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研究論文摘要 本篇論文以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一書為研究對象,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筆者撰作的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接著對於徐承慶之生平與成書之時代背景,作分析與歸納。 第二章《說文解字注匡謬》之體例,共分為五小節,除了對於《說文解字注匡謬》五種版本作分析之外,再統計全書所匡之字數以及所引之群書,並針對《說文解字注匡謬》一書之內容加以分析。 第三章《說文解字注匡謬》之理論及寫作特色分析,除了探討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一書對《說文》體例的認知,並進一步分析徐承慶撰作時的內容寫作特色提出討論,一共歸納出五項特色一、遣詞強烈,昌言排擊。二、旁徵博引,詳加考證。三、承繼錢說,以為發明。四、引用金石,以為佐證。五、不信唐人所引、所說。 第四章結論,對於《說文解字注匡謬》作了全面的研究之後,筆者將《說文解字注匡謬》一書的成就與影響歸為一、詳於考訂,以正段說。二、喚起學者重視《說文》之研究與考訂。三、以金石文字作為研究考證的工具。三部份加以討論,最後以筆者之心得作為本篇論文之總結。 整體說來,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一書是因段玉裁替《說文》作注時,往往言「依全書通例」,然實際上卻有改不盡改,或仍舊文的情況,反而造成《說文解字》一書的體例,更加紊亂不明,因此徐承慶便針對《段注》的這項缺點,加以匡正,其考證詳審、論證仔細,直指段注中的缺失,可以說是居功厥偉,並藉由對《段注》的匡正,更進一步加強對於《說文解字》本身體例的認知,不只是匡正段說,並能更深入地了解《說文解字》,故學者往往將《說文解字注匡謬》與王紹蘭之《說文段注訂補》一書相提比較。至於徐書最為人詬病者,為其強烈之評語,學者研究學問,應以事實證據為主,個人主觀之評論,仍應小心使用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