《南強詩集》(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10),台北:龍文,1992年。
林資銓,《仲衡詩集(上)》,(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8),台北:龍文,1992年。
柴田準,《石原產業海運株式會社創業二十年史》,神戶:石原海運株式會社,昭和十六年。
宮崎健三編,《全島實業大會展望》,台北:全島實業展望發行所,1937年。
連雅堂編,《台灣詩薈》第五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印行,1977年。
鹿港街役場,《鹿港街役場調查》,大正13年。
鹿港街役場編,《鹿港街街勢要覽一覽表》,昭和4、7、9、12年。
鹿港街役場,《鹿港鄉土誌》,昭和5年。
鹿港義濟會,《鹿港義濟會》,彰化:鹿港義濟會,昭和9年11月。
鹿港第一公學校,《創立四十週年誌》,鹿港:該校,昭和13年。
彰化郡役所編,《彰化郡管內概況》,昭和10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傅錫祺,《鶴亭詩集(上)》(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10),台北:龍文,1992年。
丁守真編,《丁協源家譜》,台北:寵思企業,1997年。
王良行,《鹿港鎮志‧經濟篇》,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年。
《台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12月4日,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秘書處。
全民日報社,《台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台北:該社,1951年。
台灣省文獻編輯委員會採集組,《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9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 雜卷》,台北市:前衛,2000年。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年。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上冊,彰化市:彰縣文化,1996年。
莊幼岳編,《太岳詩草》,台北:莊幼岳印,1968年。
莊景輝編,《陳埭丁氏回族宗譜》,香港:綠葉教育,1996年。
莊英章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南投:省文獻會,1997年。
莊英章,《鹿港鎮志‧氏族篇》,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年。
張哲郎總編纂,《北斗鎮志》,北斗鎮:彰化縣北斗鎮公所,1997年。
郭行健總纂,《環球郭氏宗譜》,第三輯,台北:台北郭氏宗親會,1987年。
陳一仁採集整理,《鹿港地區古文書》,鹿港:鹿港文教基金會,1993年。
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
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彰化:彰化文化中心,1997年。
黃淵泉編纂,《重修台灣通省志稿》卷十<藝文志著述篇>,洪棄生之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
蔡謀海、江萬哲主編,《蔡氏族譜》,台中:新遠東。
薛月順,《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台北:國史館,1998。
戴瑞坤,《鹿港鎮志‧藝文篇》,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年。
二、報章雜誌
《台中州報》1265號,台中州,1935年。
《台灣日日新報》大正10年~昭和14年。
《台灣新報》明治29年8月6日。
《台灣民報》大正12年~昭和5年。
《台灣新民報》昭和5年~昭和9年。
《南音》第1卷第9號、10號合刊,昭和7年7月25日。。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卷2期、2卷4期。
《台灣新生報》1949年4月16日。
《中央日報》1996年3月3日。
三、專書
丁玉熙,《丁玉熙書法回顧展作品集》,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7年。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護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1987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1980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司馬嘯青,《辜振甫家族》,台北:玉山社,1998年
左羊出版社編,《鹿港懷古(鹿港老照片徵集輯)》,鹿港:左羊出版社,1994年。
吉元昭治,《台灣寺廟藥籤研究》,台北:武陵,1990年。
杜聰明,《回憶錄》,作者自印,1972年。
李丕顯,《泉郊簡介》,鹿港:泉郊仁愛之家,1982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年。
李繼賢,《鹿港諺語釋說》,鹿港:鹿港文教基金會,1986年。
李乾朗,《彰化節孝祠調查研究》,台北市:大唐建築師事務所,1990年。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李奕興,《台灣傳統彩繪先賢-郭新林百歲紀念座談會手冊》,彰化: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1999年。
吳唅、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竹縣文化,2000年。
余光弘編,《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林柏維撰文,《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2:文化協會的年代》,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林坤元,《七十自述》,鹿港:作者自印,1978年。
林坤元,《九十隨筆》,鹿港:作者自印,1991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1983年。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 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1990年。
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1990年。
洪炎秋,《又來廢話》,台中:中央書局,1974年。
洪炎秋,《常人常話》,台中:中央書局,1974年。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縣文化,1997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2000年。
