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6 23: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秀英
論文名稱:《俱舍論‧定品》與《清淨道論》定學諸品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黎建球黎建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俱舍論清淨道論靜慮四無色定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1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佛教為解行並重之宗教,強調實踐與理論配合,其義學理論與定實踐為統一之整體。禪定為佛法中求得解脫之重要修行方法,必須與一定之教理教義結合。
《俱舍論》重法體與法義之分析,其〈分別定品〉亦不例外,這與《清淨道論》強調修定方法、整個運心過程之說明、修定時遇有無法提昇時問題之解決,有很大的差異。本文擬從其差異與各自所缺當中,比較出一完整之法義與修定方法之說明。
本文針對《俱舍論》與《清淨道論》相關定學的問題,從四個方面去作分析比較:
一、修習禪定前所需具足之基本條件及事前應處理並排除之障礙。
二、修習方法及修習當中遭遇困難時的解決處理方法。
三、在定之法義上的說明以及各階段禪定昇進的情形。
四、勤事於修習禪定在各個禪定階段所得之功德。
二論在修定前同樣主張先要具足清淨戒,定才能有所進展。而在修習的過程中遇無法昇進時,《清淨道論》提出了解決之道,這是在《俱舍論》中所未說明的。但是《俱舍論》對於定體、法義及各定地昇進情形說明的非常詳細。至於在修定功德方面,二論各定地之修習有其各自的功德。
對於二論定學諸品經過分析比較後,有關十遍、不淨觀、慈悲喜捨等,在定位上有極大的差異。此等在《俱舍論》中是立於各定地中所修得之果的定位,而在《清淨道論》中則以此為所緣而修得各定地,是立於因的地位。有關此一問題,是一值得繼續研究探討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概況........................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4
第二章 《俱舍論》與《清淨道論》之歷史地位及價值..........7
第一節 作者及其思想師承....................7
一 《俱舍論》作者世親之思想師承..............11
二 《清淨道論》作者覺音之思想師承.............23
第二節 二論之思想淵源.....................30
一 《俱舍論》之思想淵源..................32
二 《清淨道論》之思想深淵源................37
第三節 二論之弘傳及其影響...................38
一 《俱舍論》之弘傳及其影響................38
二 《清淨道論》之弘傳及其影響...............41
第三章 《俱舍論》與《清淨道論》定學諸品在原論中之重要性......42
第一節 二論之組織架構.....................42
一 《俱舍論》之組織架構..................42
二 《清淨道論》之組織架構.................44
第二節 《俱舍論.定品》與《清淨道論》定學諸品之組織架構....48
一 《俱舍論.定品》之組織架構...............48
二 《清淨道論》定學諸品之組織架構.............50
第三節 二論定學諸品在原論中之定位...............51
一 《俱舍論.定品》之定位.................51
二 《清淨道論》定學諸品之定位...............51
第四章 《俱舍論》與《清淨道論》有關『定』之意涵..........53
第一節 二論『定』之分類....................53
一 《俱舍論》『定』之分類................. 53
二 《清淨道論》『定』之分類................ 54
第二節 二論之根本定......................57
一 《俱舍論》之根本定...................57
二 《清淨道論》之根本定..................73
第三節 修道次第之相關問題...................78
一 《俱舍論》定修習之相互關係...............78
二 《清淨道論》定之修道次第................90
第四節 修定之功德.......................91
一 《俱舍論》修定之功德..................91
二 《清淨道論》修定之功德................ 102
第五章 《俱舍論》與《清淨道論》『定』之比較............107
第一節 根本定之比較..................... 107
一 定體之差異...................... 107
二 二論定分類之異同................... 110
三 二論色無色定之比較.................. 118
第二節 定資糧之比較..................... 121
一 《俱舍論》修定之前方便................ 121
二 《清淨道論》修定之前方便............... 123
第三節 定修習法之比較.................... 134
一 遍之修習....................... 135
二 不淨觀之修習..................... 139
三 隨念之修習.................... 144
四 慈悲喜捨之修習.................. 152
五 食厭想之修習..................... 156
六 四界差別之修習.................... 157
七 四無色定之修習.................... 158
第四節 定功德之比較..................... 160
一 四無量四梵住之比較.................. 161
二 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之比較............... 163
三 二論有關神通之比較.................. 165
四 其他功德之比較.................... 168
第五節 二論互缺事項之比較.................. 171
一 修定時困難之解決................... 171
二 定之次第修及超修................... 175
第六章 結論........................... 177
參考書目............................. 181
圖表目錄
圖一:印順法師之部派分化圖....................8
圖二:北傳上座系有部之《異部宗輪論》部派分化圖..........9
圖三:南傳上座部分別說系之《大史》部派分化圖...........10
圖四:《俱舍論》陳真諦及唐玄奘譯本品名比較圖........... 36
圖五:《俱舍論》之組織架構圖................... 43
圖六:《清淨道論》之組織架構圖.................. 47
圖七:《清淨道論》定之關係圖...................115
圖八:《俱舍論》定之關係圖....................116
圖九:《清淨道論》與《俱舍論》根本定所具支之異同圖....... 120
圖十:四無量四梵住比較圖.................... 163
圖十一:《俱舍論》六神通與《清淨道論》五神通比較圖........168

參考書目
一、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市:世樺印刷,1994。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八卷)。大正藏第三卷。
法救撰,(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卷。
(吳)支謙譯,《佛說義足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卷。
(西晉)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二卷)。大正藏第一卷。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三卷)。大正藏第一卷。
(東晉)竺曇無蘭譯。《寂志果經》(一卷)。大正藏第一卷。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六十卷)。大正藏第一卷。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大正藏第二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六十卷)。大正藏第廿八卷。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十六卷)。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廿二卷)。大正藏第一卷。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十三卷)。大正藏第四卷。
(元魏)吉迦夜共曜譯。《雜寶藏經》(十卷)。大正藏第四卷。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六卷)。大正藏第五十卷。
(宋)施護譯。《大集法門經》(二卷)。大正藏第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五十卷)。大正藏第二卷。
