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說版本
(清)李百川:《綠野仙■》 香港:文光書局,1955年
《綠野仙■》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增像綠野仙■全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綠野仙■》 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綠野仙■》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古本小說叢刊》(第四十一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綠野仙■》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
《明清佳作足本叢刊》(第一輯)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綠野仙■》 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綠野仙■》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綠野仙■》 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二、道藏
《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中和集》,《正統道藏》第7冊
《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1冊
《上清後聖道君列紀》,《正統道藏》第11冊
《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第30冊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第42冊
《太上三天正法經》,《正統道藏》第48冊
《易林》《正統道藏》第60冊
三、古代典籍
(周)左丘明:《國語》 台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 台北:文史哲出版 社,198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校訂:《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 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漢)許慎撰、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1994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1982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北齊)魏收:《魏書》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 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 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清)嚴可均:《全漢文》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馬驌:《繹史》 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 明:《太平經合校》 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四、中文書籍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 彬:《禁書.文字獄》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 年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 台北: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弗雷澤:《金枝》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出 版公司,1997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任繼愈:《道藏提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安平秋、章培恆:《中國禁書大觀》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年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師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台北:學生 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 1996年
李師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書局,1997
李師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 書局,1997年
李師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 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 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 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年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 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 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 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君慧:《古典小說漫話》 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 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昭利:《「綠野仙■」研究》 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年卿希泰:《中國道教》 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三) 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張火慶、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 俊:《清代小說史》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辜美高、李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說 書目提要》 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1998
諶 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 台北:國立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葉嘉輝:《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6年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6年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 台北:里仁書局, 1984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 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魯 迅:《小說舊聞鈔》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台北:里仁 書局,199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 台北:允晨文 化,199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 台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鄭振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 台北: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盧潤祥:《談狐說鬼錄》 台灣:遠流出版社,1991年
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
韓秋白、顧 青:《中國小說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 鋼:《敘事學導論》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黨聖元:《中國古代的道士生活》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蘇德昌:《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7年
五、中文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 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 〉,《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 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頁57-64
李富軒、李紅:〈中國狐文化史略〉,《歷史月刊》1995年4月號, 頁98-105李師豐楙:〈六朝劍鏡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李師豐楙:〈《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制說〉,《東方宗教研 究》新2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藝中心,1991年),頁 133-15
李師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 《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頁75 -141
李師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 《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 1993年3月),頁417-454
李師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 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1994年4月),頁1-26
李師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 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 頁373-422
李師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
李師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頁413-431
李師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91-130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 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138-160
李師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 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頁 40-72
李師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14期(1999年3月),頁1-49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頁133-156
吳璧雍:〈名氣最大的猿猴──從孫悟空談猿猴的傳說〉,《故宮文 物月刊》(1992年2月),頁26-28
林連祥:〈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9卷8期(1980年1月 ),頁28-37 胡可立:〈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4集(台北:書評 書目出版社,1977年),頁245-288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頁1-22
胡萬川:〈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 ,《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頁31-43
柳存仁著、黎登鑫譯:〈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書目季刊 》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頁30-45
馬濟人:〈大小周天〉,《中國氣功學》(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 一九八五),頁259-291
容世誠:〈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 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頁223-262
許建崑:〈「杜子春傳」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係的探討〉,《東海學 報》第38卷(1997年7月),頁27-37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 」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 ),頁122-133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文研究學報 》(1994年6月),頁271-289
黃景進:〈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 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頁95-107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頁123-154
葉經柱:〈李百川的《綠野仙》〉(上)(下),《國文天地》( 第15卷第2期,1999年7月),頁66-71;(第15卷第3期, 1999年8月),頁92-94葉慶炳:〈古典小說中的狐狸精〉(上)(下),《中外文學》6卷1 期(1977年6月),頁48-56;6卷2期(1977年7月),頁4 -19葉慶炳:〈談猿說猴〉,《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4-8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5期 (1978年6月),頁153-196;第6期(1980年5月),頁169 -217鄭明娳:〈猿猴故事與白猿傳〉,《新文藝》第327期(1983年6月) ,頁140-143樂蘅軍:〈蓬萊詭戲──論「鏡花緣」的世界觀〉,《中國古典研究 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10月),頁247
潛明滋:〈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 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頁 138-150
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 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第66卷第2期(1989年2月 ),頁51-68
六、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 東京:創文社,1990年
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 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宮川尚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8 年),頁459-477
奧崎裕司:〈功過格〉,《道教》第二卷 道教的展開(東京:平河 出版社,1983年),頁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