許雪姬編著,《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士訪談記錄》,台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1998年。
鹿港文史工作室、鹿水民俗田野研究室、鹿港鄉土史料工作室等,《鹿港金和興街天公祭文化導覽手冊》,鹿港:鹿港金和興街公業玉皇大帝神明會,1996年。
《鹿港信用合作社五十週年紀念冊》,鹿港:鹿港信用合作社,1987年。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0年。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年。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台北:稻鄉,2001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
陳埭回族史研究編委會,《陳埭回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降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黃秀政,《台灣史志論叢》,台北:五南,1999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年。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編,《辜顯榮翁傳》,臺北市:編者發行,昭和14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1967年。
葉大沛,《鹿谿探源》,台北:華欣文化,1990年。
葉大沛,《鹿港發展史》,鹿港:左羊,1997年。
葉榮鐘,《半路出家集》,台中:中央書局,1965年。
葉榮鐘,《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1995年。
趙佑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稻鄉,1998年。
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企進委員會,1978年。
漢寶德,《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企進委員會,1981年。
蔡勇美、章英華,《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蔡啟譯;Lames W. Davidson原著,《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銀,1972年。
顏尚文、潘是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省文獻會,2000年。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台北:華世,1979年。
魏建猷,《中國近代貨幣史》,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瀨川昌久著,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蘇籔雨、葉榮鐘、洪炎秋,《三友集》,中央書局,台中市:1979年。
山本禮子,《植民地台灣の高等女學校研究》,東京:多賀,1999年。
河原功,<佐藤春夫「殖民地の旅」の真相>,收於《台灣新文學運動の展開─日本文學との接點》,東京:研文,1997年。
Donald R. DeGlopper, Lukang, Commerce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四、學位論文
何賢皙,<台灣店屋間形式之象徵意涵>,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倪漢忠,<鹿港傳統街屋的形態構成>,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施懿芳,<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1661年-1943年>,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郭雅瑜,<歷史記憶與社群建構─以鹿港郭姓為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馮隆民,<國家政策與歷史過程中的民族文化─晉江市陳埭鎮回族社區調研>,廈門大學民族學碩士論文,1998年。
楊淑梅,<光復初期台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鐘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五、期刊論文
丁玉書,<憶起普渡歌>,未刊稿。
丁守真譯;寺田隆信,<明代泉州回族雜考>抽印本,1986年4月,原載於《東洋史研究》,第42卷第4號。
丁瑞乾,〈洛津國小創立六十年有感〉,《洛津國小創立六十週年校慶專輯》,鹿港:洛津國小,1982年。
于志嘉,<日本の明清史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4期,1993年12月。
方豪,<鹿港之郊>,《現代學苑》,第3卷第9期,1972年。
王爾敏、吳倫霓霞,〈儒學世俗化及對於民間風教之浸濡─香港處士翁什朝生平志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1989年。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95年。
沈驥,<鹿港詩人蔡穀仁>,《台灣風物》第25卷第3期,1975年。
李季樺,〈家族發展與世代交替:鹿港兩個家族個案的初步考察〉,《鹿港暑期人類學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3年。
李昭容,<從工匠到藝師─探尋鹿港木雕大師李松林的成就歷程>,未刊稿,2000年。
李孟茂,<清朝以前在台灣流通之貨幣>,《歷史月刊》,第69期,1993年10月。
李冕世、黃典權,<清代台灣地區貨幣制度之研究>,收於《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三號,1976年7月。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
林會承,<鹿港「店」概述>,收於鹿港文青會,《第二十五期鹿港采風研習營手冊》,該會:1998年。
范燕秋,<鼠疫與台灣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1卷第3期。
施添福,<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考察>,收錄於《五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1999年5月27~28日。
柯塞(Lewis A Coser)文;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
