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4: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偉姣
研究生(外文):Wei-chiao Hu
論文名稱:魯菜飲食文化在台灣的變遷─以北平悅賓樓餐廳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nges of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in Taiwan─An Example of Peiping Yueh-Bin-Lou Restaurant
指導教授:陳小紅陳小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ao-hung Nancy,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魯菜飲食文化飲食文化文化變遷飲食文化變遷魯菜飲食文化魯菜飲食文化變遷
外文關鍵詞:Shantung coursesdietculturecuisine culturecultural changescuisine culture changes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the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4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基於組織、文化與社會三者具有變遷之特性,和彼此互動關係密切的假設,本研究由飲食文化的內涵切入,經由文獻回顧印證魯菜飲食文化的形成暨變遷過程,得知其乃為中國地方文化、社會等互動下的產物。而相對於川、蘇、粵菜系,其較具悠久歷史的孕育、較具有利政經因素的影響、較具獨特資源的供給和較具優勢人文的涵養,固然使魯菜飲食文化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但也為其埋下了封閉、保守的特性。
本研究以悅賓樓為例,實證結果發現,其所經營的魯菜飲食,無論在物質面向或非物質面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前者包括:食材用量結合本地生產,且用量漸增;調味料亦遷就本地消費者習慣,使米酒和提鮮用量增;菜點和烹製技藝方面,則傾向增加水產類菜款,顏色趨於本色但多元,帶鹹菜款比重下降,嫩質感菜款增加和刀工變化與烹調方法趨繁。後者包含:實實在在的管理、正正派派的經營和以客為尊的服務。
由悅賓樓之經營觀之,魯菜飲食文化之變遷主要係受本土化和現代化的影響。而統計與分析顯示,本土化主要表現在菜點和員工兩方面。現代化則顯見於觀念、產品和制度三方面。
本研究其他重要發現則有:
壹、魯菜飲食文化之變遷與形成是漸進的。
貳、魯菜飲食文化變遷之內涵更趨符合現代飲食。
參、魯菜飲食文化變遷的目的非關進步。
肆、魯菜飲食文化的變遷仍持續中。
Based upo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pecific features of changes among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y interact closely among one another, adopting metho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thesis by focusing on the changing content of the cuisine culture;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is actually a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g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ociety, etc. In contrast with the Sichuan cuisine, Shanghai cuisine, and Canton cuisine, which enjoy wider popular acceptance, more favorabl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better supplied by unique resources, and better humane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though has been the base of Chinese cuisine culture, it nevertheless has suffered from being locked-in and conservative.
Yueh-Bin-Lou Restaurant is taken as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the Shantung dishes it serves shows changes to certain extent, both in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aspects.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amount of the materials used carves relative by proportion of Taiwanese product. The use of seasonings also caters to the tastes of the Taiwanese customers; the consumption of rice wine and MSG increases. The courses and the cookery have shown the following changes: increase of seafood, the color tends to stick to the original but of more varieties; the salty courses are decreasing, tender taste courses appear more often, and more varieties have shown on carving and cooking of food. As to the latter, it includes: practical management, legal operations, and customized services.
From the Yueh-Bin-Lou Restaurant case, 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indige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indigenization shows mainly on the ordering of courses, and the hiring of employees; while the modernization can be depicted obviously on concepts, products and systems.
Other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are:
1.The changes and formation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are progressive.
2.The content of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fits more towards modern healthy diet.
3.The purpose of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rogress.
4.The changes of the Shantung cuisine culture are still undergoing.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9
第四節 研究架構---------------------------------------15
第二章 魯菜飲食文化的形成------------------------------------16
第一節 魯菜為中國地方菜系之一-------------------------16
第二節 悠久歷史的孕育---------------------------------20
第三節 有利政經因素的影響-----------------------------23
第四節 地理資源的促成---------------------------------26
第五節 優勢人文的涵養---------------------------------27
第三章 悅賓樓概況--------------------------------------------31
第一節 歷史與建構-------------------------------------32
第二節 領導與文化-------------------------------------35
第三節 人力與發展-------------------------------------38
第四章 食材、菜品及烹飪技藝之變遷----------------------------42
第一節 食材選擇方面-----------------------------------42
第二節 菜點品質方面-----------------------------------45
第三節 烹製技藝方面-----------------------------------53
第五章 經營認知與規範方面之變遷------------------------------61
第一節 實在管理方面-----------------------------------61
第二節 正派經營方面-----------------------------------67
第三節 以客為尊方面-----------------------------------69
第六章 影響魯菜飲食文化變遷的因素----------------------------72
第一節 本土化-----------------------------------------72
第二節 現代化-----------------------------------------83
第三節 其他因素---------------------------------------94
第七章 結論-------------------------------------------------103
第一節 重點回顧--------------------------------------103
