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黃榮堯等人(1998)「建築拆除污染及廢棄物產生現況與調查架構研究」,MOIS871014,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 陳明良、林慶元(1996),「建築產業廢棄物再利用之研究:臺北都會區建築廢棄物數量與種類之調查研究」,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九二一震災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推動計畫」,EPA-89-H103FA31-03-289,第十二章。
4. 陳紹昀(2000),「營建拆除廢棄物於公共工程再利用之可行性初步研究」,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5. 內政部(1997),「營建廢棄土處理方案」, 台八六內營字第八六0一二一八號函。
6. 公共工程委員會(1998),「公共工程營建剩餘土石方資源回收處理注意事項(草案)」。
7. 內政部(2000),「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 台八九內營字第八九八三三七三號函。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廢棄物清理法」,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總統令修正公佈。
9. 內政部(1999),「因應九二一震災災後營建工程廢棄土處理緊急設置河川新生地土石方資源堆置處理場執行計畫(草案)」。
10. 邱垂德、潘昌林(2001),「廢輪胎在公共工程之應用」,臺灣營建研究院叢書E38,第19-54頁。
11. 邱垂德(2000),「廢輪胎橡膠瀝青的研究成果」,資源再利用於公共工程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研究報告099,第五章。
12. 張添晉(2000),「資源廢棄物再利用於公共工程通路之研究」,資源再利用於公共工程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研究報告099,第二章。
13. 林獻山(2000),「日本廢玻璃工程舖路應用之研究」,廢玻璃回收清除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研討會論文輯。
14. 蘇南、陳金獅(2000),「廢玻璃再利用於瀝青路面及水泥製品之研究」,資源再利用於公共工程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研究報告099,第四章。
15. 楊朝平(2000),「眉溪大湳二號堤防用地範圍內營建廢棄土性質調查正式試驗成果報告書」,經濟部水利處第三河川局。
16. 楊朝平(2000),「臺灣營建副產物組成分析及其剩餘土石方性質調查(案例:埔里921震災及臺中一般營建副產物)」,第四屆舖面材料再生研討會,第103-110頁。
17. 楊朝平(2001),「營建剩餘土石方性質調查及其再利用於堤防工程」,臺灣營建研究院叢書E38,第65-86頁。
18. 顏聰(2000),「災區拆屋廢棄物之再利用」,災後重建提昇混凝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第3-31頁。
19. 陳豪吉、廖惇治(2001),「營建廢棄物應用於混凝土再生骨材之研究」,臺灣營建研究院叢書E38,第115-130頁。
20. 康裕明(2000),「再生資材之技術與應用(三)-道路基底層」,九二一震災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推動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第85-104頁。
21. 沈德縣(2000),「廢混凝土再利用於瀝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之研究」,資源再利用於公共工程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研究報告099,第七章。
22. 黃南淵(1991),「建築物拆除行政作業及技術準則」,內政部建研所籌備處專題計畫報告。
23. 臺灣地凱股份有限公司(1998),「營建廢棄物(土)再生處理」。
24. 劉康成(1989),「材料試驗法」,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5. 黃兆龍(1993),「混凝土材料品質控制試驗」,詹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6. 沈茂松(1998),「實用土壤力學試驗」,文笙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7. 蔡攀鰲(1994),「土讓力學試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8. 陳文祥、鄭厚平、羅美熾、陳茂生、于曰書、朱維秉、游慶祥(1986),「閘壩工程-第三章」,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29. 陳宏益(2001),「921震災建築廢棄物多元再生利用」,臺灣營建研究院叢書E38,第1-18頁。
30. 鄭福欽(1999),「營建廢棄物拌製瀝青混凝土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31. 黃榮堯、陳振川(2000),「震後建築廢棄物之再生利用與管理」,營建管理季刊No.41,第27-34頁。32. ACPA, (1993) ” Recycling concrete pavement,” Concrete Paving Technology, America Concrete Pavement Association, Skokie, Illinois.
33. Encore system, (2000) “Scrap tire recycling, Equipment, Consulting, Contract tire baling”, http://www.tirebaler.com, 2000, July.
34. Franklin, A.F. ,Orozco, L.F. and Semrau, R.,(1973) “Compaction of slightly organic soils,” Journal of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Vol.99,No.SM7,pp.541-557.
35. Hanks, A. J. and Magni, E. R., (1989) ”The use of recovered bituminous and concrete materials in Granular base and earth,” Report MI-137, Ontario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Downsview, Ontario, USA.
36. Hansen, T. C. and Narud, H. (1983)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made from creshed concrete coarse aggregate,”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anuary, pp.120-135.
37. Hughes, S. H., (1993) “Scrap tire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National Asphalt Pavement Association, Information Series 116, pp.11-12.
38. Mabin, S. M. , (1993)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New York State’s experience,” Recovery and Effective Reuse of Discarded materials and By-product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Facilities, FHWA/EPA Symposium Proceedings, Denver, Colorado.
39. Yrjanson, W. A. (1989), ”Recycling of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s,”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Synthesis of Highway Practice No.15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40. 衫山 裕 (1995),「東京都舊廳舍撤去工事と東京國際フォ一ラム建設」,土木技術,Vol.53, No.4, pp.64-69。
41. (財)先端建設技術センタ一 (1992),「建設業とリサイクル-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解說-」,大成出版社。
42. 寺田雄俊 (1995),「アスフォルトコンクリ一ト塊の再利用」,土木技術,Vol.53, No.2, pp.81-87。
43. 日本土質工學會 (1985),「土質試驗法」。
44. 宮本慶男 (1983),「圖解コンクリ一トの施工實務-よいコンクリ一トの打ち方-」,山海堂。
45. 明嵐政司 (1995),「タイヤ廢ゴムを利用した新しい低騷音舖裝の研究開發」,土木技術,Vol.53, No.4, pp.72-77。
46. 建設副產物リサイクル廣報推進會議 (2000),「建設副產物適正處理推進綱要の解說」大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