栗原純著、鍾淑敏譯,<台灣籍民與國籍問題>,收於《台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2000年6月7~9日。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台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年3月。
莊萬壽,<紀念一個做木師父誕生一百歲>,《台灣史料研究》第2期,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莊景輝<泉州丁氏回族源流之一說考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
莊景輝,<陳埭丁氏回族移民台灣的調查與研究>,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許雪姬,<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歷史研究>,收入中原大學歷史與理論研究室,《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桃園:該室,1987年。
許雪姬,<台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錄於《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年。
許雪姬,<台灣家族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以霧峰林家的研究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籌備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之「台灣史研究暨史料整理成果研討會」,1998年6 月1日。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意義>,《中台灣鄉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9月。
許達然,<清代最後的三次民變>,收於《第四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通識中心,2000年11月25~26日。
郭雅瑜,<鹿港白奇郭之聚落組織與傳說>,收於《鹿港文教基金會八十七年度大專獎學金得獎作品集》,鹿港:鹿港文教基金會,1999年。
黃宗智,<介於民間調解與官方審判之間:清代糾紛處理中的第三領域>,《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黃得時,<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台灣文藝》革新第九號,1979年3月。
黃俊銘,<清末與日據時期亭仔腳相關法規的發展歷程─騎樓管理問題根源的探討>,《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
黃健敏,<台灣的古石坊>,《建築師》,1977年6月,台北:台灣省建築公會。
楊彥杰,<陳埭丁氏回族遷台及其家族文化的演變與發展>,《現代台灣研究》,1996年第4期(總16期)。
葉大沛,<鹿港「日茂行」林氏及「慶昌行」陳氏>,《台灣文獻》,第47卷第4期,1996年12月。
陳菽玲,<明清時期台灣書法作品的探討─從《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一書談起>,收於東海大學中文系,《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六次會議),2000年4月1日。
陳一仁,<日治時代鹿港港灣大事記>,《彰化文獻》第三期,未刊稿。
賴志彰,<彰化、大甲、台中三個城牆都市的意義與歷史變遷>,《中台灣鄉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9月。
蔡懋堂,<回教在鹿港>,《台灣風物》,第30卷第1期,1970年3月。
蔡志展,<鹿港清代碑記及科名人物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1994年。
戴寶村,<梧棲港開發史研究─清代至日據時期>,《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
鄭麗玲,<日治時代台灣戰時體制下(1937-1945)的保甲制度>,《台北文獻》直字第116期。
Dora Shu-fang Dien, “The Evolving Nature of Self-Identity across Four Levels of History”in Human Development 2000;43:1-18.
Phillip C.C. Huang,“‘Public Sphere’/‘Civic Society’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pp.216-240 of Huang, ed. “‘Public Sphere’/‘Civic Society’in China? Paradigmatic Issues in Chinese Studies, Ⅲ,”Modern China 19. 2(April): 107-240.
六、丁家私家史料
( 一 ) 家譜:
1.丁玉熙《丁協源家譜》 (1956)
2.丁守真《丁協源家譜》 (1997)
( 二 ) 鬮書、重要書信與土地台帳
1.鬮書《孝子純良公派下長房鬮書》一件 (1893)
2.丁瑞圖《丁瑞圖朋友名片書》一本 (時間不詳)
3.丁瑞彬《重要文書類綴(第一號)》 (1933年至1938年)
4.丁瑞彬《存底書信(第二號)》 (1938年至1940年)
5.丁瑞彬《存底書信(第三號)》 (1940年至1945年)
6.丁瑞彬《瑞魚、瑞鉠、蔡壽石土地收支帳》 (1938年至1947年)
7.丁瑞彬《丁協源台帳》二本 (1935年至1945年)
8.丁瑞彬《丁協源土地徵收明細》 (1948年度、1949年度)
9.丁瑞彬《參考書類》 (1953)
10.丁瑞彬《台灣撚系工廠》 (1952年重要書信類綴)
( 三 ) 詩文集及著作品
1.丁寶光<對聯作品> (時間不詳)
2.丁寶光<論文習作集> (時間不詳)
3.丁寶光<孫太尊觀風課稿> (集書於1893年)
4.丁寶光<詩抄> (時間不詳)
5.丁寶光<吟香山館什作> (時間不詳)
6.丁寶光<史記本紀>抄錄 (時間不詳)
7.丁寶光<聖祖御批通鑑綱目全錄>抄錄 (時間不詳)
8.丁式周<蓮溪詩草>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9.張志良等編《丁母蔡太孺人百齡冥紀念冊》 (丁瑞鉠,1973)
10.丁思逸,《望仙詩文》 (高雄:作者自印,1979)
11.丁顏梅《歌集─運命》 (東京:短歌新聞社,1981)
12.丁顏梅,《國二つ》 (東京:石川書房,1981)
13.丁瑞鉠《懷恩感舊錄》 (丁瑞鉠,1986)
14.丁瑞乾,《酉山詩集》 (丁望仙編,1987)
15.丁顏梅《生涯の始末紀》 (台北:自立晚報,1990)
16.嶺月,《聰明的爸爸》 (台北:文經社,1993)
17.嶺月,《老三甲的故事》 (台北:文經社,1991)
( 四 ) 學歷證件
1.丁瑞圖「學經歷證書」二十二件
2.丁瑞彬「學經歷證書」一件
3.丁瑞雲「學經歷證書」五件
4.丁仲翹「學經歷證書」十五件
5.丁彩「學經歷證書」四件
6.丁秀珠「學經歷證書」三件
(五)丁家古照片二百餘張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