第二節 研究發現--------------------------------------105
第三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8
附錄----------------------------------------------------附錄1~55
附錄一 第一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1
附錄二 第二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11
附錄三 第三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22
附錄四 第四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24
附錄五 第五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28
附錄六 第六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40
附錄七 第七次深入訪談紀錄----------------------------附錄51
附錄八 調查問卷(北平悅賓樓餐廳員工問卷)------------附錄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丁俊發、王守初 2000 二○○○年全國廚師節論壇文集,(廣州:二○○○年全國廚師節組織委員會)。
王兆琳 2001 家庭北京套餐,(台北:台視文化公司)。
冉先德主編 1997 中國名菜:齊魯風味,(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任京華、王冰 1999 新概念中華名菜譜─山東名菜,(北京:中國輕工業)。
任百尊主編 1999 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江炳倫等譯 1981 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出版公司)。
杜維明 1996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澤治 1994 吃在台灣,(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林乃燊 1992 中國飲食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林清江 1981 現代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懷瑾 1986 論語別裁,上冊,17版,(台北:考古文化基金會)。
徐復觀 1981 徐復觀雜文─續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殷海光 1981 中國文化的展望,(香港:大通書局)。
翁德明譯 1990 文化理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袁枚 2000 隋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
陳奇祿 1984 民族與文化,4版,(台北:黎明文化)。
陳千玉譯 1996 組織文化與領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捷先、盛清沂主編 1987 中國家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鵬編著 1970 四書讀本,(台南:南一書局)。
張明亮、張恩來 1998 中國名菜經典:魯菜卷,(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張目 1997 中國大菜系─川菜,(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黃振華、賴少宏 1997 中國大菜系─粵菜,(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曾維宗譯 1982 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萬有葵、賈振福主編 1989 中國全宗孔府宴,(山東:友誼書社)。
楊家棟 1997 中國大菜系─蘇菜,(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熊祥林 1990 心理學導論,(台北:熊祥林)。
劉廣偉 1997 中國大菜系─魯菜,(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黎虎主編 1998 漢唐飲食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龍冠海 1993 社會學,14版,(台北:三民書局)。
謝高橋 1991 社會學,1版8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帆主編 1995 中國烹飪辭典,2刷,(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二) 論文、期刊
于長江 1998 「融合與變遷─北京地方飲食文化的發展」,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41~160。
王筑生 1998 「昆明民族交流與飲食文化的變遷」,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85~300。
王子輝 1995 「中國飲食文化根本之道」,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337~352。
王子輝、聶鳳喬等 1999 「食史篇」,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11~100。
王義民、阮汝瑋、逢建樹 1999 「食藝篇」,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585~638。
石之渝 1999 「為誰推動政治學的本土化」,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10,頁34。
全寅永 1991 「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性格與其結構」,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1~74。
呂實強 1982 「儒家不朽觀念與現代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
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頁203~214。
李亦園 1984 「文化變遷與文化復興」,一九八四年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第八分組討論背景參考資料,頁262~271。
李亦園 1992 「飲食男女:吃的文化內在邏輯探索」,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313~335。
李亦園 2000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16。
李永琦 2000 「廚師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淺談創新之我見」,2000年全國廚師節論壇文集,(廣州:編輯委員會),頁123~125。
吳明清 1997 「發展本土化教育特色的概念架構」,北縣教育,17,頁58~62。
吳政和、劉麗雲 1998 「餐飲基層從業人員對壓力調適之探討」,第三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9~46。
吳美玉 2000 「台灣工具機業創新技術與創新績效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莉 1999 「食史篇─鐵烹近期」,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72~94。
周三金 1999 「食珍篇(上)」,出自任百尊,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341~397。
林乃燊 2000 「粵菜大系的形成及其延伸和發展」,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325~344。
林明德 1994 「台灣美食鳥瞰」,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55~266。
林榮 1992 「倫理觀念的更新及其制度的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241~262。
林綺雲 1992 「組織變遷與轉型─社會變遷中組織興衰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龐同 1999 「食典篇」,出自任百尊,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頁861~894。
姚偉鈞 2000 「長江流域飲食文化初探」,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301~324。
胡偉姣 1997 「文化建設現況」,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98~442。
施志宜 1996 「餐飲業經營成功因素之研究─以西式速食業為實證」,第一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49~182。
洪光住 1998 「中國菜系本土化與全球化」,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65~284。
徐苹芳 1995 「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83~110。
夏良宙 1999 「中國北方菜的特色及其發展」,教授與名廚第三屆研討會,(台北:中華美食交流協會),頁15~30。
夏良宙 1999 「台灣『中國菜』現況及發展趨勢」,1999台北中華美食展:21世紀海峽兩岸中華美食交流研討會,(台北:中華美食展籌備委員會),頁21~28。
孫路弘 1996 「餐飲服務品質之探討」,第一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頁91~106。
莊萬壽 1994 「台灣本土文化之理論建構(上)」,北縣教育,7期,頁15~21。
陳小紅 1996 「社會變遷」,社會學概論,11刷,(台北:匯華圖書公司),頁319~341。
