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建華、芧靜蘭,薪資制度與管理實務,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93.4。
2.粘倬南,「營建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台北(1993)。3.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相關統計摘要,1999。
4.諸承明,「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項」,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1995)。5.諸承明,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項,第一屆台灣大學商學博士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第1-30頁(1996)。
6.諸承明;戚樹誠;李長貴,「薪資要素、任務特性、與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薪資設計兩構面情境模式〞之理論與實證」,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第561-585頁(1998)。7.郭斯傑、鄭香豐,「綜合營建廠人力資源規劃與配置模式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27期,第57-76頁(1998)。8.黃家齊,「技術特性與薪資給付基礎之關係研究-績效控制觀點」,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1997)。9.David A..De Cenzo Stephen P. Robbins原著、許世雨等譯,人力資源管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第98~350頁(1997)。
10.Bufano¸E.,"paying for performance",Compressed Air Magazine,Jul./Aug,pp.30-35(1996)。
11.黃同圳,「薪酬設計之最適化決策模式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1998.7.27。
12.WWW.trdi.edu.tw,人力資源管理之組織認同,提昇競爭力系列,87.7.6。
13.李德玲,「企業員工對薪酬制度反應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1992)。14.Richard p.,Calhoon,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
Meredith Corporation, p.297(1967).
15.Mahoney, T. A., "Multiple pay contingencies: Strategic design of compens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8,pp.337-347 (1989).
16.Henderson,R.I."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Rewarding Performance",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1989).
17.丘宏昌,「各種薪資酬償制度之介紹與比較」,台北銀行月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第50-55頁(1997)。
18.Muchinsky, P.M., 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California(1993).
19.Gupta¸N.&G.D.Jenkins¸Jr.¸"Job Evaluation:An Overview".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pp.91-95(1991)。
20.Jenkins¸G.D and Gupta¸N.. "the payoffs of paying for knowledge."National Productivity Review¸4:pp.121-130
(1985)。
21.陳惠玟,「績效薪資制度的應用」,勞工研究123期,第83-96頁(1996)。22.葉錫明,「人力資源發展因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品質與管理技術應用研討會,高雄,第543~554頁(1998)。23.Blumberg & Pringle,The missing opportunit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 Some implications for a theory of work performance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pp.560~569(1982).
24.鄧邦雯,「工作特性與薪資給付基礎關係之研究」,政大勞工研究所,88年度全國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1999。25.張保隆、鄭毅萍、丁明勇,「專案組織的制度設計概念及其個案應用」,chiao Ta Management Review Vol.13¸No.1¸pp.39-54(1993)。
26.J. Richard Hackman, "work design" in improving lofe at work. J. R. Hackman and J.L. Suttle(eds.)(Santa Monica.CA:Goodyear.1007).p.129
27.楊蓉昌,企業組織與管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
28.Leavitt, H.J.,"Managerial Psychology",Univ.of Chicago,3rd ed.(1975).
29.張保隆,「組織特性對專案管理執行及績效的影響-以營建工程和研究發展專案為實證」,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1994.7.31。
30.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受雇員工動向調查報告, 1999.12。
31.林耀煌、蔡茂生、傅還然,「營造工程安全評估技術之研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7.8。
32.吳世雄,「安全網測試及其標準草案之研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7.8。
33.黃北豪、黃英忠、趙必孝、黃良志,「公共工程營建專業人力規劃與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1998.5.31。
34.剖視當前的營造業組織結構,www.contractor.com.tw/boss。
35.羅醒亞,營建工程管理與實務,詹氏書局,1995.9。
36.B Fabi and N petters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project management", vol 10 No 2, pp.81-88(1992)。
37.張德周,契約與規範,文笙書局,;台北,1994.2。
38.Ross,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The principal´s Probl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63,pp.134~139(1973).
39.王明德、張登傑,營建組織中代理問題之分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30期,第27-42頁 (1999)。40.Jensen,M. and W.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 ,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pp.305-360(1976),蔡榮徉、彭雲宏譯。
41.鄭香豐,「綜合營造廠人力資源規劃與配置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98.1。42.William F.Maloney,"Strategic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ASCE, may/june,PP.49-56(1997).
43.劉福勳,營建管理概論,漢天下工程管理顧問有限公司,1996.9。
44.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2000.1。
45.榮泰生,企業研究方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9。
46.顏月珠,統計學,三民書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