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南北高速鐵路簡介(2000)。
2. 謝明宏,「自充填混凝土之本土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8)。3. 陳育聖,「自充填混凝土之工程性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9)。4. 許志男,「流動化混凝土配比參數及硬固性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2000)。5. 江啟政,「自流性飛灰之工程性質探討」,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4)。
6. 錢文國,「飛灰流填料之大地工程性質」,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5)。7. 李銘哲,「自流性填方材料之工程性質及其可行性探討」,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0)。8. 林政誠,「高速鐵路夯實路堤濕陷機制與對策之探討」,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8)。9. 吳盛崑「公共設施管線工程挖掘道路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4)。10. 王帥裕,「工程廢棄泥漿之改良處理」,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9)。11. 林建良,「礦物摻料及粒料級配對自充填混凝土新拌性質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研究所(1999)。12. 湯兆緯,「高性能混凝土之質流行為與工作性」,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9)。13. 郭文田,「添加強塑劑對水泥材料水化及早期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9)。14. 黃逸萍,「添加劑對水泥穩定泥岩強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79)。15. 廖政治,「工程缺失案例探討」,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開發局林口新市鎮開發工程處,詹氏書局(1997)。
16. 台灣營建研究院,自充填混凝土產製與施工(2000)。
17. 廖肇昌、邱建滄,「自充填混凝土施工規定之建議」,國道興建工程局三區工程處(1999)。
18. 廖肇昌,「自充填混凝土全方位準則」,營建新知,第212期,第44-55頁(2000)。
19. 王永東,「自充填混凝土配比與品管--二高烏日穿越橋」,中華顧問工程司快官草屯段監造設計案例(1998)。
20. 顏聰,「高性能混凝土自動化澆置技術及品質保證之建立」,內政部建築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1996)。
21. 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高性能低強度材料(CLSM)材料規範(1999)。
22. 柴希文、謝佩昌,「礦物摻料在高流動低強度回填材料的應用」,應用礦物摻料提升混凝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第63-90頁(1994)。
23. 鄭瑞濱,「新拌及硬固CLSM之檢、試驗規範介紹」。
24. 潘昌林、鄭瑞濱,「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之工程應用」,第四屆鋪面材料再生學術研討會,第211-219頁。
25. 日本建設省土木研究所,流動化處理土利用技術專刊(1997)。
26. 吳振成、王櫻茂、李德河、郭人鳳、陳志勇,「混凝土用添加劑之研究」,交通部國道興建工程局(1995)。
27. 林維明、吳介源,「新近混凝土技術之發展(一)」,台灣公路工程,第二十六卷,第九期,第9-23頁(2000)。
28. 林維明、吳介源,「新近混凝土技術之發展(二)」,台灣公路工程,第二十六卷,第十期,第43-55頁(2000)。
29. 莊文壽,「波索蘭摻料在水泥固化上之應用研究」,台電核能月刊,第16-33頁(1995)。
30. 楊金鐘,「固化及穩定化技術於廢棄物處理之應用」,化工技術,第三卷,第六期,第138-148頁(1995)。31. 黃兆龍,「混凝土材料品質控制試驗」,詹氏書局(1983)。
32. 黃兆龍,「混凝土性質與行為」,詹氏書局(1998)。
33. 沈茂松,「實用土壤力學試驗」,文笙書局(1996)。
34. 施國欽,「岩石力學-大地工程學(四)」,文笙書局(1999)。
35. 劉俊杰,「HPC 配比設計實務入門」,授課講義(2000)。
36. Taiwan High Speed Rail Corporation,Civil Work ,Vol. 9, Design Specifications Section 5 Earthwork Design Specification(1999)。
37. Khayat, K.H., “Workability,Testing,and Performanc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ACI Materials Journal,Vol.96,No.3,pp.346-353(1999)。
38. Adaska, W. S., and Krell, W. C.,“Bibliography on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s,”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4,No.5,pp.42-43(1992)。
39. Adaska,W. S., and Chairman.,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s,” A report Form ACI Committee 229,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6,No.7,pp.55-64(1994)。
40. Ramme ,B.W., “Progress in CLSM Continuing Innovation,”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9,No.5,pp.32-33(1998)。
41. Adaska,W.S.,”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s, ” A Report form ACI Committee 229,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9, No.4, pp.41-43 (1997)。
42. Tikalsky,P., Gaffeny,M., and Regan ,R.,” Properties of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 Containing Foundry Sand,” ACI Materials Journal, pp.698-702(2000)。
43. Kosaka ,H.M., Taseuchi ,H.H.,and Nanni, A.,“Flowable Concrete in Bridge Pier Caps,”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8,No.2,pp.56-61(1996)。
44. Campion ,M.J., and Jost, P.,“Expand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Concrete Design and Placement,”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22,No.3,pp.31-34(2000)。
45. Kuhlman ,R.H., “Soil-Cement from Recycled Pavement,”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1,No.3,pp.35-38(1989)。
46. Nmai,C. K., McNeal ,F., and Martin,D., “New Foaming Agent for CLSM Applications,”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9,No.3,pp.44-47(1997)。
47. Landwermeyer ,J. S., and Rice ,E.K., “Comparing Quick-Set and Regular CLSM,”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9,No.5,pp.34-39(1997)。
48. Goldbaum ,J. E., Hook,W., and Clem ,A.,”Modification of Bridges with CLSM,” Concrete International,Vol.19,No.5,pp.44-47May(1997)。
49. Majumder, B.K., Das, B.A., and Pandey,B.B.,”Cement Treated Marginal Aggregates for Roads,”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pp.257-265 August(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