陳文聰 1999 「獨立餐廳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之行銷策略」,第四屆
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頁213~218。
陳光新 1999 「食禮篇」,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639~720。
陳光新 1999 「食俗篇」,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721~824。
陳東升 1996 「文化」,社會學概論,11刷,(台北:匯華圖書公司),頁47~74。
陳其南 1987 「本土意識、民族國家與民主政體」,中國論壇,25卷1期,頁22~23。
陳昭瑛 1998 「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頁7~43。
陳傳康 1994 「中國飲食的區域分化和發展趨勢」,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38~254。
陳慶浩 2000 「巴黎中餐館及其基本菜式的初步研究」,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51~274。
張光直 1995 「中國飲食史上的幾次大突破」,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4。
張廉明 2000 「魯菜及北方菜的分佈及特點」,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89~300。
常昭鳴 1998 「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新趨勢─企業永續發展全憑優勢人力資源」,中衛簡訊,第135期,頁8~13。
郭鴻志、張黎明 1999 「獨立餐廳的差異化競爭策略」,第四屆餐
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
203~212。
黃樹民 1995 「近代華北農村飲食文化的變遷」,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23~46。
許木柱、簡美玲 1995 「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65~82。
曾國雄、陳君杰、鄧美華 1997 「餐廳區位選擇之多評準決策─以寶山日本四季懷石料理餐廳為例」,第二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31~44。
游兆正 1987 「外商公司『本土化』?─跨國企業的迷思」,卓越,頁121~122。
葉啟政 1992 「當前台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987~1009。
葉啟政 1997 「本土契合性的另類思考」,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方法論,(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頁121~140。
趙榮光 2000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圈、中華飲食文化圈、中國菜區域風格及相關的若干問題」,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69~104。
廖又生 1996 「從消費者主權的觀點探討餐飲經營者之責任問題」,第一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07~124。
潘江東 1999 「北方菜與其他菜系之差異」,教授與名廚第三屆研討會,(台北:中華美食交流協會),頁31~43。
諸承明 1990 「人力資源規劃在我國企業應用情形之研究」,國立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元安、徐于娟 1999 「餐飲服務人員對工作生涯品質認知之研
究」,第四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47~62。
劉明彥 2000 「試論新派魯菜的特點」,2000年全國廚師節論壇文集,(廣州:編輯委員會),頁151~152。
劉安華、王立秋、崔希勝 2000 「縱觀魯菜特色的變化」,2000年全國廚師節論壇文集,(廣州:編輯委員會),頁149~150。
劉廣偉 2000 「陸味派與海味派─中國地域飲食體系二派說」,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05~116。
薛明敏 1994 「中國餐飲經營之現代化」,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69~80。
謝幼偉 1984 「孝道與中國社會」,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39~160。
謝智偉 2000 「組織變遷邏輯之探討:易經哲學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聶鳳喬 1999 「食料篇」,出自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頁149~278。
羅桂環 1994 「從歷史上植物性食物的變化看我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頁131~148。
(三) 網站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2/eduction/edu01.htm。
http://tve.hshs.tyc.edu.tw/data/技職教育。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3/analyse/new89262.htm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3/analyse/new88381.htm
http://www.fcdc.org.tw/html/library.htm
http://datas.ncl.edu.tw/cgi-bin/theabs/flywebi.cgi
http://www.readopac3.ncl.tw/cgi/ncl3/m-ncl3
(四) 其他
觀光局八十七年來華旅客消費及動向分析
二、英文部分
(一) 書籍
Chang, K. C. 199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台北:南天書局)。
DeSimone, Randy L. and Harris, David M. 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
Habermas, J. & McCarthy, T.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life world and system: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Boston, 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
Inkeles, A. 1983 Exploring Individual Modernity,(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David,Nathan, Andrew J.,Rawski, Evelyn S. 1987 Popular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台北:南天書局)。
Levy, M. J. 1972 Modernization:Latecomers and Survivors,(N.Y.:Basic Books)。
Lutz, J. G. & El-Shakhs, S. 1982 Tradion and Modernity:the role of traditionalism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U.S.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Powers, T. 1992 Ind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N.Y.:John wiley & Sons.Inc.)。
Rostow, 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U.K.:Cambridge University)。
Schein, Edgar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econd edition,(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二) 論文、期刊
Atal, Y. 1981 “The Call for Indige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33,No.1,pp.189~197。
Fornell, C. & wernerfelt, B. 1987 “Defensive Marketing Strategy by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xxiv,pp.337~346。
Loubser, J. L. 1988 “The Need for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3,No.2,pp.179~187。
Reichheld, F. & Sasser, W. E. 1989 “Customer Retention:A new Star to Steer By”,Working Paper,Bain & Company,in Heskett, J. L.,Sasser,W. E. & Hart, C. W. L.,1990,Service Breakthoughs:Chang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N.Y.:The Free Press),pp.31~33。
Schein, Edgar H. 1985 “Defin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in 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fourth edition,(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pp.430~4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