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3 19: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正忠
研究生(外文):Chen-Chung Cheng
論文名稱:荀子禮治思想研究-儒家傳統命題創造性轉化之嘗試
指導教授:蔡明田蔡明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荀子禮治治人治法內聖外王創造性轉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論文摘要
從上古時代以禮祭祀的主體儀式看來,禮是與征伐同樣重要的家國大事,它連接了天人關係,指導了政治上的地位,說明了關於身分地位的行為規範,大部分是儀式的成分居多。後來周公制禮作樂,以德代禮;孔子賦予禮以一種倫理性解釋,即「仁禮一體」;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於心,將恢復社會秩序的期待,寄於心性道德的確立上,可說是內在於禮的誠摯尊敬態度的發揚;荀子寄託禮義的王道思想,考量現實與理想,一方面倡言以王道取代霸道與強道,一方面將法適度地滲於禮的統攝之下,使得儒家價值理想具備現實色彩,使禮能與時俱進、體常而盡變。
荀子的禮治思想以心性論、天論、禮論為理論基礎。禮治思想是以觀察到人性的不完整開端的,荀子察覺到人性屬於一種「素樸之資」,但是人的欲求若不加節制,即使人皆有成為聖賢的可能,也將導致社會的偏險悖亂,所以必須依禮來導正人欲,「化性起偽」。而荀子思想最具理性色彩的,當為對於心的看法,與對於天的觀察;有別於孟子的道德心,荀子講求認知義的心,也就是心具有主宰、知道的功能,對於事務的掌握,必須是一種「以類行雜、以一行萬」的統攝境界,而「虛壹而靜」的大清明,才能去除各種偏蔽、冷靜思考、掌握道義。荀子天論講求「天生人成」,要求以理智的態度掌理人事,並且以禮義的原則與方法彰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透過心性論所深化人在自我實踐的自主性,以及天論所彰顯人在宇宙中的能見度,禮論是整個人文化成思想的運行原則;禮的作用在「養、分、節」使民無所乏,有理可循並且截長補短、無所偏倚;其次是「禮義之統」能識綱紀而明統之理,是一切事類依據的原則;再次是「道貫」,以道貫作為應變的原則,即能夠以一持萬、以淺持博。
「禮治思想的內涵」主要包含禮治思想的特質以及目的。禮治思想包含了對人與規則的重視,荀子所謂「有治人,無治法」說明君子是治之源,而法是治之數,位階上人是高於法的;這樣的概念並非西方法政思想的「人治」,因為治人受到客觀禮義的「中庸」、「道貫」所約束,而這樣的概念雖然不是準確的「法治」,但是其所宣示尊重「規則」的「規則的道德」與尊重「人」的「德性的道德」,卻是禮治思想中具有全面性、整體性的考量。我們在這裡發現,「規則」雖是保障體制運行的一種機制,不過規則由人所制定,提昇人的品質與修養,才有可能使可操作的制度與理想的價值和諧並進。
最後則嘗試以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將禮治思想應用於現今社會。這一項命題得自於林毓生對於傳統與現代多方面的觀察,其認為傳統可經轉化而活絡於現代,不過據筆者的觀察,林毓生雖有肯定傳統的理念,但在落實的路數上卻流於崇拜西方,故筆者將荀子所提供的概念,試著將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予以再思考。而基於對傳統資源的考量,現今民主社會已經可以用明顯的指標來加以評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不過外在的指標始終是外在的框架,對於內在的人文素養,也就是「德性的道德」,即對制度的尊重、對理想的追求、對價值的追求,才是民主政治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對於儒家所強調的「內聖外王」,應當是一種對於「人」與「制度」的同行並重,不應只是「由內聖必定開出外王」的單向思路,自宋明一代片面注重內在修養的理路,也許已經偏離如莊子等先秦思想家,對於內聖外王「皆源於一」的理想。而荀子禮治思想所提供的「盡倫」、「盡制」就是內聖外王的「既聖且王」。這一項命題,在現代民主社會更應該重新重視。
目 錄
緒 論
一、研究旨趣
二、文獻回顧
三、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禮治的開展與轉折
第一節 三代的禮-「名以制義,義以出禮」
第二節 孔子對禮的倫理性解釋-「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第三節 孟子仁禮內在說-「仁義禮智根於心」
第四節 荀子禮義的王道理想-「體常而盡變」
第二章 荀子禮治思想的基礎架構
第一節 心性論
第二節 天 論
第三節 禮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治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治人與治法
第二節 禮、法之間的調諧
第三節 禮治的內在教化機制
小 結
第四章 禮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創造性轉化的嘗試
第二節 「德性的道德」與「規則的道德」
第三節 理想與現實的調諧
小 結
結 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典籍類目
王先謙(民82),荀子集解,台北:華正。
王忠林(民86),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
王邦雄(民72),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
老聃(民57),老子,臺北:中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民72),荀子新注,台北:里仁。
朱熹(民55),四書集注,台北:中華。
朱熹(民75),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
李滌生(民75),荀子集釋,台北:學生。
李漁叔註譯(民63),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
荀況(民57),荀子,台北:中華。
馬持盈(民68),史記今著,台北:商務。
莊周(民55),莊子,臺北 : 中華。
賀凌虛註譯(民76),商君書今著今譯,台北:商務。
管仲(民55),管子,台北:中華。
謝冰瑩等同編譯(民75),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
瀧川龜太郎(民61),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
二、 一般專書
孔繁(1997),荀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
王冬珍等著(民88),中國歷代思想家:2,台北;商務。
方穎嫻(民85),先秦之仁義禮說,台北:文津。
石元康(民87),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
向世陵、馮禹(1991),儒家的天論,濟南:齊魯書社。
任劍濤(1999),倫理政治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任繼愈(1983),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
成中英(民75),知識與價值-和諧、正義與真理的探索,台北:聯經。
牟宗三(民83),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
牟宗三(民80),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
余英時(民65),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何淑靜(民77),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
吳復生(民87),荀子思想新探,台北:文史哲。
李酉潭、陳志瑋譯,Georg Sφrensen原著(1998),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
李明輝(民86),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李澤厚 (1999),中國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