法救造,(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大正藏第廿八卷。
覺音著,(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大正藏第廿四卷。
優波底沙造,(梁)僧伽婆羅譯。《解脫道論》(十二卷)。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廿二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陳)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大正藏第五十卷。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廿六卷)。大正藏第四十四卷。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十五卷)。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大目乾連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大正藏第廿六卷。
世友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大正藏第廿六卷。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大正藏第廿七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眾賢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眾賢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百卷)。大正藏第三0卷。
世親著,(唐)玄奘譯。《大乘成業論》(一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唐)普光述,《俱舍論記》(三十卷)。大正藏第四十一卷。
(唐)法寶撰,《俱舍論疏》(三十卷)。大正藏第四十一卷。
(唐)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論本》(三十卷)。大正藏第四十一卷。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廿卷)。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唐)惠沼述,《成唯識論了義燈》(十三卷)。大正藏第四十三卷。
世友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一卷)。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大正藏第五十卷。
辯機撰,(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大正藏第一卷。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藏第三卷。
(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卷。
(晉)世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四卷)。大正藏第四卷。
安惠造,《俱舍論實義疏》(五卷)。大正藏第廿九卷。
《神僧傳》(九卷)。大正藏第五十卷。
(日)快道撰,《阿毘達磨俱舍論法義》(三十卷)。大正藏第六十四卷。
(日)澄禪撰。《三論玄義檢幽集》(七卷)。大正藏第七十卷。
二、卍續藏經。台北市:白馬精舍印經會印,民82-84。
《俱舍論頌疏》。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賈曾撰,〈阿毗達磨俱舍論略釋記〉。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唐)圓暉述。〈俱舍論頌釋疏〉。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唐)神泰述。《俱舍論疏》。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唐)普光撰。《俱舍論法宗原》。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唐)慧暉述。《俱舍論頌疏義鈔》。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唐)遁麟述。《俱舍論頌疏記》。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日)道空敘、識,(唐)法盈修。《俱舍論頌疏序記》。卍續藏經第五十三卷。
三、漢譯南傳大藏經。高雄市:妙林出版社,民87。
郭擇彰譯。《論事》。初版。漢譯南傳大藏經第61-62冊。
悟醒譯。《清淨道論》。初版。漢譯南傳大藏經第67-69冊。
四、一般著作
印順法師著。《以佛法研究佛法》。七版。台北市:正聞,民76。
印順法師著。《遊心法海六十年》。三版。台北市:正聞,民79。
印順法師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七版。台北市:正聞,民81。
印順法師著。《印度之佛教》。三版。台北市:正聞,民81。
呂澂著。《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四。一版。山東濟南:齊魯書社,1991。
李世傑撰。《俱舍學綱要》。初版。台北縣:中華佛教文獻,民66。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初版。台北市:五南。民81。
佛使尊者著,鄭振煌譯。《觀呼吸》。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6。
帕奧禪師著。《如實知見》。一版。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88。
帕奧禪師著。《智慧之光》。一版。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88。
悟慈法師譯述。《俱舍學》。再版。台南市:開元寺佛經流通處,民81。
高楠順次郎等著。《南傳大藏經解題》。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24冊。初版。台北縣:華宇,民73。
《佛典解題事典》。初版。台北縣:地平線,民66。
淨海法師著。《南傳佛教史》。初版。台北市:慧日講堂。民66。
淨海法師著。《南傳佛教史》。初版。台北市:慧日講堂出版,佛曆2519年。
黃公偉著。《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1。
張曼濤主編《俱舍論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冊。初版。台北市:大乘,民67。
齊藤唯信著,慧圓居士譯。《俱舍論頌略釋》。初版。高雄市:諦聽,1997。
楊白衣著。《俱舍要義》。初版。台北市:佛光,1998。
聖嚴法師著。《印度佛教史》。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民86。
演培法師著。《俱舍論頌講記》。初版。台北市:天華出版,民77。
演培法師著。諦觀全集雜說三,《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一版。台北市:天華,民80。
演培法師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9。
歐陽竟無編著。《歐陽大師遺集》。台北市:新聞豐,1976。
摩訶那摩等著,韓廷傑譯。《大史:斯里蘭卡佛教史》。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
覺音著,葉均譯。《清淨道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86冊。初版。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6。
(日)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市:天華,民79。
惠空法師著。『《俱舍論》〈定品〉與《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之比較』。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民82。
李孟崧撰。『俱舍論對業論的批判』。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
溫金柯撰。『阿毘達磨俱舍論的諸法假實問題』。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
金天行撰。『從緣生的觀點研討與認識有關的俱舍諸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
(日)吉瀨勝著。『俱舍論中間定解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駒澤大學第三十三回學術大會紀要(一)﹝Indogaku Bukkyogaku Kenkyu﹞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tudies,第一卷,第一號。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