杜維明(1996),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杜維明(1999),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再評價,香港:牛津。
周天瑋(1999),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安梧(民87),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學的革命向度,台北:學生。
林毓生(民78),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
胡 平 (民83),從自由出發,台北:風雲時代。
范建德、吳博文譯,Edgar Bodenheimer原著(民86),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台北:漢興。
韋政通(民80),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
韋政通(民81),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
韋政通(民85),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
俞榮根(1998),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廣西人民。
馬振鋒等著(1999),儒家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馬積高(2000),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
徐復觀(民68),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
孫廣德(民88),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梁啟超(1996),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
張國華(1991),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
張曙光(1995),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
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出版。
陳大齊(民78),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黃維幸(民80),法律與社會理論的批判,台北:時報。
黃俊傑主編(民71),中國文化新論-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
黃俊傑主編(民71),中國文化新論-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
黃慶明譯(民88),倫理學,台北:有志。
勞思光(民70),中國哲學史,臺北 : 三民。
彭淮棟譯,J.S. McClelland原著(2000),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城邦文化。
惠吉星(1996),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
馮天瑜(1993),中華原典精神,江蘇:上海人民出版
葉海煙(民88),人文與哲學的對話,台北:文津。
楊日然(民86),法理學論文集,台北:月旦。
楊長鎮(民85),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文津。
楊國榮(1997),孟子評傳-走出內聖之境,廣西:廣西教育出版。
楊國榮(民85),善的歷程,台北:五南。
揚華(1996),先秦禮樂文化,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
楊慧傑(民71),天人關係論,台北:大林。
揚儒賓編(民82),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趙士林(民88),荀子,台北:東大出版。
趙吉惠(1998),史家隨筆-國學沉思,浙江:浙江人民。
蔡仁厚(民73),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
蔡錦昌(民85),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
劉周堂(1998),前期儒家文化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劉述先(民84),當代儒學論輯-挑戰與回應,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劉軍寧譯,Samuel P.Huntington原著(1999),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劉澤華編(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
劉翔(民82),中國傳統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
樊和平(民84),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
蕭公權(民71),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薩孟武(民67),中國法治思想,台北:彥博。
魏元珪(民76),孟荀道德哲學,台北:谷風。
瞿同祖(民73),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
譚宇權(民83),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
羅根澤(民59),諸子考索,台北市:泰順。
蘇新鋈(民81),先秦儒學論集,臺北:文津。
嚴一、秦華典譯,Aristotle原著(民90),政治學,台北:知書房。
龐朴(1988),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三、 中文期刊、論文
水秉和(民74),儒家與政治學,知識分子,二卷,一期。
朱學勤(民81),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九期。
余英時(民65),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吳釗燮(民89),政黨競爭與政黨互動的新局,國策專刊,十五期。
李酉潭(民87),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初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六卷,一期。
李哲賢(民84),荀子禮義之統思想之理論依據:下,鵝湖雜誌,二十卷,七期。
李哲賢(民84),荀子禮義之統思想之理論依據:上,鵝湖雜誌,二十卷,六期。
李瑞全(民86),個體價值之定位-當代新儒學論人之為人的課題,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林安梧(民88),由內聖到外王: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後新儒學的新思考,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林毓生(民85),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九十九期。
林俊宏(民87),荀子禮治思想的三大基柱-從化性起偽、維齊非齊與善假於物談起,社會科學論叢,九期。
柯金木(民87),荀子書中孔子形象析論-兼論孟荀對孔子認知之異同,孔孟學報,七十六期。
侯婉如(民85),荀子之認識論,孔孟月刊,三十四卷,十一期。
徐復觀(民68),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
柳熙星(民86),試論荀子禮的價值根源問題,鵝湖雜誌,二十二卷,九期。
孫廣德(民65),我國古代政權轉移理論之研究,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二十四輯。
孫廣德(民65),我國古代的君臣民理論,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二輯。
袁信愛(民79),荀子的社會思想與當前民主政治:上,哲學與文化,十七卷,十一期。
袁信愛(民79),荀子的社會思想與當前民主政治:下,哲學與文化,十七卷,十二期。
陳大齊 (民79) ,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不相牴觸,孔孟學報,十三期。
陳大齊 (民60),荀子所說的義,孔孟學報,第十六期。
陳弱水(民70),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難題,史學評論,第三期。
陳弱水(民85),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中國文化新論-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
陳德和(民88),孔子的創造性人文主義,鵝湖月刊,二十五卷,三期。
陳熙遠(民82),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義涵-以孟子對舜的詮釋為基點,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 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張靜如(民86),儒家政治哲學:從孔子到荀子,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
張才興(民83),荀子的禮義之治與法治,逢甲中文學報,二期。
張 亨(民81),『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漢學研究中 心。
張 亨(民77),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
張 亨(民86),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
彭立忠(民84),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政治民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台北: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清鑫(民86),共識與爭議:一些民主化研究問題的探索,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馮耀明(1998),儒學的理性重建與典範轉移,人文中國學報,五期。
楊日然(民86),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法理學論文集,台北:月旦。
楊秀宮(民87),從『禮衍生法』的觀點論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東海學報,三十九卷,一期。
楊宇勛(民85),從君臣關係來看孔孟荀的政治思想,嘉南學報,二十二期。
楊素珍(民84),荀子政治思想與其禮論的關聯,中山中文學刊,一期。
楊素珍(民84),荀子禮論與其政治思想的關聯:上,孔孟月刊,三十四卷,二期。
楊素珍(民84),荀子禮論與其政治思想的關聯:下,孔孟月刊,三十四卷,三期。
楊國榮(民82),儒學的演化與轉向-荀子思想新論,孔孟學報,六十六期。
楊國榮 (民80) ,先秦儒學的歷史展開,孔孟學報,六十一期。
楊宗峰(民79),荀子的政治論,哲學論集,二十四期。
葉 崗(民87),原始儒學的兩大基本結構,孔孟學報,七十六期。
趙士林(1999),荀子的人性論新探,哲學研究,十期。
趙吉惠(民88),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二十六卷,七期。
趙吉惠(民79),荀子非儒家辯,哲學與文化,十七卷,十一期。
蔣年豐(民82),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義涵,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
蔣忠益(民87),孔孟荀三儒之政治思想歧異,國立高雄海技學報,十三期。
黃俊傑(民82),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集其運用,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三期。
黃俊傑(民71),內聖外王-儒家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
黃俊傑(民88),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十一期。
黃開國(民84),戰國儒家人性學說即其意義,孔孟月刊,三十三卷,七期。
熊公哲(民57)。,孟子仁義荀子禮義其辨如何,孔孟學報,十六期。
劉東(民84),創造性轉化的範圍與限制,二十一世紀月刊,三十期。
蔡英文(民85年),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天道與人道。台北市:聯經。
蔡明田(民85),德合天地,道濟天下-先秦儒道中的理想人格中國文化新論-理想與道德,台北市:聯經。
蔡明田(民73),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孔孟學報,48期。
蔡仁厚(民62) ,荀子的認識心及其義用,孔孟學報,二十六期。
鮑國順(民86),近代學者對荀子的評價,國文天地,十三卷,五期。
潘小慧(民87),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二十五卷,六期。
韓德民(民87),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透視,孔孟學報,七十六期。
繆全吉(民78),荀子的法治思想,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文學院。
蕭楚珊(民82),荀子的知識論初探,鵝湖月刊,十八卷,八期。
薛保綸(民67),荀子的心學,哲學與文化月刊,五卷,六期。
龍宇純(民88),荀卿子記餘,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十五期。
龍宇純(民74),荀子思想研究,中山大學學報,二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潘小慧(民87),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二十五卷,六期。
2. 薛保綸(民67),荀子的心學,哲學與文化月刊,五卷,六期。
3. 侯婉如(民85),荀子之認識論,孔孟月刊,三十四卷,十一期。
4. 蕭楚珊(民82),荀子的知識論初探,鵝湖月刊,十八卷,八期。
5. 韓德民(民87),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透視,孔孟學報,七十六期。
6. 熊公哲(民57)。,孟子仁義荀子禮義其辨如何,孔孟學報,十六期。
7. 鮑國順(民86),近代學者對荀子的評價,國文天地,十三卷,五期。
8. 楊素珍(民84),荀子禮論與其政治思想的關聯:上,孔孟月刊,三十四卷,二期。
9. 蔡仁厚(民62) ,荀子的認識心及其義用,孔孟學報,二十六期。
10. 蔡明田(民73),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孔孟學報,48期。
11. 黃開國(民84),戰國儒家人性學說即其意義,孔孟月刊,三十三卷,七期。
12. 黃俊傑(民88),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十一期。
13. 黃俊傑(民82),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集其運用,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三期。
14. 蔣忠益(民87),孔孟荀三儒之政治思想歧異,國立高雄海技學報,十三期。
15. 趙吉惠(民88),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二十六卷,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